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本书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惑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本书可供家长读、教师读,像我这样关心教育的人也会从中得到教益。

著名学者、北大教授 钱理群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惶惑的家长指点了迷津,给焦虑无助的孩子营造出一方健康成长的心理乐园,给纷乱迷离的教育界提供了一部鲜活生动、可以传唱的教育史诗。

——教授、博士、北京市朝阳区*副主任 姜继为

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作者的一位老同学

以前我也读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但经常令人失望。读的时候觉得说的句句有理,放下书时却觉得什么也不会;有的书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让人越读越自卑,越读越不知道该如何做家长了。读了你的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对孩子时应该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只恨没有早一些读到这些文章,你为什么不早些写出来呢?!

——一位先读完全文的家长

《教育全在细节中》

我经常期待中国家教有更多的好书问世,而不是单纯引用西方的视角分析中国问题;我也经常期待中国有更多的专家讲述自己的家教故事,而不仅仅是那些理论不靠谱的“成功学”家教叙事。非常高兴的是,钱雨老师的这本书同时满足了我的两个期待,体现了一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新视野,提出了“抗挫力教育”这样一个面向未来、应对挑战的家教概念。她用深厚的学前教育专业功底、平实优美的文笔和生动丰富的案例,为我们阐释了“教育全在细节中”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

拥有独立的思想、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对一位学者还是一位妈妈都至关重要。钱雨是一位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教育学博士,她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将中西方教育学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使之落地,科学地运用到教育三个孩子的细节中——本书是钱雨老师教育孩子的实录,有独到的见解,也有良好的示范,值得被更多的家长看到。

——著名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钱雨老师的家教书跨越了理论和实践,既将早教选择、亲子游戏、入园适应、幼小衔接等科学原则有机渗透,又体现了一位母亲的视角,将抚养三个幼小孩子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她本人结合了教育理论者、幼儿老师和家长的三重角色,将育儿心得和中外教育理念融为一体,这本书值得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一读。

——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


【内容简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本书是尹建莉部家庭教育著作,是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2009年一经出版发行,即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畅销榜前列,数次登上几大畅销榜榜首,在家教类别图书中则是恒定的榜首常青树。受到各学历层次、各年龄层面、各种人群的普遍欢迎。

本书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紧贴现实生活,颠覆了许多流传已久的错误教育观念,展示了正确教育的做法和魅力。首次把家庭教育著作提升到专业化高度,且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专业著作远离生活的现象。

本书融专业性、实用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在普及优质家庭教育理念方面形成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直接推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开始和世界水平接轨。

《教育全在细节中》本书用教育叙事的视角,讲述哈佛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妈妈陪伴三个孩子的家教心得。作者从幼儿教师到大学教授,深谙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记录了孩子0-12岁成长中的尊重、回应、弹性陪伴原则,让人对当前焦虑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有了反思。

好的亲子陪伴是爱心与理性的并存,教育全在细节中。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都在不断成长,领悟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尹建莉:教育学者,教育硕士。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曾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写作。

钱雨钱雨,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UCLA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委员,“学前教育立法”国外调研专家,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著作包括《儿童文化论》《小汽车度度的成长故事》等。


【目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目录

目 录Contents

改版前言 关于这本书

序言 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无痕 /

前言 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 /

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1. 打针有些疼 /
  2. 不要捉弄孩子 /
  3. 给小板凳揉揉疼 /
  4. 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

5.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

  1. 像牛顿一样 /
  2. 古诗滋养的孩子 /

第二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愉快。

  1. 让孩子识字不难 /
  2. 开“小卖部” /
  3.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
  4. 修得一支生花笔 /
  5. “好阅读”与“坏阅读” /
  6. 阅读需要诱惑 /
  7. 不看“有用”的书 /
  8.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
  9. 写作文的技巧 /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

  1.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
  2.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
  3. 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
  4. 遇到一个“坏小子” /
  5.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
  6. “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

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好习惯”过程中如果方法用得不对,恰恰就培养了坏习惯。方法用对了,好习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确的方法,其实远比错误的方法简单易做。

  1.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
  2. 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
  3. 替孩子写作业 /
  4. 不写“暴力作业” /
  5.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
  6. 不考100分 /
  7. 考好了不奖励 /

第五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

  1.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
  2.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
  3.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
  4. “不管”是好的“管” /
  5. 做“听话”的父母 /
  6. 学会开“家长会” /
  7.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

