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匠心力作,妈妈点赞】

本书由中科院心理所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咨询师、“妈妈不烦”女性平台创始合伙人暨首席妈妈成长顾问、实战派亲子教育导师景洋老师与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咨询师、“国培计划”授课讲师、实战派家庭教育导师小菲老师,二人倾力合作,为中国家庭量身打造的家教精品。

【这是一本所有妈妈们都需要的枕边书!】

作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面对中国家庭与社会环境的特点,在书中有针对性的为广大父母讲解了家庭常见和疑难性的亲子教养问题,案例与理论并举,方法易懂易学。作者希望通过四管齐下,炼就孩子出色品格,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律、勇敢与宽容,许孩子一个积极光明的未来!

两位作者将把本书版权收入的50%捐给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留守儿童心理护理公益项目


【内容简介】

孩子的品格,决定和影响了孩子的人生基调和高度。

好的品格,能够帮孩子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今后在无数的人生十字路口前,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就如同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了一棵如意树,它能结出财富、人缘、魅力、才华等很多美好的果实。

而要想培养好的品格,不能依靠说教,而要将其融入到一点一滴的生活言行中。《好品格带来好成绩》,由两位作者带来多年一线实践经验,告诉家长如何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着手,潜移默化地培养和训练孩子,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自控力、耐力、勇气、宽容和友善。相信,这些已经让上万家庭受益的实操经验,也能够启发每一位希冀孩子能有光明未来的家长们。


【作者简介】

景洋老师,实战派亲子教育导师,中科院心理所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咨询师,中华儿童基金会“留守儿童心理护理公益项目”导师,“妈妈不烦”女性平台创始合伙人暨首席妈妈成长顾问。毕业于中科院心理所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专业,曾任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倡导“积极教育”“亲子共同成长”理念,为国内多所中小学师生及企业家群体做过心理讲座及培训,家长公益讲座影响数十万人。

小菲老师,亲子咨询培训师,儿童行为及心理问题研究者,实战派家庭教育导师,“国培计划”授课讲师,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咨询师,“小菲老师说育儿”自媒体账号主理人,“APLRE五项修炼”创始人。曾进入多所学校和机构开展公益讲座,影响数万名父母正视家庭教育理念并做出改变,通过咨询帮助2000多名孩子和家长走出教养的误区。在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帮助孩子们重塑自信,取得学业上的大丰收。


【媒体评论】

名人推荐

我从小到大接触过很多学霸,他们绝大部分并非天资过人,而是“坐得住”的孩子。这背后的本质就是会读书的孩子都有好习惯。那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推荐看看景洋老师和小菲老师的这本新书。

——秋叶(秋叶品牌创始人)

我相信,这是一本所有妈妈们都需要的枕边书!在这本书中,妈妈们会找到所有关于育儿的答案。所有的妈妈不仅可以学到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学会真正地懂孩子、爱孩子。

——王不烦 (“妈妈不烦”创始人)

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表扬外在,而分数排名就是硬指标。在这种方式下,很可能孩子的成绩不错,但内在学习动力越来越弱。还有一种是内在激励,这种方式更关注孩子内在的品格。家长懂得这一点才是养育孩子的长久之道,但很多家长苦于找不到方法。景洋老师和小菲老师的新书《好品格带来好成绩》,让我们能够引导并培育孩子的担当、自控、自信和高情商。

——李海峰(DISC 社群联合创始人)

小菲老师和景洋老师通过一个个家长的提问,将家庭教育的挑战转化为培养孩子重要品格的机会,不仅能提升孩子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在这个“内卷”的时代,长期来看,孩子的品格比成绩更重要。

——张宏武(正面管教知名导师)


【目录】

Chapter1  遇见有担当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认真——丢三落四的毛病怎么改/ 003

