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重磅推荐:

一、畅销经典,庆祝中国**0周年通俗读物。讲党史讲新中国史都绕不开,不读,不足以谈论当代中国。
二、一本通俗易读、意义深刻、正心明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奇书!适合各个年龄阶层和群体通读、了解、研究!
三、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人民利益坚定而忠实的维护者,不仅是伟大的革命者、政治家,更是一个真修、实证、践行的伟大成功者。读懂新中国史、读懂中国共产党史、读懂中国现代社会、读懂中国人的根性,从读懂开始。
四、一本成功励志书,写给每个不甘平凡的时代奋斗者。
五、任正非、雷军、史玉柱、冯仑、宗庆后……在中国成大事者先读。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是》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开国领袖会是,而不是有钱有枪的蒋介石,也不是那些拥有更高学历、更大声望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陈独秀。**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作者简介】

任志刚,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研究专家。


【目录】

001 前 言
为什么领袖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002 优势心理很重要
010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第二章
只有中专学历也能成为领袖
032 出韶山
039 一师:一个政治家的好圈子
056 丈夫要为天下奇
075 政治改良此路不通

第三章
幼年共产党:没有行动力,就无法掌握主动
092 互相借力,次国共合作
108 实力是的真理
119 革命意味着风险与机会共存

第四章
成功的路往往是窄的
144 为中国的利益而战
169 失败让人们选择了


第五章
领袖必修课:用正确证明实力
192 遵义会议:选择决定命运
210 日本人是我们的敌人

第六章
抗日战争:独立与合作的博弈
234 统一思想才能超越平凡
245 领袖的责任就是应对危机
260 既要合作更要独立
280 争取中间势力,一切皆有可能
293 封锁延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七章
解放战争:民心比大炮更有力量
330 是战是和,奉陪到底
362 大决战

第八章
伟业终成
380 一盘将下几十年的大棋
385 大迂回,大包围

399 后 记
导师


【前言】

为什么领袖是?
是神吗?有人说不是,有人说是。说他不是神的人,应当问自己该如何表述和理解那不可思议和的成功呢?说他是神的人,也该问自己这样的表述是否包含着他不可学习的意味呢?是可以学习的吗?这可不是能轻松回答的问题。我们更应当问自己要不要学习?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不学习的人会后悔,当他回首人生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碌碌无为、过于平庸、虚度光阴而悔恨。中国人想成功,就应当学习,学习重点是学习他的成功之道。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就是试图用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文字来解构的成功之道,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成功学意义上的之路。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的成功呢?有人说是马列主义的传播,有人说是因为他代表了人民,有人说是苏联人的资助,有人说是蒋介石的愚蠢,有人说是日本侵略者帮了忙,有人说这是**的选择,等等。
这些答案没有解答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革命的领袖是?如果我们再深问一下,为什么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取得了成功?这样我们就能深入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
代表人民就能胜利这一说法,其实来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好友询问胜利的奥秘,说因为我们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由于以往所有的胜利者都将成功归于自己或天命,而颠覆了**。他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真正动力。”这虽然是正确答案之一,不过我们得承认,能理解这一层面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苏联人资助之说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曲解。不错,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一度深受苏联人的影响,但长征后的共产党已经重生了,在的带领下,中共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在民族利益上,中苏是有冲突的,苏联人不愿意她的边界外存在一个强大的邻国,中国人也无法忘怀受到的伤害。合作可以是一种策略,忘却则意味着背叛,这是中国对苏关系的铁律。
蒋介石愚蠢说则是一家之言。蒋介石终失败了,但蒋介石也是一段**的开创者,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一定会发生彻底的革命,并能取得终的胜利,这只是由于特殊人物引发的突变,只是由于有了,无论是在军事斗争中,还是在捍卫民族利益上,方方面面都高过蒋介石太多,导致了蒋介石由盛到衰进而崩溃式垮台。
日本人帮助说更是无知,是愚蠢和黑暗心理综合征,是连基本的坏事也能变好事的辩证法都不明白的弱智。坏事变成好事的背后是鲜血、尸骨与拼死抗争,日本人帮助论完全是立场问题,难道日本人会把枪捆好了送给八路军?
**选择说,是此题无解式的似是而非的答案。**干吗要在亿万人中选择一个要枪没枪、要钱没钱、要学历没学历的农家子弟来改变自己?要知道可是由小变大发展起来的,他不是靠着选票产生的领导人。
显然这些答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和探究。探究巨大成功的轨迹,会有某种可能,使得我们有机会接触到真理,有可能颠覆我们的知识结构,重塑我们的人生信念。的成功告诉我们,把握真理,就可以服务于社会,辉煌我们的人生。
甚至我们可以用科学上的理论来解释的胜利,例如以牛顿力学定律推断,一定是把握了某种巨大的力量,施加在中国这么大的质量上面,以至于改变了甚至逆转了中国**行进的方向和速度。要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表述,就是以他个人的强烈的欲望,带领中华民族秀的子弟,以彻底的自我牺牲引发了中国社会巨大的裂变、聚变,产生的能量和力量改变了世界**的版图和人类进程。
各种解释都需要变成我们自己能够理解、能够把握、能够应用的概念才有意义。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读书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什么样的书,显然选择思想领域至高才是获得智慧的正道,途径之一就是读。
是人类历伟大的人物之一,在一些尊崇者眼里他是不可企及的神圣。有人曾把他当作神供起来顶礼膜拜,更多的人则是研究他,学习他。已成为说不尽的话题,各种研究资料文字浩如烟海,但要是有人试图用心感受,怕是会被多数人认为是过于大胆的行为。研究和学习可以从各个角度和方方面面来进行,我们想说的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在由主导的中国**的诸多事件中,应当是有一个主线来理解的,我们欣喜地宣布,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研究表明,“改造中国与世界”才是他的一生没有改变过的主线。
“改造中国与世界”,是早在1921年年初为他组织的新民学会确定的目标和方针。从那天起,他就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着。半个世纪后,当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面,讨论世界格局与未来的时候,没有人再怀疑实现了他年轻时候确立的这一目标。
由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科技时代和严格分工合作的阶段,所以无法想象今后的人类还有机会产生这样的领袖人物,他是个人改变人类**进程的少数巨人之一。
一个师范生,怎么可能实现这样宏大的目标呢?一个农家子弟,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进取欲望呢?到底是哪些因素使得他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永远是关注的人们感兴趣的地方。我们知道,钻石只有在高温高压下才能产生,伟人必定是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得以锤炼而成。灾难深重的中国需要彻底的改造,这可以说是多数中国人的呐喊,但为什么领袖是呢?
