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火爆微信、抖音、B站的超人气科普网红“中科院物理所”问答精华结集。
★每册内容历时1年,精选200余个问答,囊括生活、学习、脑洞、宇宙、声光电等各类话题,满足不同的好奇心。
★不枯燥、接地气、说人话。每一个提问都来自一个网友的真实留言,每一个回答都干货满满又透着萌感与俏皮。
★漫画插图贯穿文中,趣味十足。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汪卫华作序,著名科学家张双南、曹则贤、苟利军,《加油!向未来》节目制片人王雪纯,多位一线科普大V【@不刷题的吴姥姥@李永乐老师@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毕导@妈咪说MommyTalk】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在中科院物理所官方公众号的后台,活跃着超百万的物理爱好者,他们源源不断地向“物理君”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来自生活场景中的突发之问,有的来自课堂上不会讲的“超纲”内容,往往是“爸妈不会、老师不教,不问还憋得慌”的问题。如:在台风的风眼扔一颗原子弹会怎么样?穿越回古代(比如秦朝)能发电吗?声音能灭火吗?皮卡丘发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啥问题都敢接招的“物理君”每周五都会定期回答读者们的这些“灵魂之问”。
“物理君”将这些问答精华分类整理汇集起来,于是就有了《“中科院物理所趣味科普”三部曲》这套系列图书。这套书的内容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知识灌输,接地气、开脑洞、幽默好玩,特别是《物理君大冒险》这一册首度出现了“物理君”本君的漫画形象,并且融入了更有趣的穿越故事情节,更有代入感,使得无论成人科普爱好者还是正在学习物理课的学生,都能在书中get到探索物理的乐趣。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物理所”)成立于1928年,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
在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中科院物理所是较早“玩转科普”的。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依托学科优势,向喜爱科学的广大读者推送兼具科学性、趣味性的科普文章。目前,公众号已有100多万关注量。公众号内容活泼有趣,原创内容丰富,包含问答、正经玩、线上科学日等多个栏目。
“问答”是物理所公众号的王牌专栏。在物理所从事科学研究的一批优秀专业人员通过该栏目与读者互动,用幽默通俗的语言解答读者对科学的各种疑问,自推出以来一直广受欢迎。


【媒体评论】

无处不在的物理,让生活变成了激动人心的冒险。物理不只是课本和考题,希望你能在这本书中和“物理君”一起发现研究物理的乐趣和意义!
——@不刷题的吴姥姥

书里的提问都来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其中一定也有你“问在心头口难开”的问题。这次跟着“物理君”一起穿越吧,你会发现物理不在别处,就隐藏在每一个生活场景中。
——@李永乐老师

物理学是21世纪人们的知识标配。懂物理,做一个有能力理解自然的人,何其快乐也欤!1分钟物理,日积月累,必见水滴石穿之功。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曹则贤

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科普书,它的问题全部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的读者提问,有每个人日常中都可能碰到的疑问,也有脑洞大开的问题,“物理君”的回答都是简洁易懂,妙趣横生。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双南

一个简单的棱镜就能够让我们看到太阳的彩虹美,而《1分钟物理》就如同棱镜,简短有趣,能够帮助我们一窥物理的奥妙,值得一看。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苟利军

对于喜欢思考的人,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往往像是照亮黑暗的一道光,会让他瞬间找到思考的方向。为此,物理所的才子们应该感谢所有抛出问题的读者,是他们的脑洞成就了这本书中闪亮的答案——不仅清晰,而且有趣;看似轻松,实则用足功夫。虽说是“1分钟1个知识点”,却并非捷径,而是曲径通幽的入门处
——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节目制片人 王雪纯

没有复杂公式但不失准确,没有深奥原理但足够奥妙。无论翻到哪一页,你都能感受到物理的乐趣。
——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你其实并不了解。这本《1分钟物理》一定能让你重新审视那些生活中被错过的有趣细节!
——毕导

