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狂飙突进十余年,新范式下的广告营销业丝毫没有驻足停留的意思。面对崭新而狂放的广告营销生态,新的长跑即将鸣响号角。置身这个行业之中,我们面临着稍有松懈就跟不上行业进展的压力。在这个创新思维、理念和模式不断涌现的时代,考验的是趋势预判能力和及时跟进能力。一旦判断正确跟上了历史大势,就像是坐上了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等待驶向远方。

本书提供了一个数字营销历史全境的叙述角度,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对中国实景的展现;既有具体入微的分析,又有对变化脉络的梳理。在综合和汇聚中,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对激动人心的历史进行描述的文字。


【内容简介】

回顾二十余年波澜壮阔的中国数字营销历史,深入解读在新技术牵引下中国数字营销商业的进化、行业发展与未来趋势,真实再现资本的博弈、企业的兴衰、行业的矛盾与营销/广告人的迷茫和奋进,探索数字化转型与新消费环境下的新机会、新动能、新玩法。


【作者简介】

曾巧

Morketing创始人兼CEO,带领Morketing成为全球领先和中国创新力的营销媒体之一,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她有着12年以上营销、在线广告、电子商务和数字媒体行业的工作经验,在媒体运营、内容创作、数字营销和推广上有独到的观点。

王水

广告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副系主任、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品牌学者论坛理事会理事、京津冀广告研究院副秘书长,在腾讯广告、巨量引擎、新榜、36氪、Morketing等多家业界机构担任合作顾问,并担任灵眸奖、金触点等多个行业奖项评审。


【媒体评论】

过去25年中国的互联网,充满勇往直前、创新变革的力量,本书以一条跌宕的时间轴,带我们看变化背后的本质与因果。

——之恒 小红书CMO

本书提供了一个数字营销历史全境的叙述角度,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对中国实景的展现;既有具体入微的分析,又有对变化脉络的梳理。在综合和汇聚中,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对激动人心的历史进程进行描述的文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刚

我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深夜,第二天我要赶早班飞机,然而充满吸引力的书名让我睡意全无,于是我便开始阅读这部精心梳理的中国数字营销猛进史。感谢本书的作者邀我作序,让我可以时间畅快地通读这本中国数字化营销发展的精华之作。

——雀巢中国战略及业务运营负责人、极米科技前CMO 应姗姗

如果早点有这么一部中国数字营销简史方面的书,大家应该可以少交一些昂贵的“学费”。

——宝洁大中华区男士理容事业部及创新事业部总裁 何亚彬

无论你是否属于充满新的游戏规则的数字营销行业的一员,只要从开篇往下阅读,你就会像看武侠小说般追看下去,同时又能长知识。如果你是“江湖中人”,一定会看得更加津津有味。接下来,在“共生”中持续成长的中国数字营销行业,需要不断寻求“破局”的方法。力荐这本书!

——郑香霖 麦肯锡资深顾问——郑香霖 麦肯锡资深顾问

从没想过营销历程也能用时间维度去衡量,但的确中国数字营销的发展在全球营销的历程中都是极为戏剧性且更为浓烈的。这是让人留恋的时代,是应接不暇的数字鸿蒙,无数营销人奔涌着,野蛮的生长,也在倔强的坚持。在本书中,你会看到数字化和品牌的交融共生,相信会激发对未来中国引领世界营销创新的无穷想象。

——王鑫 威马 CGO

在数字社会几何倍数扩展的空间域与加速的时间流中,本书为中国数字营销铭刻了一个清晰的时空锚点,记录着昨天,书写着今天,预示着明天。谨诚以荐。

——董浩宇 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市场学院院士(FCIM)

美国一直是全球数字营销的高地,但中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实现了人才、技术和产品的全方位追赶,并在近几年开始加速迈进全球市场。本书是中国数字营销业的编年史,不仅着眼过去,更带来对未来的无限畅想。

——曹晓欢 汇量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既有个人创业者点的分说,也有不同行业元素面的解读,再将多重视角的点和面串成一个整体,本书呈现出一幅20余年来中国移动营销史的立体画卷,值得一读!

