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汇先秦经典之精华,集百家争鸣之火花,继《少年读史记》《少年读西游记》之后,张嘉骅耗时三年,潜心为孩子打造的套中国哲学启蒙书,以严谨而有趣的解读,引领孩子寻哲学根,探世间理,读智慧书,做明白人。

※ 一遍读懂诸子论战,一次厘清百家争鸣,这套严谨而不古板、有趣而非戏谑的中国哲学启蒙书以现代视角对卷帙浩繁的诸子百家著作进行全面解读,故事形象,对话生动,漫画活泼,多种形式多角度重现“先秦群星闪耀时”。《文史哲》副主编、山东大学教授刘京希专业审订并推荐。

※ 面对“哲学”和“典籍”这两座学问的高峰,全书用孩子看得懂的语言、寓教于乐的插图和漫画一一消除阅读壁垒;选用今天的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想到的有共鸣的事例来肢解哲学命题,通俗易懂,效果醍醐灌顶。

※ 完美打破哲学“艰涩无用”的偏见,让孩子发现哲学如此有意思,生活处处用得到,无形中形成的思辨式思维,轻松应对中高考。


【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哲学观点激烈碰撞,迸发出更加灿烂的智慧火花,学术盛况空前辉煌,史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将一生苦思的智慧成果,凝聚在自己的学术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明德启智、永不过时的思想财富。

这部专为少年儿童打造的中国哲学启蒙书,以明白晓畅的文字、简洁精当的阐释,向读者系统地梳理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等先哲的哲学思想精华,打破哲学“艰涩玄乎”的偏见,消除先秦文言的阅读壁垒,让孩子轻松看懂百家争鸣,爱上智慧之学。

少年儿童于手不释卷的阅读中,汲取先贤的思想精华,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精益求精的魄力、兼容并包的胸襟,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


【作者简介】

张嘉骅

1963年生于台湾嘉义,台湾大学中文学士,中正大学中文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曾出版《少年读史记》《写给孩子的史记》《少年读西游记》《独眼孙悟空》等作品近五十部,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桂冠童书奖、中国30本好书等三十余项大奖。

陈裕仁

台湾著名插画家,擅长以线条简单、生动活泼的的漫画风格来描述周边的人事物,出版儿童绘本《我们买了冷气机》等。


【媒体评论】

当我怀着一颗童稚般的心,打开《少年读中国哲学》系列启蒙书,品读作者所拟“前言”,待看到作者“请来”一位名为史敬朴的大学教师,为明哲和学敏两名少年上“周末哲学课”的生动情节,不禁联想到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苏菲的世界》。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哲学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情节,以故事“爱智慧”,让故事“讲哲学”,深入浅出,妙趣天成,区别只在于中西之间。故事赖以生发的时空条件虽然有异,所揭示出的“道”即世间的法则,却是相通的。

当下,我们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其实质就是“返本以开新”:只有回归传统,继承传统,才可谈得上弘扬传统,创发传统。只是,“回到传统”不是穿越时空,回归旧途,而是继绝以开新,在传统之基上开出新枝,走出新路!

衷心期待这套别出心裁的《少年读中国哲学》系列启蒙书,在少男少女的心中,植下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芽,盛开“爱智慧”的花朵!

