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孩子不爱读红色主题图书?想过为什么吗?编者认为一是没选到好书;二是孩子读不懂(缺少指导、有障碍)。 同类书版本较多,这版更适合中小学生。

★名家底本(紧扣教学) 专家审定。 以“课本中的英雄课外读”的角度,纳入了课文中提到的、大纲中要求的、考试时可能会考到的经典作品15部。由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主编、统编本中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王本华领衔审定。

★专为中小学生定制,配套阅读方法和计划,读好整本书。 本书邀请一线名师指导阅读:书前配有【阅读策略、阅读规划、导读】;书中配有【精读批注、无障碍阅读】;书后附有【知识考点、延伸阅读】。导读深入浅出,知识考点清晰、实用,助力学生读透整本书。

★高品质出版,名师诚意推荐。 智慧熊团队坚持品质出版,严把编校、装帧设计、印刷质量关。实力雄厚的编委会(专家、学者、教研员、名师)在更高的站位统筹全局。 本书获得各方名师诚意推荐,且入选“献礼百年——红色主题儿童图书展”百种书目名单。


【内容简介】

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被白匪军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但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情报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勇敢的樟伢子立了大功,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游击队员……该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经典名作。
同时,本书整合了作者王愿坚的多部中短篇革命题材的小说,包括《小游击队员》《党费》《七根火柴》等。这些故事有的是讲述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有的是讲述与敌人战斗的故事,有的是讲述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革命家回忆战争经历的故事。有助于少年儿童学习革命传统,感受革命传统的圣洁与崇高,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理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年),著名电影编剧,作家。1929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七村,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报社编辑和记者等。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后来又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第五届理事。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妈妈》《支队政委》《路标》《足迹》《普通劳动者》《灯光》等。有些作品曾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媒体评论】

当作者将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这些鲜活的人物是那么的亲切、善良、勇敢、顽强,他们的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小读者们读完这些故事会热泪盈眶,也会深入思考,思考我们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思考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应该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拼搏。


【目录】

珍贵的纪念品
党 费
粮食的故事
小游击队员
后 代
三人行
村野的火星
七根火柴
支队政委
征途上

知识考点


【免费在线读】

珍贵的纪念品

像我们这样的老战士,大半都有这么个怪脾气——喜欢保存
点儿珍贵的玩意儿:一块从自己身上开刀开出来的炮弹皮啦,老战友的来信啦,等等。因为这些东西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留着可以做个纪念。像我,就保存着这么一条红领巾。

那是一九五三年的事。蒋军拼凑了两万兵力,二十多辆坦克,想偷偷地袭击我们的东山岛a,阴谋配合美国在朝鲜对我们的进攻。我们马上给了他个迎头痛击,战斗了两天两夜,敌人连死带伤加被俘,丢下了三千多,剩下的被我们一气赶下海去了。我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东山岛战斗开始的时候。战斗一打响,我们连的任务是阻击。就这么打一节,退一节,争取时间,后坚守主阵地,让后面的主力部队来歼灭敌人。战斗正打得火热,连长到我跟前说:“于成年同志,你用这挺机枪做掩护,部队要转移到主阵地去!”他具体交代了任务,并且嘱咐我:“记住,看见部队上了四二五高地,你们就撤退!”

我和弹药手就留下了。起初,任务执行得倒也顺利,别看就这一挺机枪,敌人死得一片一片的,就是上不来。看看大部队已经安全地跨过了背后那个山嘴子,开始上山了。我刚要招呼弹药手撤,谁知道敌人鬼头鬼脑地从右边绕上来了,子弹朝我俩屁股打过来。这一来,我们撤就困难了。我伸手捅了捅弹药手说:“把子弹夹子留下,我掩护,你赶快顺着小沟撤下去!”我自己手端着机枪,向绕上来的敌人扑过去。敌人被赶下去了,弹药手也平安地撤走了。可就在这时,我负了伤:一颗子弹打在大腿上,麻酥酥的,那血呀,像个小泉眼似的,呼呼直冒,不一会儿腿底下的土就湿了一大片;凭经验,我知道伤得不轻,十有八九是碰到骨头上了。我想包扎一下,谁知道一掏口袋,急救包没啦,还是在前面山头阻击的时候,给三班长包伤口用了。这时候,敌人的小炮还一个劲儿地往这儿落。不行,得走!人死活不说,这挺机枪丢不得呀!

