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结构完整,史料充分,是研究刘宗周及蕺山学派的一部全面的著作。


【内容简介】

唐君毅先生称周敦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而刘宗周则为“后之大师”:“宋明理学以濂溪之为太极图说,以人之主静立人极以合太极始,而以蕺山之人极图说之摄太极之义于人极之义终也。”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蕺山学派的盟主刘宗周的生平、学术渊源、学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梳理与研究;下篇则以全祖望等学者的研究为线索,将刘宗周的弟子,即蕺山后学分为九类,分别将他们的生平、与刘宗周的交游、学术特色以及在蕺山学派的地位等加以梳理与分析。本书也重点凸显了刘宗周作为儒学殿军的学术特色与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

张天杰,浙江桐乡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张履祥与清初学术》《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明朝思想》等多部学术专著,主持《祁彪佳日记》《童溪易传》《历代“朱陆异同”文类汇编》等多种古籍整理,曾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张瑞涛,山东肥城人,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心体与工夫:刘宗周<人谱>哲学思想研究》《蕺山后学研究》两部,在《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孔子研究》《人文杂志》《江海学刊》《哲学与文化》(台)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媒体评论】

张天杰教授研究蕺山多年,早有专著行世,后又用心于其乡贤前辈张杨园,今与张瑞涛教授合作,直面蕺山学派的复杂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类型学的方法对蕺山学派做出了进一步的深细梳理与分析。尽管类型学的方法不可避免地会遮蔽一些东西,但在充分自觉与节制的情况下,终究仍是取得清晰认识而又保持足够丰富性的可行方法。就蕺山学派的认识而言,两位张教授的这一研究无疑是迄今为止好的成果。

——复旦大学教授 何俊


【目录】

序(何俊)

引 言

上编 刘宗周及其蕺山学研究

章 刘宗周的出仕与讲学

节 出仕:“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节 讲学:“人便是圣人之人,圣人人人可做”

第二章 蕺山学与朱子学

节 刘宗周与朱子学以及许孚远的甘泉朱学

第二节 刘宗周与高攀龙以及东林学派

第三章 蕺山学与阳明学

节 刘宗周与阳明学之“学凡三变”

第二节 刘宗周与陶奭龄以及姚江书院派

第四章 蕺山学的内圣学

节 “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二节 “盈天地间一气”

第三节 “圣学之要,只在慎独”

第五章 蕺山学的外王学

节 “只此一心,散为万化”

第二节 “重民命,厚民生”

第三节 “改革救世”

第六章 《人谱》与儒家理想人格的实现

节 “无善而至善,心之体”

第二节 “尽人之学”

第三节 “君子所为必慎其独”

第四节 “时迁时改”

下编 蕺山后学研究

第七章 亦师亦友的弟子

节 吴麟征:戆直清廉的忠节之臣

第二节 祁彪佳:师友于刘、陶二派的儒佛静参之士

第三节 章正宸:“言治必本于学术”的“行脚僧”

第四节 叶廷秀:“造诣渊邃”的刘门首座

第八章 服勤久的弟子

节 陈尧年与朱昌祚:蕺山左右之刘门早期弟子

第二节 章明德:“白马山会”之力辟异说者

第三节 王业洵:“古小学别会”之左右师席者

第九章 刘门殉难义士

节 祝渊:发明“本心”之学的刘门颜回

第二节 王毓蓍:劝师殉节的刘门之“王炎午”

第三节 潘集、周卜年、傅日炯:接续殉节的“三义士”

第十章 刘门抗清义士

节 华夏与王家勤:精通礼乐的“忠烈”

第二节 张成义与刘应期:有异才、有识度的义士

第十一章 东林、蕺山之间的弟子

节 张玮:“难进而易退”的冰雪之友

第二节 恽日初:以《刘子节要》折中高、刘的“披缁志士”

第十二章 转向朱子学的弟子

节 张履祥:“尊朱辟王”的“刘氏功臣”

第二节 吴蕃昌:立德、立言“节孝两全者”

第三节 沈昀:“风节殊绝”的独行之士

第三节 叶敦艮:访学浙西及传道三衢的“大弟子”

第十三章 刘门的守护者

节 张应鳌:《中兴金鉴录》参编者与证人社主持者

第二节 董玚:编校《刘子全书》的“隐僧”

第三节 刘汋与周之璿:“刘子遗书”的守护人

第十四章 刘门畸士

节 陈确:“不喜理学家言”的畸士

第二节 陈洪绶:“大节未愧”的画僧

第十五章 余姚三黄

节 黄宗羲:“一本而万殊”的刘门魁儒

第二节 黄宗炎:蕺山易学的拓展者

第三节 黄宗会:刘门高第的表彰者

结语 刘门师弟子的人格气象

附录一 蕺山弟子考

附录二 蕺山学派学术年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

《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是在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以杰出思想家为核心的不同学术集群的研究,是对色彩斑斓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历史画卷中特色的“面”的呈现与“线”的寻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源流色彩极浓,学术的承祧与变异形成的内在张力是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因,学派间的争鸣竞辩、激荡互动及不同学派的因革损益、意脉赓续,书写了中国古代色彩斑斓的学术发展史。因此,对各个学派进行分别研究,明乎学派源流统绪,梳理流变过程,呈现其戛戛独造的学术风采,分析其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价值,厘定其地位,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因革发展机制,推进中国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组织编撰《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的根本动因。本丛书首辑30种,由南京大学周群教授主编,各学派研究的知名专家撰著,将于2028年前出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