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人获取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水平和增强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小学时期正值人生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会让每一个孩子受益无穷。为此,*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均对中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做了部署安排。2017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陆续启用统编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自主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栏目或单元的设置,使得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切实的依托。

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建议阅读的多种图书系经典名著,读之可涵养情性、启迪人生。然而,时代变迁、语言疏隔加上其他一些原因,阅读过程中,很多孩子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不愿读”“不会读”“读不下去”的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让孩子们能够轻松读,读懂、读通、读有所获,我们充分发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文学图书和语文读物出版方面的优势,推出了这套“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

丛书收录图书三十余种,以我社多年沉淀、打磨而成的优质版本为底本,精编精校。另延请有丰富教、研经验的教研员及一线名师进行课程化的整本书阅读设计,以精炼的阅读导入语、有趣的阅读任务、实用的阅读链接材料,与原著相呼应。力争尽我们所能,与孩子们一起扫除阅读过程中的路障,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阅读,享受阅读,读有所思、有所得。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整个语文教育的改革,可以归纳为四个字——读书为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读书的习惯,使之成为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提升各方面素养。”希望这套书常伴孩子们左右,对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能有切实的帮助。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21年5月

(一)精良的版本

1.各书版本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经多年积淀的定本,其编辑者、整理者、校注者、译者均为一流的专家学者,读者评价及口碑良好。个别新编选图书,在选目、底本选择、编辑校对等方面亦均投入了大量精力。我们力争为读者奉献靠得住、值得信赖的善本。

2.高频次的重印及再版,使人文社的版本有机会吸收各方意见,不断对图书进行修订打磨,使之逐渐完善,后成为精品。

3.专业的编辑和校对团队保证了书稿的编辑质量。人文社坚持书稿的三审三校,力争把错误率降至。人文社是现在仍拥有校对科的少数出版社之一。出版讲究的是工匠精神,慢工出细活,这方面人文社一直在努力实践。

4.统编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选文大多选自人文社版本。

(二)符合“整本书阅读”理念的完整、未删节版本

1.符合国家*门、教材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倡的读整本书、读原著、读一本书的完整版之精神。

2.严格保证作品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的连续性,不随意删改作品内容。

(三)“课程化”设计助力学生阅读和考试

1.本套丛书邀请了优秀的一线教师、教研人员、教育专家等从“整本书阅读”与“名著课程化”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针对性强的课程化设计。力图让学生能够以高效的方式读通、读懂、读透每部经典作品。

2.编写团队在深度研究语文教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了本套丛书。丛书的课程化设计,既体现一定高度,又因书制宜、实用性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阅读能力养成体系。

(四)颜值靓丽、护眼设计

1.契合青少年读者的审美趣味。

大16开开本,成品尺寸165mm×240mm。封面颜色明朗清新,风格鲜丽活泼。

2.近视防控。

2021年3月,国家发布了标准GB 40070—2021《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对于教材、教辅等图书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要求。本套丛书高度尊重此国标文件,在设计上特别做到字大行疏,不仅看着舒服,更可有效保护视力。

(五)名著阅读课程化2.0——线上课程

在进行名著阅读课程化设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个矛盾:要么附加内容少,不见课程化特色;要么附加内容过多,反而破坏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或破坏了阅读的完整性与流畅感。因此,本套人文版“名著课程化”丛书,增加了线上课程部分,让“课程化”不局限于文本上的阅读指导,而是真正用教学的方式、互动的方式,辅助学生完成名著阅读。

本书收入我社“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是专为中学生朋友们课内外阅读准备的,版本完善,校勘精良,注释专业、翔实,并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进行了整本书阅读设计,目的是解决孩子们阅读过程中不同程度面临的不愿读、不会读、读不下去的问题。该书市场上虽有多个版本,人文版独具优势。

一、经典的作品,经典的版本

鲁迅先生的作品虽已进入公版,但由于其作品整理繁难,出错率较高,因此许多版本并不可靠。而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典故、互文等,不看注释是比较难理解的。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初,即在国家有关部门委托下,将整理注释本《鲁迅全集》作为自己主要的任务之一。几十年来,汇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的力量和研究成果,全集内容不断修订,版本不断更新,形成了鲁迅作品的善本。1951年开始,在整理注释本《鲁迅全集》的同时,我社也一直在印行单行本《朝花夕拾》。可以说,版本完善可信赖是人文版《朝花夕拾》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详尽、专业的注释

如上所述,鲁迅作品需要借助注释才能更好理解。而注释详尽确当是人文社版《朝花夕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这些注释是在国家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下,一代代著名专家和学者集体劳动的结晶。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已经很难再集中如此众多的一流专家学者来做这样的工作。因此鲁迅作品的注释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也是许多其他出版社版的鲁迅作品很难比肩的。需要说明的是,我社对这些注释享有专有出版权。

三、与教材选文来源一致的版本

本版《朝花夕拾》的正文及注释与教材中多篇课文均来源于我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

四、教材总主编亲自撰写导读

本版《朝花夕拾》可谓“强强联合”。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亲自为本书撰写导读文章《和中学生谈谈如何读〈朝花夕拾〉》,指导青少年朋友如何阅读《朝花夕拾》,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温儒敏教授的导读高屋建瓴,娓娓道来,可以看作七年级上册教材“名著导读”课的延伸,对于孩子们学好教材、读好《朝花夕拾》乃至更多经典,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我社对温儒敏教授的导读具有专有出版权。