——《文史哲》副主编、山东大学教授 刘京希


【目录】

《少年读中国哲学·仁的世界(孔子篇)》

目录

章 哲学是思想的旅程 001

两个少年的哲学周末 004

哲学是怎么开始的? 006

哲学、神话和宗教 008

哲学之旅的目的地 011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015

第二章  孔子,一个真实的人 017

渴望到来的哲学周末 022

应该被还原的孔子 023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法和他这个人 026

好学的孔子 034

孔子为什么提出儒家学说? 040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043

第三章  仁,由礼和义在把关 051

学敏有个关于“两人关系”的烦恼 056

优先于富贵和贫贱的道德 058

孔子为什么不想发大财? 063

礼和义,像“仁”的两名守将 064

燃气罐失窃案 068

仁或不仁 069

爱人该怎么爱? 073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074

第四章  仁的世界是德行的世界 079

爱不怕打搅 082

我要仁,仁就会来! 084

让人的世界变成仁的世界吧! 087

曾子用两个字来概括孔子的道 091

是一,是二,还是多? 094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096

第五章  忠和恕是做人的基本功夫 101

明哲班上的争吵 106

仁的两个体系模式 107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112

恕和怨 116

忠恕之道和从政 119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121

名有等级,爱有等差 125

是贤人,还是傻瓜?—伯夷、叔齐的故事 128

孔子的正名思想 130

名分有等级,爱也有等差 133

夫子认同卫国国君吗? 136

伯夷、叔齐的事迹该怎么解读? 140

国君不像国君,臣子能革命吗? 143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148

第七章 孔子谈天命 153

尼克·胡哲— 一个不被命运困住的人 156

孔子五十岁知什么天命? 157

孔子信仰一个能主宰一切的天吗? 159

命令的“命”与命运的“命” 163

命和义,不相混 167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169

第八章 仁者、智者、勇者和其他“人” 173

穷苦人的守护神— 一个赔钱卖自助餐的阿婆 178

孔子评鉴人品 180

孔子不轻易给予“仁者”的评价 182

作为道德标杆的仁者、智者和勇者 188

作为人品对比的君子和小人 194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200

第九章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社会理想 207

乌托邦—从一部动画片谈起 210

社会理想与乌托邦思想之间的差别 211

天下有道:孔子的社会理想 215

怎么看《礼运》篇所说的“大同世界”? 220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226

第十章 挑战孔子或发扬孔子 229

孔子的思想真的就没问题吗? 234

孔子必须接受的挑战 235

来自现代人的质疑 241

勇敢且智慧地继承孔子的文化遗产 245

本章涉及的《论语》原文 251

《少年读中国哲学·燃出善的火焰(孟子篇)》

前言 向孟子学生命的担当

章 为何好辩?—孟子面对的时代 001

一次历史性的接力 005

关于孟子的一些传说 007

孟子为了时代使命而斗嘴 010

孟子的主要对手—墨家 015

孟子一生的简历 018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021

第二章  人和动物大不同—性善说和心之四端 023

怎么看待善与恶? 027

孟子与告子谈人性 031

义是外在因素引起的吗? 040

仁义礼智的根源,在于心的四个发端 045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050

第三章  明辨义和利 055

在学校,同学之间可以做买卖吗? 059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062

做人要真诚,还要发挥良知良能 065

孟子只要义不要利吗? 069

安居乐业:百姓应该享有的权利 074

校园“地下经济”引出的道德问题 077

学做“大人”,不做“小人” 084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087

第四章  善养浩然之气—孟子练气功? 091

明哲在夜里的自我反省 095

养不养,有关系 097

不动心有方法吗? 098

相互关联的心、志、言、气、体 103

孟子练的“气功”叫作“浩然之气” 110

“知言”也是一门功夫 115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118