——唐健 爱点击集团iClick 共同创始人兼CEO


【目录】

第 一 章

移动凶猛

谁能抵抗浪潮?  /003

疲惫的戛纳与进击的新玩家  /008

透过广告,看见移动时代的理想  /016

第二章

手机,或是?

You时代来了  /025

李宇春和《手机》  /031

驶入“无人区”  /036

第三章

美丽新世界

Hello!  /047

无稽之谈?  /054

从第三梯队到梯队  /059

第四章

搜索的崛起与没落

Googol  /067

搜索引擎三大定律  /071

问题出在哪里?  /078

搜索的第二增长曲线  /083

第五章

从光棍节到购物节

补齐数据空白  /089

阿里妈妈“全版图”  /094

数据,广告能源  /101

第六章

千人千面?

对用户负责  /109

靠技术还是靠资源?  /116

不兑换价值,就活不下去  /126

第七章

“狠角色”与WPP挑战者

看见一片沼泽地  /137

成为下一个WPP  /142

穷则变,变则通  /147

鹰,能重生吗?  /151

第八章

信息流鏖战

鲇鱼效应  /157

“变现越早越好”  /164

体验,体验,体验  /171

第九章

成名“5分钟”

双微之外,还有一抖  /179

人才争夺战  /185

被逼成主播的企业家  /193

热潮流与冷思考  /199

进入广场,不代表能被听到  /208

第十章

做“人”的生意

用鱼群对抗巨鲸  /215

从高塔到广场  /226

腾讯的逆袭  /229

“二次崛起”和微博的宿命  /240

第十一章

广告升维

决策上云  /251

技术的轨迹  /261

大广告与大平台  /272

第十二章

广告的“暗面”

数据归谁所有?  /281

数据立法浪潮袭来  /286

数字营销,前路漫漫  /291

后记 中国需要怎样的营销商业媒体?  /296


【前言】

推荐序一

看到这部中国数字营销猛进史,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被触动到了。

书中所描述的历史,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是离我们近的历史。

互联网进入中国后,立刻在广袤的大地上引发了链式反应,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挥出其全新的革命性力量。

“数字化”是21世纪动人的词语之一,它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和丰富的内涵,即使现在,人们依旧无法充分地理解它、把握它。但是,毫无疑问,数字化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代表着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这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旧的秩序不断被颠覆,新的规则持续被构建,新与旧在共生中持续交织、博弈。旧的秩序要么被淘汰,要么被融入新的规则中,成为新的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看来,旧的秩序便不再陈旧,而是有了一种全新的样态。但是,由于这种样态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们缺乏相应的能够对其进行准确描述的词语。因而,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进程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词语、新概念不断被推出、不断进行更迭。

什么是数字营销?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讨论和辨析以下问题:它如何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它同广告的关系是什么?它同营销的关系是什么?如果进行深入研究,你很可能会发现,这涉及一部复杂的概念史。

本书提供了一个数字营销历史全境的叙述角度,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对中国实景的展现;既有具体入微的分析,又有对变化脉络的梳理。在综合和汇聚中,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对激动人心的历史进程进行描述的文字。

这是一次我们正在经历的革命,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我们每个人都为这次变化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历史是我们共同创造的。

这段历史离我们很近,非常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但问题是,每个人都是当事人,每个人都目睹了这种变化,因此很难形成共识。如何在众说纷纭中聚类、归因?这关乎作者的视野,以及其对资料的掌握程度、对变化的各种判断。

本书经过了作者长时间的精心筹备,不是急就章。虽然书名提及数字营销猛进史,但实际上,本书聚焦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字营销变革,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在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数字营销狂飙突进的画卷。在叙述中,作者采用多个视角,围绕这种变化进行勾勒,并通过典型案例、人物的叙述、资料和数据进行渲染。

作者也是这个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他们始终在探讨这种变化的前沿趋势,认真地梳理、思考其发展过程。作者作为数据营销变革的亲历者,对这个历史有着深刻感悟,对细节十分敏感,这为本书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价值。

由于这场变革尚未完成,技术的迭代、加速仍在持续,更加恢宏的未来正在到来,因而书中所展现的历史,只是当代史中的断代史。关于书中的一些表述,每个人可能会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书中涉及的案例、人物、企业。我们如果站在未来,回过头看现在,对历史长河中的这样一个具体段落,大家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了。

本书呈现出的景观,万马奔腾、波澜壮阔,这就是我们的时代,这就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历史!

