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本书旨在提升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

本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理论结合实践,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及法治一般原理,深度思考和精辟解答全面依法治国为什么会提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要求,应当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通过研读本书,助力党员领导干部强化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

2.本书是法治通识教育实用教材,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

本书共分为14讲,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本书既可以作为法治教育培训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广大读者的法治提升普及性读物。

3.本书是“新时代领导干部通识读物”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系列丛书由著名文化学者、人民艺术家王蒙作序推荐

本系列丛书计划推出30本, 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管理、科学、艺术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每一本书均由一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主要面向党员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是适合高端读者参阅的提升人文素养与执政能力的精品课。本系列丛书旨在丰富党员领导干部的知识,拓宽党员领导干部的眼界,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的思维认知、选择决策,延伸发展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教化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能力,达到从“通识”到普识、广识、精识、会识,既达到政治过硬,又实现本领高强。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专题讲座形式讲述。内容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法治的理论与原则、权力制约理论、依法执政的理论与实践、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有效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其处置、世界视野中的中华法文化、当代世界法制发展的历史走向、当代世界法治与中国司法改革、世界视野中的新中国民法典、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等十四个方面。意在帮助领导干部对法治一般原理有所掌握,对中国法治实践有所思考,对世界法治发展有所了解,提升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更加坚定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作者简介】

卓泽渊,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育长、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曾为十六届、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法治。

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届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首届中国法学名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

已出版个人文化哲学著作《我们与世界》,学术著作“卓泽渊法论丛书”:《法的价值论》《法治国家论》《法政治学研究》,“卓泽渊法治文论系列”:《法治期待》《法治讲堂》《法之言说》《法眼园窥》,高校法学教科书:《法学导论》《法理学》,以及《法的价值总论》《法治泛论》《中国的法治之路》(中英文)等。


【目录】

讲 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七、坚持共同推进与一体建设

八、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第二讲 法治的理论与原则

一、法治的基础理论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第三讲 权力制约理论

一、权力的概念

二、权力需要被制约

三、权力何以被制约

第四讲 依法执政的理论与实践

一、依法执政的基本含义

二、依法执政的客观依据

三、依法执政的主要措施

第五讲 司法公正问题研究

一、司法公正诠释

二、司法公正的评价

三、司法公正的制约因素

四、司法公正的促进措施

第六讲 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一、司法概念的种种理解

二、如何认识司法改革

三、司法的问题与改革的目标

四、对司法改革的整体性思考

第七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时代要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第八讲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

一、法治能力是具有法治思维与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

二、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

三、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如何提升领导干部法治能力

第九讲 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其处置

一、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急速上升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诱因

三、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表现形式

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置原则

五、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对措施

第十讲 世界视野中的中华法文化

一、辉煌历史:中华法文化的世界影响

二、隔窗听雨:中华法文化的西方批评

三、西风东渐:西方法文化的近代渗透

四、再造辉煌:中华法文化的当代发展

第十一讲 当代世界法制发展的历史走向

一、法律形式趋同化

二、国内法律国际化

三、国际法律国内化

四、国际社会法治化

第十二讲 当代世界法治与中国司法改革

一、法治:当代世界的历史潮流

二、司法改革:世界法治的重大主题

三、司法改革:中国法治发展的必然选项

第十三讲 世界视野中的新中国民法典

一、关于民法典的政治认知

二、对于民法典的法理解读

三、推动民法典的有效实施

第十四讲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二、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三、完善立法体制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六、坚持全民守法与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后 记


【前言】

后 记

本书是作者根据既有讲稿整理而成的讲稿汇编,但又不是简单汇集。它是将既有的、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讲稿汇集起来,修订而成的书稿。

本书也是以2020 年作者编辑出版的“卓泽渊法治文论”《法政讲堂》卷(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另外三卷为《法治期待》《法之言说》《法眼园窥》)作为基础删减、修订的。将其中阐述法治原理的讲稿予以保留,对于其他仍具现实意义的讲稿作了部分修订,再添加少量新课程的讲稿,编辑成为本书。

需要说明的是,理论是发展的,学术是发展的,认知也是发展的。在编辑的过程中,虽然对文稿进行了修订,但难免有不合时宜的文字仍然存在,恳请读者理解与谅解。也有一些资料包括数据是历史性的,作者故意保留,目的是使读者更好地进入讲稿当时的语境。如果勉强修改,反倒觉得不恰当,也就没有进行变更。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的主题相近的讲稿,会有一定的交叉乃至重复。为了保持各个讲稿自成一体的完整性,在统一编辑时,并未将重复的文字删除。

相信读者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对法治一般原理有所领悟,对中国法治实践有所思考,对世界法治发展有所了解,更加坚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这也是作者的期待。


【免费在线读】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诱因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诱因很多,仅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权益

因土地权益产生的纠纷主要是农民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纠纷。中国的失地农民,至少每年有250 万人。中国农民人均拥有土地1亩,那么中国每年至少占用耕地250 万亩。有数据表明情况远比这个严重:1996 年中国拥有耕地19.51 亿亩,2002 年只有18.89 亿亩,仅2002 年就减少了2529 万亩;到2003 年减少到18.51 万亩,又减少了3800 万亩。仅仅是瀑布沟水电站库区淹没耕地就达4 万亩,也正是这里发生了汉源移民群体事件。

(二)拆迁安置

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旧城改造成绩斐然,但都是以拆迁安置为前提的。1998 年前为实物补偿,2000 年以后以货币补偿为主。拆迁安置问题成为困扰我们的历史性难题,因为拆迁而导致的上访甚至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三)劳动争议

这里的劳动争议是广义的。一是下岗职工包括提前退休职工、买断工龄职工因社会保障数额而进行抗议。其实他们抗议的对象常常是由以前企业改制而来的新企业,因为他们将现有的低保障归结为原有企业改制政策的不合理。二是农民工为获得劳动报酬而抗议。三是企业集中解聘或解除劳动合同引发职工抗议。

(四)环境污染

由于一些企业不重视环保,政府监督与处罚不力,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影响群众生活环境与质量,引发群众抗议。其矛头多数对准的是企业、政府或者政府环保部门。他们或者静坐、示威、游行抗议,与政府发生冲突;或者阻挠企业生产,与企业产生冲突。

(五)执法违法

执法队伍的素质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粗暴执法、违法执法的情形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执法不满,主要集中在城管执法和公安执法两个方面。群众往往采取集体抗议、游行、示威、静坐、暴力抗法等方式。

(六)机关搬迁

这里所说的机关搬迁是指某级党政机关因为特定原因而另选新址、建设新办公场所的情形。实际的情形往往是,由于地震、规划失误等原因,导致党政机关选择新址另建办公场所,导致人民群众经济损失、人心紊乱,引发群体性大规模抗议。

(七)司法不公

对司法裁判不服,申诉无门,就采取聚集群众,到司法机关静坐示威,或者包围司法机关。比较常见的是,被群众认为不公正的司法裁判,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邀约群众集体暴力抗法,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