第五章  王道—以民为本的仁政 123

孟子是不是把人性想得太乐观了? 127

王道和霸道的区分 131

超越乐观或悲观的道德实践 137

“民贵君轻说”和民本论 143

保民有方法:安民、养民、教民、与民同乐 147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154

第六章  社会有分工,劳心比劳力重要 159

明哲开始自学经济学 163

孟子与农家对话 165

一个社会有分工的必要 167

脑力活比体力活要紧 170

市场经济中的假平等和真平等 173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179

第七章  从心、性的关系来谈天和命 181

小孩也应保有“赤子之心” 185

孟子学说中绕不开的另一座高峰 189

从孟子一段关键的话开启探索之旅 193

《孟子》中所说的“义理之天” 195

活出生命的正当性 201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207

第八章  朝人格完美的境界迈进 211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喜悦 215

生命的气度与担当 218

鱼和熊掌的选择 225

承担重大责任前的锻炼 227

圣人四类型和人格六境界 232

本章涉及的《孟子》原文

《少年读中国哲学·让天下人都相爱(墨子篇)》

前 言 失踪的墨子—张嘉骅

章 了解墨子,从“兼爱”的伦理思想开始 001

难道这也是一种非比寻常的爱? 006

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哪里人? 008

关于《墨子》一书和“墨学十论” 015

兼相爱,交相利——有“仁”有“义” 019

“义”珍贵,从天而来 028

摩顶放踵,为救世的理想而奔走 033

本章涉及的《墨子》原文 038

第二章  墨子的政治思想:非攻、尚贤、尚同 041

爱的疑惑 044

非攻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 047

止楚伐宋 053

举用贤才,不论出身 058

“尚同”以“尚贤”为前提 062

“尚同”理论助长君主的权力 064

本章涉及的《墨子》原文 068

第三章  墨子的经济思想:节用、节葬、非乐 071

生命终栖息的方式 074

墨子的生产观念 077

“节用”会导致低消费经济吗? 083

别把社会资源浪费在厚葬久丧上 088

音乐活动该不该反对? 093

本章涉及的《墨子》原文 098

第四章  墨子的世界观:天志、明鬼和非命 101

命该如此吗? 106

墨子不是宗教家 108

天和鬼神都是墨子用来推行主张的工具 113

否定天命说,谁都没有怠惰的借口 120

本章涉及的《墨子》原文 128

第五章  墨家的逻辑思辨 131

要趁早学好逻辑 136

令人惊奇的《墨经》 139

谈辩之术的两种功能 142

从是非的区别到名实相符的要求 145

从有效的条件到有效的推理 154

思考要看整体,不能只看片面 165

本章涉及的《墨子》原文 168

第六章  回首看墨家 173

让人不忍心的“历史的冷落” 176

墨家是怎么消失的? 178

墨家学说与现代社会 183

儒、墨两家还要再纠缠下去吗? 189

本章涉及的《墨子》原文

《少年读中国哲学·水柔弱也强(老庄篇)》

前言 也学老庄那样飞/张嘉骅

章 大师印象 001

一个神秘老人和一个怪叔叔 006

身世成谜的老子 010

宁可当只“泥中活乌龟”的庄子 018

本章涉及的《老子》《庄子》原文 024

第二章  顺其自然的道:老庄思想的起点 027

用道家哲学种出来的菜 030

道在哪里? 032

形而上的道,“有”“无”为一体 038

道,永远都在却又变动不止 046

本章涉及的《老子》《庄子》原文 053

第三章  从“天人关系”来谈道 059

有着“阴”“阳”两条鱼的“太极图” 064

从天到人,从自然到自由 066

虚静和无为 076

柔弱与不争 083

本章涉及的《老子》《庄子》原文 088

第四章  德是道的显现和作用 095

让明哲惊奇的“道商” 100

从道中分化出来的德 101

以等第来分的德 108

德性的人就像水一样 117

正言若反的“大仁不仁” 122

本章涉及的《老子》《庄子》原文 129

第五章  万物平等观,世间逍遥游 137

在图画书里遇见老庄 142

境界的提升:从小鱼变大鱼,从大鱼变大鸟 144

无所依赖,才能地逍遥 150

从姑射山神人到庄周梦蝶所透露的一个秘密 156

取法于天籁的“齐物论” 161

何必只站在固定的一边来看事物? 168

本章涉及的《老子》《庄子》原文 175

第六章  活出生命的大智慧 183

田鼠阿佛的故事 186

养生之道在于养心 188

心斋与坐忘 195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203

本章涉及的《老子》《庄子》原文 209

第七章  人人都用得到的老庄 217

一口让人又笑又哭的箱子 220

安命论是宿命论吗? 222

大树的寓言:无用之用 230

被误解的老庄 235

这个世界比以前更需要老庄 241

本章涉及的《老子》《庄子》原文

《少年读中国哲学·天平上的礼和法(荀韩篇)》

前言 很有现实感的荀韩/张嘉骅

