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美国心理学家、婚姻情感专家麦琪·斯卡夫全新力作。

★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长据亚马逊同类榜单前列。

★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美国权威出版杂志《出版商周刊》重磅推荐。

★深入剖析普遍而又隐秘的再婚问题,建构坚固的再婚大厦。

★7个典型再婚家庭,12年深入追踪调查,让你重回幸福婚姻生活。

★结合婚姻心理学前沿理论,化解再婚生活的5大结构性挑战。

★全球权威心理学家告诉你:女性如何融入一个新家庭?为什么处理继亲关系是核心挑战?如何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新生家庭会有哪些必不可少的碰撞?

★适用于所有再婚和即将再婚的人,也是相关顾问、治疗师和家庭成员的读物。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美国权威婚姻心理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麦琪·斯卡夫揭开再婚家庭秘密、帮助再婚夫妻解决情感困境的经典作品,也是一本帮助再婚夫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及获得情感疗愈的实用指南。作者在十余年间深入访谈了多对再婚夫妻,获得大量一手资料,结合其多年的研究经验,总结出一套经得起考验的再婚模式。这套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识别并解决再婚生活中的继亲冲突、文化差异、边界模糊、情感创伤、财务危机等痛点。尽管再婚有着与初婚截然不同的特征,但同样可以觅得成功法则。本书包含了丰富和生动的案例,用睿智的思考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再婚夫妻找到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重绘美好生活的蓝图。


【作者简介】

麦琪·斯卡夫(Maggie Scarf),美国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耶鲁大学乔纳森·爱德华兹学院和惠特尼人文中心研究员,美国精神病学出版社顾问,长期致力于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研究。她曾数次获得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颁发的国家媒体奖、福特基金会奖学金和哈佛大学新闻学尼曼奖学金。斯卡夫撰写过数本极为畅销的亲密关系著作,并被译为多国语言,如《亲密伴侣:爱和婚姻的模式》《未完成的事业:女性生活中的压力点》《亲密世界:家庭兴衰揭秘》《九月之歌:晚年婚姻生活的强心针》等,其中多本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她曾多次出现在《奥普拉秀》《早安美国》等电视节目中,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接受过采访,并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媒体发表过文章。


【媒体评论】

与大量关于离婚和分居的文献相比,再婚的困境很少受到关注。这本结构明晰、研究透彻的书将纠正这一不足。对于那些考虑再婚的人,以及作为这些家庭的顾问、支持者和决策者的治疗师、律师、法官和家族成员来说,这本书应该是之作。

——卡罗尔·C.纳德尔森(Carol C. Nadelson),医学博士,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这是一本之作。在有力的论证和至关重要的采访中,麦琪·斯卡夫讨论了我们许多人甚至没有在再婚前意识到的问题。斯卡夫可以帮助你让再婚回归应有的乐趣和喜悦,我喜欢这本书。

——朱迪·柯林斯(Judy Collins),作家、歌手、作曲家和活动家

作为一名婚姻与家庭治疗师,我时常在想,再婚夫妇们带入第二次婚姻的那些事情会造成什么结果。在麦琪·斯卡夫发人深思的访谈中,她前所未有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事件进展的过程,以及再婚夫妇们会如何应对遇到的全新问题。

——汉娜·福克斯(Hannah Fox),纽约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工作教授

斯卡夫为所有想要再婚以及在再婚生活中挣扎的怨偶们提供了珍贵的视角,帮助他们面对那些会令再婚家庭结构错位的问题——幻想、秘密、冲突的文化、财务危机,尤其是继父母困境等。作者针对这一乏人问津的领域,完成了一部令人受益匪浅的著作。

——皮特·D.克雷默(Peter D.Kramer),美国布朗大学精神病学与人类行为学临床教授

麦琪·斯卡夫在《爱的新生》中给我们带来了激光般的感知力,她对不同夫妻如何处理第二次(或第三次)婚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调查。生动的个人故事和实用知识的结合,使本书成为之作。

——莱蒂·科廷·波格列宾(Letty Cottin Pogrebin),《Ms.》杂志创始编辑

斯卡夫的文风专业却易懂……本书中的7个真实案例呈现出了再婚夫妻和他们各自家庭面临的挣扎与无奈。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是一本令人信服的书,可以为任何希望再次结为夫妻的人服务。

