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自信的孩子有力量,乐观的孩子更幸福,情绪稳定比成绩更重要!
搞定“熊孩子”,不做“熊家长”,15堂课掌握儿童情绪管理秘诀!
帮孩子远离负面情绪,乐观自信,幸福一生。
案例式讲解,情景式还原,分步讲解,利于操作。
知乎母婴领域高赞会员课程,内容升级,品质保证。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3-12岁家长的儿童情绪管理书。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案例丰富,情景还原,系统阐述儿童情绪管理的方法,适合家长学习阅读。它以现代情绪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现实生活中3-12岁儿童情绪管理问题的各种表现,介绍了与儿童健康发展紧密相连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情绪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策略,可读性强、科学性强、实用性强,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解决家长在儿童情绪教育中的痛点问题。


【作者简介】

潘骥:儿童文学作家,儿童积极心理及教育戏剧导师,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特聘讲师。知乎专栏《儿童情绪管理课:帮你成为孩子的情绪导师》讲者。具有丰富的心理培训、故事教学及戏剧教学经验,曾多次受邀进行北京阅读季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亲子活动讲座、中国童书博览会儿童活动、牛津大学孔子学院暑期中华文化交流指导、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传统文化讲座,并于淘宝教育天猫直播间、荔枝微课、在线家长会等线上平台进行儿童情绪管理课程家长培训,线下培训幼儿教师家长近万人次,线上课程受众近50万人次。曾出版儿童文学作品《捣蛋鬼在长大》三部曲。


【目录】

部分 情绪管理管什么
01 我们讨厌的并不是孩子的坏情绪
02 情绪背后藏着什么
03 熊孩子熊在哪里
第二部分 如何应付不合理的消极情绪
04谁也不是读心大师
05 克服傲慢与自责——区分责任
06 克服自卑与无助感——不要成为笼子里的狗
07 克服悲观和沮丧——理性抬杠
08 克制焦虑——可能性和计划
09 以怒制怒制不住
第三部分 如何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
10 积极情绪
11 孩子开心时,别把天儿聊死
12 优势创造积极体验
13 巧设目标体验掌控感
14 拒绝非理性信念,接纳自己
15 积极习惯带来持续的积极情绪
后记
附录 给孩子的幸福故事


