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心灵映照之作,是一部自然觉悟之书,是《德国四季》《莱茵河骑行笔记》作者的沪上公园行走十年的笔记。公园涵蓄城市之美,营造自然空间,是当代生活的微缩景观。这是一部实证主义的行旅随笔,作者与读者一起直面自然,探索“风景即人”的意涵,寻美、审美、自我觉思。


【内容简介】

作者以观察者、游览者、亲历者的身份自然介入,专门记述上海地区的公园,对其间人物、景观、日常生活、园林特色等有详细记述,不仅考察了上海公园的风貌,又通过娓娓道来的记述,将公园历史与其周遭市民生活状貌,于表于里,尽情抒展于纸上。?

现代社会的公园具备多种功能属性,其作为城市景观与活动场所的功用,将之与周遭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一定程度地区隔,形成田园色彩的农业社会、自然社会的模拟之地,参与着市民日常生活,走入公园,就走入了城市的心灵。?

上海的公园有其独有的历史与特色,这本不止为一本旅行介绍,亦是公园观光记录,是城市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例证。仿佛社会与人的发展进程剪切像,在十几年的时间跨度里,在实证主义的记录原则之下,真实记录生活际遇中的一个个上海公园,从观察与记述、审美与思索多层面讲述公园的由或长或短的既往造就的当下的状态与气质。?

在风景与人之间,人亦是风景。融客观的草木格局于鲜活的感受性之中,不拘泥、不呆板,于小角度的现场呈现中又见出社会发展脉络之种种。


【目录】

目录

1. 华山绿地的早春时刻

2. 襄阳公园的春与秋

3. 有红嘴黑天鹅的徐家汇公园

4. 风儿拂过长风公园

5. 很多城市都会有的中山公园

6. 在复兴公园里坐一坐

7. 和街市自然融合的静安公园

8. 光启公园的春

9. 鲁迅公园的庄重与热闹

10. 走过人民公园

11. 世纪公园的钟声

12. 黄浦江两岸与苏州河两岸园林漫步

13. 大宁灵石公园和黄兴公园的像与不像

14. 共青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森林景象

15. 小小的丽园公园

16. 更小的绍兴公园

17. 太平桥公园与新天地

18. 北门外有一片法桐的淮海公园

19. 有费德勒雕像和婚姻登记处的新虹桥中心花园

20. 钢筋铁骨的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

21. 真如古镇及上海的小街道

22. 游人必至的豫园

23. 后滩公园和世博会

24. 嘉定秋霞圃

25. 南翔古猗园

26. 住在新场古镇

27. 滴水湖和南汇观海景区

28. 人气鼎盛的莘庄公园

29. 绿树成荫的闵行体育公园

30. 万马奔腾的闵行文化公园

31. 专门看飞机的南虹港观机长廊

32. 历史镶嵌在地理中:吴淞口炮台湾公园和雾凇抗战纪念公园


【作者简介】

梁东方,文学硕士,编审。热爱自然,喜欢人文地理,有丰富的自行车旅行经历,喜欢连环画。出版有《山腰上的记忆——红旗渠访问笔记》《连环画里的时代记忆》《德国四季》《茵波梦影——莱茵河拐弯的地方》《沿着莱茵河骑行》等书。


【前言】

代序

老哲

今年四月上了一趟黄山,天都、莲花二峰轮流封闭维护,以十年为期。十几年前登上过天都峰,这次恰逢莲花峰开放。艳阳高照,温度宜人,未到旺季,一路上人流络绎不绝,还未摩肩接踵。山顶上却由于空间狭小而人满为患了。围绕那块刻着1860米的石碑,人们排队拍照,争吵不休,拍完的人得给后来的人让开位置。我选了一个距离石碑远的地方坐下,取出耳机,用手机播放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立刻将近旁之人排除,对着阳光下的群山,我闭目而视,静静地独处了一个小时。面对大自然时,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么把外界的干扰排除,我不允许自己错失那生命中的珍视之物。我们的有生之年如此短暂,剩下的光阴屈指可数,把时间花在哪里,比把钱花在哪里,更须慎重,也说明一个人的好恶。东方的喜欢公园,我是一向知道的,以北京的公园为例,我在这里定居,去过的公园却远没有东方去过的多。至于上海,我印象中自己只进过鲁迅公园,并且只拜谒了鲁迅墓,公园里面的景象,竟然一点也回忆不起来。我去上海次数不多,从未在那里长居过,所以对上海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上海公园的了解更少。全世界的大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相像,这并不是什么令人赞赏的趋势。好在那些根源于地方文化和人类品性深处的东西,还不时会从同一的体制化的框架中挣脱出来,向我们展示它生动的多样性的存在。在北京住习惯的人,到上海后会很不习惯,反过来也一样,这里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由不习惯的眼睛去看,总能见到习以为常的眼光忽视的东西,这或许正是东方这个非上海人来写《上海的公园》的价值所在。

