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面询金庸,寻访其故交,于大量资料间披沙简金,不注出处,不作考订,扼要地交代金庸一生行迹,是一本更为纯粹的年谱。


【内容简介】

严晓星先生在2012年出版《金庸识小录》,附录有“金庸年谱简编”,自出版后,近二十年金庸生平材料大量出现,作者面询金庸,寻访其故交,在之基础上披沙简金,扩充四倍,更有关于金庸珍贵图片数十张展现,从而形成了目前为翔实的金庸的生平故事。


该年谱没有作者个人情绪掺杂,不注出处,不作考订,只限于扼要地交代谱主的言行和创造,在体裁上是更纯粹的年谱。


金庸的一生,就是近七十年来的香港史,而近七十年来的香港史,又是中国史的一面镜子。他是当得起“在这里读懂中国”这句话的,不止“有华人处皆有金庸”而已。《金庸年谱简编》价值因此而愈加凸显。


【作者简介】

严晓星,江苏南通人,学者、媒体人。著有《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庄剑丞古琴文稿》等,主编《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稿钞校本》、《掌故》丛刊、《现代琴学丛刊》等。


【目录】

序……………………胡文辉

基本体例

一九二四年 民国十三年
一九二六年 民国十五年 二岁
一九二八年 民国十七年 四岁
一九三〇年 民国十九年 六岁
一九三一年 民国二十年 七岁
一九三二年 民国二十一年 八岁
一九三三年 民国二十二年 九岁
一九三四年 民国二十三年 十岁
一九三五年 民国二十四年 十一岁
一九三六年 民国二十五年 十二岁
一九三七年 民国二十六年 十三岁
一九三八年 民国二十七年 十四岁
一九三九年 民国二十八年 十五岁
一九四○年 民国二十九年 十六岁
一九四一年 民国三十年 十七岁
一九四二年 民国三十一年 十八岁
一九四三年 民国三十二年 十九岁
一九四四年 民国三十三年 二十岁
一九四五年 民国三十四年 二十一岁
一九四六年 民国三十五年 二十二岁
一九四七年 民国三十六年 二十三岁
一九四八年 民国三十七年 二十四岁
一九四九年 民国三十八年 二十五岁
一九五○年 二十六岁
一九五一年 二十七岁
一九五二年 二十八岁
一九五三年 二十九岁
一九五四年 三十岁
一九五五年 三十一岁
一九五六年 三十二岁
一九五七年 三十三岁
一九五九年 三十五岁
一九六○年 三十六岁
一九六一年 三十七岁
一九六三年 三十九岁
一九六四年 四十岁
一九六五年 四十一岁
一九六六年 四十二岁
一九六七年 四十三岁
一九六八年 四十四岁
一九六九年 四十五岁
一九七○年 四十六岁
一九七一年 四十七岁
一九七二年 四十八岁
一九七三年 四十九岁
一九七四年 五十岁
一九七五年 五十一岁
一九七六年 五十二岁
一九七七年 五十三岁
一九七八年 五十四岁
一九七九年 五十五岁
一九八○年 五十六岁
一九八一年 五十七岁
一九八二年 五十八岁
一九八三年 五十九岁
一九八四年 六十岁
一九八五年 六十一岁
一九八六年 六十二岁
一九八七年 六十三岁
一九八八年 六十四岁
一九八九年 六十五岁
一九九○年 六十六岁
一九九一年 六十七岁
一九九二年 六十八岁
一九九三年 六十九岁
一九九四年 七十岁
一九九五年 七十一岁
一九九六年 七十二岁
一九九七年 七十三岁
一九九八年 七十四岁
一九九九年 七十五岁
二○○○年 七十六岁
二○○一年 七十七岁
二○○二年 七十八岁
二○○三年 七十九岁
二○○四年 八十岁
二○○五年 八十一岁
二○○六年 八十二岁
二○○七年 八十三岁
二○○八年 八十四岁
二○○九年 八十五岁
二○一○年 八十六岁
二○一一年 八十七岁
二○一二年 八十八岁
二○一三年 八十九岁
二○一五年 九十一岁
二○一六年 九十二岁
二○一八年 九十四岁


