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送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调养书,涵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需求,从小儿到老人,从男人到女人,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推广者曲黎敏,数十年经验总结,逐字逐句解读《伤寒论》,认真揣摩每一个细节,读懂古人的生命大智慧和思维哲学。

★现代人常见又难治的20多种慢性病:骨质增生、鼻炎、青春痘、慢性咽炎……除了被动地等待治疗以外,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调养。

★破除关于养生的各种谣传和误导,只有懂得了正确的医学知识,我们才不会茫然无措,病急乱投医。

★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搭配《伤寒论》的药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养生不仅仅是吃什么的问题,还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


【内容简介】

公元2~3世纪,东汉王朝瘟疫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编撰了《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将书中主要论述杂病的内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古代汉族医学典籍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书中记载的方剂,被誉为“众方之祖”,尊为“经方”。书中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后世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

曲黎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应邀前往电视台讲解《黄帝内经》,在元泰堂国学讲堂、喜马拉雅FM均开设课程讲解《黄帝内经》《诗经》,微博及公众号粉丝累计达百万。著有《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系列、《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诗经2:情到深处是中庸》等。

多年来,曲黎敏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张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主张用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对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灵有了充分认知,才可能找到理解万事万物的捷径,拥有健康自在的人生。


【目录】

序 能自救,是的福报

章 学医的次第

《伤寒论》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

《黄帝内经》的次第

《伤寒论》的次第

懂阴阳,才懂《黄帝内经》

懂 《黄帝内经》,才懂 《伤寒论》

伤寒名方: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大纲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 抑郁与躁狂

春天与抑郁症

说说躁狂症

躁郁症治法

肾寒,人会深度抑郁

先生理,后心理

第三章 中成药的使用

六味地黄丸与八味肾气丸

安宫牛黄丸

出自伤寒方的丸药

中药剂量及煎煮法

第四章 中医、西医的治病思路

《黄帝内经》说疾病原因

寒邪与湿邪

情志对治法

精神恍惚有良方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小儿“变蒸”

如何对治发热

《伤寒论》方:桂枝汤

伤寒名方:麻黄汤

小儿发热的处理方法

治病不可强攻

用五味养身体

中药讲究性味论

第五章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脉,是生命的真相

《黄帝内经》 《伤寒论》就是中医的标准化

眼睛的病

眼病,要细细辨证

一场奇怪的头晕症

颈椎病、富贵包、脱发

第六章 脾胃问题:阳明病

自由,就是上下皆通

大便难,用大小承气汤

腹泻的问题

千古名方:理中汤

口臭、粉刺

更年期服药要小心

口腔溃疡和幽门螺旋杆菌

胃病寒热错杂:三个泻心汤

散剂也有大用途

第七章 如何辨别阴虚、阳虚

怎么自学中医

凡事,先从阴阳论

何为阴虚阳虚

失眠有良方

女孩夹腿症和男孩多动症

秽语症:孩子教育是个大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跳楼

第八章 懂方子,还得懂经脉

懂药,不如懂方子

带状疱疹

五十肩

按摩刮痧艾灸要懂经脉

灸法三大穴

什么人不适宜灸法

用砭石刮经脉

风湿掣痛有三方

说说附子这味药

第九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上)

骨质增生

腰痛,如何辨证用方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及治法

青春痘、痤疮

嗝逆,须小心

甲状腺疾患

“六字诀”锻炼五脏六腑

痔疮的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和肠癌

治疗癌症的难处

不治已病治未病

鼻炎和过敏性鼻炎

回阳救逆四逆汤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伤寒名方——通脉四逆汤

流鼻血与鼻孔扇动证

鼻子不要轻易动手术

第十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中)

心脏早搏和间歇

跟心脏疾患有关的经脉

心悸、心衰、房颤有良方

胆心综合征

胆囊疾患

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元气说

关节疼痛有良法

腰椎间盘突出

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梅核气

治疗咽喉的轻巧小方

现代人的病,大多跟焦虑有关

第十一章 妇科、男科疾患

囊肿的问题

说说活血化瘀

子宫肌瘤

妇科首要是温经散寒

宫颈糜烂、盆腔积液

乳腺疾患和更年期综合征

闭经与月经淋漓

不孕不育和胎停育

常见男科病

前列腺疾患

大虚劳证怎么办

怀孕期间的几个问题

月子病

产后抑郁症

第十二章 二十多种疾病的中西医分析(下)

患皮肤病的原因

皮肤病怎么治

一个银屑病的实例

人生不必时时都有意义

病久则传化

不必太在意病名

耳聋耳鸣

人体有经还有络

伤寒名方——白通汤

中医怎么看头痛

六经辨证先分阴阳

胃酸烧心

脚气

脚上穴位可治大病

人老腿先老

要小心不正常的出汗

撒尿这点儿事

第十三章 常见又难治的病

感冒,分外感和内伤

内伤感冒宜扶阳

治咳嗽,见医生功底

走方医也有妙药

小青龙汤,暗藏治咳天机

何为“痰”