让孩子学会诚实——如何改掉撒谎的毛病/ 008

让孩子真正懂事——“不压抑自己”和“听父母的话”可以兼得/ 014

让孩子爱上家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勤快的小能手/ 021

让孩子变得主动——如何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025

让孩子变得靠谱——如何改掉做事毛糙的毛病/ 029

让孩子不断进步——帮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035

Chapter2  遇见能自控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反思——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省能力/ 045

让孩子学会自立——如何让孩子摆脱依赖/ 053

让孩子学会收心——如何在玩耍和学习中把握平衡/ 060

让孩子学会专注——如何改掉上课走神的毛病/ 069

让孩子减少拖延——一写作业就磨蹭该怎么办/ 074

让孩子摆脱沉迷——如何拯救爱玩游戏的孩子/ 081

让孩子建立界限——孩子喜欢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088

让孩子学会自律——如何让孩子从他律变为自律/ 096

Chapter3  遇见有自信的孩子

让孩子敢于发言——促使孩子积累正向的表现经验/ 107

让孩子喜欢参与活动——如何消除孩子抵触活动的心理/ 114

让孩子摆脱焦虑——遇到重要考试“掉链子”怎么办/ 119

让孩子敢说“我能行”——如何正确鼓励孩子/ 125

让孩子敢于“长大”——孩子心理和行为偏幼稚怎么办/ 132

让孩子敢于坚持——参加兴趣班总是半途而废是什么原因/ 137

Chapter4  遇见高情商的孩子

让孩子善意表达——怎样处理孩子的“无心之语”/ 145

让孩子变得坚强——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50

让孩子冷静处事——孩子顶撞老师该如何处理/ 157

让孩子远离抱怨——如何教孩子正确表达需求/ 164

让孩子接纳“二宝”——如何让“大宝”和“二宝”和睦相处/ 170

让孩子正确面对霸凌——孩子挨打了要不要“以牙还牙”/178

让孩子正确处理争执——孩子之间闹矛盾,父母要不要插手/ 185


【前言】

我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

他在想什么?

我该怎样和他相处?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

相信每一个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们多么渴望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无忧的童年,但现实却常常让人陷入焦虑,一边是孩子一去不复返的 童年时光,一边是繁重的课业和日常一些大大小小的教育冲突,也许 你也在思考: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地帮到孩子?

10 年来,我们在家庭教育经历中,从亲子冲突到师生矛盾,从行 为异常到心理问题,帮助过无数的父母和孩子走出困境。我们希望让 更多父母们重新看到希望的曙光,让孩子能够回归身心健康成长的 道路。

妈妈的力量

去年的某个夏日,有个妈妈求助会面。她说总管不住自己的暴脾气, 会去吼孩子,事后看到孩子的眼泪又后悔不已,但下一次遇到类似事件 时仍然如此,自己非常痛苦、自责。她很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个 称职的妈妈,但看到孩子犯错又很抓狂。

我静静地看着她,午后,斑驳的阳光透过大玻璃窗洒在桌上的花 束和她的头发上,像是染上一层金色的光晕,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清新、 美好,但在这位容貌姣好的妈妈脸上,却写满了纠结和焦虑。

我问道:“你的孩子几岁了?”

她说:“一个 6 岁,一个 8 岁。”

我说:“都还这么小,为什么责骂呢?”

她说:“经常是因为贪玩和不好好写作业。”

在那个时刻,我不想和她谈什么家庭教育的理念、心理学关于情绪管理的理论、儿童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等,只是温和地看着她讲了 一段话:

责骂的背后深层的动机也是爱,妈妈期待孩子变得更好。不过, 当一个妈妈在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也许会停止 爱自己。

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她,这位妈妈愣住了,许久没有讲话, 眼泪不断地流出来。我走过去,轻轻给了她一个拥抱。这是简短的 一个咨询。

4 个月之后,她在一个 300 多人的女性会议中,主动走上讲台分享了这句话,告诉大家——从那时起,她再没有对孩子们和老公无缘无 故发过一次脾气,她开始改变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并且发自内心觉得: 我怎么这么幸运,我的孩子真的很好,我的老公对我也这么好!全家 变得更加和谐、幸福,孩子更开心,成绩也在一次次上升。她说,这 所有的改变都源于景洋老师的一句话。