五、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设计

特别延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名师进行了课程化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指导孩子们如何阅读、把握这本经典,目的是解决孩子们阅读过程中不同程度面临的不愿读、不会读、读不下去的问题。这些整本书阅读设计文字贴近实际、精练精准,对于孩子们高效率读通、读懂、读透这部经典作品,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六、随文配有名家插图及摄影作品

多幅插图及摄影作品点缀文间,以期让青少年朋友获得双重美感享受。


【内容简介】

畅销九十年,思想、艺术俱属上乘的经典之作

★ 七年级(上)语文教材“名著导读”配套阅读书目

★ 版本完善,校勘精良,注释详尽确当

《朝花夕拾》是鲁迅重要的作品集之一,共收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散文十篇,展现了横眉冷对的鲁迅先生的另一面,在中国现代散文史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初版诞生九十多年来畅销不衰,影响深远。

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并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嘲讽。所收各篇均意蕴丰厚,手法娴熟,备受一代代读者喜爱。

此次重排新版,为七年级(上)语文教材之配套读物。正文文本及注释来自我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另选丰子恺、赵延年等名家插图或摄影作品多幅,点缀其间。为帮助青少年朋友阅读,本版特别延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名师进行了课程化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指导孩子们如何阅读、把握这本经典。

版本完善、校勘精良、注释详尽、高附加值,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朝花夕拾》的主要特色及突出优势。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影响广泛深远。


【媒体评论】

《朝花夕拾》在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在简洁洗练的文笔中有深长的韵味;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为数众多的现代散文创作中,它的艺术成就是创造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

——知名学者、北京大学王瑶

《朝花夕拾》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他大概是回想起童年时“水乡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的情景。“说故事” 就免不了“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这样的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这就规定了这类散文的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正是对“五四”时期盛行的“我(作者)说你(读者)听,我启你蒙”,强制灌输的“布道”式、“演讲风”的散文的一个历史的否定与超越。《朝花夕拾》这类“闲话风”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掏出心来,真诚地袒露自己生活与内心的秘密、真实的欢乐与痛苦,希望引起读者(听众)的共鸣、联想、议论与诘难,达到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

——知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朝花夕拾》与一般的自传或回忆录的写法不同,它不是个人生活的编年史,而只是从生活回忆中选取若干有意义的片段,写成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散文-鲁迅的生活阅历相当丰富,即使在本书所反映的青少年时代,可写之事也很多,但他只从中选取了十个题目,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谨严的写作态度有关,这十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回忆散文中,属上乘之作。

——知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


【目录】

目 次

编者的话

《和中学生谈谈如何读〈朝花夕拾〉》/温儒敏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阅读评估

阅读链接

延伸阅读

鲁迅自传

《呐喊》自序

社戏

秋夜

风筝

死火

记念刘和珍君


【前言】

小 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免费在线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2〕的子孙了,连那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3〕,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4〕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5〕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6〕,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7〕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8〕;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9〕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10〕,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11〕。先生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12〕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13〕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14〕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15〕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九月十八日。

注释:

〔1〕本篇初发表于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卷第十九期。

〔2〕朱文公 即朱熹。“文”是宋宁宗赐给他的谥号。作者绍兴的老屋于1919年卖给一个姓朱的人,所以这里戏称为“卖给朱文公的子孙”。

〔3〕“张飞鸟” 即鹡鸰。头部圆而黑,前额纯白,形似舞台上张飞的脸谱,所以浙东有的地方叫它“张飞鸟”。

〔4〕闰土 作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原型为章运水,绍兴道墟乡杜浦村(今属上虞区)人。他的父亲名福庆,是个农民,兼作竹匠,常在作者家做短工。

〔5〕叉袋 袋口成叉角的麻袋或布袋。

〔6〕Ade 德语,“再见”的意思。

〔7〕我的先生 指寿怀鉴(1849—1930),字镜吾,清末秀才。

〔8〕三味书屋 在绍兴作者故居附近,它和百草园现在都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周作人(遐寿)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说:“关于三味书屋名称的意义,曾经请教过寿洙邻先生(按寿镜吾的次子、周作人的塾师),据说古人有言,‘书有三味’,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他只记得大意如此,原名以及人物已忘记了。”宋代学者李淑《〈邯郸书目〉序》:“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9〕东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西汉文学家。他是汉武帝的侍臣,善讽谏,喜诙谐,旧时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史记·滑稽列传》附传中说他“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

〔10〕“怪哉” 传说中的一种怪虫。据《古小说钩沉·小说》:“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朔视之,还对曰:‘此“怪哉”也。昔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果秦故狱。又问:‘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果糜散矣。”

〔11〕对课 旧时学塾教学生练习对仗的一种功课,用虚实平仄的字相对,如“桃红”对“柳绿”之类。

〔12〕这些都是旧时学塾读物中的句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见《论语·述而》。“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见《幼学琼林·身体》。“上九潜龙勿用”,见《周易·乾》,原作“初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这是学生读《尚书·禹贡》时念错的句子;原作“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包橘柚锡贡”。

〔13〕“铁如意”等语,是清末刘翰作《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的句子。原文作:“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刘翰,江苏武进人,江阴南菁书院学生。这篇赋是颂扬五代后唐李克用父子的。见王先谦编的《清嘉集初稿》卷五。

〔14〕绣像 明清以来附在通俗小说卷首的书中人物白描画像。

〔15〕《西游记》 长篇小说,明代吴承恩著,共一百回。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