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让青少年深刻认识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先烈的理想和信仰,传承和发扬先烈的精神。


【内容简介】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紧扣“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雄精神激励后人”主题,布置陈列“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展”,集中展示了257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人、工人运动的先锋人物、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革命者,也有在全面抗战中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各领域涌现出的烈士与英模。本书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5位人物,俞秀松、向警予、恽代英、陈延年、李白、钱壮飞等,将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汇集在一起,让青少年深刻认识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先烈的理想和信仰,传承和发扬先烈的精神。


【作者简介】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著名的红色历史遗址遗迹,是社会各界祭扫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目录】

祖国至上
红色日记映初心——中国共产党革命者俞秀松/3
生命的战歌——为妇女解放而斗争的战士向警予/ 7
留得豪情作楚囚——中国青年的楷模恽代英/ 12
为民族复兴鞠躬尽瘁——中国共产党牺牲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罗亦农/ 17
黄昏之贼——不辞牺牲的革命志士赵世炎/ 23
定以生命守护——中央文库守护者陈为人/28
家国保卫者——英勇悍将姚子青/ 33
如果爱国有罪,我愿终生坐牢——爱国七君子之一邹韬奋/ 38
舍小家为大家——“孤岛” 时期的职妇领袖茅丽瑛/ 43
一条毛毯的红色见证——工人运动领袖王孝和/ 47
秘密的404办公室——民主战士黄竞武/ 54
冲锋陷阵为信仰 戎马一生守家国——战斗英雄饶惠谭/ 58

无私奉献
无产阶级的先锋 劳动运动的健将——工人运动领导者李启汉/ 67
骨已成灰为革命——杰出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 73
五卅火种——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锋顾正红/77
躬身力行为奉献——“小列宁” 陈延年/81
抛家舍业——“农民运动大王”彭湃/ 86
大公无私,践行使命——为工人运动辞官的杨殷/ 90
以身许党 无悔青春——中国共产党位女党员缪伯英/ 95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变节是不可能的”杨匏安/100.
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红色特工钱壮飞/105
绝命家书——抗日英雄蔡炳炎 / 111
“燃烧”自己,点燃他人生命——模范军医吕士才/ 116
从“家睦”到“加木”——献身边疆的科学家彭加木/ 120

锐意创新
“从教育中获取新武器”——青年人的革命导师杨贤江/ 127
“我们的战友”——革命志士余立亚/ 131
报业巨子——《申报》 总经理史量才/135
隐形收报机——电台烈士李白/ 139
科研没有舒服路——一代 “焊神”曾乐/144
一生才能建桥梁——桥梁工程专家李国豪 / 148
从学徒到发明家——工人出身的科学家蔡祖泉/ 151
折纸飞机的男孩——“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155
司法改革的燃灯者——“时代楷模” 邹碧华/ 159
梦圆地铁——“上海地铁之父”刘建航/ 163
播种未来——“种子方舟” 建造者钟扬/ 167


【前言】

上海,英雄辈出之城;
龙华烈士陵园,英烈永生之所。
这里是烈士鲜血浸染的热土。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早期的领导者们为国为民英勇斗争、慷慨就义之地,牺牲于此的共产党人人数之多、职务之高、影响之大,在全国其他地方鲜有类似。
这里是照亮信仰的殿堂。龙华烈士陵园内的烈士纪念馆陈列“英雄壮歌一上海英烈纪念展” 集中展示了257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它深刻记录了上海在各个历史时期和重要革命事件中的历史记忆,全面叙述了党的诞生及其后的磨砺成长、探索辉煌的民族复兴史诗。
这里是缅怀英雄的圣地。龙华烈士陵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龙华烈士纪念馆始终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为已任,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为打造全国性的革命烈士纪念地、初心使命教育地和红色文化传播地而持续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重点群体。引导青少年了解和学习英烈人物故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作为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如何讲好这些英烈人物故事,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英烈精神,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充分发挥革命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弘扬“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龙华英烈精神,本书从257位展陈人物中选出35位具有代表性的英烈,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汇编成册,增强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龙华烈士纪念馆编委


【书摘与插画】

有这样一本日记,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史上的重要时刻;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一生高举起共产党人的旗帜。
他就是俞秀松,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1920 年8 月22 日,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领导下,中国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 号成立。团组织成立后,俞秀松担当起了发展组织、对团员和进步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在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中藏有俞秀松于1920 年6 月至7月写的日记,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本日记很轻,小小的一本,算上封面总共才62 页;但它却又很重,因为它在其中记载了一个改变时代的历史重要节点——1920 年6 月28 日。正是俞秀松的日记,将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事实完整地记录下来,也成为了中共党史里至关重要的珍贵文件。
俞秀松在日记中记载着:“1920 年6月27 日夜,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里去。这篇宣言原是德语, 现在一时找不到了, 所以用英、俄、日三国的译文来校对。”后来他在第二天日记中又写道:“1920 年6 月28 日,9 点到独秀家,将望道翻译
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我们谈些翻译书的事,总该精细……”我们从这本日记上可以了解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由陈望道所译,并且是采用了英、俄、日三国的译文来校对完成的。除了体现当时革命先辈学风严谨外,还能从中看出当时他们对《共产党宣言》的重视。随着《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出版,千千万万的大众都从中尝到了真理的甘甜,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破空而出、蓬勃发展,星星之火点燃了神州大地。
可能有人会问:这本日记是如何被发现的?
1991 年的某一天,浙江诸暨的一个小山村,俞秀松的妹妹在打扫柴房的时候,发现角落里有一个破旧的竹篮,篮子上落着一层厚厚的尘土,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她随手把篮子丢到了门口,忽然一本破旧的小册子映入眼帘。她赶忙捡起小册子,当她看见小册子上的文字时,眼眶湿润了,因为这正是她那位早已为革命献身的大哥——俞秀松的亲笔字迹。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听说此事后,在时间征集到了这件珍贵文物。俞秀松的后人俞敏先生深情地说:“父亲作为烈士,他的遗物只有放在你们这里,才是恰当的。”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奔流向前,如今再读俞秀松的这本日记,它不仅仅只是一本简单的个人日记,它是映射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一星烛火。它用只言片语,传述着不可忘却的记忆,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共产主义精神,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昂首高歌,一路前行!一批批共产党员和群众在日记前驻足观看,聆听着历史的声音。一批批青少年在展柜前仰望先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俞秀松的这本日记曾一度被历史的尘灰掩盖,但终绽放光芒,引导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