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近年来,蒋勋先生不断在美学教育上进行推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大家进入美的殿堂,让我们跟着美学大师蒋勋欣赏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书法名作的《寒食帖》,了悟生命的本质,领会人世的美丽。

●两个长拉页完整呈现《寒食帖》全貌,跟随蒋勋大师的专业导读文字,沉心品味经典的魅力与历史的味道。

●收录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经典词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些流传千百年的经典词作都被收入本书中。另有详细专业的题解 注释 译文,让读者全面解读东坡词的豪放气概与广阔意境。

●根据苏轼生活的时代背景,书中穿插了诸多相关历史小贴士,如“乌台诗案”“北宋书法”“悬腕”等,还有精心制作的历史年表、谱系等,让阅读更丰富、 更深入、更有收获。

●知名插画师雪鱼手绘配图,独特的留白设计彰显文化层次,烫金工艺 全彩印刷体现文艺高雅范儿,令全书更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地位极高,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也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慨叹。跟着蒋勋先生欣赏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书法名作的《寒食帖》,以独特视角切入书法,体验其内含的文学魅力。本书除了名家导读,还录入了苏轼在黄州创作的经典词作,并加上详实的题解、注释与译文,另配精心制作的历史年表、谱系、图表等,让读者对苏轼、对《寒食帖》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与学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宋代文学的代表,诗、词、文俱佳,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蒋勋,福建长乐人。现任台湾《联合文学》社长,专事写作绘画、艺术美学推广。著有《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孤独六讲》《汉字书法之美》等。


【目录】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导读
·《寒食帖》原作
·原典选读
·苏轼谱系图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免费在线读】

“阅读经典”的内容多是一种书籍。或谈《易经》,或谈《史记》,或谈《庄子》,或谈“李商隐诗”,在经史子集里选一著作来介绍。
但我选了苏东坡的《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东坡大约在1082年写的诗稿墨迹,是文学,也是书法,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现在收存在台北故宫。
书画的“经典”很多,但归类比较难。受限于现代书籍的规格,也常常在经典的阅读里被忽略。
1970年前后我在故宫随庄严老师上“书画品鉴”,通常都是调出一卷书法或一轴山水,看书画,也看收藏印章、题记、跋尾,很难归类在经史子集任何一部之中,至今常常会怀念当时那种“阅读”经典的方式。

1970年在故宫跟随庄严老师上课,当时《寒食帖》在王世杰手上,寄存在故宫,看到的人还不多。
庄严老师带着几个研究生看这卷子,画卷没有打开,就从画卷外面的题签开始讲起。
题签是清末民初的梁鼎芬写的。很精细的一行小楷题签“宋苏文忠黄州寒食帖真迹”。下面两行小字落款──“张文襄公称为海内”“宣统癸丑二月梁鼎芬题记”。
梁鼎芬是广东人,光绪六年的进士,曾经因为反对李鸿章议和被贬官。他回广东后从事教育,得到两广总督张之洞赏识,以后一直做张的幕僚。辛亥革命后,梁鼎芬成为保皇党,反对康梁维新,更反对孙文革命,力保满清,曾出任末代皇帝溥仪的师傅。这题签写于“宣统癸丑”,已是1912年,即辛亥革命次年,梁鼎芬仍奉清正朔“宣统”,表示不接受民国。
梁鼎芬对张之洞极崇敬,有知遇之恩。张之洞也曾经看过《寒食帖》,认为是难得一见的苏轼真迹,一度想要收藏。张之洞死后,赐谥“文襄”,梁鼎芬睹物思人,特别在题签上标注“张文襄公称为海内”,是赞美《寒食帖》,也是怀念故人老友。
《寒食帖》上梁鼎芬的题签说明了这个卷子在清末民初的际遇。
《寒食帖》外面有一段仿宋缂丝的“包首”,暗金色的底,上面织出湖绿色松竹。
1970年,我看书画的经验并不多,对画的卷收展放,“题签”的辨识,“包首”的材料考究,都从庄严老师指导学起。还没开始讲《寒食帖》,周边的细节已经学了不少。
打开《寒食帖》先看“引首”,“引首”有点像书册的题目,常常是名人题字。《寒食帖》的“引首”是乾隆皇帝题的四个字──“雪堂余韵”。“雪堂”是苏轼贬谪黄州时的书房名称,这个书房大概建成于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初五。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被人诬陷,以写诗得罪当政者,遭遇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狱”,被囚禁在京城御史台狱中,日夜审问,此地乌鸦群聚,属于中央台省机构,一般人都俗称“乌台”。
负责勘问的御史李定等人欲置苏轼于死地,苏轼在狱中从囚房窗口眺望一代青山,在给弟弟苏辙的绝命诗里有名句﹕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将近三个月的囚禁勘问,期间也有许多人在暗中营救。神宗皇帝心智开明,并不昏庸,对于苏轼的才华一向也欣赏。神宗祖母,当时已是太皇太后的仁宗曹皇后,听说苏轼下狱,更是不断谈起当年仁宗如何赏识苏轼苏辙兄弟,视为青年才俊。当时仁宗已年老,苏轼不过是二十岁的青年,仁宗因此认为这样的人才要留给后代子孙治国之用。曹皇后转述这一段历史,神宗感念祖父爱才惜才,而自己却把祖父选拔赏识的人才囚禁狱中,要被御史定重罪,心中大为惭愧惶恐。苏轼的文字狱一案因此在神宗坚持下轻判。苏轼下放黄州,被要求“思过自新”,造就了苏轼这一段时间在黄州文学书法各方面创作的高峰。
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年)下放黄州,起初借居在定惠院,后来经过好友马梦得的帮助,也得到黄州太守徐君猷批准,在黄州城东一片山坡的废弃旧营垒栖身。
苏轼在当地父老协助下,除草开荒,经过一年,整顿出一个可以居住的规模。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他的书房建成,苏轼提笔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字的匾额。“东坡”是城东一片坡地,意外成了苏轼落难时的栖身之处。他自称东坡居士,经历大难,似乎从此开始,死去了“苏轼”,活过来一个全新的生命──东坡。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