——《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目录】

目录

序言 再婚之旅:下一站遇见幸福 / i

章 核心挑战:面临复杂棘手的继亲关系 / 1

幸福陷阱:一见即钟情 / 3

她爱我就必须爱我的儿子 / 10

一个丈夫,两任妻子 / 12

再婚妻子:身份模糊的人 / 17

局内人 / 局外人的两难境地 / 20

再婚后为何再次离婚 / 22

第二章 与初婚家庭截然不同的结构模式 / 45

初婚夫妻创建的共同基础 / 47

充裕的二人世界的时光 / 50

每场离异标志着一个小文明的死亡 / 53

挑战一 局内人 / 局外人之摆位 / 57

挑战二 孩子们的损失和情感忠诚纽带 / 63

挑战三 育儿任务 / 65

挑战四 文化碰撞 / 70

挑战五 另一位家长 / 74

策略一 人际沟通技巧 / 77

策略二 修复旧时的精神创伤 / 80

第三章 建立新的婚姻观 / 83

误区:重建初婚家庭 / 85

前妻综合征 / 101

寻找灵魂伴侣 / 105

重获幸福的秘密 / 110

第四章 “软—硬—软”的沟通策略 / 113

充满争吵的婚姻 / 115

婚姻中重要的是爱 / 122

局外人转为局内人 / 124

打造有“缺口”的家庭边界 / 127

“软—硬—软”的沟通策略 / 130

第五章 修复原生家庭创伤 / 135

每个人都有内化的 GPS 系统 / 137

原生家庭暴力下成长的伴侣 / 139

两段错爱的婚姻 / 146

重新遇见爱情 / 153

好的亲密关系是彼此成就 / 156

第六章 建立婚姻安全感 / 163

金钱观的差异 / 165

家庭归属感 / 169

谎话连篇 / 190

订立婚前协议 / 203

第七章 如何管理家庭财务 / 205

婚前坦诚公开双方的财务状况 / 211

净资产与风险管理 / 214

婚姻资产负债表 / 216

遗产继承事宜 / 220

如何开口谈钱 / 223

第八章 尊重彼此的文化背景差异 / 227

尊重家庭文化的差异 / 229

不同文化观念下的继亲育儿理念 / 241

流言蜚语 / 247

第九章 再婚家庭的幸福秘诀 / 251

两套育儿观 / 253

坦诚相待 / 258

贴心的陪伴 / 261

关注继子女的心理成长 / 264

金钱、性爱与团队精神 / 271

结 语 / 277

致 谢 / 283

麦琪 · 斯卡夫访谈录 再婚家庭面临的五大挑战 / 285


【前言】

再婚之旅:下一站遇见幸福

描绘再婚图景的一个惯常的方式是把它比作一块擦得干干净净的石板,在一段全然不同的情感关系中再次寻求幸福的机会。再婚夫妻通常会带着满满的自信乐观扬帆起航,相信这一次的婚姻不但会改善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将造福随着他们一起步入婚姻的孩子们的人生。从情感和经济的双重角度来看,生活中有两位爱心拳拳的大人会将家庭中可利用的储备翻个番,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再婚夫妇同样也期望让他们的孩子在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而这种氛围只能通过相对富足、彼此相爱的夫妻俩来营造。而这一次,再婚的双方也都相信,他们可以规避,甚至是完全免于 陷入之前遇到的错误或是灾难中。毕竟,两个人现在都更成熟些,也更加了解自我。当谈论到选择“合适”的伴侣以及在亲密关系中做出必要的让步方面,现在的他们觉得更为得心应手。

但是,尽管随着智慧和生活经历的日积月累,新伴侣们也不能完全意识到将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重组到一起时所遇到的挑战的复杂性。虽然他们可能是带着美妙的感觉启程的,身处一段充满爱意的亲密关系中,他们觉得自己能量满满,自我价值感膨胀。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种局面是他或她在初婚之时所完全没有遭遇过的。他们很快就会觉得仿佛是在一片未知之境中穿行,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将要去往何处。他们需要的是有人给他们预警,告诉他们在通往终目的地的旅程之中会遇到的各种惊喜和挑战,而他们要去往的终极目的地就是:成为融为一体的“我们”—一个情感交融的整体,每个人都带着真正的家庭归属感。

