【编辑推荐】

《纪录片导论》,一本全世界使用*广泛的纪录片教材。本书是由当代西方学界公认的*重要的纪录片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撰写的一本经典纪录片著作。自2001年英文*版出版以来,本书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全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纪录片的身份界定、表达模式、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议题。相较于*版、第二版,第三版做了较大范围的修订。同时新增一章,专门讨论初学者如何迈出纪录片创作的*步。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当代西方学界公认的*重要的纪录片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撰写的一本经典纪录片著作。自2001年英文*版出版以来,本书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全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纪录片的身份界定、表达模式、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议题。相较于*版、第二版,第三版做了较大范围的修订。同时新增一章,专门讨论初学者如何迈出纪录片创作的*步。


【作者简介】

比尔?尼科尔斯(Bill Nichols)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荣休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当代西方*具影响力的纪录片理论家。他的相关著述,如《表现现实》(Representing Reality,1991)等,极大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纪录片理论的历史进程。王迟英国林肯大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大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纪录片理论,曾长期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21世纪》(香港)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The Act of Documenting: Documentary Film in the 21st Century(与Brian Winston、Gail Vanstone合作,2017),出版译著《纪录片:历史与理论》(2015),主编“纪录与方法”丛书*辑《纪实之后:纪录片创作新趋向》(2017)、第二辑《直接电影:反思与批判》(2017)。


【目录】

目? 录Table of Contents译序:在纪实主义的阴影下 ——谈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王迟(1)中文版序言……………………………………………… 比尔·尼科尔斯 (45)英文版序言……………………………………………… 比尔·尼科尔斯 (49)*章 如何界定纪录片?………………………………………………… (1)第二章 为什么伦理问题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问题?……………………(37)第三章 什么让纪录片发出自己的声音?…………………………………(61)第四章 什么让纪录片变得引人入胜、令人信服?………………………(88)第五章 纪录片创作是如何起源的?……………………………………(113)第六章 如何区分纪录片的原型和模式?什么是诗意模式、解说模式 和自反模式?……………………………………………………(132)第七章 如何描述观察模式、参与模式和展演模式?…………………(171)第八章 纪录片如何讨论社会与政治议题?……………………………(207)第九章 如何高效地撰写关于纪录片的论文?…………………………(253)第十章 如何开始拍摄一部纪录片?……………………………………(273)附录 1:电影项目提案示例 ………………………………………………(290)附录 2:文献来源说明 ……………………………………………………(299)


【前言】

译序:在纪实主义的阴影下——谈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王迟“纪录与方法”系列的前两辑讨论了东西方纪录片理论与实践中的很多话题,但*核心、*根本的,还是对直接电影理论和纪实主义理论的反思、批判与否定。在笔者看来,这是建设中文纪录片理论的必经之途。第三辑我们选择翻译比尔·尼科尔斯(Bill Nichols)的第三版《纪录片导论》(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2017),首要目的当然是给中国的纪录片研习者、实践者提供一个更为切近、实用的入门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思考当下中国纪录片理论界出现的诸多分歧与争议,清理过去多年沿袭下来的理论遗产,重新认识纪录片表达的基本原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自从 1990 年尼科尔斯的《纪录片的声音》(The Voice of Documentary,1983)一文被译介到中国之后,特别是随着中文两版《纪录片导论》的出版发行,尼科尔斯的纪录片理论被我们广泛接受和运用,对我们的纪录片教育和学术研究都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与尼科尔斯对当代西方纪录片学界的影响多有相似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纪实主义大潮席卷了中国纪录片界,到 90 年代中后期,又有舶来的直接电影理念落地生根,高度相似的二者深刻地决定了我们对纪录片的基本认识。虽然不同程度的质疑还是偶有出现,*近几年当代西方理论的介入对传统纪实主义也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全面的、自觉的反思和批判似乎还未曾到来。不夸张地说,自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纪录片学术研究始终都笼罩在纪实主义、直接电影的阴影之下。这样一种独特的历史语境注定了我们对以否定直接电影、纪实主义为前提的当代西方纪录片理论的认识和接受,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曲折迂回、各种坎坷冲突,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就此说来,*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对尼科尔斯、布莱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等人的质疑和否定,来得一点都不奇怪。在这篇序言中,笔者不打算对本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或概括,因为作为当下东西方高校*普遍使用的纪录片教材之一,本书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清晰易懂,再加上本书前两个版本已经为很多人所熟知,再做类似的一般性的介绍似乎已无太大必要。相较而言,笔者更想借此机会考察一下过去 30年来,中国纪录片学界对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的接受过程,特别是在其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关于纪录片的声音与分类的部分,在与我们的纪实主义、直接电影理念相遇时,引发出的种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这一考察的着眼点既在尼科尔斯理论本身,更在我们自己持守的理论立场。学者孙歌曾经谈到,如果没有“切肤的问题”,那再多的理论译介其实也不过是“不断累积着的西方知识库存中的又一个无关痛痒的知识点而已”,无法真正内化到我们的思考之中。本书是一本教材,并非高度理论化的著作,但其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的理论视野仍然足以构成对直接电影、纪实主义理念的挑战与批判。但正如孙歌所言,要清晰地识别出这种批判性,前提还是我们对自身理论立场的更清醒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说,这里我们对过去这些年来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在中国所遭遇的接受语境、接受行为的考察,对于我们充分理解本书之于我们的意义,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正如后文将会表明的,这种考察本身也必然渗透着对直接电影、纪实主义理念的批评,它呼应了在当前语境下,我们对这本并非以理论思辨见长的著作可能的理论价值、理论影响的一种期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