《1分钟物理》专治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困惑,小问题当中往往隐藏着大道理,如果你也对生活充满了好奇,那快来寻找答案吧!悟理,1分钟就够了!
——妈咪说MommyTalk


【前言】

第1辑 推荐序 于渌(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科学发现的原动力。各位读者朋友,你们可曾对大自然的现象产生过好奇?比如: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闪电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的?用手机拍摄电视屏幕为什么会有黑色条纹?……幼时的我们不会想到,一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其实是我们接触物理学的起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有些简单的问题很容易解答;但有时候又会衍生出更多更新奇的问题或想法,总也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接触到的现象越来越多,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广,新事物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普工作者必须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手段来满足和进一步启发大家的好奇心。
2016 年 4 月,中科院物理所几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物理所微信公众号上创办了“问答”专栏。专栏一经创办,就引起粉丝们的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向物理所公众号提问的热潮。专栏收到很多非常有趣的问题,而参与答题的人也从物理所的几位师生,扩展到兄弟院所和其他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很快,“问答”成了众多粉丝每周期待的栏目。“问答”专栏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一百多期,而本书的内容正是取自该专栏的精华,读者们的问题分别归纳为生活篇、脑洞篇、学习篇、宇宙篇和量子篇五个部分。有的问题很简单,但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物理知识;有的问题角度新奇,阅读答案的过程就像坐上了一辆科学的趣味列车。在这里,有些问题会有确定的答案;有些问题却只能在“答案”的引导下让人产生进一步的想象空间;有些问题甚至连科学家还没有定论。
正如书名《1 分钟物理》所言,书中的大部分问题与答案可能只需要一两分钟就可以读完,读者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可以汲取科学的养分。然而,在惊叹物理学有多奇妙的同时,我们必须记住,仅仅一两分钟的时间很难彻底搞清楚一个物理问题,答案的提供者也无法确保所有的回答面面俱到。好的问题是一次探索的起点,但好的解答往往并不是探索的终点。这里的回答更像是一把钥匙,帮你开启一扇好奇之门,门内更广阔、更丰富的物理世界,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希望这本书中的问题和答案可以让你对物理学多一点兴趣,对生活和大自然多一些好奇。
科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求未知,并与更多的人共享,是科研人员的强烈愿望。物理所微信公众号的红火,依靠的是一批铁杆粉丝,其骨干是一批活跃在科学前沿的青年研究人员和充满活力的研究生,他们的激情是“问答”专栏的坚强支撑。专栏的创立和进一步提升是“大众科普”的尝试,它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着力于培育科学文化:好奇是求知的动力,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我非常赞赏年轻同事和同学的激情和付出,热忱向读者朋友推荐这本非比寻常、大开脑洞的优秀读物。
愿“专栏”越办越好!期待本《1 分钟物理》第二辑早日和读者见面!