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

我自己就目睹过一次短暂的再婚。我的父亲结了四次婚,我是他第三任妻子所生的女儿。我有两位姐姐和一个弟弟(现在都已亡故)。我的父母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分开了—一次类似于逃亡的分手,由我的两位姐姐一手策划与监督。她们将我那柔弱无力的母亲从一位暴君般的,不时令人彻骨恐惧的丈夫手下营救出来。我对此次分手一无所知,直至后一刻,也就是当我回家看到家里的家具都被人搬到了货车上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接下来的一系列变化都让我们灰心丧气。我们搬到了一套出租公寓里,邻里都是些缺乏教养,甚至有些让人害怕的人。我被迫转学到另一所高中,那儿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更别说朋友了。那是我人生中一段艰苦而孤独的时光。

我的父母终离异了,但几年之后,他们又尝试着和解并复婚了,虽然这次尝试注定是要失败的。我那时正在艰难地进行着我的大学学业,并因为一些经济上的原因搬回家住了。 我的两个姐姐那时都独立了(有一个已经结婚了),所以我成了这场婚姻第二次解体的见证人。

我的父母之后又都各自再婚了。我的父亲在临近 80 岁的时候娶了他的第四任妻子—米拉—一个像我母亲一样脾气温和的女人(他都是从哪儿找到她们这样的人的呢)。我那时已经结婚了,成了三个女孩儿的母亲,其中两个是我亲生的。我不常见到我的父亲和继母,但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有几次当米拉以“母亲”的身份给我提了一些建议,让我这个做女儿的多给父亲一些关爱时,我是有多么吃惊。我几乎当着她的面就笑了。这个对我而言名副其实的陌生人,又怎么会知道这个男人在为父为夫的时候做出的残暴行径对我们而言就是一场噩梦?我对她很礼貌,但对她的“谆谆教诲”置之不理。

成年之后,我都把自己当作一个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但从不认为自己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当我的父母各自再婚时,我和他们新伴侣的交往是敷衍了事的。所以当我开始进行再婚主题的研究时,对于这个主题,脑子里浮现的是《脱线家庭》 (Brady Bunch)里的那些浪漫的情节。那时的我相信刚刚再婚的配偶和他们各自的孩子是能走到一起,轻易地融合为一个崭新而温馨的大家庭的。

再婚旅程

大概 13 年前,当离异和再婚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一个愈加显著的现象时,我开始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在此之前,我已经成功完成了三本关于情感关系的著作:一本关于女性和抑郁症的、一本关于情侣的、一本关于家庭的。但令我惊讶的是,关于再婚生活方面能找到的有价值的研究并不多。有几位声名卓著的临床医生的确写过几本书,但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门外汉来说,并不能轻易读懂他们的作品。因此,当我找到刚毕业的研究生帕特丽夏·佩培瑙(Patricia Papernow)所构建的再婚模式时,我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她写了一本《再婚旅程》(The Remarriage Journey),书中清清楚楚地呈现了我所经历的整个再婚旅程。

在这里,我以简要的形式列出佩培瑙描绘出的六个阶段:

  1. 误区与幻想: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高度臆想的时期。诸如,新构建的再婚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间都能立刻形成亲密无间的情感关系。
  2. 迷惑:幻想遭到无情打击,现实渐渐浮出水面。诸如,历时长、强有力的情感联系是生父 / 母和他们的孩子之间的。
  3. 意识觉醒:家庭成员开始为描述他们的经历创造词汇,明确说出他们所经历的各种感受。
  4. 变动:各种改变开始发生。虽然再婚夫妇对他们的失望与沮丧秘而不宣,各种情况却公然冒了出来—有时候是轩然大波!
  5. 重组与重建: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为“共同着手办事儿”。夫妻俩和他们的家庭成员都撸起袖子,着手协商并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
  6. 和解:这是再婚家庭的蜜月期。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适应了这个新的结构,开始真正融为一体。这个新结构是可协调运转的单位,在这个单位中,所有的成员都各就各位。这个新的家庭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家”—家庭成员建立起了一块崭新的、互相成就的家庭领地。

脑子里有了这个简洁的模式后,我就开始了再婚夫妇的一系列采访。我想尽可能地了解他们和他们共同组建的家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在我的采访对象中,引人注目的再婚夫妇来自一个本地继亲家庭支持组织。我们会每周碰面进行讨论。这个组织里大约有 20对再婚夫妇,只是每次来的人有多有少。他们中的大多数我在私人环境中(他们的家或是我的办公室)采访过。我还采访了一些他们

有再婚经历的朋友,以及在我做讲座时,自告奋勇的志愿者们。我所使用的模式起初看似无懈可击,但是随着我深入地了解这些再婚夫妻,听到他们独一无二的故事,看到他们所做的挣扎,发现这种模式的大体框架已无法映射出他们的现实状况。

