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89幅古籍版画,传承有序的文献史料,从传统文化的原点视角再现武状元的成长之路。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从隋朝初创到明清鼎盛,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是“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又一贡献。“状元文化”自古的魅力亦延续到今日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

本书以清康熙朝武状元曹曰玮为主线,从“将帅之姿者”的唐朝开始,于武状元定有“射两石弓,马射九斗”的“绝伦”武功的清朝结束,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武状元封侯建功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全海,安徽怀宁人,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期间曾跟老师习练六合心意拳,后还曾学习意拳和通背拳等。在武术史、科举史等诸多领域均有涉猎研究,在《中华武术》《武魂》《武林》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出版《清代易筋经珍本汇辑(6卷)》等图书多部。


【媒体评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代高明《琵琶记》。

胸次恢恢百万兵,文才武略冠群英。挽弓破筈状元锐,擒寇功封使者荣。

——宋代李伯玉《挽徐衡》。


【前言】

武状元不是从来就有的。尚武精神虽然源远流长,先秦以射艺选拔官员,国家崇尚武艺,孔子教弟子骑马射箭,民间私学蔚起,秦有白起,汉有韩信,英雄多自草莽,历经千年酝酿,至唐武后时期才设立武科、兴办武学,以国家制度形式保障武举人才的培养,又到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国才正式诞生了位武状元。所以说人类从斩木为兵的自发行为到通过武科考试选出武状元的制度自觉,是一个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更是一个跨越千万年的人才培养工程。

自从位武状元诞生以来,通向武状元的道路一直都是曲折坎坷的。宋太祖赵匡胤玩了一把“杯酒释兵权”之后,中国历史便跌入了“重文抑武”之河,武人功劳再大,职衔再高,也要受文官的节制,在文人面前,武人总要“低人一等”,二品的文官完全可以节制一品的武官。又所谓“穷文富武”,家里再穷,只要弄几本四书五经、时艺攻略,就可以走上文科科举之路。然而武举的装备就没那么简单了,弓、刀、石、马、箭,不亚于你现在要配备一辆豪华悍马车、一把AK-47步枪,还有更多的其他装备,然而这只是装备。练武是个极耗体力的活,营养跟不上肯定是不行的,你看现代运动员吃的营养餐就知道是什么条件了,古代没有那么多牛奶,起码豆浆要保证供应吧?所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走武举之路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习武无疑也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工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看似轻松的科举诗谚,然而真实的登科之路是不可能这样轻松的。从一介童蒙经过层层筛选闯关,终登堂入室,接受皇帝殿试钦点,就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艰难道路。而又要从“独木桥”闯过来的举子当中选出头名状元,那恐怕就只能用“走钢丝”来形容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三年才培养出一个状元来,这是多么小的概率啊,其难度要比现在的“高考状元”大很多。

武状元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毫无疑问的首要条件,能搬起三百斤(今九十六千克)的巨石,挥舞百余斤的大刀,拉开十余力的硬弓,绝非普通体质的人能做到的。要有矫健的身手,能上马骑射,百步穿杨,没有超人的禀赋也是很难做到的。武状元往往并非一介武夫,还要“兼通经史”,除了要在外场武技上独占鳌头外,在内场考试上也要有出色的文章。所谓“文无,武无第二”,在武场上比试,有各种指标参数可依,但在文场上则没有非常直观的数据分高低,往往跟判卷人的喜好相关,如果碰上对脾气的考官,则能幸运胜出,尤其是碰到喜欢文才的皇帝,则可能会加大文场考试的权重。“文武双全”往往是成为武状元的素质,所以武状元的培养也是一个自我修炼、综合培养的巨大工程。

清康熙帝就是一位提倡文武并重的皇帝,所以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武试中,文武兼备的曹曰玮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而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武状元曹维城则更是以文才著名。曹曰玮能成为武状元,是家族几代人用心培养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其成长环境。安徽贵池缟溪曹氏自从移居京城后,不知是什么因缘促成了他们与曹雪芹家族的密切交往,其兄长曹曰瑛成为翰林院待诏,多与高层文人来往唱和,很难说曹氏兄弟的成功与曹寅、王掞、曹鉴伦等名流高士没有关系。

关于武状元研究的图书类专著至今仍付阙如,本书的素材源于作者20多年来案例研究的成果,勉为填补空白之作,仍是一个尝试性探索,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