脂肪瘤也属于痰湿

哮喘是肾病

失眠痛苦

为什么要晚上睡觉

如何治疗失眠

高血压属于人体的自保反应

高血压为什么难治

上火的真相

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年轻人中风有前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知

糖尿病也是情志病

第十四章 千古医圣张仲景

读 《伤寒论 · 序》,感受圣人的慈悲

千古医圣张仲景

医学之困境

扁鹊“六不治”

郭玉的“四难”

结语 尊重生命,不过度治疗

有悠然的心,才有悠然的生活


【免费在线读】

2020 年春天的疫情,让很多人沦陷其中。后国家开始鼓励中医中药介入,由此引发了中医粉和中医黑的一场争执。争执的焦点在哪里?就是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的确是所谓科学概念产生之前的东西,它确实需要未来科学的不断验证,但用一种观念决然地否定另一种观念,就不具备科学精神。

老百姓总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生。”西医是否真的能让人明明白白死,因为我不是西医专业出身,不好判断,但“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生”这句显然是错的。如果大家学习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明了理法方药,断然不会糊涂。因为每一步都是清晰明白的。

比如,《伤寒论》应对发热和干咳、气喘等非常有疗效。比如此次疫情中,医生用了很多中医的方子,但很少有人讲用药原理,顶多是依据湿邪或寒邪来个区分,有的人是用伤寒方,有的人是用达原饮等时方,不济的是用西医消炎杀菌等思路,开出银翘散、双黄连等。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个问题,很少有中医师亲临抗疫前线,从这点上说,还是西医医生在冒的风险,非常值得敬佩。中医师只是依照舌象和症状开个统一的方子,很少是从病人脉象断阴阳的。这就违背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治好治坏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第二个问题,虽然中医在治疗高热上有奇效,但如果没有经西医诊断,大家也不会承认中医治疗的就是“新冠病毒”病人。所以,“非典”时期,邓铁涛老师带中医团队介入时,就强调先由西医诊断后,中医才介入,否则也会被质疑,说只是治好了发热而已,而不是治好了“非典”。

第三个问题,患者都是处于隔离状态下,确实也阻碍了中医的望闻问切。

怎么办呢?可病人只会喊救命,又说不出一二。按脉法,桂枝汤,脉浮缓;麻黄汤,脉浮紧;麻黄附子细辛汤,脉沉。可无法给病人把脉,就只能再依据别的症状开药,就得根据有汗还是无汗,怕风还是怕寒,上头是否咽喉肿痛,下面是否大便不通等判断。

伤寒名方——甘草干姜汤

发热,我建议用甘草干姜汤。这是为什么?咱们看一下甘草干姜汤的《伤寒论》原文: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因为此轮发热都有咽喉干燥的症状,又因疫情而恐惧,有烦躁不安之象,而且有人大便干燥,几日不下,这就是经文所说“阳明内结”;病人诉说病情也颠三倒四,有人甚至吓得哭哭啼啼,只会说“好害怕好害怕”,这就属于“谵语烦乱”。甘草干姜汤方的好处就是干净、安全,不会乱了气机。

这个方子只有两味药: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现代基础用量:炙甘草 12 克,干姜 6 克。原本在课程里,并没有现代基础用量这一项,但出于对大家用药不当的担心,特地加上以供参考。关于中药剂量问题,后面第三章有专门讲解。

特此声明:现在所谓基本用量都是按照李时珍的一两等于 3 克用的。而且,有些药必须按国家药典规定使用,比如细辛不得超过 3 克,附子好不超过 9 克,一旦超过就必须有执业医师盖章确认。也正是因此,《伤寒论》中的中药煮法也就不太适宜目前这些剂量了。实际上,关于剂量,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用量心得,我在撰写本书时,也会根据现代人的体质,对古方中的用量进行一些调整。所以,真有病了还是要找医生开方,才能根据脉象等给出真正管用的剂量。

厥逆,就是手脚冰冷,就是阳虚;而咽中干就是阴伤;烦,是虚火上炎;躁,是肾精不足。所以用大剂干姜以扶其阳,用大剂甘草以救其阴,不仅能驱病,而且有提升免疫力之功效,对虚弱尿频、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晕短气的老年人也有良效。此方大道至简,对于辨证准确又没有乱服过药的病人,效果神速。

而那些已经服用过西药退烧药而无效的人,就属于已经伤了阴阳的人,如果低烧不退,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依旧高热的,后背疼痛、无汗、怕风的,可以用葛根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