其实,真正改变她的不是我的一句 话,而是强大 的“mother’s power”(妈妈的力量)和内在的“一念之转”。每个妈妈的内在都 深藏着这份力量,只要被唤醒,就可以实现和做到。

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才是属于自己的法宝

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做法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父母们出 于对孩子未来的期待,也很关注教育问题,甚至愿意为了孩子去学习 和改变。

然而,常见的困惑是:妈妈们学了很多教育理论,上了很多亲子课, 家中教育类的书籍一大堆,但遇到孩子躺在地上撒泼哭闹、不写作业、偷玩手机,仍然不知所措,无处下手。瞬间,本能的力量就大过了学 习的效果。就如同自己的教育百宝箱里堆满了先进工具,需要用时却 连个合适的螺丝刀都找不到。

那么,有没有一些更为简单有效(同时背后又有理论支撑和实践 印证)的好方法,让爸爸妈妈们无须去阅览很多大部头的教育书籍, 就能清晰地知道日常问题所在,直接应用并取得效果呢?

在普遍重视成绩和学科教育的浪潮中,到底什么是支撑孩子不断持续努力而变得优秀的动力呢?

这本书就从这些问题出发,在多年的实践和大量的案例中,我们逐渐看清了品格素质和学业教育之间的关联:

孩子如果拥有良好的品格,学业往往就不会太差。对于那些学业 差的孩子,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很多都是欠缺品格的培养、 没养成好习惯以及家庭亲子关系不合谐造成的。

通过在咨询、培训和教学中接触的实际案例,以及教师们的反馈,本书汇总整理出一些中小学常见的案例、典型痛点和需要重点培养的 品质,又结合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正面管教等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答,希望可以帮助父母们掌握家庭教育的核心 理论和实用方法,去解决常见的教育困惑。

在应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些家长重塑了家中冷漠、疏离的亲 子关系,有些父母明白了孩子沉迷于游戏的症结所在,还有些家长把 家中的“小学渣”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变成了班里的“小学霸”。

然而,我们相信,令人惊讶的变化就是这本书能让你一天比一天更爱孩子,更理解孩子。

当孩子发生问题时,你不会再选择和问题站在一起为难孩子,而是坚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去面对和解决那些问题。

你会从迷茫走向智慧,修正以前错误的做法和观念,重新以客观、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自己,对于做一个好父母这件事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以终为始”的教育观

如果能梦想成真,你希望孩子未来是个什么模样?过什么样的生活?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家长,我们都会先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理 想中的孩子是怎样的?”

有的父母会自然而然地说:“我希望他每天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事情, 放学后认真写作业,不要那么贪玩!”“我希望他很优秀,懂事,未来上一个好大学。”

可是说着说着,他们就开始考虑眼前的现实,眼睛闪烁的光芒越来越黯淡。“可他现在真的让我很头疼,一身毛病。”“可是他现在厌学,在家玩游戏,每天关在房间里不出门。”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再长远一些,20 年后,自己到底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在智慧妈妈课堂上,每次做关于“未来孩子”的画像时,几乎 90% 的妈妈都会写上善良、独立、责任、感恩、自律、友爱等,而成 绩很少被先列出来。大多数父母的期望是——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而非只是一个学习的“机器”,在咨询中提出的问题也大都是关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品质和习惯的养成,社交能力的培养。

其实,大家在反复自问和思考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对于父母而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只有立足长远,以终为始,父母才能不被各种教育流派、教育理念所迷惑,不被社会上其他家长们的情绪和焦虑所裹挟,并在这个过程中清晰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孩子到底要什么。

让我们倒过来看一看孩子的教育过程:一个人在社会上真正有所 建树和站稳时,大概是三四十岁。那时父母希望孩子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事业和生活状态,则与孩子在 20 多岁走出大学校门时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密切相关。

