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表现主义作曲家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创作背景、风格流派和美学思想等,对他创作中所涉及的复调音乐体裁和技法予以全面、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复调思维在贝尔格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全书由序论、正文四章及结语组成,分别从本书的应用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贝尔格的创作生平,贝尔格作品中的复调音乐体裁,歌剧《沃采克》所运用的复调体裁进行阐述;对贝尔格作品中复调体裁的创新及结构作用、复调技法的发展变异、风格的多元化、十二音音乐的实践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总结。


【作者简介】

张一琼,自幼学习钢琴,2000年进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作曲,200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朱世瑞教授。本科毕业后开始攻读高级复调理论研究生,并于2015年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徐孟东教授。博士就读期间赴德国汉堡国立音乐与戏剧学院,与陈晓勇教授、Reinhard Bahr教授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交流。曾发表专业论文《20世纪四部赋格套曲的布局结构特征——亨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与斯洛尼姆斯基赋格创作特点》《歌剧<沃采克>中赋格曲的研究——以第二幕第二场赋格曲为例》《20世纪四部赋格套曲主题研究》。


【目录】

目 录

绪 论…………………………………………………………… 1

章 贝尔格创作生平概述………………………………… 5

节 创作初期(1885—1903) ………………………… 7

第二节 探索时期(1904—1914) ………………………… 9

第三节 创作成熟期(1918—1935) …………………… 12

第二章 贝尔格作品中的复调体裁…………………………… 15

节 独立的复调音乐作品体裁……………………… 17

第二节 音乐作品章节中的复调体裁…………………… 19

第三章 各种复调体裁在《沃采克》中的运用……………… 25

节 创意曲…………………………………………… 29

一、基于一个主题的创意曲…………………………… 30

二、基于一个音的创意曲……………………………… 40

三、基于一个节奏的创意曲…………………………… 47

四、基于一个六音和弦的创意曲……………………… 62

五、基于一个调性的创意曲…………………………… 77

六、基于一个八分音符的创意曲……………………… 84

第二节 幻想曲…………………………………………… 89

第三节 赋格曲………………………………………… 104

一、第二幕第二场的赋格曲………………………… 104

二、第三幕场的赋格曲………………………… 117

第四节 帕萨卡里亚…………………………………… 122

第四章 复调技法的继承、发展与变异……………………… 153

节 复调技法的运用……………………………… 155

一、模仿对位………………………………………… 155

二、线性对位………………………………………… 172

三、节奏对位………………………………………… 173

四、节拍对位………………………………………… 177

五、同步反向对位…………………………………… 180

六、调性对位………………………………………… 182

七、综合性对位……………………………………… 183

第二节 复调技法在《沃采克》中的结构作用………… 188

一、刻画人物形象…………………………………… 188

二、描写环境气氛…………………………………… 190

三、表现具体情节…………………………………… 190

结 语………………………………………………………… 195

参考文献……………………………………………………… 200

后 记………………………………………………………… 202


【前言】

张一琼博士学位论文《贝尔格作品中复调体裁与复调技法研究———以歌剧〈沃采克〉为例》于2015年完成并顺利通过答辩。现经过几年的思考、沉淀、修改与完善,将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出版。作为她的导师,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因此写出下面一些感言作为序,表示祝贺;也希望她以此为新的起点,在作曲技术理论学术研究领域继续奋发努力。

作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贝尔格历时多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沃采克》,音乐史上以序列主义思维和十二音技法创作的歌剧;同时,对有机组织、结构这部歌剧的各种复调音乐体裁与复调技法以及它们在作品中的创造性运用,进行了严谨深入的分析、探讨。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纷繁复杂的音乐历史进程,无论我们个人的学术观点和艺术情趣如何,无疑都会认同表现主义、十二音技法及其代表人物勋伯格、贝尔格和威伯恩与相关作品,还有随后出现的整体序列主义等风格流派,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波澜壮阔态势和极其广泛的艺术影响力,以及它们在现当代音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作为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教学者,对此进行严谨、深入的研究、分析,所具有的深刻学术意义和重要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再者,由于本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因此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方作曲与作曲理论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它在中国作曲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为关注。例如,有关十二音技法及其代表人物作品分析研究成果方面,我们注意到,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陈铭志、罗忠镕、郑英烈、于苏贤、林华、赵晓生、刘永平、周雪石等以及我本人,均发表过相关学术论著。如我的导师、著名作曲家、理论家陈铭志先生(1925-2009),自1985年起,相继推出了《安东·威伯恩的〈交响曲〉(Op.21)》《阿诺德·勋伯格的钢琴曲———Op.33a》《威伯恩的管弦乐曲〈帕萨卡里亚〉》《威伯恩的〈管弦乐变奏曲〉》《威伯恩的〈钢琴变奏曲〉》等多篇有关论文,它们和上述各位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一道,对分析、借鉴新维也纳乐派十二音作曲家及作品,丰富、发展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与教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一琼的这本著作,无疑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为我们在这一论域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论据论证。

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即我们的作曲理论研究,必须关注到西方现代音乐在体裁、曲式、风格和技法等方面存在着以新的形式重复再现为标志的周期性运动发展规律。这个问题通过贝尔格《沃采克》等作品的创作,以及许多中外学者学术成果的分析论述,更为明晰的呈现出来。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阿尔班·贝尔格的生活与创作道路》中说:“ 从作品第3 号( 即作于1910年的《弦乐四重奏》)起,贝尔格就开始探索借助传统曲式增强无调性音乐的结构力”;而《沃采克》藉此开创了“组织统一大规模无调性音乐作品的有效途径”。张一琼的论著则聚焦于古老的复调体裁(帕萨卡里亚、创意曲、赋格曲等)和复调技法在《沃采克》这部歌剧中所发挥的核心结构作用及创新性运用,并就此作了颇具说服力的详尽论述。如果说余志刚教授专著是“从社会和历史角度对贝尔格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探讨”,那么张一琼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了贝尔格在《沃采克》中对复调艺术及其丰富表现形态的继承、发扬与创新运用。但殊途同归,它们从不同视阈有力地论证了音乐艺术这一周期性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性。

期待张一琼不断取得新的学术成果,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投入作曲与作曲理论研究领域辛勤耕耘、收获,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现当代音乐理论研究及其体系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徐孟东

2021年2月于上海音乐学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