【免费在线读】

01 我们讨厌的并不是孩子的坏情绪
爸爸,你有害怕的东西吗?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满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直耷拉着脑袋,有好几次欲言又止。爸爸见小满这么反常,就问他:“怎么啦,今天作业留得多?”
“不多。”小满没抬头,低声回答道。
“那是不是上课回答不出问题?”爸爸又问。
“也没有。”
“做错事被老师批评了?”
小满摇了摇头。
“那是……”爸爸依然不死心。
“你别瞎猜了,什么事儿也没有!”小满有点恼火了。
爸爸见小满这样,就不再说话了,但刚过半分钟,小满就沉不住气了:“爸爸,你会害怕吗?”
“害怕?害怕什么?”
“哎呀!就是害怕啊!不管什么时候,有没有害怕过?”对于爸爸这种不直接回答问题的行为,小满有些不耐烦。
“当然有了,每次只要你妈脸色一沉,像大野狼看小绵羊一样看着我,我就吓得瑟瑟发抖了!”
“我是说真的!别开玩笑了。”
“你是不是碰到什么让你害怕的事儿了?”
“今天课间时,我的朋友们叫我一起去翻楼后边的栏杆,还说不敢去就不是男子汉,我就跟着去了。我跟他们走到栏杆底下,一看那么高,上边还尖尖的,就不敢爬了,他们就叫我胆小鬼,还到处跟人说,气死我了!”小满终于说出了他的遭遇。
“原来是这样啊,那后来他们爬了吗?”
“他们刚要爬,就有老师来这边溜达,我们就都回去了。”
“那他们没爬不也是因为害怕么?害怕老师!”
“对啊!”小满觉得有道理,“那人人都有害怕的事儿吗?我要是什么都不怕就好了,就不会让人笑话了!”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类似的苦恼:明明害怕的事情很多,可是又不好意思承认,怕被同学们笑话,怕被排斥。即使成年了,我们依然也有害怕的事情,例如害怕与同事竞争失败没面子,所以索性一开始就不参加升职竞选;害怕当众出丑,所以就在聚会上一个人躲在角落吃吃喝喝;害怕不适应新环境,所以一直呆在在不顺心的工作里得过且过、不敢跳槽……
我们不愿意承认的“坏情绪”不只是恐惧,比起恐惧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更不喜欢愤怒。当我们把“情绪”和“孩子”这两个词放到一起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场景?很多家长时间回想起的都是孩子愤怒、急躁、哭闹的场景,说实话,没几个当家长的不怕自己的熊孩子在商场、地铁等公众场合大哭大闹、撒泼打滚,但又一直找不到太好的解决办法。这些负面情绪大人自己都不想要,当然更不想让它们出现在孩子身上。
在我们的日常中,一提到“情绪”,我们总是会下意识地想到上面那些负面情绪,并且将情绪和消极评价挂钩,如情绪化、闹情绪,我们在劝导别人时也总会说一句“不要有情绪”,在无形中,我们就把情绪放到了负面的位置。而我们对待情绪的办法,就像唐僧对待孙悟空一样,总想给它戴上一个“紧箍咒”——控制。回忆一下,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说了多少次“注意你的情绪”“控制你的情绪”“别闹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话术?因为我们就是伴随着这些话、伴随着这种教育、伴随着这种对情绪的理解长大的。我们把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当成了洪水猛兽,总想躲它们远远的。
那难道没有了这些“坏”情绪,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幸福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想清楚一个前提:到底是情绪需要你,还是你需要情绪?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的场景:
冰河时期,某个早晨,两个人类祖先同时睡醒了,他们一个悲观一个乐观。悲观的那个心里想:外边可真冷,我的粮食虽然还够吃两天的,但是谁知道这种天寒地冻的日子什么时候结束呢?赶紧出去打猎吧,多储备点粮食,多捡点柴。而乐观的那个心里想:外边那么冷,还是再睡会儿吧,我的粮食还够吃两天呢,过两天没准儿天就暖和了……试想一下,谁生存下来的几率更大?
远古时期,某个傍晚,两个外出打猎的猎人都一无所获,他们一个胆小一个胆大。太阳落山了,森林里黑乎乎一片,胆小的猎人心想:这也太可怕了,我要回家了,大不了饿一晚上明天再出来找食物。而胆大的那个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害怕,非要继续往漆黑一片的树林深处走……试想一下,谁遇险的可能性更大呢?
你看,在那个人们的知识储备少得可怜、科技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的时代,正是这些我们口中的“坏”情绪,保证了大多数人的生存。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这些我们平时口中的“坏”情绪,其实是在为我们释放出各种各样的信号:
愤怒——你的某些方面受到了侵犯,你需要做好准备进行自卫和反击了;
恐惧——某些你无法战胜的危险正在临近,你需要提前准备躲避了;
厌恶——有些东西,尤其是食物,很可能会让你中毒,你得远离它们;
焦虑——你有地方出问题了,但不知道是哪儿,你好全面检查一下周围的环境;
沮丧——你的付出没有获得回报,你得看看是哪儿没做好,及时调整;
悲伤——你珍视的人或事物即将或已经离你而去,你要怀念他们……
所以在人类早期,我们是需要那些“坏”情绪的,正是这些基因中带有“坏”情绪种子的人,才在长久的进化历程中更好地存活了下来,并且把这些基因一代一代延续;而那些基因中没有“坏”情绪种子的人,在猛兽的进攻下,在有毒食物的侵害下,在不怕蛇、不怕高、不怕黑的莽撞下,一次又一次断送了延续自己基因的机会。
到了现代,科技水平发达,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生产技术也十分高超,在城市和村庄中生活的人们不用再去危险未知的森林中打猎,冬天房子里有暖气、空调,遇到威胁有法律、警察、军队保护我们,食品包装上有详细的保质信息和过敏提醒……我们还要这些情绪有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给我们带来威胁的东西变了,但威胁还在那里。虽然现在许多人还是一想到、一见到蛇,就浑身起鸡皮疙瘩,但实际上我们已经不用再恐惧蛇了,汽车每年造成的人员伤亡可比蛇多多了。也许人类再进化个几万年,那时候大家一想到汽车,也会起鸡皮疙瘩呢!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这些“坏情绪”在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是有用的。如果你的孩子在遇到危险时毫无恐惧,那他还会做好逃跑或躲避的准备吗?就像文章开头讲的故事,如果小满没有害怕,那么等着他的估计就是在学校挨批评、回家受惩罚,倒霉的话还可能在翻越栏杆时受伤。
如果你的孩子在考试前夕,没有紧张焦虑,那他还会认真仔细地复习每个知识点吗?如果你的孩子在遇到挫折后,没有悲伤失落沮丧,他会为了下次更好而加倍努力吗?如果孩子一点情绪都不表现出来,你怎么知道他是什么状态?他是否遇到了问题?你应该怎么和他沟通呢?如果你的孩子看不懂别人的情绪,那他就无法用适当的方式去和别人沟通,那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他一样会吃大亏。