在他奇迹般的一生中,一定是找到了某种确定的能够带来不断胜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他规划出实现目标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推进,在推进过程中他又不断修正方针,终达成了目标。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立下这样的绝大志向,终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的。
的伟业究竟有多大呢?作为一位政治家,他强迫西方国家给中国让出一席之地;作为一位哲学家,他指出弱小的力量是可以战胜强大的力量的,并且身体力行证明实现它的途径与方法;作为一位思想家,他提倡并推行平等,引导人民追求高尚精神和道德情操。从拿起枪杆子开始,他就摸索出一整套战无不胜的战略战术,这种成就使得他站在军事家的。
他是一位明的舵手,在充满暗礁和冰山的汹涌波涛中,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把握着方向,防止他的团队受到致命伤害,引领他的船队极其曲折地划向胜利的彼岸;他像是一位太极高手,他在不断壮大自己力量的同时,将敌人的力量转变成驱使社会各阶层接受他的主张的动力,终制造出人类社会运动的滔天巨浪,这一浪潮席卷中国,改变了世界;他是一位成功的教师,他的学生构成他的团队的主力,终全中国的各个阶层无不以成为他的学生为荣。
在这一令人眼花缭乱的过程中,他似乎不遵守任何规则,甚至可以和他的死敌合作。他使用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等各式各样的战法,将矛头指向各式各样的敌人,终他站在战无不胜的之上。寂寞之余,他又将目标对准了人性。是人类社会的试图改造人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人类社会人。
他“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泰山北斗,而是珠穆朗玛峰和太阳,巨大的成就产生令人炫目的光芒,这光芒也如同太阳不能直视一般,使得很少有人能找出简单明晰的思路来了解他、感受他。
我们有幸了解到他的心路,感悟到他的一生其实是有迹可循的。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努力学习,力求与众不同。但他立志却较晚,因为他的悟性极高,他知道志向是志愿和方向两个因素的结合。他的志向远大,以至于一开始无法表述。在走出校门之后,他才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人生目标,这一目标一旦确定,终其一生就没有改变过。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他尝试过各种方案,从温和的改良一直到的抗争,在经历了诸多的失败后,他终于找到了革命的方程式,那就是联合尽可能多的人去战胜自己的敌人。为了吸引和领导人们沿着他指引的道路前进,他接受了人类社会基本的观点,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大联合与枪杆子这两点构成他一生力量的基础。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他的目标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的,他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把握的力量是枪杆子,基本方针是大联合,不懈的工作是教育民众,这才是他一生都没有变化过的基本要素,其他的则是他的十八般兵器,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条了解他、熟悉他进而学习他的主线。
千万个人心中就有千万个,他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等无数桂冠,在我们心中他是一手拿枪,一手号召大联合,不断教育民众,心中装的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一目标的战士。
有的人认为他是中国的列宁,但这不是高估。西方白人认为的世界就是他们的那一片天地,所以对打破和影响他们安宁的俄国,就特别给予关注和重视,列宁由此影响巨大。但列宁胜利不完全是个人努力的必然,俄国革命本身来讲也是风云际会,俄国工人阶级拥有的枪杆子不是列宁努力的结果,而是俄国沙皇失控。
而不同,他在公开打出革命旗帜的时候,才有几百人,他是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堂堂正正,一点一点消灭了实力巨大的统治者获得胜利的,以少胜多,迭克强敌,是人类**上罕见的奇观。可以确定的是的胜利使得东方再次成为新世纪的曙光,开创了中国在未来与整个西方世界并行的新格局。
把与斯大林相提并论,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斯大林不是俄国革命的创始者,俄国革命的创始者是列宁。没有列宁只有斯大林,俄国会不会有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呢,我们无法知道,但斯大林只是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权力来自继承(列宁),这一点是确定的。斯大林出身卑微,家境困苦,导致他在掌握了大权以后对他的敌人十分残忍。如果单单从杀人的角度考虑影响力,那人类**上的暴君多的是。斯大林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许多人无法接受的:他获得权力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同志实行残酷的精神摧残和彻底的肉体消灭,导致苏共内部终彻底否定了他,这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因素之一。
而正好相反,排在他前面的那些试图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不断犯错,使得追随他们参与革命的人们十分受伤,多数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似乎只是满足于充当俄国利益在中国的代理人,只有独立地探索出了另外一条全新的通向成功的路子,才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无数次胜利后,他的全体同志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领导。而且在引领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他热衷于在思想上改变人们。也就是说,更注重灵魂洗礼。
有人认为是不输于成吉思汗的统帅,之所以说不输于,是有人认为成吉思汗在军事史上的地位更高些,这些人认为成吉思汗征服的领土似乎更大一些。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所占据的土地面积是衡量影响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我们要说成吉思汗不如,形象点说,成吉思汗带领了一群狼,把欧亚大陆变成了蒙古人的“草场”,当时的欧亚大陆没有猛兽,蒙古人的阻力只是中原这样的大象以及其他的一些野牛角马,而且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不同,他不仅仅是伟大的统帅,还是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他带领的是一群“绵羊”,却和“狮子”“狗熊”打成了平手。不要忘了,时代的中国是全民皆兵的中国,能拿起刀枪上战场的人会有多少呢?不会少于一个亿。试想一下一亿兵是个什么概念呢?苏联人曾经满怀恐惧地看着那些记录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画面的影像,美国人则庆幸中美之间有个太平洋。倒退几百年,冷兵器时代如果出现这样的巨人,那世界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思之令人遐想。
与马克思不同,是一位世俗领袖而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思想家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极致,但在行动上可能受到太多的约束。
耶稣基督认为应当博爱,大众更多的是接受了他的平等观念,集聚的力量成为教会组织来与皇权抗衡;佛陀提倡众生平等,在皇权的帮助下,佛教以庙宇为信徒提供衣食和庇护,缓解心灵的苦楚;马克思天才地指出,人类社会必须为底层大众留下生存空间,是工业化时代对平等的诉求,这种诉求,在俄国和中国是以暴力推行的,而在其他一些工业化国家是以温和的改良方式进行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思想的人物对人类的影响力之大之不可及,但我们也要看到这巨大光环之下的推手。这一推手一般来讲是大众信仰,一旦具体到个人,这些人多数是拥有世俗权力的大人物,他们隐藏在这种光环之下,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世界冷酷地告诉我们:信仰是随机的。这句话的含义是,多数人的信仰是由他的出生环境决定的,而不是有人理解的有对错或上下高低之别的。
人类思想的点是平等,知道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孔子不可能再次成为中国的圣人。农业社会由佛陀、耶稣提倡平等,工业社会由马克思提倡平等,则是在人口多的中国推行平等。提倡者是思想家,推行者是世俗领袖。贯穿于一生的恰是对平等的追求,这使得得以与人类伟大的思想家并列。
作为一位革命家,身上却散发着佛家慈悲的光芒,是敌人的**逼迫他走上武装起义的路子,但并没有使他变得。