我的行动计划本来是采访许多再婚夫妻,终详细地讨论 6 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夫妻。但是,随着采访进程的不断延续,我意识到,其实,更细致一些地审视的话,每对夫妻都不能明确地归到佩培瑙所列的几个阶段中。正相反,他们有可能处于任何阶段,尤其是再婚之初,一方可能处于令他们不适的意识觉醒阶段,而另一方却还陷在误区与幻想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或是一方正在迷惑阶段,茫然 若失,而另一方却已经准备继续前行,进入重组与重建阶段。在很多时候,还有许多人是同时处于旅程中一个以上的阶段,比如说,又是意识觉醒期,又处于变动期。

我无法条理清晰地将这些再婚夫妇的故事书写出来,因为事实上,他们中的二人经常不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所以,尽管深感懊恼与遗憾,我还是将这个课题搁置起来了。我还会重新着手研究吗?我也不确定。

发人深省的统计数字

随着人们从 20 世纪迈入 21 世纪,关于美国家庭生活的人口学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社会学家安德鲁·J. 切尔林 (Andrew J. Cherlin)在他的近作《婚姻旋木》(The Marriage-Go-Round) 中所说的一样,“不论是结婚还是离异都是构成一个国家(美国)综合图景的要素,在这个国度中,人们结婚、离异与再婚的速度都超过任何其他的西方国家。” 在两性关系方面,美国人似乎是一直走在前面的。

切尔林谈到,在这个国度,离异之后,前任们找到新伴侣的速度比其他国家都要快。他们经常会轻易就同居(住在一起),但也会更加迅速地分开。这种脆弱的情感关系造成了一种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卷入其中的孩子们而言。

提到美国关于结婚和再婚的数据(还有同居的),情况就更是模棱两可了。这些数据由于来源的不同而显现出巨大的差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再婚的失败率比初婚的失败率要高上 10 个百分点。我见到的再婚失败率的值是 60%。有些专家和学者甚至认为还会更高一点,比如,65% 和 70%。70% 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不太可信,但是这个数字是文斯黛·马丁(Wednesday Martin) 在她的著作《继母》(Stepmonsters)中引用的,这本书将继母描绘为终的受害者,表现了作者的睿智和她抑制不住的怒火。

根据继亲家庭的研究者拉里·加农 (Larry Ganong) 的研究,现在结婚的人群中就有 40% 属于至少有一方是曾经结过婚的。同样令我们惊讶的是,根据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近的一项调查:研究者发现,目前 1/4 的美国人都拥有一位属于继亲的亲属。那是整个美国人口的 1/4 !

在我从事再婚研究未果而休息的十余年之后(在这期间,我写了两本新书,一本关于情感创伤,另一本关于持久婚姻),我重新对这一主题迸发出了强烈的火花。 于是,我又重操旧业进行了多项研究,并得出了可靠而实用的成果。在我研究的许多问题中包含以下这些:继父(母)有权惩罚继子(女)吗?还是只有他们的生父(母)才有权这么做?初婚夫妻和再婚夫妻争吵激烈的事项是否有区别?如果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的话,这个新建立的家庭会不会融合得更快?在经济方面,什么在制造家庭温暖、信任和共情上效果是好的?是 “一锅”方案(夫妻将钱都放在一起),“两锅”方案(夫妻二人各付各的,各养自己的孩子),还是“三锅”方案(夫妻二人各拥有自己的户头,但创建第三个户头用于支付家庭开销)?关于再婚方面不断涌现的文献都给出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很多问题可靠的答案。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文献阅读面太窄了,甚至那些需要为许 多再婚家庭提供治疗方案的治疗师们都读得不多。在 1997 年,我搁置了有关再婚方面的探索,到了 2009 年,我又重新着手研究。在1997 年到 2009 年的十几年中,竟然没有一位临床医生实打实地基于这些不断积累的研究而写出一本著作来!

