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传》

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典藏纪念版

二百余幅珍贵图片精彩呈现

国外权威巨著。长期以来,世界史学界都热衷于出版研究生平的传记性著作,这部由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传》,就是这一领域重要的代表作。

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作者力求从他的角度对作出比较客观的描述和评价

《周恩来传》

外国学者眼中的周恩来 生动经典的周恩来传记

英国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代表作

全译本 插图珍藏版

从外国学者的视角,全面生动地讲述了周恩来波澜起伏的一生,其中披露了许多珍贵的一手采访资料,视角新颖,可读性强。

原版本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文字,增加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打造珍藏全译本,极具收藏价值。

《邓小平传》

★世界视野中的传主,西方同类传记中备受推崇、畅销的作品

★被译成多种语言,世界热销,客观公正的纪念碑式传记作品

★西方传主研究专家、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与传主多次面对面接触,三十年心血力作,揭秘鲜为人知的传主!

★一手材料,图文珍藏版,真实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内容简介】

《传》

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无疑是一项相当艰巨浩繁的工程。来自英国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迪克·威尔逊先生以严谨的学者态度从事研究,在本书的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以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他在其他领域中活动,同时穿插其个人生活的写法。这种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的全方位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再现极富特色的个人风貌,使本书具有可读性。

《周恩来传》

本书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周恩来传记中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本书作者自1960年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详实权威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具有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邓小平传》

西方传主研究专家、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与传主多次面对面接触,三十年心血力作,揭秘鲜为人知的传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者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他为传主在中共八大上所作的报告所吸引,并对传主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至1988年,他担任英国驻华大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和传主。

作者耗时多年,搜集一手资料,潜心研究传主本人和他的著作,完成本书,目的是讲述一个故事里的故事——20世纪中国历史大故事中的传主生平故事。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传主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跌宕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英国前驻华大使,一生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前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与传主有过数次面对面接触,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

30多年来,他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传主,精心搜集一手资料,完成了本书。

迪克·威尔逊,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英国知名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性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造诣,其主要著作有:《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目录】

《传》

目录

作者序/001

部……引弓待发/007

1 属蛇的孩子(1893~1910)

2 守规矩的学生(1911~1915)/029

3 深渊蛟龙(1915~1918)/047

4 转变(1918~1921)/065

5 未来的缔造者(1921~1924)/089

6 三薯饭(1925~1927)/103

第二部……奋斗

7 “山大王”(1927~1928)/127

8 抗争(1928~1930)/141

9 遭贬(1931~1934)/159

10 长征(1934~1935)/175

11 延安(1935~1937)/193

12 蓝苹(1937~1938)/213

13 恶战(1938~1941)/231

14 “抽象的爱”(1942~1945)/245

15 魔鬼的晚宴(1945~1948)/273

16 兵临北平(1948~1949)/289

第三部……大权在握

17 虎口取食(1949~1951)/309

18 挥鞭(1952~1954)/327

19 弄潮(1955~1956)/345

20 夜鹰(1956)/359

21 百花齐放(1957)/375

22 东风压倒西风(1957~1958)/393

23 “大跃进”(1958~1959)/413

24 旧靴(1960~1963)/433

25 孤军奋战(1964~1965)/455

26 文化大革命(1965~1966)/477

27 黑手(1966~1970)/499

28 和尚打伞(1970~1976)/519

结论/543

译后记/549

《周恩来传》

目录

作者序

译者新序

1 多次收养(1898~1913)

2 就学津门(1913~1917)

3 东渡日本(1917~1919)

4 身陷囹圄(1919~1920)

5 留学法国(1920~1924)

6 革命婚姻(1924~1925)

7 占领上海(1925~1927)

8 南昌起义(1927)

9 重获信任(1928~1930)

10 技高一筹(1931~1934)

11 长征路上(1934~1936)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13 猪变成鸭(1940~1943)

14 赢得胜利(1943~1949)

15 蓝色睡衣(1949~1952)

16 国际舞台(1953~1955)

17 百花齐放(1956~1958)

18 拨乱反正(1959~1961)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21 文革受困(1967~1968)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尾声

结束语

译后记

《邓小平传》

目录

前言

章 农民的儿子(1904—1920)

第二章 油印博士(1920—1926)

第三章 军阀与布尔什维克(1926—1927)

