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39首必修选修诗词曲译注
75种鉴赏方法指导
100道高考试题透视
200个文化常识链接
300首诗词曲分析点评


【内容简介】

本书从高考古诗词阅读的能力要求出发,以理解为主,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把历年高考古诗词题的所有考点加以归纳分类,从诗歌角度,分为75种鉴赏方法,加以解读。书中既有关于古诗的一些基本常识,如格律、音韵、修辞表现手法,又有关于不同题材诗歌的简介,同时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还对一些诗人作了介绍,对一些传统名篇作要言不烦的点评,每首诗后附有“相关链接”,给读者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线索。同时,根据统编教材,对高中全学段中的39首诗词曲进行译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内知识,做到课内强化和课外拓展的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

李支舜,上海市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支舜语文学科培训基地”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督学,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理事,多次参与高考命题、审题、评卷;曾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以及“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称号。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40多年,践行“学文先做人,教书以铸魂”教育理念,倡导“博读、精思、巧练”学习方式,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问题式”教学风格。在《文汇报》《语文学习》等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出版专著《新课程语文教学探究与思考》《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等;所著《高中古诗文详注通译》被誉为“中学生的《古文观止》”。《高考文言文训练与应考指导》《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高中作文技法与应考指导》“三导”书,面世多年,颇受欢迎。


【目录】

沿波讨源  以观堂奥(代序) 赵志伟/ 001
章  鉴赏角度指津
节  如何从题材内容角度鉴赏
    一  山水田园 003
    二  边塞军旅 006
    三  咏物言志 009
    四  怀古咏史 012
    五  赠友送别 015
    六  爱情婚姻 019
    七  评诗题画 022
第二节  如何从体式角度鉴赏
    八  古体诗 025
    九  乐府诗 028
    十  近体诗 032
    十一  词 035
    十二  散曲 038
第三节  如何从表达方式角度鉴赏
    十三  叙事诗 042
    十四  写景诗 045
    十五  抒情诗 049
    十六  哲理诗 052
第四节  如何从修辞手法角度鉴赏
    十七  比喻 056
    十八  比拟 059
    十九  借代 061
    二十  夸张 065
    二十一  双关 068
    二十二  对偶 071
    二十三  互文 074
    二十四  衬托 078
    二十五  对比 081
    二十六  设问 084
    二十七  反问 087
第五节  如何从艺术手法角度鉴赏
    二十八  直抒胸臆 090
    二十九  借景抒情 093
    三十  托物言情 096
    三十一  寓情于景 099
    三十二  触景生情 102
    三十三  借古讽今 106
    三十四  细节描写 109
    三十五  对面落笔 112
    三十六  以景结情 115
    三十七  化用诗句 118
    三十八  首尾照应 121
    三十九  卒章显志 124
    四十  诗眼 127
    四十一  渲染 130
    四十二  白描 133
    四十三  赋陈 136
    四十四  比兴 139
    四十五  用典 142
    四十六  象征 146
    四十七  联想 149
    四十八  想象 153
    四十九  侧面烘托 156
    五十  擒纵抑扬 159
    五十一  虚实相生 162
    五十二  动静结合 165
    五十三  以小见大 169
    五十四  以乐写哀 172
第六节  如何从语言特点角度鉴赏
    五十五  平淡质朴 175
    五十六  含蓄隽永 178
    五十七  清新雅致 181
    五十八  形象生动 183
    五十九  绚丽飘逸 187
    六十  沉郁顿挫 190
    六十一  炼字 193
第七节  如何从意境角度鉴赏
    六十二  意象 198
    六十三  意境 203
第八节  如何从创作风格角度鉴赏
    六十四  现实主义 208
    六十五  浪漫主义 211
    六十六  豪放 215
    六十七  婉约 219
第九节  如何从比较角度鉴赏
    六十八  同题诗
    六十九  同题材诗 226
    七十  主题内容相关诗
    七十一  所咏对象相关诗 233
第十节  如何从章法结构角度鉴赏
    七十二  起承转合 237
    七十三  伏笔照应 240
    七十四  情景分写 243
    七十五  对比映衬 246
第二章  解题方法指导
节  古诗词流派怎样记忆
    一  古诗词流派 253
    二  中国古代大诗人别称 253
    三  诗、词、曲之 255
第二节  古诗词内容怎样读懂
    一  读“题” 257
    二  知“人” 257
    三  辨“文” 258
    四  看“注” 259
第三节  古诗词鉴赏怎样突破
    一  从诗歌的标题突破 260
    二  从诗歌的情感突破 260
    三  从诗歌的意象突破 260
    四  从诗歌的关键词突破 261
    五  从作品的诗眼突破 261
    六  从作者的经历突破 261
    七  从诗歌的典故突破 262
    八  从诗歌的注解突破 262
第四节  古诗词语言怎样鉴赏
    一  明“色调” 263
    二  觅“诗眼” 264
    三  析“风格” 265
第五节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题怎样做
第六节  “感受形象、品味意境”题怎样做
第七节  “咀嚼语言、掌握特点”题怎样做
    一  语言技巧 270
    二  语言风格 270
    三  语言情感 271
    四  语言作用 271
    五  语言美感 271
第八节  “分析手法、领会技巧”题怎样做
    一  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272
    二  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风格 274
第九节  古诗词“诗眼”题怎样做
    一  句中眼 276
    二  篇中眼 277
第十节  古诗词比较题怎样做
    一  内容、情感的比较 278
    二  意象、意境的比较 279
    三  语言赏析的比较 279
    四  手法、技巧的比较 280
第十一节  古诗词五种题型怎样做
    一  分析意境型 282
    二  分析技巧型 283
    三  分析语言特色 284
    四  讲究炼字型 285
    五  一词领全诗型 285
第十二节  古诗词简答题怎样做
    一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287
    二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287
    三  鉴赏术语,适当运用 287
    四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 287
第三章  课文学习指要
节  语文必修(上册)
    一  沁园春·长沙 ??/ 291
    二  芣苢 《诗经·周南》/ 292
插秧歌 杨万里/ 292
    三  短歌行 曹操/ 294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294
    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297
登高 杜甫/ 297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297
    五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30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304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304
    古诗词诵读(一)307
    静女 《诗经·邶风》/ 307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308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309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09
第二节  语文必修(下册)
    六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311
    古诗词诵读(二) 316
    登岳阳楼 杜甫/ 316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317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318
    游园(【皂罗袍】)汤显祖/ 319