而要想20 多岁具备优秀的品格和能力,就需要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给予其合适的种子和土壤。

因此,只有当父母站在一生发展的视角上了解孩子各阶段的特点, 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孩子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哪些方式和语言是指向那个终目标的,哪些是背离那个目标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重点任务也不同, 在合适的时间段顺势而为,后面的阶段都以前面的阶段作为牢固的基石,未来孩子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加坚实、广阔。

下面是我们倡导的教育观:

0~3 岁:怡。给孩子的心提供一个可以安放的温暖的平台,对孩子 重要的是爱的陪伴、安全感的建立和愉悦的情绪。如果这个时期缺 失安全感,未来会需要用很大的代价去弥补。

3~7 岁:正。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阶段是童蒙养正的时期。

初的管教和引导在这个阶段进行——让孩子知道基本的规则和界限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智慧的家长会帮助孩子建立起清晰的规则,比如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自我保护、物权和分享等。

7~12 岁:蕴。小学阶段要把大量好的种子和智慧给予孩子,包括正确的三观、中国文化的传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世界的求知欲,并且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学习习惯,为以后做好准备。

12~18 岁:志和己。少年阶段,孩子应立志和客观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如果这两个字做到了,青春期大概率会顺利度过,以后也不会平庸。 而有的人,终其一生无法做到真正认识自己,无法客观评价并接纳自己。到了 18 岁之后,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担自己该担的责任,有自己未来钻研、热爱的方向,做终生的学习者,不断进步,修炼心性。在经历大千世界走向成熟的同时,学会自我反省。

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育儿观。只要是整体的框架思考得很清楚,并且能真正贯彻执行,请放心,孩子未来偏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各位父母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希望的“孩子未来的模样”,并和孩子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的时光。

这些年,我们收到过很多爸爸妈妈们发来的喜讯和令人热泪盈眶的感谢。有的父母对教育孩子有了明确的方向,有的则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得力帮手,有的正在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去影响身边其他的家长。

“真的没想到,这个丢三落四的熊孩子竟然也能认真起来。”

“多亏了您,本来我已经不抱希望了,但是现在竟然在孩子身上重新看到了他的斗志!”

“是您救了孩子,要不是您的指导和帮助,儿子现在就真的离家出走了!”

“老师,太谢谢您了,孩子从倒数第五一次次不断进步,这次居然次考到了年级第三名,我和爸爸激动坏了!”

想要改变发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种一棵树,好的时间是在 10 年前,其次是现在。

每一个孩子内在都蕴藏着巨大的宝藏和向上、向好的巨大能量。 打开孩子的心门,指引他方向的那把金钥匙,就在爸爸妈妈的手中。我们确信,无论何时,只要您愿意,就可以重新找到它,智慧地使用它,去开启一个新的天地。孩子和整个家庭将会变得充满惊喜和不可思议的快乐。

现在,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条温暖又光明的奇迹之路吧!


【免费在线读】

让孩子学会认真——丢三落四的毛病怎么改

Q 家长提问我家孩子勇勇,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他的学习用品总是用着用着就找不到了,不光是笔和橡皮,有时老师刚发的作业本都会搞丢。光红领巾都买了好多条,不是到校门口发现忘了带,就是自己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前几天收拾房间一下子找出来 5 条。这个丢三落四、忘性大的毛病,该怎么改呢?

看着这位妈妈一脸无奈的样子,景洋老师马上就想起了女儿桐桐在刚上小学那会儿的情形。有一次,她被选拔参加学校重要的活动,因为走得太匆忙,到了校门口才发现没有系红领巾,急得在门口跺脚,都快哭了。后来,正巧班主任老师经过,帮她解决了这个问题。放学后一进门,她就兴高采烈地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今天好幸运啊!老师就像从天而降,解决了我的难题!”