【前言】

金庸年谱简编序

关于金庸,我似已无话可说了。那么就谈谈年谱吧。
关于年谱,我有两点看法。
点,传记难做,做传记不如做年谱。自学术立场来看,传记似不及年谱,但自文学立场来看,传记却要难于年谱。写一部出色的年谱,在史料上得求全求备,也少不了排比剪裁之功,是极费心力的。但要写一部出色的传记,却是更加不可能的任务。写传记需要全面的素养和能力,题材的选择,史料细节的掌握与裁断,宏观的视野与识见,文采、写法与布局,欠缺任何一样,皆不足以成就一部杰作。事实上,杰出的年谱有不少,但杰出的传记却非常稀有。
还有,越是大人物,传记就越是难写。因为越是大人物,与时代的交涉就越广泛越复杂,非知人论世,是不足以为之树碑立传的。以金庸来说,坊间已有傅国涌的《金庸传》、刘国重的《金庸评传》,都是颇有积累之作,但文笔尚嫌芜杂,若求跟金庸精彩的一生相衬的传记,还得期之来日。晓星先做年谱,只求勾勒出金庸平生事迹的大概,不失为谨慎的做法。
第二点,年谱的编纂已趋于“异化”。大约是《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开了风气,《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继而树立标杆,“年谱长编”之体成了文史出版的一时风气。即使不采“长编”之名,年谱的编纂其实也越来越“长编”化了。这种风气,在学术上自有理由和价值,但无形中也偏离了年谱本来的性质和作用。盖年谱之用,本在使旁人或后人便捷地了解谱主的生平梗概,取其简明性,亦取其可读性,而“年谱长编”实际上成了资料大全,对一般读者颇不友好。大抵而言,过去的年谱是传记的草稿,更接近传记文学的范畴;而现在的年谱不如说是谱主史料的编年,更接近史料学的范畴。
由此来看,晓星这部“简编”,不注出处,不作考订,只限于扼要地交代谱主的言行和创作,在体裁上倒是更纯粹的年谱,是本来意义上的年谱——可说是回归了年谱编纂的“初心”。
金庸的一生,就是近七十年来的香港史,而近七十年来的香港史,又是中国史的一面镜子。金庸是当得起“在这里读懂中国”这句话的,不止“有华人处皆有金庸”而已。此金庸年谱之所以值得做。
但目前做金庸年谱,资料自不可能完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金庸无疑很配得上一部“年谱长编”,但这个工作,唯有金庸后人提供条件才能做得到;而一旦如此,则这部“年谱长编”就必然是一部“钦定”之作,难免对谱主的粉饰。这样的话,晓星这部“简编”就不止是阶段性的工作了。因为这是他以独立态度完成的,即便将来有更详细、更完备的“年谱长编”,也未必能取而代之。
晓星是有点“年谱癖”的,他另外还在做古琴家查阜西、管平湖的年谱。有意思的是,我所认识的师友里,做过或正在做年谱的还颇有不少。已故的张晖君以《龙榆生先生年谱》一鸣惊人,是大家熟知的;黄国声先生和李福标兄有《陈澧先生年谱》,是老少接力式合作的典范,而福标另有《皮陆年谱》、《清初丹霞天然年谱》,更可谓年谱专家;李开军有《陈三立年谱长编》,是“年谱长编”风气下的成绩。此外,朱铭的巨制《章士钊先生年谱长编》已进入出版流程,宋希於也有意做张次溪、陶亢德、柳存仁的年谱。
相对来说,做传记更多是西方舶来的风气,而做年谱倒更多是中国本位的传统。胡适曾说他爱读年谱,并称做年谱是“拿绣花针的训练”,“大刀阔斧的人”也应有此本领。年谱确是值得做的工作,诸友黾勉从之,良有以也——只可惜我是不会做了。
那么,我是该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呢,还是该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呢?
胡文辉
2020年末于广州


【免费在线读】

基本体例

一、本谱系年,以公元纪年列前;一九四九年前,以民国纪年列后。
二、谱主年岁,以周岁计。所配图片中有以虚岁计之者,不作辨析。
三、谱主生年,有一九二三、一九二四两说,生日二月六日亦有公历、旧历两说,俱出谱主本人。今以金庸晚年亲笔订正之族谱小传为准(改民国十二年[1923]为十三年[1924],并划去二月初六日[西历3月22日]之“初”、“[西历3月22日]”),定为一九二四年二月六日(旧历正月初二日)。
四、谱主以“金庸”、“查良镛”二名并称于世。考虑到前者尤为知名,故本书以前者名之,谱文以后者为正式称呼,图片说明则视具体情形而定。
五、本谱列谱主著述,凡署名“金庸”者皆略而不书,其他署名(含本名)皆书之。
六、依据谱主所著小说改编为影视、戏剧、曲艺作品者甚夥,别有天地,谱中不一一胪列,仅择其要者载之。
七、本谱为简编,不注出处,略去考订,以求便于阅读使用。