在党内,虽然在找到成功方法之后,但他的道路也不是从此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他本人则是受尽屈辱,在革命战争时期,他的地位忽上忽下,这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奇观。在这个过程中,地位的上下沉浮,并没有使他放弃使命,这是他意志力的体现,自己同志给予的屈辱,敌人的残暴,并没有使他偏激报复,这是由于他拥有佛家的慈悲心怀,这使得中国革命具有光辉的结果。
如果纵观一生就会发现,他的成功也是在各种失败的尝试中,找到胜利的道路的。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初几年,依然热衷于尝试,但他的工作更像是证明当时党的领袖们所指的道路全都不通,当他试图为全党指出道路的时候,他的基本思路已经接近于后的成功之路。
这样的结果就使得他的党内同志不得不接受一个无法抗拒的事实,那就是只要是他指出的道路就是胜利,反之就是失败。一次、十次、几十次,几乎很少例外,这样的近乎神迹的重复,折服了众多的追随者。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党内同志在以后的岁月中没有任何人能和他并肩,所以他的威信高到可以产生**般的狂热,其信仰的力量惊骇了全球。
美国物理学家麦克·哈特搞了一个影响世界**的名人排行榜,他把
从版的第二十名再版时降到了第八十九名。
麦克·哈特很大胆,他敢给**名人排名,但他对和中国了解甚少,其实未来中国领袖必然会沿着的路线前进,关键是你认为什么是的路线,的头上戴过无数的帽子,按照帽子来确定的路线,很容易产生误解,真正的的路线就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样除非发生**性的逆转,中国总是在沿着他指引的道路前进着。
是把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领进了工业文明。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于是就认为中国的工业化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见识就无法真正地了解的伟大。了解的过程也是了解世界和中国近代史的过程,脱离了世界近代史,会产生一个基本的错误,就是以为中国今天的地位和进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不尊重的人的误区就在这里。
真正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会接受这样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是必然的,而是几乎无法实现的。蒋介石即使面对全面的军事失败,也不认为中国能在众多的人吃不饱饭的条件下快速进步。只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的强势人物,能凝聚全中国的力量,能号召全中国人集体做出牺牲,注意这句话,是全中国人集体做出牺牲,舍此之外别无他路,这才逆转了中国社会的坠落轨迹,走上了追赶人类工业文明的进步之路的。
对照印度就知道了,印度可耕地比中国多,人口比中国少,独立比中国早,人民更温和,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外部环境更好,按照自发进步的道理来讲应当比中国先进才对,但印度人今天依然没有实现真正的工业化。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中国和印度比较的文章,多数都没有说到根子上,归根结底就是印度没有中国的暴力革命,没有战火的洗礼,没有经过毁灭到新生的涅槃,这就是乞讨者与战士的区别。
战士会牺牲,会流血,要养伤,受伤时他比普通人还要弱,打碎旧世界的同时甚至比要饭的还贫困,但一旦胜利,一旦重新站起来,世界就必须给他们让出空间。在20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占据了上位,他们拒绝接受中国崛起,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解,这不符合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潜规则。不信这个邪,他打破了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规则,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这一点西方人比中国人理解得更深刻。
中国人虽然肌无力许多年,但是由于有了而彻底改变。中国人亮出了瘦骨嶙峋的拳头,打痛了所有的强盗,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们靠着勇气和团结,赢得了独立和疗伤的机会,在敌人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的时候,我们将为世界带来和平。未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多高,的地位就有多高,因为中国社会的一切基础都是他打下的,毫无疑问,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上升,的影响力也会大大上升。
一些人对时代的高压颇有微词,认为这一过程违反了人权中的自由。不可否认,时代的高压使得少部分人失去了作威作福的享受,但对于中国社会来讲却是凤凰浴火式的再生。
中国社会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了一个酱缸,是一个拥有着大量寄生虫、细菌和污秽的阴暗沼泽,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得以净化。这恰是时代伟大的变革,是中国社会得以净化的过程,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抱怨而是应当感激我们的先辈做出的巨大牺牲。
这一过程的动力来自以为首的少数领袖彻底革命的热忱和多数共产党人自我利益的牺牲。的时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在改天换地的奋斗中,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那是一个六亿人民皆尧舜的时代,那是一个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苦干之余依然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的时代,那是一个多数人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牺牲自我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那将是的一段**,千秋之下依然会令人敬仰和赞叹不已。
为了真正学到有用的道理,我们需要关注的每一步,我们将他通向神圣的每一步视作方法论上的阶梯,仔细研究每一阶上留下的近乎神迹的印痕,关注他进步的各种因素,以求对我们有所助益。


【免费在线读】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不读书即使成功也不过是个土财主
一个湖南人说过,进了城才知道有人不愿意读书,在我们乡下孩童的眼里,打猪草和读书的两个选项中,答案是的。你打过猪草吗?想一下在酷暑寒冬里打猪草是什么感觉,酷暑与蚂蟥相伴,冰天雪地里刺骨难忍,读书在这些孩子眼里就是天下美好的事。同理,读书与打游戏相比,读书则是枯燥无聊的事情了。愿不愿意读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种选择罢了。这多少能解释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有成。
少年的眼睛也是盯住了这一决定着他一生命运的重要的事,那就是他强烈地要求读书,而这一点却是和他老爹意愿相反的,因为那个时代读书是少数人的行为。普及教育是改造中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没有因为物质贫乏而打折扣。这与在幼年欲读书而不能应当是有关系的吧。
阻止孩子读书反倒促使孩子热爱读书,这一成功经验可惜没有太多用途,是任何一个希望自己家孩子喜欢读书的家长们都不敢借鉴的。孩童教育与养牛相似,牛宁可伸着脖子费劲去够牛棚上的不易吃到的草,也不愿意低头吃脚底下的草。人们常说有钱难买愿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人的欲望是决定每个人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理想的莫过于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自我欲望相符合,可惜统计结果告诉我们理想的总是少数。
自发的读书意愿是人重要的欲望,真正理解这一点的家长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变成家长后又去重复过去的故事,现实的压力使家长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地位低下,就是因为没有多读书,以为只要命令孩子读书就能进步,却不知道被动读书是没有意义的。强制读书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终孩子由于逆反而远离书本。人的知识不是在高中大学学到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的。除了少数科学上的天才人物突然顿悟产生出科学定理之外,绝大多数人的知识是靠着不断积累完成的,后的结果之所以有天壤之别,是由于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放弃了继续学习。这一点是孩子教育的关键,家长不可不知啊!