写作之于我和东方而言,是出于个人的观察、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考,对我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源头,乃是阅读。喜欢买书,便会逛各地的大小书店,上海的书店,给我非常强烈的感受,是那些店员用上海话说书名和作者姓名——特别是自己熟悉的外国作家姓名时带给我的惊讶。上海的出租车司机,车开得飞快,从不跟乘客聊天,车技高超,路虽狭窄多弯道,但令人放心。在短时间内将乘客送达地点,既节省乘客时间,也让自己可以多挣钱,工作效率一流,相比之下,北京的出租车那种慢条斯理的开车作风和爱聊天儿甚至好教训乘客的口气,简直是拿工作当娱乐。

因为喜欢游泳,我每到一地,必去其游泳馆。上海的好几个游泳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忍不住会拿北京、东京、巴黎的游泳馆去对比。一天中开门时间长的,无疑是上海,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北京通常是上午九点或者十点才开门,并且上海游泳馆的票价在不同时段是有差别的。这在我所比较的这四个城市里是没有的。柏林的游泳馆周末两天是5欧,比平日的3.5欧略贵。北京的游泳馆大多数是不计时间的,只有水立方和英东例外。上海却严格计时,超时十分钟按半场计费,超过半小时收全场费。我在入水之后不得不去寻找哪里悬挂着钟表。在上海游过的一个特别的泳池,忘了名字了,圆形大锅一般,深水潜水无明确的分界,也无泳道,横七竖八,早上场,竟然人数众多,似乎想怎么游都可以,但却还能不撞到一起,我实在佩服大家普遍的灵巧。救护高高地坐在一个台子上,手持超长竹竿,需要救助某人时他并不下来,及时准确地把杆子伸到那人面前,同时还嘲讽几句,我听不太懂上海话,但知道那大意是你水平不行就别到这个需要水平的地方。北京绝大多数游泳馆是分浅水池深水池的,进入深水池,须持有深水合格证,深水池的救护,并不总坐在高台上,身边也没有长竹竿,他们要么玩手机,要么绕池水快步走健身,充分利用着工作时间。东京的救生员是立在池边并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名游客的,劳动强度如此之高,每两个小时会让游泳者离开池水,好让救生员休息十分钟。巴黎的帅哥美女救生员潇洒,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每人戴同样的墨镜四五个人并排坐在池边的长椅上有说有笑,谁也不朝水面看一眼,你觉得他们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度假,眼前是塞纳河美景,埃菲尔铁塔,看惯了的他们却不屑一顾。同样一件救生员的工作,上海的“忙”,北京的“散”,巴黎的“闲”和东京的“累”,实在是特色鲜明,绝不能互换对调。我觉得自己去过东京和巴黎之后,能够把上海看得更清楚。

全世界的城市的公园,大同小异,无非是草坪、树木、花卉、湖水、池塘外加一些将它们分隔开来的小径道路、栅栏长椅之类,但这是元素上的相同,怎么安排却还是差异很大的,因此出来的效果也有天壤之别,加上历史所赋予的纪念价值,就越发不可同日而语了。公园当然不是自然之物,虽然离不开地理地貌气候环境这些非人为因素;北方人看南方,自然会有生出异样的感慨,即便是对于季节的变换,比如秋天,你也忍不住会同意东方的如下说法。

在南方的秋天的舒适里,十分让人怀念北方秋天里的凄凉,实在也是一种难得的美啊!