同时,也很有趣的是,再婚和继亲家庭动力学竟然很少(几乎没有)被包含在家庭治疗训练课程中。过去人人都想当然地认为(现在还是这样)如果你学会了如何为初婚家庭制订治疗方案,那么你就可以用你丰富的临床知识来处理再婚夫妻以及他们的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但是,这种想法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结构模式隐喻

随着关于再婚的学术研究不断地开花结果,一小群致力于此类研究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再婚的结果。其中为杰出的就是帕特丽夏·佩培瑙博士。她一直忙于创建一种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和她的再婚旅程隐喻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更加注重当下,密切关注再婚家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境以及如何走出这些困境。同样非常重要的是,这种新模式是牢固建立在各种证据—再婚研究者们日积月累的多样性成果基础上的。

佩培瑙把这种新模式称为“结构模式”以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可以把初婚家庭和再婚家庭比作两种不同的建筑,它们的蓝图是迥然不同的。当然,大家都很熟悉初婚家庭的结构,再婚家庭的构架却不那么为人所知,甚至都没有人知道它的结构是与初婚家庭有着天壤之别的。这种基本的差别是建立在一个关键性事实基础上的,那就是生父母与他们血肉相连的子女之间那种存续时间长久的深刻的情感联系,是新来者 / 继父母与他们之间很难具备的。

这种情况带来了一连串的关键性挑战,而这种建构模式的基本信条就是再婚夫妇基本上会遇到部分或是全部的挑战。这里的一些挑战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再婚夫妇们也许从来都没听说过—虽然他们有可能每天都在应对这些。将这些惯常的经历烂熟于心,再加上用清晰的语言表述来探讨困扰重组家庭的重重难题,对于在各种意想不到的两难境地中苦苦挣扎的再婚夫妇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福祉。

佩培瑙的建构模式,在我早先致力于研究再婚夫妇所面对的日常现实方面,给我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崭新视角。让我很容易看到,为什么让夫妇二人齐整地定位到一段旅程的各种阶段这种想法是不可能的。将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家庭单位融汇在一起的过程,远比从 A 点移动到 B 点复杂得多。规划、设计并建造一栋建筑物这个隐喻,对于新建立的家庭来说更为贴切。

细想一下,所有的构建都是在空间领域中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初婚家庭的结构不假思索便可建造完成,用建筑师的话来说叫“民间风格”;也就是说,只要用到常规的规划方式。想象一下这就是一所房子,中间是门厅,左边是起居室,右边是餐厅和厨房,楼上有三间卧室。建造这样的房子不需要用到特殊的建筑手段。从隐喻的角度来说,这对应的就是初婚家庭—我们大多数人就在其中长大成人。这种家庭就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很清楚该怎么着手来建造它。

而再婚家庭却显现着各种设计上的挑战。缺失的配偶(因为离异、遗弃或死亡)由另一个人取而代之,并不能将这个家庭重塑到初婚的状态。相反,它呈现出一系列设计上的难题,需要这个家庭摒弃建筑师所说的“传统规划”。再婚后的情侣和他们的孩子,必须抛弃掉很多关于家庭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陈旧假想,然后自觉着手构建一张简图,规划、设计并建造出一个迥然不同的新型大厦来,而这栋大厦才能从现实角度满足他们特定的需要。

这就是需要建筑专业技术的地方了。这个新家庭包含了年龄较大之后才走到一起的人,其中的一方或是双方可能都有上次婚姻所生的子女。因为他们所打造的家庭从根本上来说,与更传统的初婚家庭设计是不一样的,那他们那些关于家庭结构的假设,也就有必要进行拆解、再度分析并重新设定,以适应这种重新组合的群体的需要。这种结构模式所做的正是如此:它推荐了一些实用的方式,能够应对重组家庭的特定困难—是帮助家庭内部成员良好互动并融合的具体操作指南。同时,它还能帮助新建家庭创立自身独特(慢慢培育,但与初婚家庭的设计方案完全不同)的再婚蓝图。

正是佩培瑙的新模式,外加再婚率急速上升的趋势,激励着我将搁置数载的研究主题重新拾起。她对于再婚夫妇所面临挑战的简洁定义厘清了我的思路,当初采访再婚夫妇得来的所见所闻,起初无法完全理解,现在领悟更深了—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旅程” 这种框架还是过于抽象,适合度不高。

再婚家庭中的五大结构性挑战

这种结构模式基本的信条是再婚夫妻将面对五大挑战,他们必然会遇到其中的一些甚至是全部的五项。对于其中的一些挑战,读者可能很快就了然于心,但是再婚夫妇们也许一个都没听说过。

局内人与局外人力量的强大对比

局内人与局外人间的力量对比是再婚家庭基本的内在特征。这两种力量将夫妇双方拉到天各一方的身份定位中,因为这跟他们之前的婚姻经历截然不同。其中一方(局外人)在配偶子女在场的时候会觉得格格不入,遭人遗弃。另一方(局内人)在他(她)对子女的终生承诺和与之陷入爱河并结合的另一半之间痛苦不已。