第2辑 推荐序 汪卫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学家)
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物理”这个词的吗?又是什么契机引发了你对科学的兴趣?你是否经常在家里、在课堂上、在旅途中、在阅读时……突然发出对某个现象的疑问呢?在产生这些疑问时,你都找人提问或自己找到答案了吗?
2019 年3 月,《1 分钟物理:“中科院物理所”趣味科普专栏[第1辑]》面世,书里面238 则有知识、有趣味、有启发的科普问答,就是从成千上万个网友的提问中生发出来的。书出版后,很快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和推崇。在科学普及成为实现国家创新发展重要之翼的今天,科普工作者在感叹社会公众对汲取科学知识有着浓厚兴趣的同时,也意识到科学传播工作任重道远。怎样以通俗的方法讲述严谨的科学,点燃民众对自然科学的学习热情,是我们一直在探寻的科普之道。
同样在2019 年,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创办后的第五个年头,粉丝数突破了百万,承载着创作的喜悦和大家的期待,人气“问答”专栏迎来了第200 期。在继续为大家凝练精华的同时,时隔一年,《1 分钟物理[ 第2 辑]》也“如约而至”。相信读过第1 辑的读者对丛书的内容特点和设计风格已经有所了解,为了更好地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第2 辑将所有问题归纳为十大类:力学篇、声学篇、光学篇、电学篇、热学篇、杂学篇、自然现象篇、脑洞篇、宇宙篇和学习篇。新的一辑希望能以更细致、更准确的分类,让读者更快锁定想要了解的物理学知识。
在这一年“问答”专栏收到的问题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粉丝从生活的点滴中捕捉物理学的奥秘:“为什么湿衣服不好脱下来?”“手机是如何测剩余电量的?”当然也有在脑洞世界里的各种思考:“人类若同步同向走路,能否扰乱地球的自转?”“能用水浇灭太阳吗?”每每看到这些妙趣横生的问题,我就忍不住拍手叫好,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知识,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答。在这些问题当中,很可能就有你一直“憋在心里口难开”的疑问。
人类对未知无穷尽的探索附加了科学神秘的标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奇妙现象又揭示出真理就在身边。中科院物理所播撒的科学种子之所以能够发芽生长,是因为既立足于融媒体时代多平台、多形式的传播手段,也有赖于背后有这样一群科学知识的“播种者”——热衷于科学传播工作的科学家和研究生们,是他们将严肃的自然科学讲述得如此生动可爱。在这里,我要对包括本书的参与者在内的所有科普工作者们为科学传播工作的倾情付出表示感谢,同时诚挚地向读者推荐《1 分钟物理》系列科普读物,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在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增进对物理科学新的认识,感受宇宙万物的无穷魅力。


【免费在线读】

★在台风的风眼扔一颗原子弹会怎么样?

物理君要赞美这个脑洞!哈哈!这应该没什么影响,原子弹的冲击波范围也就十几千米吧。一个大点的台风风眼直径动辄二三十千米,更不要说外围几百上千千米的气旋了。原子弹连风眼都填不满。大自然说,你们人类完全不够看啊。我知道,这肯定不是你们想要的答案。那我们来脑补一个特别特别大的原子弹和一场小型台风吧!首先台风眼是地表的低气压中心。大气从四面八方流向风眼,然后在风眼外围涌向高空。在那里丢一颗原子弹,原子弹释放的大量热量会使台风中心的气压短时间升高。这使得台风短时间减弱。然而这并没有(那个什么)用,热空气会迅速往上层大气涌,这又加剧了地表的低气压,于是更猛烈的台风即将产生。所以,核弹对台风是完全没有办法的。这是螳臂当车呀!砸颗小行星说不定有用。

★我们穿越回古代(比如秦朝)能发电吗?
为了这个问题,物理君专门跑去翻了《史记》,这真是太为难理科生了。(不过术业有专攻,我尽力而为,如依然有史实错误,望勘正。)首先,秦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生铁冶炼技术始于春秋后期,西汉开始大范围应用,秦朝的冶铁技术就算没有成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样我们就有了两种电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青铜和铁,理论上就有了制造原电池的可能性。不过,由于铁和铜的电化学活性差得不是特别多,再加上铁中杂质多,青铜中又掺有少量锡。因此,这个原电池的效率必定是极差的。当然,光有金属电极还不行,还要有酸和盐组成的电解液。这在秦朝还真不一定有。因为常见的酸性植物,番茄啊,柠檬啊,那时都还没引进。本地产的柑橘又在南方,而中国的南方大开发还要等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好在我查了一下,发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原来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我顺手还发现原来春秋时期我们就已经有醋了!所以酸液也有了!因此,在秦朝,虽然电灯泡是完全没有机会造出来的,不过电池可能真的能造出来哦!这还没完,秦朝有没有磁铁这个事情似乎还没有定论,但磁铁是可以造的。将铁粉部分氧化成四氧化三铁,然后烧结成块材,再让它缓慢降温到居里点以下,这样它就可以在地磁场的诱导下成为一个比较弱的磁铁(这是富兰克林说的)。这样,有了磁铁,有了铁铜做的导线(当然,那时的铁铜有可能延展性差,不足以制成线,不过无妨,不行我们就用金嘛),彼时蜀郡郡守李冰正在兴修都江堰,当时的人有一定的水利工程能力,那么……你懂的。