公园作为一个公共休闲空间,主要还是为附近的人所利用,因此也很能体现居住在近旁的居民的需求和他们的特性。这也是为什么东方这本写上海公园的书里,实际上有很大的篇幅在写人,或者说他对于公园内外的人的观察与感受。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会,上海与东京有很多相似之处,上野公园去过很多次,都不在樱花的季节,对着那遍野的樱树,你并不能想象它们开满花的样子,人的想象力真的有限,越具体的事情,越无法凭借想象。一百多年前鲁迅留学时,杂文里曾提到过上野的樱花和大清国留学生那盘在头上的辫子。鲁迅一辈子除了故乡绍兴之外,住过的城市主要就是东京、北京和上海,从他的诸多文字里寻觅他对于这三地的印象,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上野公园,除了西乡隆盛的牵着条狗的雕像外,我印象深的是卖艺者的各种演唱,经常变换,有些十分精彩。巴黎去得较多的是拉丁区的卢森堡公园,乔治桑的白色雕像前少不得留影,环绕中心地带一周的十几尊贵妇雕像我曾经逐一拍照。这个公园除了固定的长椅外,还免费提供可以随意移动的靠背椅,你可以把它搬到任何你想坐的地方。北京的公园,喜欢的当然是颐和园,差不多每个季节都要去个至少一两回,北海公园也不错,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冬天亨利·摩尔的雕塑环绕北海公园展示,凌冽的寒风,吹在这些从英伦三岛上不远万里运来的青铜雕像上,那圆润的人体似乎能散发出某种温度,至今想起来,心里还热乎乎的。相比之下玉渊潭、紫竹院、陶然亭就逊色许多,虽然也去,但并不当回事儿。东方逛公园的热情,我几乎从来没有过。

应该在公园的每一个角度上都坐一坐,这是逛公园的一个不二法门;只有从各个角度上都去静静地欣赏了一定时间长度以后,你才能领会这公园设计上的诸多妙处。

有了东方这样的用心,公园的建设者算没有白费功夫。读到这里,我真的感到很惭愧,自己好像从来没有把公园当作公园去考虑过,仅仅是走进去了,看见了碰巧在眼前的可见之物而已。

《上海的公园》一口气读下来,华山绿地的起伏有致,襄阳公园的法桐林荫道,徐家汇公园的黑天鹅,长风公园的女民兵雕塑,中山公园的百年老树,复兴公园与陌生人挤在一张长椅上的亲密与尴尬,静安公园里由旗袍的开合搅动起来的涟漪,光启公园里的中老年交谊舞,人民公园的征婚角和喂猫场景,世纪公园里听到的教堂的钟声,被新天地包围起来的一大会址,淮海公园里的自娱自乐,古猗园荡漾着的桂花幽香,篇篇引人入胜。写得好的那篇,以我之见,不是任何狭义的公园,而是《住在新场古镇》。经东方这么一写,还真的勾起了我的兴趣,下一回去上海,除了游泳之外,要去抽空看看上海的公园。

人为什么要去公园?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逛公园轧马路,近乎喝酒抽烟打牌,属于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的不良行为,有志青年,即便是进公园,也是为了早晨跑步或者背英语单词,跟女青年花前月下依偎在人迹罕至处,在心里想一想都感觉到脸红。转眼四十年过去了,祖国各地的公园数量翻了好多倍,近些年绝大部分公园,还取消了门票,敞开了大门,一切需要的人,随时随地可以走进公园里散步,人生的种种如意和不如意得以排遣,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外物与他人之时,自己内心深处的烦忧也就随风而散了。东方的写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在文章里美化自己,扮作成功人士自嗨。

那种不知来自何处,却又时时处处都存在着,且能被自己日甚一日地感觉得到的焦虑,那些生活的繁琐与重复、生活中可能的不公以及问题的无解带来的愤怒与恐惧、担心与忧虑……

在生活里待久了,谁不熟悉这些无法控制的情绪,谁不需要排遣一下,在你住所不远有个不大的公园,于是你独自走出了家门。

如果你有一位喜欢逛公园,还颇为用心地写下逛公园感受的朋友,那么下一次去到一个陌生或不陌生的城市,遇到公园的时候,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去。‍


【媒体评论】

名家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子善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天华

学者、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周立民

联合推荐

公园,是大都市必不可少的一道景观。我从小在上海长大,但对上海的公园,也仅知复兴、中山等几家孩提时就去过的,和平、杨浦等几家 50 年代以后新建的,还有古色古香的豫园、古猗园,以及别具特色的桂林公园等,别的就不甚了然了。本书可谓上海公园的小百科全书,现有的上海大小公园一网打尽,它们的历史和沿革,它们的有趣故事,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有些新开的公园,我都没听说过。而上海公园的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生动地显示了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作者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公园的一往情深,我这个上海人自叹不如。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子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