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是深圳成就了华为 还是华为塑造了深圳;
★孟晚舟被囚禁的1000多个日夜和深圳成立15000多天的关联是什么;
★深圳与华为在近几年微妙的关系变化;
★全球ICT产业链和华为、深圳的关系;
★SHOU部探讨全球产业链和一个中国城市、一家中国企业关系的书。


【内容简介】

一家企业和一个城市的关系,从来没有像华为与深圳的关系这样特殊。本书梳理了深圳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全球重要城市的过程,聚焦华为和深圳的风风雨雨四十年,从全球视角探讨了一个产业和一个城市是否可以蹚出一条新的路径,使二者互相成就,对于高新产业园区的从业者来说,一个城市的增量,是否可以借鉴华为与深圳的关系?全书通过尘封的往事、缜密的逻辑和翔实的数据梳理了华为与深圳的关系史,结合当前华为在全球遇到的狙击战,展望了一家企业和一座城市的未来。


【作者简介】

金心异:独立经济学者,曾供职于《证券时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以及广东富绅、深圳万科、前海金融控股等企业。
陈倩:深圳技术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注册专业预测师(ACPF),获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称号,深圳技术大学循环经济学中心、悉尼大学时间序列及预测研究组成员。
李宁:资深媒体人、商业观察者、政经评论员,曾在国内多家媒体从事记者、主笔及内容统筹管理工作,策划过众多重磅文章与专题,其中多篇文章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全民及海内外讨论关注,还为海内外多家媒体撰写专栏观察。


【媒体评论】

华为和深圳是中国40余年改革开放的两面旗帜。孔子言“四十而不惑”,但于国家、城市和企业而言,却正是进入困惑之年。房价飞涨之下的深圳和美国封锁之下的华为是否还能延续往日的辉煌? 未来几十年这一企一城是否还能引领风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刻,华为和深圳又一次处于风口浪尖,金心异、陈倩、李宁的《先行:华为与深圳》可谓恰逢其时,视角独特,立意甚高,我手不释卷读完全书,也真心诚意向诸位推荐。 

——陆挺,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截至目前,我所看到的所有华为题材的图书中,金心异、陈倩、李宁的《先行:华为与深圳》著作视角为独特。据我所知,在财经媒体领域浸淫了20多年的金心异先生,以及另外两位资深市场观察作者,以其权威的分析工具、深厚的学术功底、娴熟的写作技巧,将华为这一家具象的创业企业,放到世界经济变局、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放在深圳这一特殊的区域经济现象中还原,探讨了华为产生和发展到今天的偶然和必然。三位作者以缜密的逻辑、翔实的材料、优美的文字进行展现,而且保持了足够的客观、中立,给读者们启发良多,非常值得认真研读。感谢《先行:华为与深圳》一书为华为学习与研究事业做出的贡献。

——程东升,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华为三十年》《任正非管理日志》作者

无论是企业发展史,还是企业管理心得,市场上从来不缺研究华为的书籍与资料。一定程度上,研究“华为”,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秀企业发展的一门“显学”。放在中国企业史上,华为确实值得更多企业去借鉴去学习去思考,因为华为无论是技术核心优势,又或是相对独特的管理风格,多元因素使其在历史的企业竞赛舞台中,成为中国在全球秀的企业之一。而在众多研究华为发展的书籍中,金心异、陈倩、李宁的《先行:华为与深圳》一书把眼光与格局放在了城市、企业及全球的脉络上,书中更是前瞻性地提出了从全球价值链等角度看珠江东岸的区域创新网络——ICT,由此,把华为作为个体企业的命运,放到了多维度的视角与更宽广的外部层面,这无疑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进行宏微观结合,这本书显然值得读者学习与思考。

——李大霄,知名大V、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随着华为成长为国际高科技行业的领头羊,众多著作以这家企业为对象,试图通过对企业以及创始人的解析,从中总结出中国高科技企业成功的经验。与众不同的是,本书将华为崛起放在深圳发展这个大背景下来分析,角度独出心裁,观点引人深思。

华为的成长自然离不开深圳这个外部发展环境,而深圳也因为培育出华为这样的企业与有荣焉。华为与深圳是中国政企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本书以客观的视角,对华为与深圳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入分析。它向读者展示,即便在这个成功的案例之中也存在颠簸曲折的一面;而放眼未来,政企双方如何能够再次互相成就、共创辉煌仍有着开放式的答案。