陈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推荐序二

我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深夜,第二天我要赶早班飞机,然而充满吸引力的书名让我睡意全无,于是我便开始阅读这部精心梳理的中国数字营销猛进史。在我汲取了全书的精彩内容之后,我已身处逐渐升空的飞机里,看着太阳跃升于云端。

我们身处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启的——充满已知的未知,迎接不变的变化。

我很喜欢“共生”这个主题,这是同一时间各端本身的内生增长与所处环境的外生变化的组合,也是不同时间、时代交叠的进化状态。作者在开篇这样写道:

“品牌和用户的共生”,从早的I buy you(购买产品),到I follow you(跟随品牌),再到I become you(想象成为品牌代言人的样子),I am being you(品牌即我),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相互促进、彼此扶持、持续成长。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用户已经在孕育α世代的新用户了,新用户对品牌的期待会更加多维与丰富。

“互联网平台和营销公司的共生共存”,从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博客、电商、微博、垂类社区,再到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内容电商、信息流、短视频App,从传统的4A公司、PR公司到数字化线上营销公司、MCN公司,从直播运营到私域运营……多元化的解决方案紧跟互联网平台的迭代步伐。

“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相互促进”,当今的中国早已摘下十几年前的“代工”等标签,中国科技力量与供应链张力为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支撑。2017年5月10日中国品牌日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国牌规模化质的腾飞。中国DTC品牌成功出海,独立站数量激增,2021年5月18日Shein App下载安装量次历史性地超越了亚马逊……这些里程碑事件值得我们骄傲。

“新品牌和传统品牌的互促共进”,伟大的品牌有着伟大的力量,它们经历时代变迁,依然拥有焕新与生长的内驱力,新兴品牌的出现代表着时代的痕迹、需求的趋势,这些品牌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这些品牌把一次次的成功,迅速内化为自身发展的成长力,其在敏锐关注市场动态的同时,对用户永远保持敬畏与热爱。

除此之外,底层中的本质其实是新人群与新技术的共生,新人群的需求会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正如历史见证的那般,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影响、革命性创新。从网络出现的伊始,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2G的文字,3G的图文,到4G的短视频直播,营销方式与互动体验逐渐生态化。2019年,我国正式进入了5G时代,万物互联变为现实,AR、VR、MR等技术逐步成熟、得到应用,我们惊喜地发现,互联网无处不在。同时,随着AI技术的普及,会让品牌与营销变得更加懂用户、懂市场。

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非常期待站在不远的未来回首今天,我更期待未来能惊喜地收获作者的下一部著作。

后,感谢本书的作者邀我作序,让我可以时间畅快地通读这本中国数字化营销发展的精华之作。我非常期待与更多同行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让我们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感谢时代、敬畏用户,让中国国牌打动世界!

应姗姗

雀巢中国战略及业务运营负责人

极米科技前CMO

推荐序三

前几天,我与一个投身消费品创业的朋友聊起了有关数字营销和运营的事。他的公司发展得很快,公司在数字营销方面积累了一套成形的原则和有效的打法。他的观点颇为独特,他对“品效合一”的推崇备至与满满信心让我感到非常惊讶。通过这次简单的交流,我收获颇丰。对于这样的朋友,我十分推荐他阅读这本书。人们往往对数字营销的“套路”满怀信心,直到崩塌。