章 以“性恶说”为根底的荀子思想 001

关于荀子本人及其著作 006

人归人,天归天,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 012

与“性善说”针锋相对的“性恶说” 020

是儒学正途,还是儒学岔路? 030

本章涉及的《荀子》原文 036

第二章  一个关乎经世济民的大计划 043

本性的善或恶:科学与哲学的对话 048

在“经济学”的视野下谈礼的起源 051

心能知“道”,“学”很重要 059

明分使群:个人的本分与群体的协作 068

本章涉及的《荀子》原文 072

第三章  荀子的治国三宝:礼、法、乐 079

离谱的导盲砖道 084

以礼治为先的隆礼尚法 087

从“法先王”到“法后王” 097

音乐的教化功能 105

本章涉及的《荀子》原文 112

第四章  为了富国裕民的理想 117

荀子认同“商人无祖国”这句话吗? 120

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发展经济 123

全国上下都要富起来,但不可能人人一样富 129

国家的富强要靠杰出的管理 137

本章涉及的《荀子》原文 145

第五章  韩非子以法为核心的法家思想 151

韩非子的寓言世界 156

韩非子其人其书 159

韩非子对人性的看法及其历史观 165

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175

本章涉及的《韩非子》原文 186

第六章  法、势、术的“三合一” 191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故事 194

法—君主用来治国的根本 197

势—君主不可缺少的力量 203

术—君主秘而不宣的利器 206

相辅相成的法、势、术 215

本章涉及的《韩非子》原文 218

第七章  这门“统治术”也不是没有问题! 225

云梦睡虎地秦简上的“鬼” 230

韩非子的“理想国”—禁绝“五蠹”和“六反” 233

当势凌驾于法和术 239

关于思想的探索,一个说一千次也不嫌多的叮咛 244

本章涉及的《韩非子》原文


【免费在线读】

好好地理解孔子一回

我们现在所说的“儿童读经”,严格讲起来只能算是“念经”。这是因为所谓的阅读,并不排斥记忆,但总要以理解为先。尤其是包含《论语》在内的那些中国古代经典,往往涉及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逻辑,不去理解而只是背诵,别说入室,就算登堂都很难。

我小时候刚接触《三字经》时便闹过一个笑话。自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父亲,只带我背,不作任何解释。在背诵的过程中,我心里起了一个很大的疑问:狗为什么不叫呢?谁又顺手牵羊,牵走人家的信和奶呢?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是“苟不教,性乃迁”,而不是“狗不叫,信奶牵”。

不论理解正确还是错误,理解总是在当下发生的。万一孩子不经指点,带着当下极为错误的理解去记忆经典,好心带孩子背书的老师不是适得其反吗?

坊间如今引进的不少西方儿童哲学读物,莫不是从理解的角度去谈西方哲学中的概念,写得既活泼又生动。这跟我的观念十分契合。我们的孩子正缺少这种以理解为精神的中国哲学读本。于是,继《少年读史记》和《少年读西游记》之后,我和出版社慎重商议, 再写一套《少年读中国哲学》。计划启动,本书便是重头戏,因为要探索的是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个哲学家──也有人认为老子才是中国历史上个哲学家,而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孔子的思想以仁、礼和义为核心,扩展到忠、恕、孝、悌等众多德行,从而构成一个恢宏的体系。孔子还是中国历史上位教育家,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据说教过的学生达三千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的双重身份让孔子获得了崇高的历史地位,崇高到被神圣化,而儒家也因此披上宗教的外衣,衍生出儒教。

无可讳言,哲学常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块,所以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哲学家, 必须尽可能摆脱宗教和神话的影响。事实上,经过还原后,我们会发现孔子是个真实的人。他毕生关心的是这个“人的世界”,而他的理想是把这个世界变成“仁的世界”。

为了比较妥善地诠释孔子的思想体系,我参考了胡适、钱穆、程树德、牟宗三、劳思光、杨伯峻、冯友兰、李泽厚、任继愈、张岱年、韦政通、傅佩荣、李零等许多大家的相关著作。对于这些学者,我心怀敬意和谢意,但由于这套书所面向的是青少年读者,为省繁复,避免阅读上的隔阂,在表述和讨论学者相关的论点时,也就不能像一般学术著作那样引经据典了,不过在书的后头还是列出了参考书目。参考的众多图书中,要特别提到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当年我在台湾大学读中文系时,系里便是用劳先生的这部书来当教科书的,而当时授课的林丽真老师特别认真,深受同学爱戴。在此特别向林老师表示感激之情。