本书讲述的华为与深圳的故事对企业和地方政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今天的创新经济时代,如何打造新型政企关系,培育企业是众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本书也许可以帮助感兴趣的读者寻找答案。

——夏乐,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相比市场上众多华为研究书籍,《先行:华为与深圳》一书可谓角度新颖,另辟蹊径,城市、区域与企业,如何相辅相成?为何深圳能诞生出华为?华为又何以在深圳成长为国际知名企业?与此同时,伴随着国际环境动荡,华为与深圳,也迈入不惑岁月,该如何应对?这本书给出了部分答案,值得读者一读。

——李德林,著名财经作家、德林社及尺度APP创始人


网上有个段子说,要判断一家中国科技企业的好坏,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美国是否对其采取封杀。按照这个标准,华为毫无疑问是一家十分优秀的科技企业。从贸易摩擦开始以来,华为遭受了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各种刁难、封杀,却愈挫愈勇,在逆境中不断成长。这样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的企业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在华为的背后,深圳这座城市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果你想了解其中的故事,那么《先行:华为与深圳》就是一部不得不读的书。

——陈永伟,《比较》研究部主管


【目录】

引子
部分:旋涡中的华为
一、壁垒
1. 华为在欧美市场屡屡受挫、逐渐成长
2. 中兴事件
二、盘外招
1. 被捕
2. 证据
3. 捆绑
4.“实体清单”
三、华为事件的影响
1. 华为事件对美国市场的短期影响
2. 备胎计划
3. 拒绝情绪捆绑
4. 供应商的抉择
5. 一个喷嚏
6. 活下去
第二部分:崛起
一、偶然?
1. 天时
2. 地利
3. 人和
二、蜜月期
1. 无知者无畏
2. 活下来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4. 赛格引领
5. 支持华为
6. 制度创新
三、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1. 华为版“ 农村包围城市” 与华为思科之战
2. 押注3G
3. 攻城略地
4.《华为的冬天》与《深圳,你被谁抛弃?》
5.WTO、深圳与跨国公司华为
6. 坂田的华为与华为的坂田
四、深圳向左、华为向右?
1. 关键节点
2. 华为的未来
3. ICT 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
4. 从0 到1
5. 科技VS 房地产
6. 深圳这五年
第三部分:PERIN 与GIC 中的华为
一、ICT 产业链
1. 张五常:深圳 东莞会超越硅谷
2. 搭车:富士康及其苹果
3. 短板
4. 升级
二、珠江东岸区域的创新网络
1.GVC 中的ICT
2.“俘获型网络”陷阱
3. 深莞惠做对了什么
4. 离硅谷还有多远?
三、GIC、PERIN 与华为
1.PERIN 与华为
2.GIC
3.PERIN 更需要华为
4. 逃离
5. 谁在培育中小企业?
6. 深圳还是创业之城吗?
四、潜在危机
1. 转移
2.“ 脱链”
3.PERIN 面临国内的竞争冲击
第四部分:精神共识
一、催生
1. 背景
2. 中国对外开放是加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3.《共产党宣言》
4. 咬合部位
二、被改变的华为
1.“狈战略”
2. 锤炼
3.IBM 基因
4.“不能怪鞋子不好”
5. 内核
三、共识
1. 三个共识
2. 市场化改革
3. 客户和货源
4. 全球化的世界
5. 第五个现代化
6. 三角形关系
7. 革自己的命
四、文明的冲突?
1. 拥抱对方
2. 三种解读
3. 任正非的自主创新观
4. 深圳的自主创新观
五、瞧,任正非这个人
1. 饥饿者
2. 军人
3. 人子
4.“中国的乔布斯”
5. 爱国者
6. 北非之狐


