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本书是阿甲近二十多年研究图画书的心血之作,获得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图画书作家彭懿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 张明舟 倾情推荐。

2.全彩印刷。书后附有索引,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3.可图画书的入门读物,帮助家长、老师选择合适的绘本,也可以作为图画书研究人员、爱好者了解图画书发展历程的读物。


【内容简介】

《图画书小史》以趣谈世界图画书(绘本)的方式,讲述父母、老师在使用图画书阅读、教学时不可不知的背景知识。
作为在中国传播“图画书”概念、推广图画书阅读的先行者之一,阿甲见证了近二十多年国内图画书的发展,并从中国家长、老师和绘本爱好者角度出发,梳理了世界百年图画书发展脉络,创作出这本关于图画书的历史趣谈。
全书以英美图画书发展为主线,兼顾欧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并比照中国原创发展状况,介绍了世界图画书史上堪称里程碑的事件和作品,以及重大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者的个人历程。阿甲用文字为这些大咖级创作者绘制了一幅幅画像,尝试将作品清晰还原到创作的历史背景中,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轻松、真切。


【作者简介】

阿甲,童书作者、译者、研究者与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喜马拉雅“阿甲说书”主播。著有:图画书《哪吒闹海(立体书)》《画马》《五色石》《李娜:做更好的自己》(文字部分),参考书《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合著)、《儿童阅读100个关键问题》(合著)、《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合著)、《阅读点亮童年:0-8岁选书父母》(主编)、《童年的力量:20世纪美国童书天才那些事儿》(合著)。译有参考书《写给未来的艺术家》、《亲爱的天才:厄苏拉·诺德斯特姆书信集》(合译)、《图画书为什么重要:二十一位世界插画家访谈集》(合译),并译有近200种图画书,包括:《晚安,月亮》《勇气》《小房子》《石头汤》《晴朗的一天》《晚安,工地上的车》《野兽出没的地方》《阿莫的生病日》,“比得兔的世界”、“米菲绘本”系列、“绘本大师李奥尼经典杰作”系列等。

阿甲:中国首位“艾瑞·卡尔桥梁奖”荣誉得主,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中国著名童书研究者、推广人、译者,历任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评委。著有《图画书小史》等,译作“再多5分钟——玛塔的成长与艺术绘本”“太空猫宾奇系列”《彩虹世界》《我的爸爸是超人》《稀奇古怪动物岛》《雪地里的北极熊》《动物饼干》等。


【媒体评论】

阿甲的《图画书小史》是一本及时而有重要价值的书。这本书兼备知识性和趣味性,既有内在的严谨逻辑,又有鲜活的叙述表达,一经捧起,就令人爱不释手、兴致盎然。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说到世界图画书的历史,我想恐怕在中国,没有人比阿甲更熟悉了。阿甲译过几百本图画书,又译过《亲爱的天才》《图画书为什么重要》这样大部头的专著,像一个独行侠一样地默默研究了图画书历史二十多年,加上他又拥有一个说书人的天赋,所以才能把《图画书小史》这本书写得这么有趣,好读,引人入胜。
——彭 懿 《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作者、幻想小说作家


“小”中见大,自在里藏着真功夫。图画书爱好者,尤其是深度爱好者,都可以找来这部“小史”,好好读读,如我一样。
——张明舟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生命树童书网创始人


【目录】


【前言】

关于本书的小史与阅读建议

阿甲 文

这是一本介绍图画书(绘本)历史的书,但作者希望读者能够尽量放松地阅读,不必做笔记,也不用太在意年代和人名。相信有缘翻开本书的读者一定对这种有趣的童书形式有点兴趣,甚至是(如我一般)喜爱到痴迷,所以会乐意了解得更多,只为体验更多乐趣。

如果想轻松开始这段旅程,不妨考虑从第二部分“分论篇”读起,那是本书初成稿的一部分,源于音频讲稿,每章的音频时长约15 分钟,带有说书的腔调,每章的结尾多少存一点悬念,且让各位看官非读(听)下去不可。部分“总括篇”实为“分论篇”的浓缩版,本来是想作为小序,但因为特别的需要竟成了可独立成篇的论文。或许,偏爱凝练文字的读者更愿意从此篇开始。