给孩子们读的哲学书,真的得深入浅出,还要有趣,不能太严肃。我想了很久, 决定在书中“请”一位在大学教哲学的年轻老师来给两名少年上“周末哲学课”。他的大名叫作史敬朴,可别听成“使劲补”。史老师学识丰富,讲课幽默风趣,所谈内容大多从现实生活切入,引发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两个少年,明哲和学敏,上课态度认真,反应机敏,也常常提出不错的问题。但凡史老师所提到的《论语》里的内容,文后都附上原文, 加上一些必要而简单的注释。想背《论语》原文的,可以在理解之后从这些精髓开始。

感谢插画家陈裕仁先生为本书配的精彩漫画和插画,也感谢出版社编辑们的用心编辑特别是补充了那些与内容相关的文史知识。

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中国哲学课。欢迎青少年朋友也跟着明哲和学敏一起来上这门课,好好地理解孔子一回!

向孟子学生命的担当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甚至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大凡接触过这部经典的人,都能感受到孟子的辩才无碍。他是那种即使在国君面前也能把国君的话“用嘴打回去”的辩论家,由此可以想见,他对待当时与儒家旨趣不合的其他学派,会是什么样的姿态。

在孟子身上流露的是一种“刚性气质”,正如他说过自己“善养浩然之气”,又以“至大至刚”来定义这种气。

其实,“刚”这个字在《孟子》里只出现了这么一次。但是我读《孟子》,经常能读到许多无形的“刚”—它们从书里不时跳到我的眼前。明显的例子就是孟子谈大丈夫,用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在我看来,三个“不能”便合成了一个“刚”。

这种刚是坚毅、坚韧和坚强,却非坚硬。孟子毕生走在由德性铺就的大道之上,昂首阔步,却不是那种撞到南墙还不知道回头的人。孟子强调做人做事都要通权达变,否则,若嫂嫂掉进水里,一个人还固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就不敢伸手去救人了。再深入地探讨,我们还能发现有趣的一点:孟子这种流露出“刚性气质”的哲学思想,核心居然相当“柔软”,特别是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说法,可让人感受到一份强烈的悲悯。

“不忍人之心”的“不忍”,是指不忍别人受伤害,当然也意味着不去伤害别人。个人修身需要有这种认知,治理国家也需要了解这点。这是“将心比心”的结果,体现的是“推己及人”的“恕道”,也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对孔子学说体会很深的孟子,就曾说过:“努力实践恕道,是求取仁德近的一条路。”

孟子的哲学思想有刚又有柔,可说是“刚柔并济”,对人的启发很大。我们的人生要是能及早接受这样的思想洗礼,那该有多好!

本书撰写的目的,就是想带年轻朋友好好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计划启动之初,我问自己:借由这本书,少年能从孟子那儿学到什么?这么一思索,这本书的主题也就清晰地浮现出来—我想让孩子向孟子学习生命的担当。

这个主题相当契合孟子一生的所思、所言和所为。孟子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也鼓励人们要有担当。在他看来,所有的道德问题都只是“做不做”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在时运差的时候,一个人要修炼品德,“穷则独善其身”,让自己趋于完善;在时运好的时候,一个人更要发扬品德的影响力,“达则兼善天下”,让大家一起完善。

生命的担当不只体现于“刚”,也体现于“柔”。但是要学会刚强,得先学会柔软。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里,“性善说”和“心之四端说”是“柔软”的部分,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再经由“三辨之学”(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延伸到“浩然之气”和“仁政思想”等议题。这样的结构安排,也大致符合一般中国哲学史在介绍孟子学说时的顺序。谈生命,无法离开生活。我写作这本书时,一如写作孔子的那本,非常在意所谈的内容是否贴近当今少年的生活,因此也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请大家来思考。例如:“当学生的能不能在校园里和同学做买卖?”由于这个问题有个细节需要处理,我甚至请好朋友代我去询问外国人:犹太人是不是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教他们做生意?