第六章 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儿童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观念,不误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质回报家长。

  1. 女儿的“隐私” /
  2. 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
  3. 睡觉不怕吵学习不怕吵 /
  4. 不怕小动物 /
  5. 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 /
  6. 小小独行侠 /
  7. 上海遇骗记 /

第七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一些“坑”堂皇地布在路上,从来不缺少被坑者,而一个“坑”足可以折断儿童的某一种天赋,严重的可以毁坏他的一生。如果家长知道那叫“坑”,花钱买伤害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

  1.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
  2. 不上学前班 /
  3. 暴力作业就是“教育事故” /
  4. 不是电脑游戏的错 /
  5.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

参考文献/

后记/

《教育全在细节中》

目录

CONTENTS

序言:家家有本育儿经 ...001

前言:3个孩子12年陪伴 ...001

章 起跑线在哪里?

我家3个娃 ...003

一切从“零”开始 ...015

胎教:真正的起跑线 ...020

母乳和科学喂养 ...034

把握语言关键期 ...045

第二章 早教的那些误区

早教课有用吗? ...058

兴趣班怎么选择? ...064

幼儿园怎么选? ...074

入园准备123 ...082

越玩越聪明 ...093

第三章 不完美的小孩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105

孩子叛逆怎么办 ...115

孩子要离家出走 ...125

接纳不完美的爸爸 ...130

这样做,才有幸福感 ...139

第四章 又一个不完美小孩

怎样让老大接受二宝 ...151

三孩陪伴诀窍 ...155

混龄阅读的乐趣 ...167

孩子生病怎么办 ...177

不完美的器官们:牙齿和鼻子 ...187

网络时代,保护好孩子的眼睛 ...193

第五章 重要的入学季

入学准备不等于知识准备 ...202

陪作业的伤害 ...212

惩罚可以这样做 ...226

去美国上学记 ...234

第六章 抗挫力教育

应对未来的挑战 ...242

抗挫力步:温柔回应 ...248

抗挫力第二步:弹性管理 ...254

抗挫力第三步:韧性处理 ...259

结语: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我知道你会找到幸福 ...268


【前言】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位读者在邮件中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天,她7岁的儿子在楼下玩,忽然急冲冲地跑回家,“妈妈,快点,快点把那本书给我!”说话间拿起我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往外跑。妈妈拉住他问干什么,孩子说:“佳佳他妈妈又打他呢,我赶快让他妈妈看看这本书,以后就不打佳佳了!”

这位读者告诉我,她一直以来自信自己是个好妈妈,对孩子非常关心,管教严格,可孩子却越来越不如意。直到她有一天看到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像寓言中所讲的农夫那样,无知而自以为是,一直在用锄头雕玉,对孩子犯了许多错误。她内心为此十分痛苦,下决心要改变自己。孩子有一天惊奇地对她说,妈妈你自从看了这本书,变化好大!所以当孩子看到有家长打小朋友时,会急急地跑回家,要拿这本书去“拯救”小朋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2009年年初出版以来,创造了一个销量神话,这背后,是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从我收到的读者来信以及其他渠道反馈的信息来看,它几乎被所有年龄、所有文化层次、所有行业、所有地区的人接受——这绝不是宣传或炒作得来的成果。因为本书出版时机并不好,当时市场上充斥太多粗制滥造的同类书籍,人们不仅对这一类书,甚至对这一类题材都充满偏见。所以当我拿着书稿找出版社时,四处碰壁,很多出版社一听是家教书,立马摆手,我们不出家教书,这种书现在没人看。

事实是,不是家教书没人看,而是没有好书可看。本书出版后,并未进行太多的宣传,它的畅销基本上得益于读者的互相。当公众多年来在一些虚饰浅陋的教育话语下深感迷茫、或在老生常谈的话语下深感倦怠时,他们意外地被这真实、深刻和美震撼了。

《教育全在细节中》

序言:家家有本育儿经缪建东

钱雨博士的大作《教育全在细节中》终于出版了,我有幸成为本书的读者,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我和钱雨博士相识多年,见证了她的成长,看着她一步步在专业上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她从幼儿师范学校学习开始,步入高校学前专业,又去华东师大攻读博士,之后,又去哈佛大学深造,现在是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

