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十二位中国女性的健身故事,在“自我、身体与运动”、“生活、身体与运动”和“孕育、身体与运动”三个主题下,从女性视角、微观的社会互动、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感受层面,描绘了女性真实、鲜活的健身图景,讨论了节食、减肥、身材管理、孕期保健、产后恢复、广场舞、健身社交、身体刻板印象等热议话题,挖掘了健身文化对女性个体生活规划、自我认同和文化审美的影响,反映了当今我国女性身体与生活的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成,为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提供了具象素材和理论视角。


【目录】

绪论
主题一 自我、身体与运动
章 生活“暴政”下的自我救赎——一位“肥胖”患者健身减肥历程的自我反思
第二章 跨越中西文化的审美想象——一位留澳女学生跨国健身的具身体验
第三章 身体冲突中的自我发现——两位女孩拳击健身体验的比较研究
主题二 生活、身体与运动
第四章 人到中年的“体悟”——一位单身职业女性的健身故事
第五章 年龄洗不掉心中的“芳华”——一位老年妇女的舞蹈人生
第六章 “扮靓”乡村文化生活的广场舞——一位农村妇女的健身经历
第七章 拥抱城市生活——一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对刻板印象的身体改写
第八章 舞蹈中的彩虹人生——一位双性恋女性的运动身体经验
主题三 孕育、身体与运动
第九章 在“肥胖”的身体与“备孕”的身体之间——一位城市二孩母亲健身备孕的口述经历
第十章 双重身体的“孕育”——一位孕产期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健身经验
第十一章 身体的重塑与传递——一位二孩母亲产后健身恢复的心路历程
余论 凡身之造——女性运动健身的社会学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熊欢, 2002年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毕业,2006年取得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1年期间于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亚洲学院工作,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女性/性别社会学。出版学术专著Urbanis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Women’s Sport since 1980:Reconstruction, Stratification and Emancipation (2009)、《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体育》(2011);《身体、社会与性别:女性体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016)、《体育人文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及应用》(2017);主编跨文化教材4部,体育专业教材1部;参写(译)《体育休闲经济学》(2009)、China Gold: China’s Quest for the Global Power and Olympic Glory (2008)、Routledge Handbook of Asian Sports (2020)、Sport and Development in Emerging Nations (2021)等多部学术著作;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发表体育社会学及女性研究相关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


【前言】

前言
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健身领域。她们希望通过健身活动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维护身体形象。在全球身体文化蓬勃发展的助力下,中国女性掀起了“健身热”。虽然健身运动对女性个体生活和自我成长的影响没有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育这些重大事件那么直接、显著,但是围绕女性健身的话题却涉及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健身的过程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了女性生命与生活中不同的色光。
我在前期关于女性健身、休闲运动的课题以及研究著作中,大多是把女性健身运动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现象去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女性体育运动参与的现状(如《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休闲体育的兴起》《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制约因素(如《论休闲体育对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的建构与影响因素》)、潜在功能(如《“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运动身体理论》)、促进策略(如《我国女性大众体育发展目标选择的思考》《新时期我国女性大众体育发展路径探析》)等。这样的研究虽然在宏观层面上能够勾勒出我国女性体育运动参与的社会学图景,但是在材料的整理、筛选、归纳、提炼、综合分析的过程中,那些一手的、丰富多彩的、生动鲜活的个体健身运动故事却被掩藏在了研究者“科学”“综合”的话语体系生成之中。因此,在这本书中,我想还原健身运动参与者身体叙事的主体性,连贯地呈现独立个体的健身历程及其相关的生命故事和生活经历,用“放大镜”去寻找个体身体经验、自我认同及其与生活世界关联的线索,从而为女性健身运动研究填补真实、鲜活的内容,使我国女性健身运动的“社会图景”更为清晰,也为从不同层面具体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提供素材和理论视角。
本书呈现了12位女性的健身口述故事。故事主人公有经历了“暴食—催吐”的肥胖者、离异的中年职业女性、退休的老年干部、留学海外的大学生、进城的“打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