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孙睿早期作品《草样年华》,曾是一代青春文学的代表作。它触及了八零后一代人的成长、理想与伤痛, 引起文坛和市场的高度关注,使得孙睿一战成名。但在此之后,孙睿并没有停留在“青春写作”的舒适区内、尽享曾经的荣誉,他依然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2019年,孙睿在长篇小说《背光而生》的新书宣传语中曾说,八零后油腻了,奔四了……当他成为一名青年“老作家”时,他对生活,对人生又有了更新锐、更深刻的认识。近些年,孙睿陆续在《当代》发表了《路上父子》《动物园》《酥油和麻辣烫》《背光而生》等一批更具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这证明他早已褪去了“成长”、“青春”的经验性写作标签,已经不是早期的青春小说,他对于生命应该承受的重量有了新的认识,人在成长中更厚重更有力量的东西终起着作用。

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集体主义的作品,新的文学更多的提倡解构与消解,作品里的人们常常躲进自我里逃避现实,为软弱和平庸找到理由。但经历过2020年的人们渐渐意识到,自私软弱是人性,个人自由是人性,承担责任和家国天下也是人性,而追求平凡在某种意义上是更高级,更具难度的人性。

孙睿目前的文学创作也是为我们这个时代塑形,寻找这一代人的风俗和价值观,在复杂丰富的时代经验中确定更为根本的东西,进行从个人到世界的新长征。他在努力认识自我、认识时代、认识正在加速改变着的生活,对崭新的当下时代经验作出敏锐、准确表达,发现和确立自己的身份,相信孙睿可以走得更远。


【内容简介】

本小说集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8部中短篇小说,都以当下都市为背景,其中北京是这些故事的主要发生地。《雅典娜》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情欲萌动。《动物园》描绘了一个北京土生土长的80后在“人间动物园”的成长历程。《会飞的蚍蜉》写的是一名北漂90后在北京的后一天。《酥油麻辣烫》探讨了一位北京女金领在穿越火热的生活表层后,终抵达了生命本质的过程。《阳历年》道出二胎家庭的喜怒哀愁。《戈多来了》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如何不迷失自我、找到人生的真谛……它们各自成篇,又完整统一,似乎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接受自己。


【作者简介】

孙睿,祖籍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毕业。2002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多部,四部被《当代·长篇小说选刊》选载。中短篇作品发表于国内各大文学期刊,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刊物选载,入选各类年选小说集。已在本刊发表长篇小说《背光而生》,中篇小说《酥油和麻辣烫》、《戈多来了》、《皆为虚妄》、短篇小说《动物园》。


【媒体评论】

多年前演过孙睿小说中的人物,那是一个性情幽默、充满生活趣味的父亲——当然身边也少不了一个叛逆的儿子。多年过去了,听说孙睿也当了爹,我猜:他应该也从一个企图颠覆世界的青年,变成一位用幽默和乐观化解生活困顿的80后父亲了吧!这是他的新作品所呈现出的面貌,希望日后能再演个他写的“爷爷”。

——著名演员 吴刚

代表作品《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潜伏》

跟孙睿在一个球队踢了几年球,他的“浪射”一直被球队所诟病,怎么能那么草率将好不容易到了脚下的足球踢飞呢?好在这个问题没有出现在他的手上,这些小说结构工整,叙事精巧,诙谐不失庄重,紧贴现实又充满想象力,在他笔下,看到了80后这代作家的悲悯和责任感。

——著名编剧、作家 全勇先

代表作品《悬崖之上》、《雪狼》、《岁月》、《昭和十八年》

和既是小说家也是导演的孙睿有过短暂的合作,能感受到他的创作注重细节,在人物情感上下足功夫。尤其是故事出乎意料的反转,透出他创作的灵动与深情。

——著名演员 刘琳

代表作品《隐秘角落》《琅琊榜》《知否知否》

孙睿以青春小说成名,近期的中短篇小说则体现了一个成熟作家的品质。对于生命、生活的理解独辟蹊径,宽厚之中保持了深邃的思考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贴近现实的笔触写出抽象的况味。