一般人少年时代往往是单向的,家境好些的是以读书为主,家境差的以劳作为主,则不同,他是处于劳动和读书各半的状态。少年的劳作是带有强制性的,原因是他的老爹认为读书不如劳作经商获利,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毛老爹可不傻,通过读书成功的毕竟是少数,眼睛所见到的多数读了点书的秀才活得并不比会做买卖的毛老爹好。天天读书则是更有钱人家的专利,而毛老爹认为自己的家庭尚未达到那样的高度。这里面还有个人的因素,就是少年是个大高个子,早早就能当个劳动力使用。所以能干活了就得下地,没啥好说的。
14到15岁大约两年的时间内,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记忆深刻。
这是不同于中国其他领袖的地方,他是中国近代领袖中真正在土地上劳作过的人。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他知道得清清楚楚,面对“大跃进”中的宣传说亩产上万斤,说这是吹牛、放大炮,并对某位领导说,你没有种过地,我是种过地的。仅仅通过这一段话,我们是无法知道这位领导是谁的,因为中国近代的领袖们都没有真正种过地,是很特殊的。通过比较会发现他与其他领袖的不同,就是他成长过程中,其心不甚苦而只是体乏过,这是罕见的,也可能是重要的。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发现,同样是面对困难,有人是受苦,有人是自苦;受苦是被动的,自苦是主动的,结果大不相同。站在人类思想峰的人们,无一例外,全是自苦。家是富农,他幼小的心灵从没有沾染到恶毒的汁液,完全是一种更主动的、更为积极的心劲起主导作用。追求精神上的进步来自本身的内在的动力而非外界的压迫,这样的经历和心态产生了两个重大的结果:一个是中国的变革更加阳光些,一个是持续的时间更长些。这多少能解释为什么终其一生都不曾安定,他不断地被更高尚更远大的目标所激励,对大多数追随者来讲,这是令人筋疲力尽的作为,但他却乐此不疲。因为精神力来自头脑而非身体,所以对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力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对他的一些追随者来讲,他走得太快了、太远了,难以跟上,但对中国这个落后的积重难返的社会来讲,这却成了变革的动力。
劳动的时候,依然坚持读书,这叫毛老爹很不愉快,父子曾有过冲突,突击劳作来挤出时间,后在完成老爹交代的较重的劳动任务后,老爹不再干涉他看书,父子二人达成基本谅解。我们无法不感叹命运造化之功,大部分父亲都希望儿子读书,恨不能将书山搬到儿子面前,可能就是因为太容易,孩子反倒多数不爱书,真要是不让孩子读书恐怕多数孩子就不读了。像毛老爹这样的家长不叫读书,而孩子自己非读不可的是少之又少的。由于获得读书的许可如此不易,促成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结果:读书伴随了一生。进过中南海故居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的大床上一半摆着书。一个人要是读了几十年的书,那他的知识该是如海一般宽广渊博了,更重要的是他能读懂绝大多数的书。
少年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读书呢?这样的种子是怎样种进的心田里的?无法想象没有读过书的能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阶层,也就不可能再有后来的一切革命,所以读书是成功天梯的阶。在人类**上文盲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成功,朱元璋就是文盲,终成了皇帝。未来依然会有文盲在某些关键领域里获得成功,例如积聚财富,但不会再有文盲成为社会的领袖,差一点读不成书的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周恩来就曾对来访的尼克松说,读的书太多了。读书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因为读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但不读书即使已经获得些许成功也不过是个土财主罢了。英国名人培根说读书有三种用途:增长才干、消遣和装饰。种用途直接,就是读书可以增长才干,也就是说读书可以获利或得到力量,这是大部分人读书的动力,尤其是学习科学和技术更直截了当。读书还可以作为消遣,这一用途主要体现在培根所处的时代,那时读书尚是贵族的喜好,作为时髦的风气,显然读书是能达到人畜无害的,值得提倡,领袖喜欢读书可比喜欢打高尔夫对社会的影响更正面。读书的第三种用途是可以作为装饰,这其实也是容易让人忽略的,但也是读书很有用途的地方,就如同女人都要化妆一样,虽然说起来有人鼓吹素面朝天好,但事实上除了少数天赋极好的女人,绝大多数美女都是化出来的,这就是装饰的作用。世俗力量如权力与财富对男人来讲是躯干,读书意味着有文化,文化就是男人的装饰和面子了,有势力的人如同山峦,有知识的人如同星斗,被人称之为泰斗就意味着他具备世俗力量和真知灼见。读书的这三种用途到了这里达到了极大化:读书增长才干,读了一辈子书,也检验和应用了一辈子知识和理论;读书可以修饰,的光芒也来自他的博大精深;读书可以消遣,高处不胜寒,站在人类**高点的是孤独的,他的消遣只能是和人类**上的天才们交流,渠道就是读书。
多数资料记载的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个私塾先生邹春培,而我们认为从真正意义上讲,的启蒙者是他的姨表兄王季范。
在幼年时代,长时间住在外婆家,受到外婆的宠爱和众多表哥的呵护,他甚至不愿意回到自己家,他在躲避严厉的老爹。显而易见,在外婆家不用打猪草,即使偶尔为之也是有众多的表兄为伴。众多表兄中,喜欢王季范,王季范大九岁,行九,一直叫他九哥。王季范1972年去世的时候,送的挽联上写着“九哥千古”。曾指着王季范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他就没有我。这就是对王季范的启蒙之功的评价。
作为幼年楷模的王季范自小学业成绩极好,获得家族内亲戚们的器重,小时候长期在外婆家寄养,王季范自然是崇拜和钦佩的模范。王季范也喜欢这个聪颖好学的毛表弟,两人间培养了深厚的情谊,王季范并不是早教识字的人,那我们为什么把王季范视作启蒙
者呢?
