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本人的生活美学,开拓视野提升品位!

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村上春树纷纷推崇!

七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日本文化勋章得主谷崎润一郎笔下经典的日式生活美学!

阴翳礼赞中译本众多,为什么有经验的读者选择作家榜版?6大硬核入手理由——

1.全新译本,译自日版:作家译者焦阳倾心力作,译文优美传神,深受读者好评!
2.全新解读,讲透精髓:新增5000字精彩导读,带您读透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
3.全彩插图,精美绝伦:108幅彩插,再现谷崎润一郎笔下日式生活美学,感受画面之美。
4.全新年表,开拓视野:新增完整年表,带您了解谷崎润一郎传奇人生,相当于一口气看完谷崎润一郎传。
5.全新装帧,颜值爆棚:唯美清新日式美学封面,内文版式疏朗,字体清晰悦目。
6.全新赠品,惊喜福利:随书赠送精美明信片1张,随翻随读,方便实用。


【内容简介】

《阴翳礼赞》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作家谷崎润一郎随笔集,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回忆儿时味道》等十一篇经典代表作品,浓缩了谷崎润一郎对东方美学的精妙见解,任何一种小物件在他笔下都显得趣味横生。

谷崎润一郎从随处可见的生活物件出发,娓娓道出建筑、家居、器具、茶道、饮食、身体、恋爱、戏剧等的独特魅力,以优雅素朴的语言,揭示日式美学精髓,在细碎的日常中发现美,探索治愈人心的力量,带您感悟世间的美好与从容。


【作者简介】

谷崎润一郎(1886-1965)

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小说家、散文家。

幼时家境富裕,谷崎是七个孩子中的长子。6岁读小学,天资聪颖,被誉为“神童”。8岁时,遭逢明治东京大地震,家中受灾,自此恐惧地震。15岁时家道中落,在亲友资助下进入东京府立中学。

22岁入学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三年级因为交不起学费退学,开始创作生涯。后与剧作家小山内薰、哲学家和辻哲郎一同创办了《新思潮》杂志。

47岁,发表长篇小说《春琴抄》及散文《阴翳礼赞》,名震文坛。

53岁,他翻译的现代文《源氏物语》刊行。54岁开始执笔写《细雪》。63岁获日本文化勋章,此后7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79岁时因病去世。

谷崎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随笔,都致力于对美的探求,受到世界各国读者喜爱。

译者简介:

焦阳

译者,自由撰稿人。现居东京。

毕业于日本—桥大学大学院,主攻日本近现代文学。

2014年起从事文字翻译,主要译作有今敏《我的造梦之路》、伊坂幸太郎《奥杜邦的祈祷》、黑泽和子《上山的路》等。译文优美传神,深受读者好评。

全新译作《阴翳礼赞》,引领读者探索日式生活美学,感悟世间的美好与从容。


【目录】

导读

阴翳礼赞 001

评《门》 089

懒惰之说 105

恋爱与情色 141

我眼中的大阪和大阪人 223

论所谓痴呆的艺术 315

读《梅雨前后》有感 363

关于故乡 403

文坛旧闻 425

回忆儿时味道 45

评《越前竹偶》 459

谷崎润一郎年谱 476


【免费在线读】

阴翳礼赞:寻找光与影的知觉

提到回归东方或日本,《阴翳礼赞》正是谷崎的代表性评论文章。这篇文章在杂志《经济往来》1933年12月至1934年1月刊上连载,此前他刚好创作了另一部代表作《春琴抄》。这正是谷崎开始回归古典的时期,也正如《阴翳礼赞》后所说:

“我希望可以唤回我们正在渐渐失去的阴翳世界,即便只在文学领域。我想将文学这座殿堂的房檐加深,让墙壁变暗,将过于显眼的事物关进黑暗,剥下无用的室内装饰。”

这篇随笔通过建筑、照明、纸、餐具乃至能剧和歌舞伎的服装色彩等,着眼于日本自古以来的美感和美学,考察了“阴翳”的概念。

在战争结束后的1955年,这篇文章被翻译成英文,此后也被翻译为法语等。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阅读友人赠送的《阴翳礼赞》时称赞道:

“很少有讲述美的文章自身也这么美。美正是这篇文章所说的那样。而且这篇文章正有着美的形态本身,这美就像是射入混浊的水中的光线。”

关于《阴翳礼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莫过于包围着我们的建筑。什么是和式建筑之美?这一印象究竟从何而来?在《阴翳礼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能够回答这些疑问的特征,例如重叠、纵深、展现阴影的素材、开放感、四季变化……这些特征融入当代对建筑与设计的思考,呼应了谷崎的期待。

例如由美国当代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在2000年设计的、位于新潟县十日町市的“光之馆”,这里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阴翳礼赞》。建筑设计正如《阴翳礼赞》中说的那样:

“我们在建造住宅的时候,总是先将屋顶这把“伞”撑开,在大地上投出一片阴影,之后在微暗的阴翳中建造住宅。”

……

先试着关掉电灯吧。

至于《阴翳礼赞》和谷崎文学整体,或许日本作家兼法国文学研究者涩泽龙彦对谷崎润一郎的看法值得参考:

“我认为,像谷崎这样一直想成为文豪,但是终生与形而上学和诗情无缘的作家实在少见。……他不是向着天空飞翔的作家,而是不断在地上探索的作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