★请问每次大型货车、客车刹停后总能听到放气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大型客车、货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动能,想要在短时间内让它停下来需要很大的力,刹车踏板踩起来也非常硬,一般需要使用压缩空气作为辅助来帮助我们刹车。踩刹车时,压缩空气进入制动气室推动刹车片,松刹车时,为了松开刹车片,需要将气室中的压缩空气排出,此时就能听到放气声了,刹车踩得越狠,松刹车后听到的放气声越大。

★如果把地球冷冻一下,温室效应会缓解吗?
把地球冻一下,温室效应并不会缓解。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下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地球之所以可以维持在一个宜居的温度,除了太阳提供热量之外,大气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保温作用,这种保温作用主要是依靠大气逆辐射来实现的。太阳光主要向地面输送短波辐射,地面被加热后以长波的形式向低层大气辐射热量,之后大气也被加热;从地面辐射到大气中的长波辐射一部分散发到外层空间,一部分则被重新反射回地表以保温,这就是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很强(比如二氧化碳分子吸收4μm 波长的红外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会导致这部分本来要逃逸的能量被留在地球上,从而导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上升,地球自身的碳循环系统没法处理这么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地面温度和低层大气的温度逐年上升;同时气候变暖导致海洋pH值减小(变酸),以沉积物形式存储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又被释放,这种正反馈又加剧变暖效应。这相当于给地球穿了不断变厚的“棉衣”,短暂的冰冻可以“得一夕安寝”,但脱掉“棉衣”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保护地球环境,节能减排,你我都行动起来吧!

★光有压强吗?如果有,多少光可以把人推倒?
光压是存在的。先考虑大气压的成因:空气中有许多分子,它们都以很快的速度(大约每秒几百米)运动着,它们在运动中碰到物体并被反弹的过程会对物体产生一个冲击力,大量气体分子对暴露在空气中物体的冲击力之和作用在单位面积上,就构成了大气压。同样,一束光中的光子在照射的物体表面被吸收或者反射的过程也会对物体产生冲击力,这就构成了光压。
能将人击倒的力量大约是在0.01m^2上产生1000N(大约相当于100千克力)的力,此时压强大约是100000Pa,而太阳光光压只有大约0.000005Pa,所以将人击倒所需光的压强是太阳光的两百亿倍!想要产生如此大的光压,其光功率已经和世界强的激光器不相上下。当然,想用这样的光压击倒人是不现实的,因为在那个倒霉蛋被击倒前,巨大的光功率转化产生的热量已经将其蒸发啦!

★运动手环测心跳用的是什么工作原理?
目前运动手环多数是通过测量反射光来监测心跳的,具体过程如下:手环将一束光打在皮肤上,当心脏泵血时,血管中充满血液。血液倾向于吸收绿光反射红光,因此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时会产生颜色不同的反射光,手环正是通过检测这些反射光来记录心率的。
可以看出想要有效使用手环监测心率需要正确佩戴才行,不能有漏光,还要保证佩戴处血流通畅。

★一个64G 的手机,装满文件后会变重吗?
会。在解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各种存储介质的原理。
磁盘:包括磁带、软盘、硬盘等,都是通过磁记录数据的,写入数据会改变其内部物质磁性排列方向,其质量理论上是不会变化的。
光盘:包括CD、VCD、DVD 等,都是通过光学结构记录数据的,一般是一次性存储介质,写入数据就是在上面剟小坑,剟上就没法抹平了,所以只能刻录一次,之后只能读。写入数据之后,其质量理论上是降低了,因为剟了很多小坑。
闪存:包括手机存储、固态硬盘等,都是通过电记录数据的,每一个阱可以有有电子(1)和无电子(0)两种状态,写入数据以后,保存的电子数目有变化,但不一定变多还是变少,所以质量也会有变化的,只是太微乎其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