本书是一部翔实的中国数字营销简史,把我带回了2016年。那时,我刚刚开始接手宝洁的广告部,宝洁的大部分广告预算投在了电视广告上。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在中国,宝洁旗下的所有品牌都把绝大多数预算投到了数字营销上。当时,很多品牌都是踩着坑在学习的。如果那时有这么一部中国数字营销简史方面的书,大家应该可以少交一些昂贵的“学费”。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理由,书中阐述了“广告狂人”约翰内斯·古登堡、马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马克·格兰诺维特等人的独特观点。在找不到数字营销的方向时,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吴修铭的“注意力商人”,曼纽尔·卡斯特尔的“网络社会崛起”给了我很多慰藉,让我看到了多种可能性。从历史中寻找某些媒介传播底层的规律,从而预测未来,这件事很有趣,但也可能徒劳无功。但一想到有曾巧这样做过类似尝试的同路人,还有通过阅读本书计划做一些尝试的读者,我就感到十分欣慰。

书中或许难以给出标准答案,但一定会给你带来灵感和启发。在读到第四章时,我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思考和挣扎之中。百度、微信搜一搜、电商搜索,到底应该把预算放在哪?怎么放?谁代表终局?回顾历史的愉悦在于,可以验证当时的预言或思考的准确性。这些问题现在可能仍然很难回答,但它们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因为“信息找人、货找人”的新搜索方式正在崛起。

数字营销的终局是什么?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一些可参考的线索。书中提到,以往,广告主购买的是时段、版面、位置和内容,而RTB的出现标志着数字广告直接购买的对象变成了“人”。这个洞察是宝洁的广告预算投放从电视广告转向数字营销的根本逻辑。

书中颇具有趣的细节,例如,一个关于iPhone的思考令我印象深刻。

“加拿大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一个惊人的论断:媒介即人的延伸,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简单地理解为广播延展了人类的听觉,而电视则扩展了人们的视听能力等。当iPhone的推出让人们可以直接借由指尖完成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交互时,麦克卢汉的这个著名论断随即有了更为直观和易懂的佐证。”

这个评论很直观,苹果公司把数字营销带入了传播的新纪元,手机真正成为人的延伸,传统媒介理论即将灰飞烟灭。

但稍等,我接着往下阅读,直到读到这一段:“苹果公司发布了一支极富创意的广告……这支广告发挥了重复的力量,通过单个英文单词的简单重复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请准备好在几个月后用全新的移动设备向着新世界说‘Hello’。”

什么?重复的力量?没有什么比重复更老土、更无趣的传播手段了。传播的新纪元由iPhone开创,iPhone的崛起依靠一支充分发挥重复力量的广告,而重复来自传统的传播手段。这个颇有些讽刺意味的反差也许会侵蚀一些营销人对“品效合一”的满满自信。

何亚彬

宝洁大中华区男士理容事业部及创新事业部总裁


【免费在线读】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创业是个十足的意外。

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北漂”,当时想着只要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工作落脚就已足够。我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不太可能回到江西老家,因为那里没有太多对口的机会。我在当年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希望自己能跑得更远,内心只有一种声音:“我要在北京生存下来。”

我找工作时广发简历,后一家广告类媒体回信希望录用我。我此前对这个行业不甚了解,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进入到这个未来充满勃勃生机的赛道。

在这家传统纸媒,我的经营天赋被倒逼出来,现在回想,很感恩当时杂志社的工作经历。当时我所在的杂志社,媒体采编团队和经营团队并没有完全分开,记者也需要背负经营任务。对其他人来讲,这可能是一种压力;但对我而言,它是一种能够带来自我成就感的工作。商业在某些时候并没有那么难,它考察的是人心。当你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了信任时,随后的合作也就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当初正处“传统媒体为王”的时代。依靠占有各种头部传统媒体广告资源,地方代理公司赚得盆满钵满。有一期内容,我们的观察视角聚焦在这部分地方代理公司身上,我需要联系他们外出采访。我翻着电话黄页找到联系电话拨过去,虽然对方此前并不了解我们是个什么样的媒体,但通过介绍终欣然应允。我坐飞机过去,采访、修改、成稿,终的文章颇受认可,就这样也顺带完成了合作。

做营销商业媒体,难吗?不难。它考验的是你和企业、读者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一旦信任关系建立起来,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水到渠成,并不需要过于刻意。

