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放松点,你的孩子没问题!

★一直担心焦虑的大人,总是不懂装懂的大人,喜欢教导孩子的大人……对号入座,你是哪种大人?五味太郎说: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想想你自己吧。

★大人总是在想要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我看来这是对孩子的歧视,我们认为自己比孩子更了不起,其实不然。——五味太郎

★一本解放心灵的育儿杂谈,充满五味太郎式的幽默和洞见,犀利痛快的背后,藏着一颗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温柔心。


【内容简介】

《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是绘本作家五味太郎的教育随笔,他引用身边大量实例,以独特的幽默感道破了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和亲子关系的本质。全书讨论的亲子教育问题,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来自大人,一直担心焦虑的大人,总是不懂装懂的大人,喜欢教导孩子的大人……在五味太郎看来,我们现今所探讨的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大人的问题。


【作者简介】

五味太郎,194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桑泽设计研究所工业设计科,曾从事工业设计、印刷美术图案设计等工作。二十七岁时开始创作绘本,已出版了400多本创意独特的绘本,并在海外2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了100多部作品,是知名度极高的日本绘本作家。《袜子藏哪儿了》《冰激凌是谁吃的》获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小牛的春天》获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插画奖,随笔《时时少年时》获日本路傍之石文学奖,2019年获讲谈社绘本奖。


【媒体评论】

生活中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五味太郎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他肯定人生,积极乐观,每次和他谈话,都让我好像又回到年轻的时候。—— 日本绘本作家 林明子

每个人都会变成大人,问题是身为大人的我们,如何活出大人的姿态。——日本作家 落合惠子

读完五味太郎的《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之后,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个绘本大师,也是个儿童心理学的大师。五味太郎讲到他写绘本、画绘本一定会钻到儿童的内心去理解,体谅他们。——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 汪冰


【目录】

前言

总是心神不定的大人

早已筋疲力尽的大人

总是试图考验孩子的大人

就是喜欢义务和服从的大人

任何时候都不懂装懂的大人

就算贬低他人,也要保持优越感的大人

总是坐立不安,在意世俗眼光的大人

本应引导,却喜欢教导的大人

再怎么说也是缺少学习精神的大人

不知何时已经不想做人的大人

后记

文库版后记


【免费在线读】

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事事都需要父母。孩子需要的,是发生问题时大人能够接纳自己,有事需要交流和倾诉时大人可以倾听和交流,需要忠告和建议时大人会即刻伸出援手。

给孩子看的书中,有很多所谓的选定书、指定书或课题书。学校里的课本居然是经过审核的书,真让人郁闷。这些分类都是相对于“有害书”而言,划分的初衷应该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有益的或无害的书吧。但这真的是太过操心了。一个人不知何时何地会邂逅什么样的书,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确定性和冒险性,书才有了生命和价值。确定一本书到底有益还是无益,有害还是无害,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就读书而言,有的人会一边摘抄重要的语句一边往下读。有的人则是阅读完整本书后,将感想留在心中。也有先有感想,然后通过阅读去证明自己想法的人。还有人不依靠读书来思考,甚至有的人读了书也不思考。有人是以否定为前提去读书的,也有人把书架摆满却不去读……仅读书这件事,就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和类型。当我们讨论涉及领域更广阔的“学习方法”时,应该看到无限多的方式和类型才对。

写文章总是强调“起承转合”,但是按这个模式写出来的文章大部分都很无趣。到底是谁说这是作文的根本?这只不过是文章的一种写法,而且是一种安全的、刻意的写法。事实上,很多有趣的文章都无法完全套用“起承转合”这一模式。你可以从“承”开始,或更大胆地从“合”开始,还可以一直保持“起”的状态,文章类型可以多种多样。文艺作品的种类如此丰富,提出这一说法的人恐怕没读过多少书吧。如今孩子们的作文课上竟然还在教这种写作技巧,不仅枯燥,而且有害。

学习,是从提问开始的。知道了这个道理的父母,又开始让孩子“有问题意识”。真是多此一举。比如,把孩子带到森林里,让他们观察独角仙;到了海边,就让孩子观察海浪;思考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彩虹是怎么形成的,等等。但这些问题,根本不是大家在出去玩时应该思考的问题,更不应该由大人提出来。

“我今后也可能创造历史”,孩子们若能有这样的想法该多棒啊。拾人牙慧,总是去收集整理过去的东西,学习已有的东西,哪比得上自己去尝试创新更让人欢欣雀跃呢?

我们的教育应该将关注点转移到创造上来,这样更适合孩子。孩子们若能体会到这种微妙的转变,也会很高兴。将音符组合到一起就能创作出音乐,将色彩涂抹到一起就能创作出绘画作品,将文字组合在一起就能写出文章,掌握了数字就会计算……让孩子们看到这些可能性,他们就会心潮澎湃。

父母希望孩子的素质均衡发展,也许是想让孩今后在各行各业都能立足。无论是电子、钢铁、媒体、百货还是教育等行业,父母希望孩子找到一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只要孩子能挣到差不多的工资,随便什么行业都可以,这就是所谓的“父母心”。如果仔细琢磨的话,这种想法其实是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毫无同情心的构想,对孩子很不公平,因为父母从一开始就抱着让孩子参加“失败者复活赛”的想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