第四章 身处险境(1927—1931)

第五章 长征(1931—1935)

第六章 转战太行(1935—1945)

第七章 逐鹿中原(1945—1952)

第八章 百花齐放(1952—1957)

第九章 大跃进(1957—1965)

第十章 走资派(1965—1973)

第十一章 打倒“四人帮”(1973—1976)

第十二章 收拾善后(1976—1981)

第十三章 国家领导人(1981—1984)

第十四章 天安门(1984—1989)

第十五章 可敬的老人(1989—1993)

结论

附录:邓小平生平大事年表


【前言】

《周恩来传》

作者序

“哎哟,天啊,你还在这里等呀!记者招待会的地点已经变了,我们已在内阁大楼举行过了。很抱歉,非常抱歉未能通知你。不过,我可以肯定,总理将会单独与你会晤,以此来进行弥补……”

尼泊尔礼宾官身着宽松的白衣裤,头戴高高的白色帽,把我引向一簇刚刚来到拉那宫的人群旁。渐渐地,人群闪开了,从中显出了一个令人感到惊讶的瘦小而又虚弱的身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

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形。按照原计划,周1960年对尼泊尔的这次访问将在他的下榻处会见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他下榻在古老的拉那宫,距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3英里开外。我到尼泊尔去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采访来访的中国人。不巧的是,在他们访问的后一天,我要替我的杂志干些其他事情,所以没接到记者招待会变更地点的通知。

因此,按照约定的午夜时间,我单独前往拉那宫去参加记者招待会,结果发现那里空空荡荡、寂静无人,只有两个持枪但却熟睡了的哨兵。我战战兢兢地从他们中间跨过去,谷仓般的大厅里见不到一个人,出现在眼前的只是布满地毯的烟蒂和鸡骨。没有中国的采访者,没有尼泊尔的官员。

而此时此刻,我却面对着62岁的中国总理。尽管是由于尼泊尔人的过错而不是周的过错使我失去了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机会,但周却欣然接受了单独会见我以示补偿的建议。当时已过午夜许久,中国方面的随行人员已到各地访问了几个星期,预定第二天清晨黎明时分起飞回国。他们人人都感到疲倦了,然而周的随行人员中的十几名官员,其中包括外交部长陈毅,却站在那里等待着这个未被列入计划的会晤的结束,然后他们才能去睡觉并为他们的启程做准备。他们中的一些人眼睛盯着我,带着一种不露声色的愤懑感。

但是,周却不是这样。他跟我谈了40分钟,却显得谦恭耐心。我感到有点尴尬,便把提问限制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如周的这次访问如何改善了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并希望得到简单的回答。但是,周却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一个一个地讲到了他这次所访问的国家。这又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其中包括翻译占用的时间。实际上,正如我后来发现的那样,他所讲的话与记者招待会上发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因此,我的单独会晤并没有获得很大的价值。

如果只是周一个人在场的话,我将借他这次邀请的机会多提些问题。但是,由于陈毅不停地交换着左右腿来支撑他那相对而言较为肥胖的身体,再加上那些年轻些的随行人员斜着眼睛望着我,所以我便决定到此结束。然而,周却还没讲完。他继续往下讲,好像时间还很多似的。他问我是否去过中国,是否知道蒙哥马利*将访问中国,以及我是否也愿意去中国,等等。