简言之,局内的一方要在这个家庭曾经的运转方式和局外的一方认为将来应该运转的方式间苦苦斡旋。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夫妻双方都将子女带入新婚姻的家庭中,这种婚姻中的局内人 / 局外人角色是可以切换的,取决于是谁的孩子在场。

经历过早期情感失落和困难过渡期的孩子

经历过原来家庭破裂伤害的孩子—无论是因为离异(占 95%)还是(父亲或母亲的)死亡—那些伤痛就如火山喷发一般,在此后的岁月中,无可避免地带来深深的悲痛和被遗弃的恐惧。在第四章,我采访了贾米森一家,就写到了一个孩子所经历的伤害和痛苦。艾比·贾米森(Abbie Jamison)的儿子罗伯(Rob),在艾比再婚后情绪就十分低落,对自己的母亲和继父排斥不已。因为这次再婚需要全家横穿整个国度,搬到另一个地方去,孩子离开了挚爱的祖父母、表兄弟姐妹,离开了熟悉的学校和朋友们。

并且,这类孩子在此后的婚姻中很可能会引发忠诚方面的矛盾。再婚家庭的孩子经常会受到负罪感的困扰,如果慢慢喜欢上甚至是上那位“取而代之的父亲(母亲)”,那就是对自己“真正”的亲生父亲(母亲)的一种背叛[实打实的一种背叛,或是对记忆中的父亲(母亲)的背叛,如果那位家长已经去世的话]。

育儿工作会令配偶双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

这一挑战很可能让夫妻双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继父(母)希望对另一半运转至今的单亲家庭模式做出一些改变—因为天长日久,这种家庭结构很可能变得过于松散,过于放纵。但是,继子女却对他(她)的要求置之不理或是公然挑衅,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改变,希望一切能够像这位陌生人 / 继父(母)来到之前一样,一如往常。而生父(母)既要取悦其新配偶,又要向孩子们保证一切都会一如既往,他们不会再经历地动山摇的转变。不容置疑,在单亲状态存续之时,生父(母)的权威会回落,他(她)很可能过于纵容子女。所以,在继父(母)要求更多的秩序性和尊敬感的时候,生父(母)也会希望改掉孩子身上过度的散漫,质疑他们的许多言行。

这个问题在章,我对朱莉和马修·奥尔布莱特的采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朱莉希望在照管继子加布(Gabe)的时候,能让他守规矩。马修和他的前妻弗兰(Fran)则否决了她,由此剥夺了她作为家庭女主人的权威。

整合两种异质的家庭文化

这里呈现的巨大挑战,包括每一方带到新建继亲家庭的形形色色的差异。各种事物上的默契,从是否可以在大家都坐定之前开始用餐,到是该把衣服挂在衣钩上还是直接扔到沙发上,这些都是生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言而喻的,但是家庭的新成员却对此一无所知,通常也无法理解。

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困境,归根结底是由于再婚夫妇间的共同基础相对单薄(不用言明的习惯、规则和日常程序),而生父(母)和子女间的共同基础则经过数年的锻造,是深厚的。家庭成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打造一个新的共同基础,一个可以让新家庭系统中的每个成员都深感满意、舒适的共同基础。

这种挑战方面的绝佳案例出现在第六章,在伯克一家的故事中,新妻子卡罗尔(Carole),由于泰德(Ted)已经成年的孩子们拒绝清理厨房而大动肝火,因为这对她而言十分重要。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微小要求惯常性地被无视,让她觉得自己像是隐形的一样,仿佛她是“疯了”。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外人,并不属于泰德一家。

同样,在第八章,我记录了佩雷斯 / 德·马泰奥(Perez/de Matteo)夫妇的故事,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文化、两种不同的种族文化同时在场的时候会发生的碰撞。在这对夫妇的案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目前,50% 的美国人会选择跨种族的婚姻,而在再婚家庭中,这种跨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通婚率攀升得更高。

正如第八章所呈现的一样,维姬·德·马泰奥 (Vicki de Matteo)和米格尔·佩雷斯 (Miguel Perez)之间是通过两套双方都会产生误解的模式进行沟通的。