我把枪往怀里一抱,一轱辘就滚下了山坡,费了好大的劲,才爬过一条小沟,顺着沟沿望着一块黑压压的甘蔗地爬。爬呀,爬呀,越爬越觉得没有力气,浑身发软,突然眼前一黑,就啥也不知道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醒了过来。迷迷糊糊的,觉得腮上像爬着几个虫子,痒得很,伸手一摸,湿漉漉的。睁眼一看,原来我正躺在一个孩子的身旁。那孩子抱着我的肩膀,头伏在我的脸上抽抽噎噎b地哭,泪珠吧嗒吧嗒掉到我脸上,又顺着流下来。咦!这是怎么回事?

那孩子见我醒了,连忙抽手把眼泪一抹,小声地叫了一声:“叔叔!”

我挣扎着坐起来,四周望了望:是在一块甘蔗田里,那甘蔗密密麻麻的,隔一垄就望不见人;我那挺机枪好好地架在甘蔗棵子c 上。我竭力回想是怎么到这个地方来的,这时才想到我那负了伤的腿,不由得朝伤口处望了一眼。冷丁d一看,把我吓了一跳:怎么血流得这么多!再仔细一瞅,才发现那并不是血,而是一块红布。那红布呀,鲜红鲜红的,就和我的血一样红。奇怪的是,那块红布竟扎得那么准,那么平帖,不歪不斜,不松不紧,就像卫生员包扎过的一样,怪不得血不流了呢。不用说,这一定是这个孩子干的事。

我仔细打量了一下,这是个女孩子,看样子有十二三岁,梳着两条小辫儿,黑黝黝的圆脸上稀稀落落的有几个雀斑,下巴上有一个黑痣子,长眉毛下面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看就是个机灵的孩子。可是她怎么在这个时候跑到这个地方来了?我刚要问,她倒先开口了:

“叔叔,腿还痛不痛?”

我说:“不痛了。”真的,因为止住了血,不怎么痛了。她说:“你别哄我啦。削铅笔把手割破了,都要痛好几天,打了那么大个窟窿还能不痛?”她想了想,又说,“要是有点儿药上上就好了,是不是,叔叔?”

“嗯,真的不痛,”我看着她那开心而又天真的小脸孔,又感激,又怕她为我的伤口害怕,我把话岔开去,问她,“你怎么一个人到
这儿来啦?”

她说:“妈妈去给那边山上的解放军叔叔送开水了。临走的时候怕蒋军进庄跑不及,叫我躲到这里来。”她又说,她在躲着的时候,听见前面打仗,怕得很;听听枪不响了,想出去看看,刚一爬出甘蔗地,就看见了我,从军装上认出我是解放军,她就把我拖到这儿来。她还告诉我,在我昏迷的时候,她偷偷爬出去看了好几趟,看见蒋军没顾得找我,直夺主阵地那座大山去了。末了,她说:“你淌了那么多血,一条红领巾都包不住,你又不会动……”说着,她眼里的泪珠儿闪着光。

我看看她扎伤口的那块红领巾,不知怎的,眼泡子一热,眼泪也差点儿收不住了。我拉着她的手说:“小妹妹,多亏了你呀!”她却晃着小辫子说:“你可别那么说,我是个少先队员嘛!”看她那副神气,她是把这件事当作本分的事来干的。这时,我的伤口又痛起来了,我紧咬着衣服领子,生怕一张口就会痛得喊出声来。她大概看出了这点,低下头,趴在我的腿边,折下半截甘蔗攥在手里,小心地给我剥腿上的泥巴,用甘蔗水轻轻地擦我身上的血迹。

痛过一阵以后,我透过甘蔗梢e子望望天,太阳已经偏西了;我把耳朵贴在地上听了听,附近的枪声早停了,只有远处还一阵阵传来枪炮声。我喊了声:“小妹妹!”

“唉!”她爬过来了。

“你在这儿躲着吧,我得找部队去了。”说着,我就起身,谁知这腿伤得的确厉害,脚刚一着地,就钻心地痛,我哎哟一声又歪倒了。

她连忙扶着我,说:“叔叔,你还得躺着,等消灭了蒋军我去叫人来抬你。”

我说:“不行,打仗的时候,一挺机枪关系重大,我得把枪送到队伍上去。”

“我给你送。我扛得动,我刚才还扛过哪!”她看看我的脸,知道我不答应,她就说,“要么,我先进庄去看看,要是没有土匪,我找人来抬你,好不好?”

这倒是个办法,但万一碰上敌人呢?我不能让她为我去冒险。我不答应她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