一九二四年 民国十三年
二月六日(农历正月初二),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寸钩浜河畔赫山房(后名新伟村,今并入新袁村)。“良”字辈,行二,学名查良镛,字錞宏,小名宜孙,按习俗,人称宜官,英文名Louis Cha。发表中文著译时的署名,除本名、小名以及著名之“金庸”外,尚有查理、宜、镛、香光、白香光、光、徐宜孙、良镛、小渣、小喳、小查、乐宜、温华篆、姚馥兰、林子畅、萧子嘉、姚嘉衣、畅、子畅、林欢、徐慧之、黄爱华、华小民等。写《明报》社评不署名。
查氏为当地望族。元顺帝至正丁酉(1357),查瑜自江西婺源迁至浙江嘉兴,复迁至今之海宁袁花镇龙山之东南,为海宁查氏一世祖。明清以降,佳士辈出。查继佐、查慎行、查嗣庭等皆显名当时。著名于现代者,有教育家查良钊(1897—1982)、法学家查良鑑(1904—1994)、诗人查良铮(穆旦,1918—1977)、社会活动家查济民(1914—2007)。
查瑜至查良镛的世系为:查瑜——查慧——查浩——查实——查益——查绘——查秉衡——查志高——查允芳——查大任——查继序——查嗣琪——查昇——查昌源——查揆——查世燮——查有琪——查人英——查元复——查文清——查楙忠——查良镛。
高祖查人英(1769—1826)字得天,号慕松,又号赫山,故其裔号为赫山房。查人英长子查元吉(1798—1822),为赫山房东房,无嗣;次子查元复(1826—1906)为赫山房西房。查元复有二子:查文清(1849—1923)、查文荣(1852—1883)。以查文清嗣东房。
查文清字沛思,晚字退思,号沧珊。州庠生,光绪乙酉(1885)科举人,丙戌(1886)科进士,以知县即用分发江苏,己丑(1889)恩科文闱分校,补授丹阳县知县,补同知衔。知丹阳时发生“丹阳教案”,因同情庇护民众而被迫辞职。返乡后编撰《海宁查氏诗抄》,与查燕绪合纂(宣统)《海宁查氏族谱》,并设“义庄”,买田收租,用以救助族人,因而极受地方敬重。查良镛小名宜孙,为查文清生前所取。
查文清得五子一女,殇其二,有三子一女。三子,长子查教忠(1875—?)为清朝秀才,次子查钊忠(1895—1983)、幼子查楙忠(1897—1951),俱为侧室黄氏(1873—1937)所生。查钊忠毕业于北京大学,查楙忠即查良镛之父。
查楙忠字树勋,号枢卿,家名荷祥。上海震旦大学商学院毕业,后经营钱庄、茧庄、丝厂,都成就不大。民国三年(1914),娶妻徐禄(1895—1938)。徐禄,海宁硖石人,实业家徐申如之堂妹,颇通文墨。查良镛生时,已有一位兄长查良铿(1916—1988)。家有三千六百多亩田产,颇为富裕,还有不少丫鬟;藏书极多,文化气息亦较浓厚。

一九二六年 民国十五年 二岁
五月四日(旧历三月二十三日),长妹查良琇(1926—2004)生。

一九二八年 民国十七年 四岁
七月三日(旧历五月十六日),二妹查良璇(1928—2002)生。
每年清明和重阳,查楙忠必带子女上祠堂,见到任何人都相互拱手作揖。查良镛回忆:“那时我见到族中的白胡子老公公也向我们四五岁的小孩子拱手作揖,不由得心里暗暗好笑。”

一九三〇年 民国十九年 六岁
是年或次年,家人指着在花间双双飞舞的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梁山伯、祝英台”的蝴蝶,给查良镛讲了梁祝的故事。查良镛说:“这是我次知道世间有哀伤和不幸。”

一九三一年 民国二十年 七岁
就读于村口巷里十七学堂。极好读书,尤好课外书。低年级时常看《儿童画报》、《小朋友》、《小学生》等书刊。

一九三二年 民国二十一年 八岁
春,表兄徐志摩灵柩迎回故乡安葬,随父亲前往吊唁。
是年或次年,次读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此后,又在《红玫瑰》、《侦探世界》杂志上读到《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日渐入迷。

一九三三年 民国二十二年 九岁
六月十二日(旧历五月二十日),与哥哥查良铿看龙王戏《明末遗恨》,觉得崇祯皇帝“有些可怜”。

一九三四年 民国二十三年 十岁
六月三十日,从海宁县立袁花小学初小毕业,进入高小就读。
七月十二日(旧历六月初一日),三弟查良浩生(1934— )。
夏,国文老师陈未冬再到龙山学堂教书,任级主任。
其后,开始在报端发表文章,并办级刊。陈未冬自传《我的故事》:“当时,查良镛(金庸)也在本校就读,是五年级成绩的学生。他听课、做事都很认真,特别是作文写得好,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社的骆文华,他看后也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暑假以后,陈先生让查良镛跟他一块儿编五年级的级刊,刊头上画的是一只大公鸡,取名为“喔喔啼”。查良镛组稿、编改、抄写,干得很欢。开头半月出一期,后来一周出一期,有时两三天出一期。
小学图书馆的书籍相当丰富,老师也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其间,爱读“内容丰富的‘小朋友文库’”,开始读新文艺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