随后,因为一些意外,我离开了这家纸媒。而后,我经营了两年的女装店铺,在此过程中,我卖过爆品,做过团购。在当年盛行美丽说、蘑菇街的年代,我打造过10多个达人账号,每个账号都有10多万名粉丝。我一边给其他商家提供推广业务(本质就是2020年重新兴起的达人种草),另一边植入、推广我自己的线上女装单品。因此,我掌握了站外引流的技巧。在做了一到两年,到达一定体量后,我希望能规模化经营。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那时候光买各种拍摄设备、搭自己的小摄影棚就砸了15万元以上,而这个数额对于那个体量的生意而言其实是很有压力的。另外,独立定制专版单一SKU女装,有的款畅销,有的款滞销,那时也并没有所谓的售后发货的模式。然后,随着不断积存的库存压力,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生意操盘和营销系统知识完全不够……

恰巧,因一个移动广告公司的市场PR机会,我重新回到了广告营销行业,期待重新去系统化地了解营销知识。而在移动广告公司就职的那一年,我深刻感受到,一股移动化的潮流正在涌动,正等待着引爆的时机。

人类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技术变革带来大破大立,而大破大立往往意味着旧结构的坍塌和新秩序的重塑。当移动设备和其背后的大数据及相关技术持续冲击着传统的广告营销行业时,这也就代表着一个新范式即将到来,必然会给新广告营销媒体的诞生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我脑海中,Mobile和Marketing两个单词就这样不断缠绕在一起,它们终碰撞出了Morketing这个生造的词语。在这个灵感的激发下,我宅在狭窄的出租屋里打开笔记本电脑做出了Morketing的个构想PPT。虽然条件简陋、制作粗糙,但其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还是让我兴奋。我把PPT截图发到朋友圈,几乎同时,我的前老板舒义给我发来微信,他花了很长时间提供创业建议和表达投资意愿,他的举动让我坚定了做Morketing的意志。

在这个方向上创业,肯定是一件对的事情,我这样想。所以,就这样在趋势预判和灵感迸发的基础上,我踏上了漫长的创业征程。

做营销商业媒体,难吗?不难。在这个创新思维、理念和模式不断涌现的朝阳产业中,它考验的是你的趋势预判能力和及时跟进能力。一旦判断正确跟上了历史大势,就像是坐上了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等待驶往远方。

再往后,我开始招募人才和组建自己的团队,并在一栋居民楼里终于有了自己的个办公场所。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转型成为小规模的内容创作团队,我们有了更多的能量在行业议题上发声。

譬如我们早关注DSP创业浪潮,并且进行连载分享。当时大多数垂直媒体还在关注各种案例、创意和4A公司人事异动,并没有察觉到技术即将带来的巨大影响。那时,我们连续发布了七八篇系列文章,引发了较多的行业关注,也获得了初一波来自行业资深人士的关注和认可。

2016年,当积累了一定的行业资源时,我开始有了办一场行业峰会的意愿。

一切都像是偶然。早早预定的会场临到举办日期因为其他原因被酒店毁约,看起来这场峰会即将拥有一个不太美好的结局。但在和酒店的法国主管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后,她决定帮我们订下相邻酒店一个更大的会场作为替代,这意味着参会人数需要翻三四倍才能填满整个场地,而原本对于届Morketing Summit的规划需要推倒重来。

事情来了,怎么办?其实创业这些年,依旧只有一个答案:干。

终,这场包含两个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的峰会仅凭我们这个蜗居在居民楼中的十人团队做下来了,而这个在行业中规模较大的峰会可以说帮助新生的Morketing打响了声量。紧接着的第二年,我们的客户和订单额就呈倍数增加,Morketing成为营销垂直平台中不可忽视的头部参与者。

做营销商业内容,难吗?不难。你需要一些像场地订单被毁约这类说不清是好运还是厄运的运气,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在面对机遇或困难时始终勇敢向前的执行力。

