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 本关于中国移民在日本的历史的英文专著
★ 探究华人华侨与祖国和居住国的情感交错
★ 解析历史情境中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

【内容简介】
世界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华人聚居地,它们既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外国人的强烈吸引力,也投射出外国对中国人的普遍刻板印象。横滨中华街就是这样一个华人社区,它像民族“飞地”一般扎根在这个港口城市,挑战着日本的单一民族神话。华人在横滨的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作为少数族裔的社会地位,可以让我们解析历史情境中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洞察民族主义的构建和中日文化的底蕴。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韩清安(Eric C. Han),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现任威廉玛丽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代史、移民史。目前正在研究泛亚洲主义与日本战前民主制度。

【译者简介】

尹敏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生。

【目录】
致谢/001
引言/001
章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团结,1894~1895年/023
第二章流亡民族主义者与杂居地政治,1895~1911年/057
第三章一个国际港口的合作、冲突与现代生活,1912~1932年/090
第四章中日战争、“中日亲善”与横滨人认同,1933~1945年/127
第五章分裂之城:冷战时期的横滨中华街,1945~1972年/162
结论单一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族裔及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政治/200
附录/228
缩写说明/230
参考文献/232
索引/260
插图目录
图0-11890~1980年日本的华人数量/008
图0-21890~1980年横滨的华人数量/009
图1-1约1890年的两个华人聚居区:南京町(A)与旧居留地(B)/030
图3-1博雅亭的烧卖广告牌——“横滨名物”/098

【前言】
致谢
1996年夏,我次来到横滨中华街。完全没想到,日后我会写一本关于这个地方的书。怎么可能呢?那时我刚拿到分子生物学的学位,对历史研究一无所知。但早年的这次旅行,留下一些让我感到无比困惑的问题:这些华人如何看待日本和中国间的复杂历史?他们觉得自己更像中国人呢,还是更像日本人?这两个问题终催生了这本书,但在动笔之前,我花了很多年时间磨炼写作技巧、积累自信。这一路上,我从很多人那里得到过鼓励、灵感和支持,没有他们,我恐怕永远无法完成从研究自然科学到研究人文科学的转变。首先,我要感谢横滨的美国-加拿大大学联合日本研究中心,这里是我研究的起点。1999~2000年,我在这里打下了日语基础,为日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也正是在这里,横滨中华街社区给我留下了印象。
不过,在那个决定性的千禧年到来之前,很多人和机构在学识方面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马丁·科尔卡特(Martin Collcutt),他是我的日本史启蒙老师。接着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我在这里拿到了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硕士学位。在罗纳德·托比(Ronald Toby)、唐纳德·史密斯(Donald Smith)以及已故的戴维·古德曼(David Goodman)的教导下,我打下了跨学科研究的基础。同时,我非常感谢台湾大学的国际汉语学习项目,1999年夏,在那里我的汉语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东亚历史研究的博士学位,感谢那里的教授们在我研究的关键阶段给予的支持。真心感谢我的导师卡罗尔·格卢克(Carol Gluck),在她不知疲倦的修改和质问中,我的研究计划日渐成熟,终得以完成博士论文,又因为她的不断鼓励,我才能将它出版。我也非常感谢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亚当·麦基翁(Adam McKeown)、格雷戈里·普夫卢格费尔德(Gregory Pf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