家庭边界的延伸

初婚核心家庭中的成员包括亲生父母和与他们血脉相连(或是领养)的需要他们抚养的子女。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再婚家庭中,这种家庭模式则不算完整,因为会有一个生活在家庭外部的家庭成员(生父母中的另一方)必须被纳入整个系统中来。因此,这个“边界上必须有个洞”,能让这位父亲(母亲)轻松地走进来。

我们都看到了,在第三章杜瓦利埃一家的故事中,这种非闭合的边界面临着重重困境。 克里夫·杜瓦利埃的任妻子和他的好朋友私奔了,令他无尽地懊恼与思念(他前妻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他和第二任妻子莎拉(Sara)之间的美满深深地激怒了任妻子,于是,她无时无刻不竭尽所能地介入这对夫妇的生活,让他们深感困扰。


【书摘与插画】

充裕的二人世界的时光

如布莱克斯里夫妇这样的初婚夫妻会纵情享受珍贵的二人独处时光,他们展开双臂,会在兴之所至之时缠绵,会长长久久地谈天说地,会变得越来越亲近,同时,也会一起培养出一些行为习惯。比尔曾经学过古典钢琴,虽然珍妮不是很有音乐天赋,但他们俩都很喜欢听乡村音乐和民谣。所以当他们驱车去哪儿的时候,他们会在一起唱喜爱的歌,其中包括比尔教他的新娘唱的德国民谣(尽管珍妮连调子都记不住)。在一些周末,这对新婚夫妇会操练外出露营的基本技巧,珍妮会学着以从未有过的角度去享受山中漫步的乐趣。到了周日下午,他们俩都爱闲闲散散地窝着看《纽约时报》 。

刚开始在一起的一两年,这对伴侣有充裕的闲暇时光,更多地教对方自己喜欢的民谣歌曲,不断扩充美国本土或是外国的曲目,从中得到乐趣。时间长了之后,他们就懂得如何一起选择的露营地,而珍妮是一个出色的游泳健将,对比尔如何划水给出不少建议。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对夫妇会创建出一块舒适区—共同基础—在这块舒适区中,双方可以不假思索,不费吹灰之力地随心操控。

布莱克斯里夫妇的生活模式是恰如其分的。当他们的个孩子降生的时候,这个孩子便步入了一个情感与行为搭建完备的家庭世界。夫妇俩学过的老歌现在成了哄孩子的摇篮曲,孩子还会跟着爸爸一起去散步,去远足。父母亲之间育儿的差异性在孩童的襁褓时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关于该什么时候睡觉,规矩里要不要包括超时或是打屁股什么的。一位家长可能扮演起了严明的纪律执行者,唱起了“红脸”;而另一位则表面上看似宽容一些,充当“白脸”。但是,因为这夫妻俩都爱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共同基础不断稳固,他们就能够安然度过为人父母时期所伴随的剧烈转变。

在像布莱克斯里夫妇这样的初婚家庭中,孩子是按照先后次序一个一个到来的,这个家庭有足够的时间博弈,产生新的情感关系。彼此之间充足的中间地带或是恰如其分的共同基础,都能帮助他们从以往的成败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而,在再婚家庭中,并没有给伴侣留出独处的自由时光。再婚夫妇从没有享受过仅属于他们俩的闲暇时光,以建立强韧的情感纽带,他们的兴趣爱好之共同基础是不足的,所谓的互相理解也不过是想当然而已。他们没有机会打从襁褓时期就开始,逐一与家中的每一个孩子沟通熟识。

正相反,陌生人 / 继父(母)进入的是一个因离异或丧偶而分崩离析的家庭,这就仿佛他或她是从烟囱里滑了下去,摔在一个正在存续的情感与行为世界的正中央,而在这里,历久弥新、坚韧无比的情感联系是发生在孩子与他们的亲生父母之间的。

每场离异标志着一个小文明的死亡

当一个家庭经历了婚姻失败后,他们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待人接物的节奏—他们的共同基础—就失去了。对孩子来说,这使得他们一直以来所熟知的家庭世界不可思议地终结了。这种破裂可能还包括孩子转学到新学校、监护方(尤其是母亲)收入的减少和孩子对于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情感上的疏远,因为父母本身就经常被自己的错位感困扰不已。成人与他们后代一样剧烈地体验着婚姻和家庭的失败,努力建立起新的情感平衡,离异夫妻中的一方或是双方,都可能像他们的孩子一样觉得情感上十分渴望关爱。