而第三部分“人物篇”由13 篇创作者侧记构成,讲述了15 位图画书创作者生平与创作中某个有趣的侧面,作为对前两部分的补充。读者可以根据兴趣随时阅读。

或许有些读者会觉得如此编排一本“历史书”有点奇怪,特别是可能会在三个部分中发现某些信息重复出现。因此,我想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成书历史。是的,一个人、一本书也有历史,对其历史了解越多,也越能理解其当下存在的合理性。

这也是我要为图画书写点儿历史的初衷。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写书时,有位作家的回答很合我意:因为想读的书找不到,就只好自己来写一本。我早接触到图画书大概是在2002 年,我从一开始就在寻找能大致简明清晰讲解图画书发展历史的书,但在中文世界里至今还没能找到。这些年以来,我翻译了约200 种图画书,撰写过书评或推荐的图画书应该超过千种,而认真研读过的当已过万。基于探究历史的特别兴趣,我会在研读中尽量收集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创作者的个人资料,因为我发现,如果能将一部作品清晰还原到其创作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就能获得许多惊喜,更能认清其创作层次的多重性,其潜在读者对象的多样化。

这些资料次综合成稿是在2010 年5 月,回想起来相当偶然。一本几乎从来不关注童书的杂志《人物》突然想做一期儿童节专刊,那位素昧平生的编辑找上门,约我写一篇介绍图画书世界杰出人物的长文,因此诞生了那篇依年代顺序介绍14 位创作者的《为孩子们说故事的艺术大师》。这篇长文附带几乎同样篇幅的花絮文字如今还能在我的新浪博客里看到。当时,有位网友全部下载并打印,还留言说“如果能印成书会更有价值”,那真是很宝贵的提醒。

我的第二次系统整理,机会来自在首都图书馆进行的种子故事人培训活动,因“百年图画书发展线索”课程的需要,我在2011 年9 月做了一次系统的书目整理,将我认为在图画书史上堪称里程碑且有中文版的作品依年代顺序整理出来,作为课程的辅助材料。这个书目发布在博客里,不断更新至今,也是本书主要依据的书目。

但为深入的系统整理还是在2012-2017 年间,因为翻译《亲爱的天才》《图画书为什么重要》,并配套撰写《童年的力量》,我与翻译、写作团队(兼研读小组)的同好们共同切磋琢磨了五年,以英美童书创作者为主线,认真梳理了图画书的发展脉络。

2017 年,我在喜马拉雅平台开讲“阿甲说书”栏目,在100 集的“亲子阅读私房课”专辑中,后23 集被我用来介绍图画书发展简史,这也是本书第二部分初的文稿来源。

虽然有多位听众建议我将音频文稿直接整理成书,但我还是颇为惴惴。固然它有轻松的好处,却也过于散漫,不够严谨。或许,再增加一篇更为紧凑的导言,将看来散乱的材料捆扎起来会更好?就在此时,《读库》的老六邀请我为他准备创刊的MOOK《绘本大师》写一篇导言,长短不拘。我说,正在构思的导言可以借去先用。这便是那篇《绘本百年:儿童的发现》,也是本书“总括篇”初的文稿来源。若不是老六的邀约和苦苦相逼的催稿,恐怕也挤不出这篇文字。

第三部分的成稿要归功于本书编辑的循循善诱,当我们准备将前两部分就此捏合成书时,感觉还是缺了点儿什么。在愉快的交流中,编辑发现我跟有些创作者(无论是否还健在)就像街坊邻居一样熟络,于是建议,也许从某个角度,用文字来为他们画一幅像,可能会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轻松、真切。这项用文字来画像的工作足足用了半年时间。

回顾这本书的成书历史,会发现它就像一件织了10 年的毛线衣,织了搁、搁了织,好不容易织成今天的模样。有的地方可能在不知不觉间着力编织了三遍,仔细想想,或许那是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许是为了织成特别的花样。虽然这件毛衣终是由我编织而成的,但我知道,如果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些朋友的帮助、推动和鞭策,它根本不可能成形。对此,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这本艰难成形的小书虽难掩其稚拙,但读一本书,不仅要关注它写出来的部分,更要留意它没写出来的那部分。说到本书,明眼的读者会发现它基本上以英语世界的图画书发展为主线,其他语种的图画书只能稍作兼顾,这主要是笔者的语言能力所造成的局限。另外,从印刷技术发展、艺术风格流变到图像叙事演变等视角观察图画书发展的内容也几近空白。

正因为种种缺憾,这本书只能算是轮廓粗简的“小史”。但毕竟,这样的书,终于有了一本。还有许多暂时没能写出来的书,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等着我们一起来书写。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