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高级定制装帧,原味呈现享誉国际出版界的“企鹅布纹经典”形神之美;全新译本参考多个优质原文注释本,对原著还原度更高;酌加注释,特别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和时尚潮流等做了详略得当的解释,辅助阅读,称得上是市场同类产品中更显严谨规范与文学气息的一个优质译本。 翻译大家吴劳撰写“译序”,经典解析,全面到位。

休·汤姆森海量经典原版插画。阅读、收藏价值兼具。


【内容简介】

本书列入“企鹅布纹经典”系列首辑(首辑共15种。《理智与情感》是奥斯丁发表的部作品,和《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在情感上毫无节制,因此在遭遇恋爱挫折时,两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姐姐忍辱负重,始终与人为善;妹妹心高气傲,几近崩溃……与主人公命运情牵相关的闲得发慌的乡绅太太,势利无情的兄嫂一家,市侩虚伪的远房姐妹,以及少女心中那几位或道德败坏或正直优柔的恋人在这场风波中悉数登场,成就了一则以细腻笔触和生动对白见长,讲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婚恋的经典故事。本书采用得奥斯丁作品神韵的十九世纪末英国画家休•汤姆森独具魅力、流传至今的原版插图40余幅,生动再现经典场景。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为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后,也是绚丽的鲜花”。所著六部小说皆为传世经典:《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劝导》《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用文学评论巨匠埃德蒙•威尔逊的话来讲,就是在英国文学近一又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趣味的革命,惟独莎士比亚和奥斯丁经久不衰。


【前言】

代译序

吴劳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她诞生地汉普郡的斯蒂文顿繁荣而稳定的乡间长大,十二三岁就开始写作。她早期的习作都是中短篇,光是十五六岁时写的,后人就编成了两部集子。一七九七年,简二十二岁,完成部长篇小说《面印象》,接着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这两本都是书信体小说,十多年后,分别改写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后者于一八一一年出版,等到前者于两年后问世时,后者于同年再版。所以,尽管《傲慢与偏见》的原始本子写作在前,她部出版的作品却是本书。

和《傲慢与偏见》一样,《理智与情感》也是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的。事实上,奥斯丁所有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她的早期习作,都没有跳出这个范围。她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不错,这是个相当狭小的天地,但是,因为这正是奥斯丁终身逗留其间的天地,她对之了解得为透彻,因而有条件创作出公认的批英国现代小说。

奥斯丁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因此,奥斯丁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份、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引自勒鲁瓦•史密斯的《简•奥斯丁和女性的戏剧》(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83年)第46页。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丁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丁的这些看法,鲜明地表现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丁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转引自安妮特•鲁宾斯坦的《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从莎士比亚到萧伯纳》(城堡出版社,1953年)第342页。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丁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拥有极强的理解能力,而且遇事头脑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堪当母亲称职的顾问……她生性富于爱心,感情强烈;不过她知道怎么驾驭它们: 这门学问她母亲尚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个妹妹则断然拒绝受教”。妹妹玛丽安的“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跟埃莉诺不相上下。……她的悲伤,她的欢乐,都全无节制。……她一切都好,只是不够稳重谨慎”。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丁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个主题。

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们终于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这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她嫂嫂范妮的弟弟)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头恋爱都发生了波折。当埃莉诺听到露西•斯蒂尔私下告诉她和爱德华私订终身已有四年之久时,她硬压住了感情,保证为她保守秘密。埃莉诺把失恋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玛丽安终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绝,精神大受刺激,后来甚至在病倒的过程中,竭力安慰妹妹,帮助她振作起来。露西遭到爱德华的母亲,富孀费拉尔斯太太的反对,她硬要她儿子和莫顿爵士的独生女结亲。爱德华不愿,他母亲竟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子罗伯特,这时,埃莉诺心胸还是那样开阔,受人之托,通知爱德华可以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有条件和露西成婚。哪知露西转而去追求那交好运的罗伯特,和他结了婚。这样,埃莉诺和爱德华才能终成眷属。

奥斯丁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伊莱扎,后和有钱的格雷小姐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登上校。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老单身汉”,“老得都可以做我父亲了”,而且“三十五岁可是跟婚配再没有任何关系了”。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诱奸并遗弃单凭热情行事的小姑娘伊莱扎的全部经过,担心这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丁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果以喜剧告终。


【书摘与插画】

达什伍德家族可算是萨塞克斯郡①的老住户了。他们拥有广大的产业,府第就是坐落于自家地产正中央的诺兰庄园,他们祖祖辈辈居住于此,居家得体、持家有方,赢得了四近乡邻的一致称道。这片地产之前的主人②是位单身汉,得享高寿,身边一直由胞姊常年陪伴,并替他管家。不想姐姐先他十年撒手人寰,她这一走他的家也随之发生了巨变;为了弥补她的空缺,他将诺兰庄园的法定继承人,他的侄子亨利•达什伍德一家接来居住,他本来也打算将产业传给他的。在侄子、侄媳和侄孙辈的陪伴下,老绅士的日子过得倒也称心舒适。他对侄子一家人的依恋日渐加深。亨利•达什伍德夫妇对他的体贴入微和悉心照顾不但是出于利害考虑,而且是天生宅心仁厚,使老先生享尽了他这个岁数所有可能的福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为他的生活平添了乐趣。