正如作者帕特·康罗伊(Pat Conroy)说的那样:“每场离异就标志着一个小文明的死亡。”对于青少年来说,从初婚家庭转向破裂家庭是令人震惊、不可想象的经历,他们感受着各种恐惧,特别是在大得令他们迷惘、破碎不堪的成人宇宙无人关爱的恐惧。

但是,众所周知,如果正在闹离婚的夫妻能够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在他们面前发生公开且恨意满满的冲突,这些孩子就可能安然度过他们这一生中为不稳定的时期。父母间的冲突是关键,孩子所接触到的成人纠纷的数量和激烈程度,对于他们是能够继续健康成长还是学业一落千丈乃至有其他自暴自弃的行径,有至关重要的

影响。

遗憾的是,许多离了婚的伴侣忍不住会说前任或是新继父(母)的坏话,隐忍不发即便并非不可能,对他们而言也是极为困难的,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于是,他们就把孩子也拖进了婚姻摩擦中去了。这些气急败坏的前任们显然没有意识到,大量的研究文献重点强调的一个事实:父母间的斗争(无论是婚内的、分居的还是离异的) 对于他们子女的情感发展以及之后的情绪调节都有毁灭性的影响。

在初婚消亡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许多属于原生家庭的共同基础分崩离析,但是很多事情以“曾经延续的方式”遗留下来。比如布莱克斯里夫妇,他们俩终离异了,但是珍妮在开车时,还是会唱起熟悉的乡村歌曲,虽然两个女儿会因为她的五音不全而“咯咯”地笑个不停。比尔总是殷勤地把女儿们带到海边,虽然大家都清楚他巴不得早早离开,因为他根本无法忍受长久地晒着太阳无所事事。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有了两个单亲家庭,”再婚专家佩培瑙在我们几次聊天中曾告诉过我,“时间长了之后,每个单亲家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自己存在的节奏。”比如,比尔和他的两个女儿,现在一个 10 岁,一个 8 岁,已经慢慢形成了他们称为“意大利之夜”的惯例。她们的奶奶是个意大利人,教了女孩儿们如何制作美味的肉丸,所以大多数星期三的晚上,他们都会去奶奶家,女孩儿们放下书包就开始制作肉丸,而她们的爸爸就着手烹制红酱。他们会煮上一锅意大利面条,桌上摆满奶酪粉和辣椒片,开始一起享用他们心仪的晚餐。吃完饭之后,爸爸负责洗碗,女儿负责把碗擦干,一边做还一边聊着他们的朋友和学校的功课。当厨房打扫完毕后,一个或是两个女孩儿就会因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向爸爸求助。有些晚上,如果她们早早就把作业做完了,就会在睡前一起看一档电视节目或是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电影。因为比尔和他的女儿们都很喜欢“意大利之夜”,这很快就成了他们新共同基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家习惯周三晚上在爸爸家里过。”这些仪式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感。

“随后,”佩培瑙博士转了转她棕色的大眼睛,仿佛在说麻烦就要来了,“比尔开始跟新女友约会,并且对新女朋友变得越发重视。”

初婚家庭的共同基础,日积月累形成的惯常方式,在比尔和珍妮分道扬镳的时候,经受了严峻的破坏。这位单亲爸爸和他的两个女儿之间的共同基础,是在他们离异之后慢慢培养建立起来的。当继母安妮(Anne)走进这个图景时,她是完全意义上的局外人。她和比尔之间可能彼此有着激情四射的依恋,但她所嫁的这个男人和他的孩子之间的情感却是历时更久,更加深刻的,这种情感是超越了她的。虽然继母可能满心善念,希望能轻松地融入新丈夫的家庭,成为两个继女的好妈妈,但她却没有意识到她步入了一种异质文化而她对于这种文化的习俗传统却还一无所知。

这种建筑模式能为深受困扰的再婚夫妻们提供一条捷径,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并明确他们现在所处困境的实质,并确立未来目标。对五种不同的挑战和夫妻们面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不同方式进行深入思考,能为实现结构上的改变提供清晰的工作图。

这些令人神往的改变与针对初婚家庭设立的理念截然不同,虽然很多刚刚再婚的夫妻一开始头脑里想的都是初婚的模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即时融入”这种念头成为大家普遍都有的美好预想,但这种想法却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再婚经历比作试图穿过一栋光线昏暗的陌生建筑,当你猛地拉开一扇无标记的门,却发现自己一脚踩空,从通往地下室的楼梯中滚了下去。换句话说,想试图拿着初婚蓝图寻找再次婚姻中的出路,这会让你常常觉得满心困惑,没有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