为了写这本书,我也参考了很多相关的著作,越参考就越纳闷,因为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很多学者的说法都不一样。这时候我所面对的问题,就不是应该参考谁的说法,而是搞清楚自己对孟子学说的真正体会。

尽管在研究过程中常有疑虑,我在这本书中还是援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并将之转化为年轻朋友能理解的说法。他们是劳思光、牟宗三、杨伯峻、傅佩荣、杨泽波和李明辉等著名学者。值得一提的是,傅佩荣教授主张将“人性本善”改为“人性向善”,这对本书写作思路的确定具有定调的作用。感谢出版社和绘者为此书所做的努力。也感谢史敬朴老师和明哲、学敏两位同学。没有他们在每个周末的聚会,我们也听不到这八堂深入浅出又生动活泼的“孟子哲学课”。

失踪的墨子

我从小就对墨子的学说感到好奇,但是在成年以前,我对墨子都不算真正了解。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的历史课本里介绍过墨子,老师也会提及。可是对墨子的两个主要观点“兼爱”和“非攻”,老师就有很多的意见:“一个人怎么可能毫无差别地去爱别人呢?不从自己的父母爱起,哪叫作孝顺?”“反对战争?要是人家都欺负到自己头上来了,保护自己、反抗侵略的仗也不能打吗?”

后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阅读和思考,我逐渐明白:墨子的“兼爱”不是不分彼此,而是主张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而自己当然也在他人的所爱之中。

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整体的爱”,但他并没有提过“爱无等差”。“爱无等差”是墨家后期才提出来的,后来成为孟子攻击墨子的口实。

墨子的“非攻”不是反对全部的战争。他反对的是像盗贼一样到别人家里“明争暗偷”的那种侵略战争,人们若是因此对侵略者发起反击,这种类型的战争,墨子绝不会反对。

我初中时期的那位老师,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地误解了墨子。

上大学期间,我特地选了《墨子》专书来修。当时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只有六七个。尽管上课的人数少,任教的周富美老师依然很有耐心地带领我们读《墨子》原文,一句一句地爬梳《墨子》文字,讨论其中的思想,现在回想起来,印象还十分深刻。只不过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确定一件事,那就是语言古奥而且还存在不少校勘问题的《墨子》,真的不是一般人容易亲近的。

如今为了撰写《少年读中国哲学》,我把《墨子》又重新读了好几遍,还找了许多学者的著作来研读。而我设定的目标,居然是让青少年朋友们能够亲近它,这会不会是在自找麻烦呢?不!在这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它不是麻烦!我越是完善这本书的写作计划,越觉得这个工作很有必要。

作为先秦哲学精髓之一的墨家学说,在那个时代风光一时,但自秦汉以后,这个学派逐渐销声匿迹。它在自然科学方面曾经缔造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在逻辑学方面比之西方也不遑多让,可是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就这么不见了,甚至可怜到得靠道教来保存它的典籍。

在过去两千年里,研究墨家学说的很少。如此沉寂的学问,别说人们误解它,就连认识它的机会都没有。若非有清一代遭西方列强的侵略,又受西方学术的刺激,人们怎么会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在很久以前便拥有一个可以汲取丰厚营养的文化宝藏。是的,我们很早便拥有这个文化宝藏,而我们却遗忘了它。

墨家衰亡与复兴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点:文化的传承不能断!既然文化早晚要传承下来,何不让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们及早地接触墨家学说,至少也为他们提供一份容易找到宝藏的藏宝图吧!

这就是我在做的事,我为此感到荣幸!