随后的故事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了,我们搬进了更宽阔的办公场地,落地窗外可以俯瞰北京繁华的CBD地区。我们稳定维持着三四十名员工的团队规模,经营着包括Morketing Research、Morketing Global、新消费Daily、游戏魔客等在内的多个内容IP,这是我们的IP矩阵。它们就像是Morketing伸向消费、游戏、出海等领域的触角,联同每年由Morketing主办的数十场活动,代表Morketing持续输出对这个伟大行业的实时洞察。为什么这么做?我个人有个很独特的观点,营销就像横切商业的整个大版图,而当营销到了深水区后,我们需要纵深发展,也即深入产业的能力,所以新消费Daily、游戏魔客等就对应了我们的纵深布局。

但这个时候,如果你再问我做营销商业媒体,难吗?我的回答是,难。

看起来,即便狂飙突进了十余年,新范式下的广告营销行业丝毫没有驻足停留的意思。从DMP到CDP、从CPC到oCPC、从RTB到各种类型的PMP、从大数据到隐私安全,广告营销行业目力所及的每个层面都在持续发生着各种变化。置身这个行业之中,我们面临着稍有松懈就跟不上行业进展的压力。

如果站在比广告营销行业更宏观的视角上,我们还能够看到更多变化。譬如2020年爆发的疫情,不可逆地加速了几乎所有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这一点从我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系学者王水合作撰写的这本书中也有所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广告营销成为不少企业加速实现数字化升级的抓手,它们开始热衷于通过直播带货,更偏向于投放可监测投放效果的数字广告,也开始通过CDP和各类数据平台深度管理数据和用户资产。可以说,每一个部分都和广告营销相关,广告营销不再只是纯花钱的成本部门,而是能够带来实实在在效益的效率部门。有了这种身份的转换,我们可以预期广告营销行业的重要性还将在可见的未来持续提升。

正是因为这一进程,我认为成就一个好的营销商业媒体服务平台正变成一件日渐艰难的事情。你需要时刻保持对新理论、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的高度敏感,否则就有从内行变外行的风险。同时,由于广告营销行业和企业的战略、策略、其他业务部门的勾连日渐加深,因此也有更多头部的商业、财经或科技媒体开始将注意力聚焦广告营销领域,即便此前它们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并不熟稔。即便成为数字广告营销行业的头部媒体,我们也没办法松懈,因为一场新的长跑即将鸣响号角。

但这些于我而言还不是重要的,胜败只是暂时的。如果从长远角度去看,Morketing无论再怎么成功,也不太可能摆脱企业生命周期的规律。但眼下面对一个崭新而狂放的广告营销生态,我更希望思考这样一个命题:中国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营销商业媒体?

十年前,全球三大广告中心是纽约、伦敦和东京。但现在,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广告行业,美国和中国无疑在大洋两岸构成了新的双极市场。甚至,由于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数字广告营销业表现出了很多引领性的特征。但与大国广告、大国营销、大国品牌极不匹配的是,我们似乎缺少与该定位相称的营销商业媒体,这导致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广告营销行业与受众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误解。广告营销行业开始生造大量看似高级的词语,但却错误地认为所谓“精准”必定契合用户的需求,而受众也将广告营销行业强行钉在了“耻辱柱”上。或许这种说法有些过于,但人们对广告营销行业的负面评价却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一问题丝毫没有被扭转的迹象。

想到这里,我觉得Morketing的前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关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营销商业媒体,我很难给出圆满的答案。但我相信,它会潜藏在我们的每个选题、每次对话和每个作品中,并随着时间的积淀日渐清晰。

在新的环境下,Morketing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就在我落笔的今天,Morketing的上海办公室正式起用,我们拥有了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据点,在这里,我们将关注更多新消费品牌和传统广告营销业的进展。

就像我们在书中提到的安迪·沃霍尔德的那句话——“在明天,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无疑,这句话描述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迫切地希望用新的流行事物去替代旧的流行事物。但我希望Morketing在日新月异的广告营销行业中,能够不仅仅为这个伟大的行业发声15分钟,而是发声15年、150年……与整个行业的脉搏共振、荣辱共鸣。

曾巧

Morketing创始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