这些都是“坏”情绪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那么“好”情绪呢?正面的情绪对人类的进化来讲有哪些帮助?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许多心理、生物、社会领域的学者。
好情绪,或者说积极情绪,不会像“坏”情绪那样必然导致一些特定的行为,比如我们愤怒时会攻击、害怕时会逃避,那设想一下,开心时有什么是必须做的吗?平静时呢?我们可能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而已。所以早期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情绪没有即时生存价值。
直到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发现了积极情绪的作用,她的理论被称为“积极情绪的拓展和建构理论”。芭芭拉指出,消极情绪会缩窄人们的注意范围,导致特定行为的发生,例如刚才说的愤怒导致攻击,恐惧导致逃跑,悲伤导致退缩等。而积极情绪则正好相反,会拓宽我们的注意范围。
假如今天孩子在上学时被批评了,走在回家的路上他都会垂头丧气,也没心情看周围的环境,这就是典型的注意范围缩窄的表现;反之,假如孩子放学时得知自己昨天的考试得了全班,那他走在回家的路上是什么心情?甩着胳膊,迈着大步,抬头挺胸……因为他抬着头,注意范围也会变宽,他脑子里想的是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爸妈会怎么表扬自己?晚上是不是能吃块蛋糕?周末是不是能去看电影?视野拓宽了,思维打开了,创造力也跟着增强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情好时,我们的社会沟通也会更丰富积极。孩子要是很郁闷,就不想搭理别人,更别提认识新朋友了,但在他兴高采烈时,他不但会和熟人愉快聊天,即使是在陌生的环境里,也更愿意去认识新朋友。这就是积极情绪带给我们的好处:视野和思维的拓宽、创造性的增强。
如果说“坏”情绪是保护我们免受危害侵袭的守护神,那么积极情绪就是我们获得幸福感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情绪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情绪,不论是那些我们趋之若鹜的“好”情绪,还是我们总是避之不及的“坏”情绪,都是我们生存的重要因素。
既然我们离不开这些情绪,孩子也离不开这些情绪,那怎么和这些身体里的“小怪兽”相处,就成了我们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了。
常见的,也是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控制情绪。控制情绪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我们大多时候是把“控制”转换成了压抑,而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样做的后果有很大危害。
控制的意思就是,你要听我的,我让你往西,你不能往东,我让你剥蒜,你不能剥葱,不管你心里愿不愿意。而被控制的人其实心里一直积压着反抗的种子,在反抗力量不够强大时,问题自然不会暴露出来,一旦种子长成大树,到了你控制不了时,那就会像黄河决堤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了。每次内心有情绪的萌芽,你都把它压下去,当情绪不那么强烈时,被你一压、暂时不显露,你可能就觉得问题解决了,但这个萌芽依然在那儿,而且会随着每一次问题的出现一点点变强,直到你无法控制。很多人会突然一下子情绪崩溃,旁人看来会觉得莫名其妙,其实这就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所以我们现在一般不讲控制情绪,而是讲管理情绪。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我大学时学习管理学,课就学到“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对资源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看,这里也有控制,但要以计划、组织、领导为前提,关键是要“有效”。那如何判断是否有效呢?自然是要看我们管理情绪的目的,以及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
这里的关键就在“适当”这两个字上,首先是程度的适当,也就是适度,“不及”和“过头”都不行。
不及,如果孩子没有愤怒,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是需要守卫的界限,任人欺负任人宰割,这肯定不行;过头了,愤怒过头沾火就着,你一不让他玩儿,他就冲你吼,想买的玩具只要当时不买就立马发火,这样肯定也不行。
不及,如果孩子没有恐惧,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躲避起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任由危险靠近,这肯定不行;过头了,遇事就担惊受怕,什么也不敢干,肯定也不行。好比我们在野外发现狼来了,因为感到害怕,所以立即逃跑,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安全;但要被吓得两腿发软走不动道,肯定不行,甚至发展成恐惧症,不敢外出,那更需要进行治疗。
不及,如果孩子没有焦虑,在面临重要考试时精神松懈,后错漏百出,那肯定不行;过头了,因为焦虑过度导致无法行动、无法思考,不能好好复习了,那肯定也不行。
不及,如果孩子一点儿悲观也没有,面对未知的情境,不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那肯定不行;过头了,悲观过度导致破罐破摔,不试图改进提高自己的表现,肯定也不行。
所以,我们讨厌的不是孩子有坏情绪,而是孩子情绪的“不适当”,上面这些都属于程度上的不适当,也就是“不适度”。
不适当的另一种表现是场合的不适当。
适度的紧张放到考试前,是帮孩子做好充分准备的帮手,但如果是考试中,就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和发挥;面临未知的环境,恐惧能保护孩子的安全,但在实践课上不敢动手操作或者是在班集体里不敢表现自己,则会失去很多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孩子是在别人的婚礼上大哭大闹,还是回到自己家里时大哭大闹,你的感受和处理方式肯定也完全不同,这都是因为场合的不适当。
不只是“坏”情绪的程度和场合要适当,好情绪也不例外。
面对考试时,适度乐观能让孩子对考试结果充满希望,而过度乐观则会让他们忽略那些自己不会的问题,没办法踏实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这就是好情绪的适度;一个在新年联欢会上尽情笑闹的孩子,和一个在正式会议上也插科打诨不正经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好情绪的场合要适当。
不管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是我们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对情绪进行有效地管理,而这个有效,指的就是适当的程度与适当的场合,这就是我们管理情绪的目的。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