这是因为王季范为开启了知识之门,智慧之门,关键是王季范让产生了要读书的强烈欲望,他打心眼里抗拒永久性的下地劳作,拒绝像父亲那样活着,像表哥那样读书才是他的理想,这个种子埋在心里,一直支撑着上进,王季范的贡献就在于此。这就是为什么在老爹强烈反对的情况下仍能够坚持读书的关键所在,可以想一下,若没有这个楷模,幼年拿什么去对抗老爹。
读书上学成了幼年的心愿。这是王季范的大功劳,所以我们将的启蒙者定为王季范是为恰当的。
虽然毛顺生没有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读书成才,但渐入富农家境识字还是必需的。所以毛顺生把儿子送到私塾,八九岁的开始了自己的相对正式的学习之旅。自然,是从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开始的,可以肯定,在开始读这些启蒙教材时,他已识字了,他在外婆家可没有白待,这样他在同龄人中就有优势。
在经过邹春培等三位塾师之后,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的族兄毛宇居,也叫毛泽启,从名字上我们就知道他和辈分相同,但他比要大许多岁,13岁的拜毛宇居为师。
毛宇居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对大为赞赏。有一次趁老师不在,溜到山上摘野栗子,被毛宇居抓住,一开始试图拿野栗子讨好老师,可见还是十分灵活的,这种公然的小行贿当然被拒绝。毛宇居要惩罚他,先是争辩说死读书不好,然后说那你罚我背书好了,企图将这种惩罚大事化小。毛宇居清楚知道背书难不倒,为了师道尊严需要加码,一转眼有了主意,他把领到院子中央要他赞井,面对这一难题,围着井转了两圈后高声赞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圄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听后惊叹不已,认为是个奇才,此后更加尽心尽力培养。这首诗有可能是早的诗作。是位大诗人,甚至有人说他是伟大的诗人。有人则说,的著名的诗句是秘书代劳之作,说这话的人是故意中伤,不喜欢也就罢了,为什么要暴露自己的无知呢?显然他们不明白诗词及诗人在中国**上的地位和意义。
诗是什么?我们常说诗言志。所以在中国相当长的**长河中,有无数的诗句,就是文化人用文字表述自己的志向,写得好,获得别人的共鸣,哪怕只有几十个字,就可以获得诗人的桂冠,就可以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看上去简单的事情却又是世上难的事情,因为它的产出不单是需要天才,还需要苦难伴随,于是乎好的诗词多是郁郁寡欢之作,抑或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和绝望。其中关键因素就是诗人的志向无法跨越自身所处的时代,许多文人下笔万言,气势上依然比不过大老粗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问题是,在之前谁的诗中志向超过刘邦皇帝了呢?
我们知道人的觉悟或是认识过程,有渐悟和顿悟之说,渐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顿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生不是简单的爬坡,不是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站到点。人生更像是爬山,不懈努力固然能站得高些,但山的处是没有路的,只有峭壁,是一种能阻挡多数人的台阶,所以多数人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无法取得进步了。悟性也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对人来讲,也有渐悟与顿悟之区别,渐悟是一个爬坡过程,顿悟则是台阶似的进步,顿悟很重要,需要机缘和天赋,无法成为普遍适用的方法。
这一阶段的学习历程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他中断了学习,因为老爹叫他下地干活去。一般的穷人家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停止学习书本知识,没有终止学习,相反他更轻松地学习,他在读课外书。
中断学习是一个好方法,但有可能没有家长敢效仿。连续读书似乎成了现代的基本方式,许多人在学校一直读到30岁,效果没有人敢说不好。那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接触到这一层面罢了。北大百年没有培养出多少影响中国**的学生,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学习不怕晚,怕的是强迫
停学两三年之后的,获得了再次学习的许可,起因是毛顺生在一场官司中有理,但由于没有文化知识吃了亏,这一损失使得毛老爹下决心让继续读书识理。显然原先以为单单识字已经够用了的见识是不对的,毛老爹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会做买卖可以衣食无忧,但不能保证自己不受人欺负,藏在保险柜里的金钱不会带来社会地位。这是命运的安排,信仰的人们恨不得扑上前去抓住毛老爹的手说:太谢谢你了,太谢谢你了。就是这一决定,造就了,从此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书。也就是这时,遇到了真正的良师,那就是有“韶山小隐人”之称的毛麓钟。
毛麓钟是韶山毛氏家族中真正功名成就的人,他大概当过相当于地师级干部这样的大官,在毛氏家族地位,自然深获族人尊崇。他是到外面闯过一番的人,又是未出五服的堂伯父,的父母对毛麓钟素来十分敬重。自幼便格外敬畏毛麓钟,常随父母毕恭毕敬地拜访毛麓钟,这种致敬式的行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做一个堂伯父式的有知识而受人敬重的人,也是幼年志向之一。
想去毛麓钟那里读书,获得毛老爹的支持,这种一致在和老爹的关系中是罕见的。他们父子二人脾气都犟,多数情况下是拧着的,你说朝东我非要朝西,由此可见毛麓钟的影响力之大。
毛麓钟先生的学生中,禀性聪明,记忆力强,诗文作得好,自然博得了十分爱才的毛麓钟先生的赞赏,毛麓钟是一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人,他将毛氏家族中兴的希望,寄托在的身上。
辍学两年,就学机会失而复得之后,学习成为完全自觉的行为,他格外刻苦用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间长达十年,虽然在时间上讲和一般人的读书时间相差不大,但由于完全是自觉地刻苦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这是在青年时代就已经达到博学的关键原因。请注意这一点: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有着天壤之别。那些强迫孩子学习的家长是好心办了坏事,学习不怕晚,怕的是强迫,因为一旦强迫消失,孩子们多数就放弃了学习。你看看现在的大学生一进大学在干什么?有几个人是在学习呢?多数人除了玩耍就是放纵,不要怪孩子们,孩子们小呢,有几个人知道自己错了呢?这不都是家长和老师逼出来的吗?他们太累了,经历了漫长的考试马拉松之后,谁不想休息呢?
不是秦皇汉武,他爹不是皇帝,不是唐宗宋祖,他爹不是贵族,毛老爹只是一个农民,他的眼光就是读书不能直接获利,所以就不读了。可是要读书,终于阴差阳错,毛老爹同意了,愿意供他读书,能读书了,对来讲这就够了。
毛麓钟把读书的目的有意引向了为整个毛氏家族而努力,而不是仅仅顾及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这对的人生观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引子,也是一个方向,随着眼界的开阔和心劲能力的增强,他的胸怀越来越阔大,终将奋斗的目的与目标光大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上来。
毛麓钟花费心血,悉心指导阅读了大量古籍,给他点读历代名家传世之作。而读史的《史记》《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等书,则给予细心的讲解。这些书一辈子到底读了多少遍无法知道,但没有人能够否认他在书写**的同时,**也在他心中。
毛麓钟酷爱历代诗词辞赋,尤其喜爱宋词元曲。他的这一爱好,自然感染了他的学生,毛麓钟见对诗歌辞赋产生了极大兴趣,便悉心地教他朗读、背诵,同时教他习诗作赋,后来和陈毅讨论诗词的时候谦虚地说自己对词稍有了解,显然来自这一导师的传授。
在这样一个良师的栽培下,在1910年写下了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从中就能看出来已窥出诗词曲赋的门径,作为诗人的显然得益于毛麓钟的教诲。从“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之句中是不是已经能够感觉到那种王者之气了呢?