第三节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三) 321
    无衣 ?《诗经·秦风》/ 321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322
    将进酒 李白/ 32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324
第四节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四) 326
    燕歌行并序 高适/ 326
    李凭箜篌引 李贺/ 327
    锦瑟 李商隐/ 329
    书愤 陆游/ 329
第五节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七  氓 《诗经·卫风》/ 331
离骚(节选)屈原/ 331
    八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乐府》335
    九  蜀道难 李白/ 345
蜀相 杜甫/ 345
    十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348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48
    古诗词诵读(五) 351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351
    客至 杜甫/ 351
    登快阁 黄庭坚/ 352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353
第六节  名篇名句默写
    一、语文必修(上、下册) 356
    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 364
目录
【附】 参考答案
    一、鉴赏角度指津  答案 375
    二、课文学习指要  答案 381


【前言】

沿波讨源 以观堂奥
(代序)
赵志伟
我常常想,就文化艺术而言,我们中国可以拿出去和外国人比一比的有什么呢?恐怕只有古典诗歌和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可以不论;诗是大家都有的,可以比。
从《诗经》《楚辞》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历代名家辈出,蔚为大观。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名著《诗论》里谈到,一个人如果不懂一点诗,那么他的趣味不会很高。这是有道理的。中国之所以如此重视诗,一则同统治者个人喜好提倡有关,一则同考试也有密切关系。隋唐开科取士以后直到明清,历代科举考试都要考
“试帖诗”(试律诗),这样就将诗的教育和功利目的结合起来了,旧时代的孩子从小就要读“三、百、千、千”等韵文,就是与此有关。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以后,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都有古诗文学习的要求,民国时期的国文教材尤其是高中教材里有大量的古诗文。但是在二十世纪的“文革”时期,古诗文成为“封建”的东西,不允许青少年接触,以免中毒,书刊中偶尔出现的古诗文,也是作为被批判的对象。这种情况是如今的一代青少年无法想象的。“文革”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古诗又呈复苏局面,热衷此道的老辈新人可以不论,各种诗社和相关刊物也出现了。更重要的是教育界对此也十分重视,中小学语文教材里选了大量的古诗,尤其自2000年以来,中考、高考都出现了古诗鉴赏题,古诗的学习与欣赏成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接触古诗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中学生读古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事实上现在的很多学生并不真正喜欢古诗。怎么办?我认为,任何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先感性后理性。一方面,小学和初中阶段应强调背诵、记忆、默写,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谈鉴赏。到了高中阶段仍需要扎实地花功夫阅读、吟诵、记忆。另一方面,既然要考试,就需要针对考试的要求找到相应的学习方法。
这几年,中学里一些有心有力的资深老师尽力替学生着想,编写了一本本引导学生登堂入室的古诗词导读类的读本,让学生受益无穷。他们要让学生既能提高文化素养,又能兼顾眼前的“举业”—考大学,两者不能偏废。李支舜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资深老师。十多年前当他把一本粉红色封面的古诗词鉴赏读本送我时,我已经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我读了以后感觉很实用又有系统,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既能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古诗词,又能帮助考生应对高考。这本书的好处是: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书中既有关于古诗词的一些基本常识,如格律、音韵、修辞表现手法等,又有关于各类不同题材诗歌的简介,同时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还对一些诗人作了介绍,对一些传统名篇作要言不烦的点评。我更为欣赏的是每一首诗词后的“相关链接”,给读者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线索。学生可以当作训练来做,也可以当作诗歌选本来读,如果能系统地阅读则等于学习了一遍诗歌的历史,可谓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久,那一本书被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借去给他孩子用了,后来又被辗转借了好几位家长,都得到了好评。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已多次再版,封面也由粉红换成绿色了。这次出版社根据教材的变化要出新版,承蒙李老师厚爱,索序于我,我再次阅读了一遍全书。我觉得新版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有了改进,全书分为三章,板块清晰,各有侧重,便于学习;同时又增加了相关的指导文章。这些好处,有心的读者自可体会。如果要让我提一点意见的话,我觉得全书选材范围似乎还可以更广一点,唐宋以前的古风以及明清的格律诗也可以选一些,这样,本书就可以兼作多种用途了。
顾炎武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日知录》卷十九),笔者何德何能蒙李老师厚爱,已为李老师《高中作文技法与应考指导》写过一篇序,“一之为甚,其可再乎”?然读了这本书,觉得确实值得向学生和家长们推荐,其好处也绝不仅仅为了考试那一点分数。张中行老先生曾说过当老师应做“明师”,如今名师不少,但“明师”不够多,科研固然重要,教书更重要,理论文章需要,实用的学生指导书更
需要。李老师既是名师又是明师,借此之故,我愿意再饶舌几句。
于复旦十舍蟪蛄居
(本文作者为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