本书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著作,这里谨列其大名,以示敬意和谢意:周富美、劳思光、何炳棣、蔡尚思、杨俊光、姜宝昌、杨义、方勇、孙中原、吴进安、李贤中、杨武金、周才珠、齐瑞端、徐希燕、陈为人、龚鹏程、史党社、郑杰文、郭志坤、薛柏成、陈克守、桑哲……同时也感谢画家和编辑们为此书付出的辛劳。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脑海经常浮现出一个画面—墨子顶着火辣的烈日,走在旷野中,一如往常地去宣扬他的救世理想。但这次不一样,远处刮起一阵犹如山一般高的沙暴,遮蔽了阳光,滚滚而来。墨子没有退避,直直走入那汹涌的沙暴里—

从此,他失去了踪影,而且一失踪就是一两千年。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墨子怎么能够就这样不见了呢?来!敢于承担文化传承责任的年轻朋友们,就让我们结队进入那历史的沙暴里,去找到失踪的墨子,把他接回家吧!

也学老庄那样飞

关于先秦哲学,我一直有个想法:儒、墨两家都是在教我们走路, 而道家是在教我们飞。这当然是一种比喻,而它还能带出更多的比喻。

儒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是“克己复礼”,其中的“复”,一般解释为“履”,换成白话就是步步为营地实践。如何步步为营, 自然少不了两只脚。墨家倡导兼爱非攻,为救世的理想而奔走,墨子的“摩顶放踵”更成为整个学派明显的象征标志。其中的“放踵”, 就是走路走到脚跟都受了伤。

道家的“道”,本义是道路。乍看之下,道家应该跟走路为相关,然而道家在哲学上却没那么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要为了什么规矩或目的而行走,反而把眼光放到了天空,甚至延伸到渺渺茫茫的宇宙。

道可道,非常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宣称,那个无法用一般言语说得出来的道,“玄之又玄”,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里头蕴藏着所有事物之所以存在和消亡的秘密。

在中国哲学里,这是一条有别于儒、墨两家的新路径。不能不说老子在这里所提供的图景,既惊人又迷人。同时,我们也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一个人假若还在地面上亦步亦趋地跟着什么东西走,甚至爬得像虫似的,那么他无法到达那里。要去那里,就得飞!

古人似乎早就看穿了老子的底细,点出老子具有飞行的本事。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孔子有一次去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孔子告辞后,对弟子谈起他这次会见老子的感想,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 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会游的可以用丝线钓起;会飞的可以用箭射下;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是乘着风云飞上天的。今天我所见到的老子,难道就是一条龙吗?”

也有人考证后提出,孔子其实从来没有见过老子。《史记》的这段记载, 根本就是一则“乌龙爆料”。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得说,孔子的那番描述,对于老子的刻画可真是准得不得了!没错,老子就是一条会飞的龙,他不仅会飞, 而且还不像普通鸟儿那样飞!

道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庄子,他在自己的学说里,更是把飞行的意象和求道这件事紧扣在一起。《庄子》开篇出现的便是一只由鲲化成的大鹏鸟,而这只大鹏鸟的背不知有几千里宽,当它从海上乘风飞起的时候,那飞翔的雄姿也不知吓坏了多少人。

在《庄子》一书里,会飞的人物可不少,但认真说起来,飞得好的应该是那位住在姑射山的神人。他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在四海之外。飞得美的却是那只相当著名的蝴蝶,因为它飞得连庄子都不晓得是自己在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他。

总之,庄子的书肯定能证明我说的话—道家是在教我们飞!否则,庄子何必这么强调“逍遥游”呢?

但说实话,道家的这种飞行本事,可不容易学会。你的心,是不是可以如山谷般“虚静”? 你的姿态,是不是可以如水般“柔弱”? 你是不是总挂怀自己在世间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名和利,以致无法真正“忘却”自己的重量呢?

年轻时,我刚接触老庄,自以为将他们的著作努力钻研后,也可以具备展翅飞翔的能力,哪知道越学越沉重,差点儿被他们思想的厚度压得喘不过气。后来经过了岁月的磨炼,我调整了学习的态度,懂得用生命去体验和对话,然后拍拍自己的臂膀,这才有了准备起飞的样子。

很庆幸能有机会写这本书。写这本《水柔弱也强》,说是给少年朋友们做个阅读老庄的指引,其实也是在认真反省自己漫长的“学飞之路”。因此, 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很不一样。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参考了陈鼓应、王邦雄、傅佩荣和杨儒宾等多位著名学者的著作,在此谨表示敬意和谢意,也将参考书目列在书后。

同时,感谢出版社和绘者对本书的编辑和插画所付出的努力。

愿读者读了这本书,都能认识到老庄那不同凡响的“飞行术”,让身体变得轻盈,也学老庄那样飞!