诗人需要有天赋,所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现代教育设立众多专业,但没有教人做诗人的专业,除了作诗,还有更重要的事物需要学习。毛麓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先生,他是一个真正闯荡过一番的能人,他有着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可以教授给。毛麓钟主要的影响力是教导读书的目的,他常向他的这个弟子讲述古人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灌输学以致用的道理。
我们常说,学习目的要明确,小时候的评语中常见的就是某某某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当然这是夸你呢,只有老师认可的好学生才会获得这样的评语,可惜的是用得太泛泛了,终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小学生,能有几个学习目的是为了某种崇高呢?一些孩子学习目的是为家长,原因就是孩子直接的观感就是屁股后面站着督战队般的家长,其实这是糟糕的,好一点的是为了自己,这一层次就叫懂事了,更好的则是为了较大的群体,这一层就是明理了,较为高尚的目的是值得赞赏的,就已经达到英才一级了。当然过犹不及,例如有一个阶段曾号称读书是为了全人类,这就太虚幻了,太不真实了,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个大关尚未突破,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社会的,都是民族的一分子,超越它难度太大了。当然学习目的明确,和能否实现不是一回事情,但没有较为积极的、较为正确的读书目的而读书有成的几乎没有,著名的例子有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
此时的似乎没有写下为什么而读书,对来讲,能读书的问题好不容易才解决,先赶快读再说。可以说,是王季范让知道了读书好,应当读书,是几位塾师特别是毛宇居教会了他先记下来,这使得有了自己坚持读书的能力。重要的教师是毛麓钟,他告诉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讲,导师的作用就是赞许和引导,王季范、毛宇居、毛麓钟,就是的启蒙导师。
一个人一辈子遇到的教师不会太少,但多数人并没有将教过自己课程的老师都认作导师并给予尊重和感激,这其中缘由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以为是在忙碌中忘却了老师,其实这不是学生的错,问题主要出在老师身上。很多教师,终其一生,都没有起到导师的作用,人们多以为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的局限,其实对人起决定作用的导师是引导者,而人们接受引导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这种主动的行为完全来自老师的赞许,没有赞许过学生的教师只是教书匠,永远成不了导师。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老师的影子,他们对自己的导师都是心存感激的,而那个刻在心里的导师一定是夸奖过自己的人,不要小看这句夸奖,它是幼小的心灵关键的接引者。
人生众多碌碌者,的问题就是读书无作文胆,磨剑无破敌胆。胆,是欲望,也是目标方向,的启蒙者们的言传身教,启发了重要的欲望,也给他指出了方向,关键是他们都意识到了的与众不同,他们毫不吝惜地将美好的赞许送给。正是这种赞许将农民的儿子送上了成就无限的攀登之路。这是我们重要的研究心得。
现如今,多数学校里的教师,没完没了地教训学生,批评学生,却不知道赞扬学生。机械地应用“骄傲使人落后”之语,却不知道的这句名言是告诫他的战友的,只有那些经历过战火千锤百炼的勇士才有资格骄傲,提醒他们不要骄傲,再求进步,他在为他们指明纯粹和高尚之路。普通的人根本没有资格使用,小孩子哪里来的骄傲呢?孩子们更多的是自卑、不安和恐惧,老师和家长的责任主要是帮助孩子们克服自卑和战胜恐惧,为他们提供保护伞。如何能让孩子们自己站起来,成为大写的人呢?别无他法,唯有夸奖。
现代作家郑渊洁受过老师和学校的严重伤害,愤怒之下,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去学校受伤,自己带儿子学习,他总结的经验就是对孩子要往死里夸,是不是也很有道理呢?
夸赞孩子和溺爱完全是两回事儿,赞扬孩子是把孩子视作一个未来不可限量的人来尊重,只是现在还很弱小,需要鼓励方能长大,溺爱则是不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而是玩物,是弱智。赞许和溺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少年的家境不是很差,但也只能说不是社会底层,所以实在不能作为能够成就伟业的条件,只能表述为他确实受到多数人的赞誉,的训斥几乎都来自毛老爹,也不是愚蠢笨伯之类,而是他常常斥责儿子懒惰,毛老爹见不得闲着,甚至看书也算是闲着偷懒。
老爹毛顺生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人,在他看来秀才的路不是发家的路,当塾师夸奖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时,毛顺生却说:种田人家,不图什么功名利禄,只要能算清数,记得清账,能写信就可以了。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准则,他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说白了,老爹的方式就是骂不离口、打不离手,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对来说,与天奋斗的目标就是反抗他的老爹。
在幼年的那个时代,父亲多是严厉的,打儿子的老爹很多,但鲜有毛老爹那样,因为毛老爹不光是有名的脾气暴躁,而且还当过兵,打起儿子来那是毫不客气的。暴躁老头往往会生出柔弱的儿子,原因就是有些儿子会被老爹的暴怒吓住,而无法体会那暴风骤雨般的大爱,反抗老爹的儿子会早早长大成人。正好就是对老爹十分不满的儿子。老爹强迫他劳作,不让他上学,还不让他看杂书,老爹十分贪财等等都叫逆反。但不是愣头青,他没有为了显示勇敢而倔强地站在老爹的巴掌之下,而是能躲则躲,不能躲则寻求同盟军的支持。
他的同盟军就是母亲和两个弟弟,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依靠同盟军,这一招小时候就知道,并且身体力行。这一造就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居然是家庭环境使然,恐怕会使研究的人瞠目结舌了。
同老爹比较起来,对少年影响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亲,作为普通的农家妇女,文素勤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饭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孩子。母亲的言传身教,使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助人。少年生活的气氛中有着相当的佛教色彩,这一点很重要。作为一个灭敌千百万的伟大的军事家,在许多人眼里,他却是一个真正的佛,**农奴将的士兵称作菩萨兵就是明证。
老一辈人不可能不遇到乞丐,因为缺衣少食在那个时代是常态。那个时代的乞丐不是现代城市的乞丐,他们要的真的是一口吃的,而不是钱,钱对他们来说是过于奢侈的东西了,他们放弃尊严伸出手来只是为了活下去。我们应当知道,对待乞丐的态度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这一态度对人的成长很重要,决定了人这一辈子眼睛是向上还是向下。许多富裕的人家常常厌恶乞讨者,赶走接近他们的乞讨者,而不是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拒绝施舍,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不够富有,他们眼睛向上看着更为富有的人,这类人一生都是锦衣玉食的可怜虫。眼睛向下的是那些心存慈悲的人们,他们是即使自己不富裕,但依然会施舍一点食物的人,他们是精神富翁。
的母亲乐善好施对影响很大,它构成了人生观的基础,终其一生没有改变。敢于面对任何强敌,却害怕面对弱者的伤痛、眼泪和哭声。他的少年时代,中华大地充满了痛苦,多数人是麻木的,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继续制造痛苦。既没有麻木,也没有自私,而是以天下人之苦为自己的苦,他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佛教徒以忍让和同苦来化解世间的苦楚,则是靠积极的行动来解除世间的痛苦,他比佛更慈悲。我们无法知道那些质疑的人是如何对待乞讨者和贫困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能代表人类良知的恰恰就是慈悲心。以阶级把人划成不同的阵营,今后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否考虑中下层大多数人的利益,则是衡量知识分子永久的标杆,一心一意只为上层利益出谋划策的人不是知识分子,只是识字的奴才而已。