这件事情引起了景洋老师的重视,下一次,老师会不会这么恰好就出现呢?物品管理能力虽然现在看起来是个小事情,长大后可不一定。

小到家庭事务、生活环境,大到工作时的秩序和条理,其实都和这个习惯及能力有关系。有经验的高管判断一个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状况怎么样,往往也会从细节观察。比如:只要看看他的工作台和车子后备厢就知道了,是整整齐齐、清清爽爽,还是混乱一团、满满当当, 基本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如果现在孩子对于物品管理和承担责任没有概念,万一将来手里要掌握更大、更多的资源呢?

到那一天,可能丢的就不是文具,而是文件,不是红领巾,而是大额资金,那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未免就太大了!

那么,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粗心大意?不爱惜物品? 毛毛糙糙?都有,其中核心的关键点是责任承担没做好,而且往往这个后果对孩子自己并未产生多大影响。唯有这次,桐桐有了印象较为深刻的体验。为什么呢?因为她切身感受到了那个“急”!

那如何能让孩子做好责任承担呢?下面是一些非常有效的做法:

  1. 勇于承担结果

首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出规则。记住,一定是孩子参与制定并能够做到的,并把“承担结果”放在条。

当有类似事件发生时,先让孩子认真梳理当时自己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如果是可以避免的,那就自己承担;如果是意外发生的情况,那就由爸爸妈妈承担。这就叫划分清楚责任。

那么,怎么承担物品的损失呢?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丢失的物品。

零花钱不够用,可以先向爸爸妈妈借,但有借就要有还,并写上日期——给予一点压力,让孩子以后尽量避免损失。

  1. 图表法:上学日,前一天晚上做好物品准备

从书包到日常用品到衣物都尽量按照清单准备,避免第二天早上手忙脚乱、遗忘东西。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定物品使用管理习惯表,见表 1–1: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根据孩子的日常需要,将此表细化。

  1. 在学校和家里,用过的文具及时收纳和清点

当然,孩子在初期一定会常常忘记,不过慢慢地就会形成习惯。 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编点顺口溜来记忆,比如:

尺子橡皮作业本, 文具课本全收齐, 我是整理好能手, 良好习惯小事起!

桐桐后来虽然还会偶尔丢一两样东西,但频次明显下降了很多。 其次,除了上面三条规则外,结合孩子的年龄段,还要做另一个重要的引导,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解决问题的意愿。

  1. 惜物的意义——物品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一般家长在家里也会经常和孩子说:要爱惜物品,不能浪费!但很多孩子不太能听进去。 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物品除了使用功能外,并未和孩子本人发生连接关系。 他只看到了物品的价格、外观、功用,并不了解这件物品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才能千辛万苦地到他手里。

希望家长们能带领孩子一起了解和探索,这样不仅能从思维认知上达到爱物、惜物的目的,也能体验有趣的“走进科学”的过程。

以经常使用的铅笔为例,一支铅笔虽然只卖几角钱,但它是由 100多种材料,历经 83 道工序,耗时 10 多天才制成的。如果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查资料、看纪录片,孩子会真切感受到,原来一个物品的价值不是超市货栏内的价格标签,而是凝结了很多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并且除了人的生产、运输、销售环节等,还有大自然的功劳。铅笔身是原木制作而成,大树的生长就需要很多年,要经历阳光雨露、寒风冰雪,有天地的滋养才能长大。

经历了这么多,这支细细的铅笔才到了自己的手上,这是多么神奇和美好的事情啊!

如果轻易把它丢掉了,它就失去了在世界上的价值,不能为学习知识提供帮助和服务,而是变成了需要处理的垃圾。那么,附之其上的那么多人的心血、劳动也就随之消失了,这又是多么惋惜的事情啊!

家长是不是需要每样东西都这么做呢?答案是:不需要。

父母的目标是建立起孩子对物品的理解和与这件物品的连接,进而自发地珍惜和感恩,担负起使物品“物尽其用”的责任。只需要选择一两个,把重点放在孩子的观念和认知的建立上,就可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笔者相信只要使用上面这些有效的方法,孩子的物品管理能力会逐步提升,在惜物和整理方面会逐渐形成好习惯,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一定能够改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