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课一讲,小学语文轻松起步;课外拓展,日积月累遥遥*先;课文精讲 文史百科知识;读透教材,拓展更多
★独*思考、得体表达、学养积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启蒙书
★孙双金、何郁、范守纲等语文名师联袂推荐
★郦波语文启蒙课有声课程喜马拉雅*销中
★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嘉宾郦波作品


【内容简介】

“郦波语文启蒙课”共分18本,从一年级延续到九年级,每学年分上下两册,将按照课堂内的教学进度同步展开,同步课本,一课一讲。精讲课内知识点,以课本为核心,配套关联的诗词古文,名家散文,人文历史掌故,百科知识等。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从源头上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爱上语文,掌握学好语文的方法。
作者郦波是南京师大教授,以学问著称因而常常出镜于文化类节目,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可。郦老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对教材的驾驭具有学者的娴熟和游刃有余:联想丰富,举一反三时涉猎古今中外;分析和整合条理清晰,材料充分;选文归类自然、贴切;……是一种纵横捭阖的大语文解读风格。


【作者简介】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广受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基础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颇有建树。


【媒体评论】

孙双金(南京市北路小学校长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郦波语文启蒙课》与统编新教材紧密配套,有自己独*的逻辑体系,充满了思想、文化、审美启蒙的色彩,是一套面向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语文读本、文化读本和审美读本,值得大力推荐。

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我积极推荐《郦波语文启蒙课》。这套书确有语文启蒙的味道。它虽然是对统编本每一篇课文(包括附录的古诗词)的通俗易懂的解读,但实际上,郦波先生用自己深厚的学养和自然亲切的解读方式,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课文。这套书体现了钱钟书先生所谓的“打通”,既打通读和写的通道,又打通古和今的壁垒,还打通中和外的暗道。每一篇解读,都纵横捭阖,既言简意赅,又融会贯通,非常适合自读自学。

范守纲(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郦波教授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视野开阔,观点独到,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热心于教材配套课程的研发工作,这是《郦波语文启蒙课》具有高质量的保证。


【目录】

一单元 风俗之美

讲 北京的春节 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第二讲 腊八粥 饮食与文化/ 8

第三讲 寒食 独特的纪念日/ 13

第四讲 迢迢牵牛星 诗中的美丽传说/ 17

第五讲 十五夜望月 又一首月亮诗/ 21

第六讲 藏戏 别具一格的地方戏/ 25

第七讲 长歌行 一生之时在少壮/ 29

………………………………………………………………………………………………………

33 第二单元 广阔的世界

第八讲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智慧与坚忍/ 34

第九讲 骑鹅旅行记(节选) 爱之歌/ 38

第十讲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惊心动魄的故事/ 42

………………………………………………………………………………………………………

46 第三单元 情感的传递

第十一讲 匆匆 感受时光,感受人生/ 47

第十二讲 那个星期天 儿时的盼望与失落/ 51

………………………………………………………………………………………………………

55 第四单元 壮志凌云

第十三讲 马诗 壮丽的梦想/ 56

第十四讲 石灰吟 气节之作/ 60

第十五讲 竹石 生命的劲道/ 64

第十六讲 十六年前的回忆 又一篇写人物的好文/ 67

第十七讲 为人民服务 伟大的情怀/ 71

第十八讲 金色的鱼钩 可贵的情意/ 74

………………………………………………………………………………………………………

77 第五单元 发现与想象

第十九讲 学弈 专心致志与三心二意/ 78

第二十讲 两小儿辩日 思考的可贵/ 82

第二十一讲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86

第二十二讲 表里的生物 好奇的心/ 90

第二十三讲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现在与未来/ 93

………………………………………………………………………………………………………

96 第六单元 古诗词诵读

第二十四讲 采薇(节选) 戍边多年征战苦/ 97

第二十五讲 送元二使安西 一首独特的送别诗/ 100

第二十六讲 春夜喜雨 一场春雨润万物/ 103

第二十七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独到的审美/ 107

第二十八讲 江上渔者 独特的书写/ 110

第二十九讲 泊船瓜洲 思乡情意浓/ 114

第三十讲 游园不值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 118

第三十一讲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奇特的想象力/ 122

第三十二讲 浣溪沙 乐天达观 超凡脱俗/ 125

第三十三讲 清平乐 一首特别的惜春词/ 128


【免费在线读】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重要的节日。

这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老北京的春节生活。在很好地还原了事情发展的自然过程之外,老舍对材料还做了详略得体的剪裁。

文章不算短,共有十四个自然段,由时间勾连起的内在逻辑关系十分巧妙。文章从腊月初写起,到正月十九收笔,重点突出了腊八、小年、除夕之夜、正月初一、元宵灯节的隆重喜庆。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不过即使重点写,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老舍写腊八,详写了腊八粥和腊八蒜两样食品,吃饺子则一笔带过;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详写了吃糖, 放鞭炮则一笔带过;写除夕之夜,详写人们整体的忙碌状态, 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写正月初一,详写了不同人的活动, 其中又详写小孩们的活动;写正月十五, 详写了各种灯,吃元宵则一笔带过。

老舍选取这样几个节点的目的在于,要把北京春节的特点写出来。这几天可以说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能表现北京的独特习俗,所以要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这种写作手法,就叫点面结合。所谓“ 点”指的是能显示人事景物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 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由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从具体方面看,老舍在这几天中所重点描述的是他心中印象深刻的、占有重要地位的风俗活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就可以把握住这些风俗在老舍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老舍的情感态度。如写除夕: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灯火通宵”“日夜不绝”详尽描述了除夕之夜的热闹红火,“万不得已”“必定” 等则表现了人们对“吃团圆饭, 祭祖” 的重视,饱含浓浓的亲情,彰显了传统美德。

老舍就这样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描述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一幅幅民俗风情画表现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 情。

延伸阅读

如果说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充满了老北京的风味,那么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则体现了南方节日的氛围。

与老舍全面展示北京春节的风俗有所不同,汪曾祺写元宵节将重点聚焦于晚上的灯,并说在自己的故乡,元宵节还有一个别称:

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 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接着,汪曾祺便对家里的灯、街上的灯、孩子们手里的灯等各式各样的灯做了详尽的描写,可以说是活灵活现、趣味无穷。

文中写道: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 ( 大伯母 ) 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 还有一盏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 ( 兵 ) 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陞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 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 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 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小孩玩的。

在表现形式上,《故乡的元宵》与老舍的文章也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老舍是用第三人称加以介绍,而汪曾祺则是以人称描述,但他们在展示故乡风物的时候,都呈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