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课一讲,初中语文轻松起步;课外拓展,日积月累遥遥*先;课文精讲 文史百科知识;读透教材,拓展更多
★独*思考、得体表达、学养积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启蒙书
★孙双金、何郁、范守纲等语文名师联袂推荐
★郦波语文启蒙课有声课程喜马拉雅热*中
★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嘉宾郦波作品


【内容简介】

“郦波语文启蒙课”共分18本,从一年级延续到九年级,每学年分上下两册,将按照课堂内的教学进度同步展开,同步课本,一课一讲。精讲课内知识点,以课本为核心,配套关联的诗词古文,名家散文,人文历史掌故,百科知识等。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从源头上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爱上语文,掌握学好语文的方法。
作者郦波是南京师大教授,以学问著称因而常常出镜于文化类节目,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可。郦老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对教材的驾驭具有学者的娴熟和游刃有余:联想丰富,举一反三时涉猎古今中外;分析和整合条理清晰,材料充分;选文归类自然、贴切;……是一种纵横捭阖的大语文解读风格。


【作者简介】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广受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基础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和语文教学方面颇有建树。


【媒体评论】

孙双金(南京市北路小学校长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郦波语文启蒙课》与统编新教材紧密配套,有自己独*的逻辑体系,充满了思想、文化、审美启蒙的色彩,是一套面向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语文读本、文化读本和审美读本,值得大*推荐。

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我积*推荐《郦波语文启蒙课》。这套书确有语文启蒙的味道。它虽然是对统编本每一篇课文(包括附录的古诗词)的通俗易懂的解读,但实际上,郦波先生用自己深厚的学养和自然亲切的解读方式,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课文。这套书体现了钱钟书先生所谓的“打通”,既打通读和写的通道,又打通古和今的壁垒,还打通中和外的暗道。每一篇解读,都纵横捭阖,既言简意赅,又融会贯通,非常适合自读自学。

范守纲(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郦波教授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视野开阔,观点独*,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热心于教材配套课程的研发工作,这是《郦波语文启蒙课》具有高质量的保证。


【目录】

1 写在前面的话

第 一 讲 沁园春 • 雪 壮丽的河山 飞扬的情思 / 2

第 二 讲 我爱这土地 意象在抒情诗中的使用 / 8

第 三 讲 乡愁 情感抒发的具象化 / 12

第 四 讲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诗歌三美 / 18

第 五 讲 我看 看与思 / 24

第 六 讲 敬业与乐业 何为“天地间等人”/ 29

第 七 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伟大的情怀 / 33

第 八 讲 论教养 教养与人生 / 37

第 九 讲 精神的三间小屋 精神贵族与自己的屋子 / 41

第 十 讲 岳阳楼记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46

第十一讲 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 太守之心 / 51

第十二讲 湖心亭看雪 小品文之妙 / 55

第十三讲 行路难(其一) 现实与理想 / 60

第十四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英雄本色 / 64

第十五讲 水调歌头 千秋明月词 / 69

第十六讲 月夜忆舍弟 兄弟与家国 / 72

第十七讲 长沙过贾谊宅 咏史诗与先贤崇拜 / 77

第十八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浩然而独存 / 82

第十九讲 商山早行 在路上 / 87

第二十讲 故乡 思想与情感的双重变奏 / 92

第二十一讲 我的叔叔于勒 困顿世界中的温情 / 98

第二十二讲 孤独之旅 少年的成长 / 103

第二十三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说的力量 / 108

?

第二十四讲 怀疑与学问? 做学问的关键所在 / 113

第二十五讲? 谈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意义 / 118

第二十六讲? 创造宣言? 人人是创造之人 / 121

第二十七讲 智取生辰纲 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 / 125

第二十八讲 范进中举 嬉笑怒骂的背后 / 131

第二十九讲 三顾茅庐 精彩绝伦的对手戏 / 136

第三十讲 刘姥姥进大观园 场面描写 众生百态 / 140

第三十一讲 咸阳城东楼? 晚唐登楼诗翘楚 / 146

?

第三十二讲? 无题 ?“无题”的背后 / 151


【免费在线读】

这学期的课,是一首读来气象万千的词。它就是的

《沁园春 • 雪》。词云: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上阕因雪起兴,起笔便不同凡响。全词吟雪,却不先写“雪”,而直接把视角聚焦“北国风光”,突出了全词的博大意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是互文手法,其实都是虚指,也就是说,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这首词也正因此更显得意境开阔、气象万千。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是对雪景浓墨重彩的写意铺陈。此时,漫天的大雪覆盖了一切,连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的动感。“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两句,极其强烈地凸现了北方雪景的风貌。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以比拟的手法静中写动,那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白色的象群在奔腾。“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让冬天的雪有了生命。群山高原与冬雪和云天连成一片,“欲与天公试比高”,则宛若信手拈来。这几句的视觉效果极强,赋予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画面感, 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本指妇女盛装,如《木兰辞》中的“当户理红妆”,这里则指太阳的红光。素裹本指穿着素色的丝绢,这里描写的是白雪包裹着大地的景象。诗词大会曾经有一道题目,就是问“红装素裹”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生发出一种壮烈的美。

这里,“须”字其实是虚写的标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想象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把江山美景比作女子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阕则由对山河壮丽的感叹转而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词人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首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将全词衔接得天衣无缝。“江山”一词巧妙地总括上阕的写景;“江山如此多娇”又对“北国风光”作了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词人的抱负。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在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一个“惜”字,更定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这首词的篇幅虽短,但容纳的时间极为悠长,空间极为浩瀚。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词结尾的“俱往矣”三字,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里,历史被一笔带过,转向词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语词,它代表的是一个新的时代,指明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引领。诗人坚信,“今朝”的风流人物将不负历史的使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

思维拓展

用典,是诗词写作的一个核心要素;善于用典,更是诗词的一大特点。

比如“ 折腰”。出自《晋书 • 陶潜列传》。但词中的意思与陶渊明“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略有不同, 这里写出的是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之美倾倒的心情。

又如“ 风骚”。“风”本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即当时的民歌;“骚”本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历来被用作文学作品的代称,这里则指文学才华,也带有文治的意味。

再如“ 风流人物”。出自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指举止潇洒、富有才华的杰出人物,又指对时代有极大影响的人物。这里是说, 历史上的人物都已成为过去, 要讲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朝的,这是对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赞美。

这些典故的运用无疑使本词更具磅礴气象。杨义教授指出,与“气象”相近的一个词是“风格”。但是,风格倾向于修辞方法的分析,气象则更加重视创造主体的精神气质、胸襟魄力;研究诗词的艺术特色,应该使用中国文学评论和美学鉴赏中的“气象” 一词。因为有着独特的精神气象,诗词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有一种不同于文人书斋写作的美。在那奔驰的马背上,词人看到的山是有生命的,是能够飞舞奔驰的。比如,“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 • 长征》),山不仅在奔走,而且缩小了, 绵延千百里的山系竟然成了细浪、泥丸。而“气象”在这首词中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 • 雪》), 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曾经说:“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诗词曾经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版。同学们可以多读一些,并对诗词中的思想内容与美学风格进行更深入的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