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神仙鬼怪》(“事物掌故丛谈”之一)
——各路神仙妖魔的传说考辨
1.日常习见习闻,深入考究由来 本书选取日常所习见习闻神仙鬼怪二十种,详细考证其由来,有趣又有料。 2. 引证丰富,信而有征
引证丰富,广泛采辑各地方志和报章杂志,皆信而有征。读者可由此获得许多征实可信、充满趣味的知识。
3. 图文并茂,排版讲究
邓明题签、潘方尔篆刻、赵澄襄封面绘画,内文精选晚清风俗画作为插图。正文横排、引文竖排,阅读时更多闲适感。
4. 重新校订,严谨考证
依照较权威的古籍版本,核对查证原文,花费颇多工夫。


【内容简介】

《神仙鬼怪》是中国民俗学大家杨荫深先生(1908-1989)在民国时期所著民俗学代表作“事物掌故丛谈”丛书之一。
《神仙鬼怪》主要描述民间对各路神仙狐妖的传说掌故,不仅包括玉皇、城隍神、财神、观世音、八仙等为百姓所熟知和敬奉的神仙,且还有一些被神化或者妖魔化的动物形象,如白蛇、狐妖等。这些历来就是普通民众感兴趣的话题,经历朝历代的涂抹,越发显得神秘莫测。书中还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观世音是男是女、八仙是否真有其人等进行了考证和阐释。
新时代、新包装。上海辞书出版社精心校订、推出这套探究中国日常民俗百科全书“事物掌故丛谈”(小精装校订本),包括《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以及《中国游艺研究》全10册。
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丛谈”的特色,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古人妙趣横生的日常生活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真可谓:民俗文化市井百态,民间记忆亲近历史。


【作者简介】

编著:杨荫深(1908-1989)
原名杨德恩,字泽夫,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中国古典文学史家、民俗学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届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俗文学会顾问、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辞书学会理事。历任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辞海》编委等职。民俗学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游艺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概说》《中国俗文学概论》“日常事物掌故丛书”(1985年改称“事物掌故丛谈”)等。


【媒体评论】

【新华社】半个多世纪以后,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上海辞书出版社将《事物掌故丛谈》重新排印面世,鲜活地再现了市井生活的丰富与真实。
【人民网】曾任中国俗文学会顾问,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顾问的杨荫深先生,在科学考据的基础上,对于遗失的节日习俗、神秘的鬼狐现象、有争议的神仙事物、金鱼排队的魔术表演等进行了还原、澄清、揭秘。《事物掌故丛谈》杂以趣闻传说、轶事传奇、市井写真,妙趣横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集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态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中国文化报】 《事物掌故丛谈》是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的代表作,初版于1945年。全套包括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等10册,其内容探究了日常生活中500多种事物的初来源和历史演变,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
【解放日报】上海辞书出版社近日重磅推出年度民俗文化精品图书《事物掌故丛谈》。其内容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初来源和历史演变,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
【新民晚报】《事物掌故丛谈》全套包括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10册,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初来源和历史演变,囊括了古今中外众多典故常识。
【劳动报】古人之雅致生动、闲情逸趣、奇思妙想、原始本真无不穿越古今,跃然纸上。《事物掌故丛谈》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集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态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新华书目报】自称有历史癖的杨荫深先生遍览典籍,《事物掌故丛谈》全书引用的典籍著作达百余种,通过精心梳理、严谨考证,将各类掌故与事物一一对应,纠正前人误谬不计其数,读后顿觉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由此可见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因此其史料价值和考据价值也显得尤为珍贵。


【目录】

【目录】玉皇/三官/泰山神/城隍神/文昌/关帝/灶神/门神/财神/土地/天妃/观世音/西王母/八仙/张仙/阎罗/钟馗/五通/白蛇/狐妖


【前言】

神仙鬼怪之说,大多倡自道教之徒,所以愚惑人民,以信其教。其说或本诸古代传说,或袭自西来佛经,加以虚饰,及种种附会之谈,于是除人间以外,俨若别有所谓神仙与鬼怪诸世界者, 其荒诞无稽,原无置辨价值。惟今人仍有奉之惟敬的,抑若实有其物,真有其事;而对于这些神仙鬼怪的由来,却未暇深究,以致明被欺瞒,还是深信无疑。本书虽云掌故,除考究其由来以外,亦隐示以人们对此四物,实不足信。不过因篇幅有限,不能尽述,故所载仅为日常所习见习闻者的二十种。举一反三,是在读者。当今之世,虽科学已见昌明,然迷信之举,仍不能废,则此书之作,当亦并非完全是浪费无意义的事罢!
杨荫深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二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