纵览全书,受益良多。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儿童立场。该书中字里行间均是从儿童的角度在思考问题。在认识儿童的道路上,她又一次给我们引领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帮助我们完成了又一个飞跃。自近代社会以来,人类在发现儿童、认识儿童、教育儿童的道路上付出了众多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诸多瞩目的成就,很多名家大师都在自己的学术著作中阐述自己的儿童观,而钱雨博士的儿童观是鲜活的、生长的、立体的、丰实的,给人以充分的启迪。

二是母亲的角色。今天到底应如何扮演好母亲角色?对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像钱雨博士这样且行且思,有丰实生活经验的教育思考,有细心观察的、完整的实践过程的教育探索并不多见。她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视角——细节。家庭教育就是在一个一个的生活细节中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往往是这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决定着一个家长教育的行为,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因此,母亲的选择行为、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正如她在书中所言:“做父母难,不过是难在‘好’字。”一个好家长,除了爱孩子之外还应了解自己的孩子。就如同一个真心的好老师,除了吃透所教专业的内容,还得对学业的特点有充分的把握,才能游刃有余,因材施教。现今年轻母亲的育儿焦虑也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缓解她们的焦虑,如何解释日常的育儿现象,如何引领家庭教育实践,钱雨博士做了很好的思考与探索。

三是家庭教育文化创新。我欣喜地看到,钱雨博士对当代家庭教育文化创新面临的挑战、机遇所做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家庭教育的美好追求所做的理性探究。本书为我们描绘了家庭教育独一无二的精彩世界;帮助我们认识家庭教育的烦恼,领略家庭教育的奥秘,欣赏家庭教育的成果——家庭教育完全可以描绘出美的画卷。就像她将家庭教育的奥秘解读成一颗种子的成长,只要有合适的阳光、营养的土壤,家庭教育一定会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一定会为全社会造就一片绿荫。现代家庭孕育现代儿童,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人;同时,现代家庭也呼唤现代家长的诞生。与孩子共同成长是每位家长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过程,但理性的家庭教育文化如何来营造,需要我们每一位现代社会成员做出自己的努力。

衷心期待本书的一些观点能对家长们创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迪与帮助。

(缪建东,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摘与插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打针有些疼”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也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而来的一些心理,还可以迁移到其它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真就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想抓住小男孩,后都被挣脱。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的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记得圆圆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八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她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她要带她去打针。她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屁股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屁股被扎这回事。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她的那个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处置室门口时,她突然说:“我不打针。”

我停下来对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回答“想”。她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就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实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让病赶快好了。

圆圆从道理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满眼忧虑地问我“打针疼不疼呀?”我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圆圆听了,忧虑有所减缓。我接着问她:“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就有一点点疼?”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

“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我很坦率地告诉她,然后又说:“摔屁墩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她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我的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我和她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又愉快又轻松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圆圆也坦然了许多,她的愿望肯定是想当英雄,同时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因为妈妈从没骗过她一次,既然只是“有一点点疼”,那也没什么好怕的。

打的时候她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没哭。护士看圆圆在打针过程中那么配合,表扬了她。圆圆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痛,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镇静。

门诊看了几天不太好,就住院了。一个病房有八个孩子,大部分比圆圆大些,两到三岁。每当穿白大褂的人进来,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有时只是进来量体温或问句话,病房里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们惊恐万状,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圆圆一人不哭不闹,她会停止玩耍,要我抱着她,一脸忧愁地等着。虽然她也不喜欢打针,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针过程中她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总能受到护士的表扬。

由于当时孩子太小,打点滴时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脑门上扎针,但脑门上的血管也很细,往往不能一下扎住了,经常得扎两三次。有一天一个新来的小护士给圆圆扎针,居然一连扎了七下都没扎住。大人被一连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边都有些无法忍受了。圆圆开始哭泣,但并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地哭,脑袋却一动不动地让护士摆弄。第八下扎住了,胶布一贴好,她马上就不哭了。我心里真佩服这个小家伙。

我看到病房里一些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痛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当时圆圆的治疗还需要做一种“超声雾化”的理疗,是让孩子呼吸一种加了药剂的雾气。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喷雾口靠近孩子的脸,让她自然呼吸十分钟。