很早就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家附近一个农民婆婆,曾收下订金把猪卖给了毛顺生,过几天老爹派去赶猪时,猪价已涨了,毛老爹的精明从此事可见一斑,没有办法,毛老爹就是会算计,能发财。这个婆婆唉声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絮叨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里却是个大空缺,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尚是少儿的心软了,居然自作主张收回订金,把这桩买卖退掉了,不赚这种叫心灵不安的金钱。他的做法自然叫老爹大怒,老爹怒不可遏地训斥愚蠢笨伯加傻瓜,可以想象那么在乎钱的老爹什么话都能骂出来。但做的主却不能再更改,毛老爹再贪财也不能复去人家家里赶猪。宁可挨骂也在坚持自我的道德判断,他成为实际上的胜利者。
11岁那年,老爹毛顺生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和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渡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他的田产,毛顺生却认为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的,有钱也不是随时可以买到的,所以对想通过买地发财的人来讲这还真的是难得的好机会。母子俩的劝说自然没有效果,老爹获利了,但这件事情却给留下一种十分压抑的印象,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领袖了,依然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这件事情他老爹做得不对。
除此之外,与他爹的大冲突主要有三次。
次反抗发生在他10岁那年的夏天,酷暑中孩子们更希望放下书本去泡在水里,塾师邹春培先生显然不会认同这种期盼,他布置学生们预习《论语》,内容是武侠爱好者都熟悉的一段: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话,即使没有看过《论语》的,也有许多人知道,原因是金大侠写的《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强词夺理用它调侃过段皇爷手下的书生宰相读书不求甚解。
见到“吾与点也”的字样,心中暗想:哦,原来孔圣人是赞成弟子们游泳的呀。于是在盛夏的炎热中,他号召同伴游泳去,并说自己找到了对付老师的办法。有人出头,这太好了,显然在他的小伙伴中拥有较高的号召力,小伙伴们欢欢喜喜结伴下水。
邹先生回馆,发现他的学生们个个赤身裸体,正戏水弄波,大怒道:“孺子不可教也!”再下来就该是朽木不可雕也,显然邹先生准备用教鞭雕一下不是朽木但已经是出头的椽子的,则根据书上所写“吾与点也”,指出孔圣人是赞成下水游泳的!
这一下把先生逼到了犄角旮旯。邹春培十分尴尬,当时教育的精神就是服从孔夫子的教诲,而少儿学习的悟性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现学现用,孔夫子成了挡箭牌。这使得邹春培无言以对,他气急败坏地折断戒尺,到毛顺生那里告状说:“顺生兄,你家石三不得了,他才学比我高,我教不了他这样的学生啦!”毛老爹可不认为石三伢子才学真的比老师还高,听说儿子竟敢坏了学堂的规矩,顺手拿了竹竿就去教训。老爹可不讲究什么孔夫子的理论,讲究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师道尊严与父权具有十分接近的血缘关系,师父、师父,讲究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让老师下不了台,老爹自然要帮师父找回面子,在这师与父的合力进攻面前,选择了跑,知道挨打必不可少,不敢回家,想往外跑,尚不足10岁的他,在山里转了3天,只离开家几里远,还未能走出韶山冲。
孩童的出走是家庭的重大内乱之一,所有家长在准备教育孩子之前,都要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讲好无论老爹如何惩罚你,都不可以离家出走,没有这个契约合同,就不要轻易实施雷霆之怒,否则一切教育可能适得其反。的出走也不例外,这一惊人消息自然引发家人的极大担忧,亲友们全体出动,四处寻找,时间在焦虑中度过,亲人们度日如年,幸亏一位砍柴的老人,遇到了迷路的少儿,将护送回家,老爹没敢因此再打,先生也没有再为难他。对这次的经历,自我感觉很好,几十年以后,他向一位国际友人谈起时,称之为“一次胜利的罢课”,他说:“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孩子出走就意味着家长教育失败,这一结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第二次大的反抗发生在1906年的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13岁的帮着招待客人,不愿意做这些事,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种事情上。老爹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人反驳说: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这简直是批老爹的逆鳞,戳老爹的痛处,毛顺生气急败坏,举手就打。
少年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老爹再要逼近,就跳到冷水里去。这是真正的威胁,倒不是怕淹着了,而是怕冻着了,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确实有危险。这是态度决然的标志,老爹也犯了含糊,不敢再过度逼迫,可是又不能后退就这么算了,这多丢面子,一时间父子俩僵持在那里。
自然这时候该妈妈出面了,文素勤见怪不怪,这父子俩都是倔脾气,谁又能彻底改了性子呢?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对峙以父子各退一步化解,老爹承诺不再随意打骂,儿子则半跪认个错得以和平解决。
13岁的就和强悍老爹战成平手,可见他的斗争精神了,这种遇强不弱、不服输的精神在日后的岁月中被不断放大和扩展,在胜利的方针指引下变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终成了中国人的斗争精神,一步步打败了日本人、国民党,一直到朝鲜战场,中华优秀儿女都被赋予了这种精神的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哪怕是只有落后的武器也能与强大的美国打成平手,这林林总总都是结果,而种子就是在少年反抗老爹的时候种在心里的。
从此,悟出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迫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当时的并不知道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什么,却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弱者必须反抗才能改变任人宰割的命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福分,我们民族的命运改变是建立在的反抗精神上的,而这种精神如果追溯渊源,它居然来自毛老爹的父权压迫,这实在是奇特的一幕。
的反抗,对老爹的“不孝”,大概要算默默地抗婚了。14岁那年,毛顺生给他包办娶了个18岁的媳妇罗氏,实际上是为家里添个劳力,始终不承认这桩婚事,从未和她同居,老爹也无可奈何,能做的就是把“毛罗氏”作为的原配妻子写进毛氏家谱。毛罗氏早早就去世了,是个苦命人。这是命,不属于她。
母亲去世后,把父亲接到长沙住了一阵,毛老爹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一直供他上学,对此是很感激的。毛老爹亲眼看到了他的儿子与众不同,但没有坚持到看到儿子成为开国领袖,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50岁。父母亲去世较早,并不是先天的因素而是染上了当时难治的疾病,他们给遗传的基因是健壮的。这对一生保持旺盛的斗志很有帮助。

三大名著的启示:斗争、平等、行动
中国有四大名著,但有迹象表明,少年时主要热衷于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而著名的《红楼梦》是他老年才热衷的,这是否在启示我们阅读名著的顺序呢?阅读名著的顺序重要吗?我们说是的,显然读书的顺序和内容是非常有讲究的,很多人没有注意过这一点,常以为只要是名著读了就有好处,事实上却不尽然。