【免费在线读】

引子

2019年5月21日,在深圳坂田总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42家中国媒体的联合采访。当天晚上开始,洋洋两万多字的采访实录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爆炸性传播。
在这篇答记者问中,任正非发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声音:
我们永远需要美国芯片。……因为我们不能孤立于世界,应该融入世界。……能获得批准的话,我们还是会保持跟美国公司的正常贸易,要共同建设人类信息社会,而不是孤家寡人来建设信息社会。我们重要的是要冷静、沉着。热血沸腾、口号满天飞,后打仗时不行也没用,终要能打赢才是真的。我们首先要肯定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深度、广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我们国家整体和美国比,差距还很大。这与我们这些年的经济上的泡沫化有很大关系,P2P、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山寨商品等等泡沫,使得人们的学术思想也泡沫化了。
自主创新主要目的是想做孤家寡人,我们想朋友遍天下。
自主创新作为一种精神是值得鼓励的,站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要看到,科技创新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比如我们的海思并非从源头开始自主创新,也给别人缴纳了大量知识产权费用,有些是签订了交叉许可协议,有些协议是永久授权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别人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创新。
自主创新如果是一种精神,我支持;如果是一种行动,我就反对。
不能使用民粹主义,这是害国的。因为国家未来的前途在“开放”。这次中美会谈完了以后,中央电视台讲到“我们要开放、要改革”,我好高兴。实际上,我们还是开放晚了、改革晚了。
这些话听在一直研究科技创新理论、又一直关心中国现代化转型走向的吾人耳中,真的感动不已。这样的声音在国内已好几年听不到了。而今中国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这位伟大企业家的真知灼见、逆耳诤言,以这样一种答记者问的形式冲破了种种局限,而得以上达天听、下达全国民众,能对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家的改革开放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姑且不论,但通过这两万多字的阐述,任正非作为一个伟大企业家,终于超越柳传志、王石、马云、马明哲、马化腾等许多同时代的企业家,突出地呈现在历史面前;而华为已不再局限于一个“中国公司”,而是以一个“全球企业”的形象,清晰地屹立于全世界面前。
无论华为未来命运如何,无论任正非终是怎样的成败得失,但在2019年5月21日,任正非与华为的伟大已经定格。
虽然近十余年一直在研究科技产业,尤其是深圳的科技创新,但真正深入研究华为,还是2018 年以来的事情。过去对任正非和华为一直很敬佩,但也是将他们放在前述同时代几个也很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的群像之中。但5月21日之后,毫无疑问,华为和任正非已经分别成为伟大的中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家人。
近几个月时间,我又翻阅了好几本关于华为的书籍。其中一本书中记载的任正非的一些讲话,表明5月21日任正非的许多观点和思想,并非是近一段时间产生的,而是过去这些年里他一直坚持的思想观点。令我赞叹的是以下两段话:
关于自主创新的问题,自主创新就陷入熵死里面,这是一个封闭系统。我们为什么要排外?我们能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好吗?为什么一定要自主,自主就是封建的闭关自守,我们反对自主。第二,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强调只做我们有优势的部分,别的部分我们应该更多地加强开放与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构建真正的战略力量。我们非常支持异军突起的,但要在公司的主航道上才好。我们一定要避免建立封闭系统。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特别是硬件体系更要开放。我们不开放就是死亡。
统一的哲学是创新的基石。王国维讲哲学才能改变中国,今天来看确实是这样的。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及整个欧洲社会,它们在哲学体系上搞清楚了。……而我们的政策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就是从上到下我们的价值观上没有统一,哲学观点没有统一。
这两段话基本上可以视为任正非“5.21答记者问”中一些核心观点的注脚。前一段话毫无疑问出自一个工科生之口—用一个词“熵死”,就讲清楚了为什么不能搞一个封闭系统;但后一段话则完全不像工科生了,而更像一个哲学家。说实话一个做实业的企业家讲出这段话,十分令人震撼,这是沉痛的领悟。全中国的企业家能够讲出这段话的,迄今为止只看见任正非一个人。
为什么华为任正非能讲出这些话来?因为华为已真正地走向了世界,而不是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坐井观天。
华为、任正非为何走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将之置于中国改革开放、重建与世界之关系的大背景之下,而现在华为陷入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旋涡,可以说,其深层次的原因,同样是中国与世界之关系发生了变化。
当年中国重建与世界之关系,深圳特区是一个象征。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象征中国重建与世界关系的深圳经济特区,才会有了这个真正走向世界的华为。现在中央重新赋予深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地位,是否象征着中国重新构建与世界的关系?它能不能解决华为走向世界遇阻的问题?
可能问题取决于,中国的哲学能否与世界兼容。
作为一个全球性高科技跨国公司,在任正非的主导下,华为的哲学是可以与世界兼容的;改革开放40多年,深圳的哲学代表了一种与世界兼容的努力。
华为可以说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它与世界兼容的努力,能为中国带来什么?探究华为这样一家企业与深圳这样一座城市的关系,必然会将我们导引向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答案,希望读者诸君与我们一起思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