——著名作家 石一枫

代表作《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

十几年前和孙睿就认识了。那时候我们二十多岁,大家都叫他“老孙”。现在他真的朝“老孙”方向发展了,主人公身上多了“沧味儿”,叙事也更老练。老孙爱用人称叙事,加上他的姓,总给人一种“俺老孙”的感觉。可这些“俺老孙”们都不是神通广大的人,而是在泥潭中挣扎的人,仿佛佛祖在考验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赐予他们自救的能力。

——著名编剧 王小枪

代表作品《功勋》、《面具》、《追击者》、《对手》


【免费在线读】

次和我前妻上床——那时候刚和她谈恋爱——看到她的肚脐眼儿后,我俩原本一气呵成的关系在那个瞬间停顿了一下。那是一个健康、干净的肚脐眼儿,微微外翻,和我的不一样。我的坡降式下凹,像翻过来的窝头底儿,这很符合我内敛的性格。我是次在异性身上看到人生经验之外的世界,陌生而恐惧,手掌惴惴不安地在她胸腹上滑动,每次快到那里的时候,都拐弯绕过,好像那里矗立着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当时我把这种不一样理解为南北差异,我是北方人,她是南方人,两域大夫接受各自的医学传承,处理脐带手法迥异。

事后,我盘算摸一下那个看上去敞开怀抱的肚脐眼儿,试图南北融合,终还是鼓不起勇气。南北谈和非一朝一夕,索性细水长流,跟她上床也不是图一时之快,更是打算长久相伴度过此后的日日夜夜。同时我也隐隐觉得,肚脐眼儿的天壤之别正表明我俩不是一类人,未必能过到一块儿去。但我不相信感觉,是年我三十岁,觉得走在路上、睡在床上、饭吃进嘴里、工资领到手,这些才是真实的,潜意识不过是种多愁善感,如同火锅汤上漂浮的泡沫,只会干扰事物本质,把它捞走、甩掉就可以了,或者索性不管它,只要锅足够开,它就被顶到一边儿了。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北京,多年从事着同一份工作,图书编辑。我前妻也是做这行的,所以我俩很快就搞到一块儿了。两个三十岁的编辑,已经各自确认并确信了很多事情,无须再试探、试验,合二为一乃势在必行。九年后,在我即将四十岁之际,和前妻达成分手意向前,倏然明白,三十岁的时候我就像一篇自鸣得意的小学生作文,以为真理在手生活无忧。我改掉了爱给生活下定义的习惯,动辄就要概括生活只会像幼儿园的男孩发誓要娶邻桌大眼睛的女孩一样可笑——但不应该被取笑。

我和前妻离的时候没扯什么皮,都说好了,房子卖了,钱一分,自己的东西自己拿走,互不影响,轻松开始各自人生。在好合好散这件事情上,我俩又成了同一类人。因为想快刀斩乱麻,卖房的时候也没抻着价,比市场价略低就出了手,家具一件不搬走,合同签得也利索,不像有些房主,老怕卖亏了,临签合同又给买方涨几万。这栋位于北四环外一点,我俩合资购于八年前的房子,尚未还完月供,我们用买家的首付款结清贷款,剩余房款到手后五五分,从此分道扬镳。在一起九年,本来就够累的了,不想让如何才能分开搞得更累。没想到这却成为我俩在一起的高光时刻,当拿到属于各自的那份卖房钱后不久,北京房价一路下跌,五环里的一套房子,平均市价少了一百万。不知道有没有这时候要离婚的夫妻,为了房子又不舍得离了的。由此看来,我和前妻也算善缘了。

离婚让我觉得生活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控制它,而是失控,就像万花筒,一幅崭新而惊艳的图案又出现了。越失控,越有惊喜。所以离完以后我的心情没有太糟糕,相反,好像又回到青春期,未来像一个谜语,吸引着我去破解,使我精力充沛。我甚至有种开始初恋的感觉,每天能不太晚就自然醒。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