次做时,护士推来仪器,我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按护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来。白色的微微带有药味的雾气随着机器“嗡”一声的启动,一下喷到圆圆脸上,她大吃一惊,本能地把脸扭开。护士立即让我把孩子抱紧,别动。我就赶快把圆圆抱紧了,力图让她的脸对着喷药口。圆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闭双眼,努力挣扎,想躲开雾气,开始哭,我尽量不让她动。护士也在调整,圆圆的脸扭到哪儿,她就把喷气口跟到哪儿。圆圆挣扎了一会儿挣不开,终于大哭,开始强烈反抗。才做了五分钟,她反抗得做不成,只好作罢。

比较打针,“超声雾化”应该说没什么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雾气,有淡淡的药味,并不难闻。由于没提前给圆圆做思想工作,在她毫无心理准备下强行要她接受,所以成为圆圆为恐惧的事。此后几天她一直拒绝做超声雾化,只要看到护士推一个类似雾化机的东西进来,立即就紧张起来,远不像对待打针那样从容淡定。

这件事确实是大人没做好,给孩子带来恐惧了。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儿童应该从小学会理性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圆圆两岁半时,有一天半夜突然哭醒。她呼吸困难,喉咙处好像卡了什么,看起来很痛苦的样子。我恰好刚看过一个关于小儿喉头水肿的资料,觉得圆圆的症状很相似。孩子得这个病十分危险,一是儿童喉管细,二是小孩子不懂事,越难受越要哭,越哭水肿得越厉害,这可能会导致喉管堵塞,引起窒息。

那一瞬间我害怕极了,但我尽量语气轻松地对圆圆说:“宝宝不要哭,你现在觉得呼吸困难是因为你这块儿水肿了。”我指指她的喉咙,又告诉她,“要是哭的话就会肿得更厉害,就更不好出气了。你忍耐一下好不好,不要哭,妈妈马上带你去医院。”圆圆听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我穿好衣服。尽管她看起来那样难过,却一声不吭。

她爸爸当时在外地工作,那时集宁晚上打不到出租车,我就去敲邻居的门,请小哲的爸爸帮忙,用自行车带我们去医院。小哲爸爸的车子骑得飞快,我在后面抱着圆圆。她的呼吸很困难,但一直安安静静的。走到一段没有路灯的地方,撞到一个高出路面好多的井盖,我们都摔倒了,这一折腾圆圆好像呼吸更费力了,但也没哭,表情还是很平静。我觉得孩子真是懂事,也很庆幸她这么懂事。去了医院急诊,很快得到治疗,几个小时后情况就变好了。

医生说这个孩子真乖,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一点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得这个病怕的就是哭闹。

圆圆这方面的乖顺和懂事确实惹人疼爱。她3岁前准备上幼儿园。入园前要体检,幼儿园统一安排报名的孩子在某天到市妇幼保健所体检。体检的路上,我告诉她可能要抽血化验。她有些紧张,问我疼不疼。我还是先告诉她有些疼,然后告诉她抽血和一般的打针差不多,就是扎的时候有一点点疼,抽的时候就不疼了。她已有过几次打针的经历,听我这样说,也就比较释然了。

当天体检的有十几个小朋友,抽血时,孩子们哭成一片。已抽过的、正在抽的、还没抽的,都在哇哇大哭。特别是一针没扎住、需要扎第二针的,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也着急了。抽血的护士都被弄烦了,皱着眉头,态度似乎也不好。

圆圆安静地倚着我等着,用有些好奇有点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小朋友。她突然对我说一句“哭也一样疼”。我问她是不是想说小朋友打针时,哭和不哭是一样疼的,哭也不能减轻疼痛。她说是。我赞赏地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小圆圆说得对,反正哭也不能止痛,还不如不哭。”我没让孩子承诺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这样理解已很不容易,不需要给她任何压力,到时她万一哭了,也不用为自己违反了诺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龄,哭了也是正常的。

轮到圆圆了,她坐在我腿上,伸出小胳膊,虽然有些紧张,但一直安静地等护士拿针管,安针头。护士发现这个孩子不哭,很诧异地看看她。

圆圆可能是想安慰那个护士,对她说:“阿姨,我不哭。”这让护士非常惊喜,一直紧皱的眉头展开了“噢?你为什么不哭呢?”圆圆说“哭也一样疼”。

护士一下也听懂了,她惊讶地停止了手中的动作,看看圆圆,顿了一下,才说“啊,你这个小姑娘,真是太懂事了!哎呀,阿姨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她手里拿着针管,去圆圆胳膊上找血管时,犹豫了一下,放下手里的针管,拉开抽屉找出一个新的针管说,你这么懂事,阿姨更不舍得扎痛你了,这个针头稍细一些,没有那些痛,就剩这一个了,给听话的孩子用。她找了一下圆圆的血管,发现不太好找,就站起身找来一个年纪较大的护士,对圆圆说这个阿姨保证一针就能扎准。果然。