很有现实感的荀韩

在先秦哲学家里,孔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因此号称“孔孟”;老子和庄子同属于道家,因此号称“老庄”。他们的合称,缘于同属一个学派。至于荀子和韩非子,一个属于儒家,一个属于法家,为什么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合称为“荀韩”呢?

理由有三:一、韩非子曾拜荀子为师,受过荀子的教导。韩非子的有些观念,的确受到荀子的影响。二、他们都重视国家体制的建构,两人的主张都带有浓厚的政治哲学的意味。

三、他们常被后世的人骂,被骂的时候,名字也总是挨在一起。后这一点并不是开玩笑的。自古以来,荀韩这两位哲学家,尤其是韩非子,一直被后代文人抨击。要是把那些吐向他们的口水收集起来,大概够我们装满一座游泳池了!

荀子之所以遭受抨击,主要是因为他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会朝恶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礼义和法制加以引导、教化。这种观点和孟子的“性善论”大相径庭,不受大多数儒家门徒的欢迎。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儒家门徒不把荀子当作“自己人”,甚至把他“逐出家门”,推向法家。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同样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但韩非子比荀子更“激进”,他只要法治,不要礼治。荀子只是提出了“性恶论”就被骂,韩非子的“治国得靠法律,不靠道德”的主张,在古代社会中遭到了什么样的批评,可想而知。

当然,治国也不是只靠法治,还得搭配势治和术治,这就构成了韩非子“法、势、术”三足鼎立的哲学体系。势就是威势,术就是权术,韩非子认为这两样东西都是君主专有的,这个说法挺合统治者的胃口。事实上,历代帝王之所以喜爱韩非子的学说—不管是光明正大地爱,还是偷偷摸摸地爱—就是因为势和术比法更有效。

平心而论,荀子和韩非子的学说并不完美,自有应该检讨的地方,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实,只要进入他们的思想体系,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很多想法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千万不能因为他们的主张跟别人的不一样,就否定他们。

在我看来,荀韩比先秦其他哲学家更现实。他们很少谈形而上的东西。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近似于现代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超前的说法,在先秦哲学里。他们都认同“进步的历史观”,不把治国的希望寄托在遥远的“先王之道”上,宁可以当代的君主作为效法的对象。

他们所拟定的治国方案,都着眼于如何解决现世的纷乱,只不过荀子在法治之外仍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而韩非子则推举“法、势、术”。

如果以“现实感”作为入口来探索荀子和韩非子的思想,我想,应该更有助于我们掌握他们学说的精髓。为撰写这本书,我参考了一些学者的著作,相关书目附在本书末尾。为表示敬意和谢意,这里谨列出大名:王邦雄、陈来、张素贞、张觉、邵增桦、廖名春、郭志坤、陈雪良、王忠林、李贤中、周炽成、曾杰、姜英来……其中,我受王邦雄和曾杰两位教授的启发甚多。曾教授从“经济人”的角度来论述荀子“性恶论”的诞生,为荀子在儒学中重新定位,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王教授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学者,他对韩非子学说的分析一如他对其他先秦诸子的分析,体大思精,尤其能洞察韩非子的不足。

我尽了的努力,尝试以浅显而有趣的方式,将我所掌握的、有关中国哲学的好或的观点介绍给年轻朋友。我所盼望的不外是少年从一开始接触中国哲学的时候,就能打好扎实的基础,以便他们日后深入探索。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这话是老话,却很实在。

这套“少年读中国哲学”从2017 年5 月开始撰稿,直到2020 年5 月才告完成。

三年光阴,一晃而过,其中甘苦值得回味!后感谢出版社编辑们和画家为这套书所付出的辛劳。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