亨利•达什伍德先生结过两次婚,与前妻育有一子,与现在的夫人生了三个女儿。儿子是个踏实体面的年轻人,他母亲家产丰厚,从小就生活优裕,而且一俟成年就可以承继母亲一半的遗产。成年以后他很快结了婚,妻子的嫁奁更增添了他的财富③。所以对他来说,父亲对于诺兰产业的承继并不像对他的几个妹妹那么重要;因为她们的财产如果不能靠承继那份产业而有所增益的,实在是少之又少的。她们的母亲一无所有,她们的父亲能够支配的只有七千镑;父亲前妻遗产的一半终也要传给她儿子承继的,他只有终身的所有权④。

萨塞克斯郡(Sussex),英格兰东南部历史郡名,辖伦敦南部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现分为东萨塞克斯和西萨塞克斯行政郡以及布赖顿与霍夫区。“之前的主人”(The late owner)初版为“倒数第二位主人”(The last owner but one)。(《理智与情感》的版一八一一年十一月由奥斯丁自费出版,初版售罄后在出版商托马斯•埃杰顿[Thomas Egerton]的建议下于一八一三年十一月出了第二版,这第二版奥斯丁不但改正了初版的错误,而且作了不少修订,由此而成为定本,《理智与情感》以后的各版均以此修订第二版为基础印行。为使读者了解这两版之间具体的不同,体会作者的修订意图,凡遇有明显改动之处均以短注注明,以示提醒。)初版后面还有一句话: 他妻子现在的财产已经相当可观,他岳母百年以后还有更多财产可以指望,他岳父早就不在了,他妻子还可以承继岳家的大笔财产。只有他本人在世时可以享受的权益。亨利•达什伍德先生终身享有诺兰及其前妻一半财产的使用和收益权,他死后这些权益须全部转由他的儿子兼继承人约翰•达什伍德拥有。老绅士死了;宣读遗嘱,结果就跟几乎所有的遗嘱一样,让人喜忧参半。他为人还算公正,行事也算是领情,毕竟还是把产业留给了他的侄子——可是那附加的条件却使这份遗赠损失了一半的价值。本来达什伍德先生想要得到这笔财产,主要就是为了妻子和女儿们着想,并非为了自己和儿子——而遗嘱却明确规定必须将全部产业完整地传给他的儿子和儿子的儿子: 一个四岁的孩子,这么一来,他就无权从产业的资产中提取任一部分“从产业的资产中提取任一部分(by any charge on the estate)”初版作“将产业分出任一部分(by any division of the estate)”。,或者出售地产上的珍贵林木,来赡养他为疼爱又需要保障的妻女了。全部的产业都为了那个孩子被打包扎牢,这孩子跟他父母来过诺兰几趟,跟两三岁的孩子也没什么两样: 口齿不清,一心要自行其是,诡计多端,大吵大嚷,就凭这个居然赢得了太叔公的欢心,把侄媳和侄孙女儿们多年来的悉心照顾都给比了下去。不过,老人家也并没有故意要无情无义,为了表示对于三位姑娘的一片慈爱之心,他给她们每人留了一千镑。

一开始,达什伍德先生是大为失望;不过他生性开朗乐观,他满有希

望还能活很多年,又拥有这么大的产业,只要勤俭节省,他很可以从出息当中积下可观的财富,妻女的境况几乎马上就有望得到很大的改善。可是这宗姗姗来迟的巨大财富,他攥在手里却只有一年的时间。他并没有比他叔叔多活多长时间;他留给寡妻和女儿的,包括已故叔父的遗赠,总共就只有一万镑。

一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就马上派人把儿子给叫了来,达什伍德先生强支病体,无比急切地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一定要照顾好他的继母和几个妹妹。

约翰•达什伍德先生不像家里的其他人那样重感情;不过,在这样的时刻受到父亲这样的信托还是颇受感动的,他承诺一定会尽他的所能让她们母女的生活过得称心舒适。有了他这番保证,他父亲也就放了心,约翰•达什伍德先生这才有闲工夫定下心来琢磨,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以精打细算的原则该给她们多少才算是合适。

他并不是个坏心肠的年轻人,除非是心肠冷硬、自私自利也算得上坏心肠: 反之,总的说来,他还是很受人尊敬的;因为他平常在待人接物方面还是非常稳重得体的。如果他娶的是个更加善良和气的女人的话,他的表现原是可以更加受人尊敬的——就连他自己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善良和气的好人;因为他结婚的时候年纪轻得很,对他的妻子又很是言听计从。可是约翰•达什伍德太太跟他却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更加狭隘、更加自私罢了。

他在向父亲做出郑重承诺的时候,心里考虑的是给每个妹妹每人再补贴一千镑的收入。当时他真心感觉他是有这个能力的。眼看着每年又有四千镑的进项,加上他现有的收入,这还不算他生母那一半的遗产,他内心感觉热乎乎的,这使他觉得自己能够慷慨一下了。——“是呀,他要给她们三千镑: 这事儿做得多慷慨,多漂亮!这么一来她们就完全可以过得舒舒服服的了。三千镑呢!他可以毫不勉强地匀出这么一大笔钱。”——他整天都在这么琢磨,一连琢磨了好多天,并没有反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