少年时爱读的这三本书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对中国的**也有重大的影响力。孙悟空的“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造反精神,《水浒传》里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诉求,三国里的“浪花淘尽英雄”甚至成为数百年来行动者的教科书。汉族的读书人将《三国演义》看作是某人编的故事或野叟曝言,清军却将三国视作兵书而入主中原。这就是书生与行动者的区别。
这三本书对影响巨大,事实上也只有对这三本名著研究透,也只有他有能力和资格扩展这三本书的内涵。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为赞赏的精灵,后来有诗赞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常说他有虎气和猴气,猴气难理解,是不是指不安分呢?那就是大圣气了,金猴的斗争精神,七十二般变化,在身上都有体现,金猴可以用毫毛化身千万,则将自己的思想传授到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水浒传》对的影响更为明显,逼上梁山在这儿真实再现,那就是上井冈山,五湖四海皆兄弟这样的平等诉求不仅仅在延安闪现,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实施军衔制,依然敢废除军衔,恢复官兵一致。的军队成员叫作指战员,不叫官兵,指挥员就是官,战斗员就是兵。不要小看这一称呼,当官的比当兵的只是上衣上多两个口袋,军长和连长没有服装上的差异,那么谁指挥谁呢?看惯了将星校杠以肩章排大小的现代年轻人,能想明白官兵穿一样服色的军队怎么打仗吗?要知道恰恰是这官兵一致的年代,中国军队取得了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而到了晚年,在全国范围开展评《水浒传》运动,又有几人明白他的用意——借用古典名著,把人类重要的思想传授给他的人民。
《三国演义》的作者虽有金鼓齐鸣的笔误,但依然掩不住满卷英雄气,诸葛亮则在数百年间被人视作智慧之化身,未出茅庐三分天下使无数人顶礼膜拜,然而孔明有问题,而且不是“时也命也”就能掩饰过去的。鲁迅先生虽然看出一些门道,例如诸葛孔明身上似乎放射出某种可以称为妖气的烟雾,但他也只判断出孔明是个假神仙,没有探究出孔明的错来。只有知道诸葛为什么没有成功,只有有资格指出孔明的错误竟然在于隆中对的分兵。所以这三本名著对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一番的。
由于比他同班的孩子识字早,所以他就有机会和精力读课外书,私塾就读时,他爱读塾师眼中的“闲书”和“杂书”。在学校里,老师不让读,他用课本挡住偷着读;在家里,老爹不让读,他就用布把窗户遮住,使老爹看不见灯光。
读了这些故事,就和小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们互相讲述,能说会道,肚子里有书,使得他在村子里,特别是在小伙伴中,地位很高,而且这时候已经显示出他的特殊的悟性。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对这一点纳闷了很久,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天才,这是了不起的悟性。
不公平是一种常态,这是很可怕的结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大文人为诸葛壮志未酬而落泪,很少有人为这世道不公平而痛哭,原因就是不公平是人世间常态,这是多么残酷的心态和现实。面对这种残酷,多数人会无奈忍受着,一些人会反抗,但古往今来的多数造反者的目的不是消除不平等,而是自己占据高位,来享受不平等,追求平等则成为人类的精神境界。这一点我们在今后会多次说明,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心灵的核心,贯穿一生。耶稣基督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呼唤,佛陀的众生平等的诉求占据了人类思想的,显然这种平等的思想要高于孔夫子的服从与秩序的观点,马克思则代表了近代人类知识分子的良知,那就是人类社会必须为多数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否则就是不合理的。则是以强力推倒种种压迫,来追求多数人的平等,因为生活的那个年代,实在是过于不平等了。追求平等这一伟大的信念就是这时候在的心灵中萌发的。
农民们遇到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要反抗这种不平等,《水浒传》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心目中的英雄。你能想象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浒传》一直是他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甚至可以这么说,水泊梁山英雄对的影响力不会小于马列主义,因为《水浒传》主要的观念就是平等。齐天大圣孙悟空,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三国逐鹿的各路英雄,已经像种子一般埋在少年的心里,在一般人看来这些只是故事,而在看来这些都是真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行动者。
除了和老爹斗争,的少年时代几乎是过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般的生活。也就是说,现代文明和西方文化与他无缘,他完全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土环境里面生长出来的,他进行的是传统的农业劳作,接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的根,非要给戴上某种外国的帽子,不是在夸他,而是某些中国人自卑的标志。今后的中国人无须再自卑了,我们的领袖在思想层面与耶稣、佛陀和马克思是一致的,他们共同站在人类思想的。
外面的世界其实早已是暴风骤雨般地变化着,自1840年后,中国已经变质了,只是和尚没有关系。距离近的动荡是1910年4月,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饥民开始只是请愿,盼着官府能给点吃的,但即使是这种基本的要求都被清政府断然拒绝,他们的手段就是直接出兵镇压,镇压引发暴动,但终统治者胜利了,大批暴动者被砍头示众。清政府对洋人卑躬屈膝,对自己的下层人民却是残忍无比。
消息传到了韶山,大家愤激地议论了好几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对这件事逐渐淡忘了,又去忙碌自己的小日子了,却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无辜被杀,这使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他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伟大的觉醒,上帝之所以是上帝,就是因为他将世间万事万物都当作他自己,佛陀之所以至尊,就是因为他把天下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之所以是,就是因为他把中国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任何探索的人都需要回归到那个时代,那个少年时代的中国,底层人吃不饱,上层熟视无睹,中间阶层由着命运分化。
研究中国问题的大部分学者,都没有抓住中国社会的主线,所以看上去头头是道,其实都是盲人摸象,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实际上,在袁隆平水稻良种和化肥普及之前的所有中国的**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线,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直面中国**,也无法理解中国**。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多了一个内容就是工业化,粮食问题,工业化问题第二,这就是中国**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其他的道德判断得不出太多有意义的结论。
在趋于理性的过程中,情感和理性有时候会产生矛盾,这时候的倾向性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节,韶山一带又闹粮荒,饥民们组织起来“吃大户”,劫走了毛顺生准备运往县城粜出的一批大米,毛顺生气得要命,却并不同情老爹,他感情的天平已经倾向于平民百姓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的眼界已经高出自我的家庭利益了。无数知识分子一开始欢呼革命,但真正革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很多人又站到了反革命那一边。超越了小家的,他的心境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