看来,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痛”,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些,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保护自己,还能“占便宜”呢。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教育全在细节中》

我家3个娃

认识你自己

——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箴言

每个孩子大不同呀。女儿心童14岁时已经和我一样高了。看着镜子里的母女,我满怀伤感和甜蜜,期待地说:“再过10来年你就会有自己的宝宝了。”她耸耸肩:“不可能,我已经决定了,我要去加拿大读大学,研究法医,解剖尸体……反正我是不会生孩子的。”

什么?我跳了起来。

她赶紧说:“没关系啊,笑笑和雨果会给你生很多小宝宝的。”

我瞪大眼睛:“那怎么一样?我只能做奶奶,做不了外婆啦!”

“呃——”心童再次耸耸肩,“那……好吧,我可以收养一个孩子。”

那也行,退而求其次……我叹了口气,心里想的却是:那怎么能一样呢?收养的孩子就不会有我们的遗传基因。

奇怪,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过去12年里一直折磨我的事实:心童并不是我的亲生孩子。她是林博士和前妻的女儿。作为继女,她本来就没有我的血液和基因。

林博士是我先生,理工科博士,典型的直男,既不会甜言蜜语,也不会烧饭做菜。我们家一共有3个孩子:大女儿心童现在加拿大读高中,大儿子笑笑马上小学毕业,小儿子雨果即将入读小学。他们之间各差4岁,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大致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儿童教育者,我经常想:真遗憾,没有一本家教书适用于所有孩子。家教到底有普遍规律吗?家庭教育困难的地方,不就是一个家庭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日常流程,可能在另一个家庭完全行不通吗?

比如,有的家长苦恼孩子天天赖床,总是不吃早餐。有的家长却担心孩子喜欢熬夜,睡眠不足。有的家长责备孩子“胆子太大,都不知道‘怕’字怎么写”!有的家长又操心孩子太内向、胆小,未来得受多少欺负……哪怕是同一对父母,生的孩子也可能个性截然不同、发展水平迥异,大宝的才艺秀也许会成为二宝的滑铁卢。这真让人伤脑筋啊。

我的大儿子笑笑9个月还不出颗牙。他迟迟不出牙时,我着急上火,到处咨询医生,担心他缺钙。小儿子雨果却4个多月就开始长牙,4岁半就开始换牙,一个月内就掉了4颗乳牙,出了2颗新牙。小弟弟这么抓紧时间,我高兴吗?

不——我每天都祈祷下一颗牙千万稳住,别再掉了。每次雨果偷偷摇晃第五颗松动的牙齿时,我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儿,克制着不发火,用哀求的语气和他好生商量:“别摇了,宝贝,让它自己掉(再长两天)不好吗?”

我的确分不清,兄弟俩谁的出牙速度更让我担忧。是那个慢的,还是那个快的?

是啊,每个家庭的问题都不同。但把所有家长的困惑写下来,又会引起许多共鸣:“哦,你家孩子也是这样啊!不是我们一家有这样的毛病……那我就放心了。”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普遍发展规律,观察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地方——独特的个性气质,终总结出他们的“?identity(身份)?”。好莱坞电影《谍影重重》的英文名字就是用了这个词,讲述一个失忆的特工,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和一切,终重新找回自己的真实身份。

尊重你的孩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很有可能,你也顺便找到你自己,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好的教育首先基于我们对孩子的观察。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然而,认识自己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我把这个现象称为“童年健忘症”。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长的过程是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陪伴童年、观察孩子的过程,如卡夫卡所说:“垂下眼睛熄了灯,回望这一段人生”,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在孩子小的时候(12岁之前),我会尽力抽出时间照料和陪伴他们。因为,这是儿童一生发育的关键期,许多性格、习惯和特点都在这个时候初露端倪。细心的妈妈如果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就可以做出相应的回应或调整,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和发现孩子的特点: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有怎样的兴趣和爱好?他需要什么样有意义的生活?