我的心情激动起来了。一年多来,我一直在设法进入中国,但却未获成功。

“欢迎你。”总理突然用学生式的英语说道,并扬起他的双臂做了个表示欢迎的姿势。

中国官员们互相看了看对方,好像在说,“终于结束了!”我激动地走出拉那宫,闯入了喜马拉雅山那寒冷的夜空之中。这简直是一场梦。周善于使事情看起来像梦一般,但却不大善于把这些梦变为现实。我后来给他写了几封信,但却从未收到过有关邀请方面的信函。只是过了数年,在蒙哥马利访问了中国之后,我才次来到中国访问。但是,周给我留下的印象却依然历历在目。他注意尽可能全面地满足我的要求,毫无傲气和任何架子。他的行为近乎卑微,但他的助手们对他的恭敬态度却反映了他所具有的政治权力的强烈影响力。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相当多的中国人在挨饿,俄国人从中国撤走了他们的经济专家,中国统治阶层两个权力大于周的人物之间难以缓和的矛盾似乎在加剧发展,中国又感到自己正被敌对的美国军事力量所包围,并且尼赫鲁在中印边界争论问题上不愿进行妥协。然而,40分钟的时间内,在繁忙地工作了一天后即将结束时,周却令人觉得他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似的,只注意倾听并回答我的提问。而这些问题是别的记者们曾向他多次提出过的。这一天是他们离开舒适的家庭,在外面连续工作了许多天后的后一天。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这种感觉偶尔也因像尼赫鲁、肯尼迪等权势人物的影响而出现过,但却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周几乎给每个见到过他的人都留下了同样的印象。周体现了旧时中国那些文雅、礼貌和谦逊的品质,然而他也用这些品质来为某种政治意识形态服务,而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把引起暴力作为自己政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这些,才使人们都对这位温文尔雅的总理感到困惑不解。他的言行举止温柔和蔼,然而,为了使他的国家能迅速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封建主义进入到现代社会,他的一些所作所为却显得冷酷、好斗甚至是不可理解。这个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曾表现出良好理智的人,为了杀一儆百,也曾下令处决过叛徒,也曾在20世纪50年代共产党人革命的次浪潮中容忍了对反革命分子的镇压。

周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大陆欧洲对他的才华和智慧有着一致的印象。《世界报》《革命者》等报刊均用大标题把这些表面印象归纳成文。亨利·基辛格发现周是他所见到过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三个人物之一”,称他“文雅、非常富有忍耐性,极为聪慧、机敏”。哈马舍尔德*说周是“目前为止我在对外政治领域中所见过的秀的人物”。在法国外交部长E.马纳克看来,中国的这位总理是“一个完人”。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心理表现虽然略显不同,但他们却都有同样的感受。白修德**发现周是他遇见过的3个伟人之一,“在他们面前,我的不信任感几乎完全没有了。”但后来,白修德却改变了他的看法,把周与1949年后共产党机构所实施的统治等同起来。因此,在白修德的脑子里便出现了另一种看法。用丹尼斯·布拉德沃里的话来讲,周“或许是他们当中好的共产主义者”,“一个比本人更富有弹性的革命者,以及一个对资本主义世界来讲更为危险的长期的敌人。”

这种人初是如何获得了改造自己的祖国并使之民主化的动力的呢?这是有关周恩来的个大问题;而他如何渐渐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这种改造的媒介则是第二个大问题;第三个大问题是为什么在半个多世纪的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使他人身居的位置,而自己却拒绝这种地位;第四个谜则是,他为什么继续支持自己过去的对手并跟随其后参加狂热的、毁灭性的1958年“大跃进”及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与毛及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相比,周显得更为开明,更加信任人民,对世界历史了解得更广泛,出访过更多的国家并会见过更多的访问者。但是,在这个面带笑容的领导人和颇具魅力的外交官形象之后,一个真正的周却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深刻认识。

在加德满都的那个4月之夜,当我离开拉那宫时,内心怀有一种良好的感受,即周恩来令我感到更加具体一些了。我羡慕他的魅力与技巧,后来我继而对他的机智、敏捷和远见感到惊讶。这种好奇心导致了20年后我对这个人及其一生工作的刻画与描写。

《邓小平传》

前 言

理查德·伊文斯先生1928年出生于英国,1952年开始就职于英国外交部门。1950年代中期,他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他到中国后,先做的几项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把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传递回英国。那时的伊文思先生,对邓小平了解的不多,也不了解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然而,他却为邓小平的报告所吸引,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以后的30多年中,一直从事外交工作的伊文思先生,不论在北京,还是在伦敦,不论在日内瓦,还是在巴黎,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1984年至1988年,他担任英国驻华大使,有机会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他参与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为促进中英友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伊文思先生花费了多年时间搜集资料,研究邓小平本人的经历和他的著作。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伊文思先生完成了本书,将他30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尤其是对邓小平本人的了解展示给了广大读者。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不平凡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史。

  在这部书中,伊文思先生按时间顺序分15章,叙述了1904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

  由于本书作者是国外人士,其立场和观点与国内学术界有不尽一致的地方,某些提法亦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仅供参考。另外,由于本书涉及众多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时间跨度大,内容上难免有不够准确之处,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除第14、15章个别地方作了些删节之外,翻译、编辑时对明显错误的史实做了必要的订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