有的宝宝易照料,有的宝宝难抚养;有的宝宝爱生气,有的宝宝易兴奋;有的宝宝比较专注,有的宝宝容易分心;有的孩子特别活泼,比如女儿心童——人来疯、派对女王……有的孩子特别文静,比如大儿子笑笑,标准宅男一枚。教育笑笑的方法用在心童身上,效果几乎是零;教育心童的那些方法,在笑笑身上又一点都用不上。等我摩拳擦掌,把心童和笑笑的命门都摸清楚了,雨果却从来不犯同样的错误,让我憋了十年暗劲,一拳打在棉花上,差点整出内伤。

鉴于孩子有不同特点,一位温和、随性、佛系的母亲可能是位成功的母亲,也可能是失败的代名词。这也就是“虎妈”之类的专制型家长有人拥护、有人批判的原因。

你的孩子是难抚养型还是易抚养型?是听觉学习者还是视觉学习者?遇到挫折会崩溃还是愈战愈勇?孩子的天赋首先掌握在家长手中,因为只有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天下的好家长数不清,好得各有千秋,好得千姿百态。不过,他们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如果父母能够确定孩子的气质特征与学习类型,就可以寻求更加合适的方法对孩子加以培养。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即便是动物也会养育自己的后代。但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说,只有“适宜”的爱,才能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地发展。养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家长主动学习,需要对孩子进行细微观察与深入了解。

我曾经是一名幼儿老师,在幼儿园工作了7年。教过的孩子有的调皮,有的乖巧。但做了妈妈之后才真切感受到,孩子的个性差别是如此之大,做父母真心不容易。

心童上小学的时候,她的聪明只有一小半用在学习上,成绩还算凑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稍微下点力气,她的数学和语文也能考90多分。问题是,大家都是90多分,个别尖子生门门100分。用这个标准来看,心童的成绩不算理想。但如果和她自己投入学习以及家长辅导学习的时间相比,我认为她的学习回报率还挺高的。

学期结束时,林博士总担心老师会把我们(其实是我)叫去训话。他担心了很久也没有等到老师通知,颇为意外。事实上,心童的成绩在中上游,应该还不到老师谈话这么严重。

令老师不满的,是心童的数学口算。数学口算要求一年级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算出40道100以内的加减法。错5道就不及格,超过5分钟还没做完的也算错。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数学宝宝,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那时,禁止家长批改作业的规定还没有发布。许多数学老师可聪明了,速算作业由家长先批改,在每页作业下面标明孩子做对了几题,用时几分几秒。这样,家长就必须陪着孩子做作业,并且辅导孩子速算。这导致了家庭矛盾激增。

每天,心童把作业拿给我时,速算至少3页纸,每页40题的话,一共就是120道题。这120道两位数加减法改得我头晕眼花。好笑吗?不好笑,我曾经在朋友开车时把这些口算题报给他们回答,事实上,成年人一边开车,也很难立刻答出来“94-58”等于多少。

现在虽然开始禁止老师命令家长批改作业了,不过,我担心个别老师肯定会想到其他方法折腾家长。我觉得,把中国一年级的口算题拿给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正确率也没有我们高。

笑笑四年级时随我去美国,上了6个月的美国小学。在国内,他经常被数学老师留下个别辅导,差不多等同于班里的数学“学渣”。没想到在美国重拾了自信心,成为大家眼里的“数学小王子”。

天去美国小学上课,班主任是一位胖胖的黑人女老师,发了一张数学卷子,上面有20道100以内的加减法。诸位,这是上海小学的一年级家庭作业啊。我认为,这种题目明显是对四年级中国小学生的人格和智商双重侮辱。但笑笑毫不介意。

其他美国孩子还在写名字或托腮若有所思的时候,笑笑举手说“做完了”。全班发出了“哇哦——”的惊叹声。笑笑在洋洋得意中回家,向我吹嘘今天的荣耀——吃午饭时,一堆美国小孩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他,问他为什么数学这么强大?大家纷纷要和他做朋友,数学自信在瞬间膨胀。

简单的数学题经过反复强化训练是可以提高正确率的,这种分数没什么好夸耀的。所以改数学题时,我不看重正确率,着重分析的是孩子的思路。比如,孩子为什么做错?经常出错的地方在哪里?可能导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