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凯迪克银奖作品,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选书,版权售出20多国

《纽约时报》《学校图书馆杂志》《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美国亚马逊网站K-8年级教师选择书目;2020年美国合作儿童图书中心选择奖(CCBC Choices);美国广播公司(ABC)、国家公共电台(NPR)年度童书。

  1. 多重认知,从小概念到大世界,从外界到内心

>画面充满巧妙的对比,引导孩子认知远近、大小、明暗、色彩、时间、功能,以及视角、感知等概念。

>不同的观察主体由于心理、物理和生理等因素,对世界有着不同的认知、感受。启发孩子启发孩子多角度观察、思考,开阔心胸与眼界;培养同理心,不轻易评判他人和自己。

  1. 自我觉知,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小孩、小狗、狐狸、鱼儿、老鼠……他们全都看见了一只猫,那猫咪到底是什么样子?

>石头是田鼠的家园,是大雁的标记,是狮子的王座,是昆虫的舞台。启发孩子经由观察一块小石头在世界的位置,体悟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发现万物彼此间的联系。

  1. 探索自然,趣味盎然的生态万花筒

>蜜蜂用复眼看世界,蚯蚓通过振动信号感受世界,蝙蝠通过声波感知世界……地上、地下、空中、水里,和猫咪一起解锁自然奥秘。

>蜗牛、田鼠、野狼、海豹、驼鹿、青蛙、狐狸……追随这块石头,认识20多种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环境,感知自然世界的瑰丽和奇妙。

  1. 惊喜连连,图文合奏的艺术盛宴

剪纸、彩铅、拼贴、油彩……混合媒介艺术调动孩子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令每一页都充满新奇与张力,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名家翻译,简洁诗意,节奏松弛有度,富有韵律。

  1. 蕴含深刻哲理,给予读者广阔思考空间

>保持好奇,包容开放,才能看到更大世界。正如罗素所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石头记录着生命的绽放,也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关于瞬间与永恒的哲理性思考给予人深刻启迪,鼓励孩子像小石头一样以沉静自然、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充满变化的人生。


【内容简介】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

有只猫漫游世界,抖抖胡须,竖起耳朵,挥动脚爪。

一个小孩、一条小狗、一只狐狸、一条鱼儿、一只老鼠都看到了这只猫,但这只猫在他们的眼中都不一样。当然,猫也看到了他们,并终看到自己。

当你看见一只猫时,

你看见了什么?

在这本礼赞观察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杰作中,布兰登· 文策尔向我们展示了一只猫千姿百态的生命形态,并提示我们:不同的观察视角将以不同的方式,塑造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石头一动也不动》

什么情况下,一块石头,

不仅仅是一块石头?

对某些动物来说,它是一枚鹅卵石;

对另一些动物来说,它是一座小山;

而对其他动物来说,他又是一座家园。

凯迪克银奖作品《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的作者布兰登·文策尔在书中告诉我们:随着视角转换与时间流逝,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也可以成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所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美]布兰登·文策尔(Brendan Wenzel)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插画家,热爱一切长有绒毛、羽毛和鳞甲的生物。布兰登·文策尔居住在美国纽约州北部,毕业于普瑞特艺术学院,作品见于全球各地的童书、动画和杂志,广受欢迎。作为一名活跃的环保主义者,他与众多环保机构合作,致力于世界范围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荒野生境以及濒危物种保护。

译者简介:

辛湄

资深童书编辑。

常立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儿童文学硕士生导师。著有《我想象》《让我们把故事说得更好》《动物来信》《故事里应该有怪兽》等书,译有《蝉》《内城故事》《想象有一天》等图画书。


【媒体评论】

超级棒的图画书!只用语言真的难以形容它的杰出。你必须亲眼去看,亲身去体味,才能明白文策尔创作的这本书到底有多了不起。

——《纽约时报》

从环衬到内文,每一页都充满智慧。这本书唤起互动,发人深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不断地领悟书中的真意……是值得每个图书馆收藏的好书。

——《学校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妙趣横生,发人深省,引人入胜。

——《书单杂志》星级评论

将一个巧思呈现得十分完美。

——出版观察网站书架情报网星级评论

充满力量感的图文合奏……妙不可言。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除了激发关于认知角度和主观性的反思,作者对散步家猫的艺术性描绘以及每一页色彩、纹理和情绪传达上的转变,亦为读者带来极致的视觉趣味。

——《科克斯书评》

一堂关于观察与理解的趣味视觉课,一次关于多重视角及视角转换的愉快体验。在这本书里,文策尔热情洋溢的幽默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还有一丝奇妙的冒险色彩和实验感。

——《华盛顿邮报》

文策尔的这本书简洁而新奇巧妙,可谓改变童书界格局之作。

——《赫芬顿邮报》

精彩的作品……书中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对话”,关于感知与视角、野生动物与栖息地、局部与全球变化、永恒与一瞬等。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本书如同一组壮丽的自然万花筒,令人惊叹!

—— 出版观察网站书架情报网

令人惊叹。

——《书单杂志》星级评论

文策尔的又一部杰作,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美妙绝伦。

——《学校图书馆杂志》

深刻而诗意。

——《纽约时报书评》

对变化与恒常的温柔颂扬。

——《科克斯书评》

凭借《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获得凯迪克银奖,文策尔是化日常琐事为不可思议的大师。他在本书中探索了一块石头存在的无限性。

——《书页杂志》

柔美而富有韵律的文字散发出一丝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气息,充满的巧妙的对比,适合去周边探索大自然时来参阅,也可以边朗读边静静思考。

——《儿童图书中心会刊》星级评论

布兰登·文策尔这本美丽的书讲述了认知角度和自然世界。

——莱恩·史密斯,凯迪克奖作家/插画家,代表作《格林爷爷的花园》

诗歌与插画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艺术典范,优雅地将读者带入一个世界,在那里,平凡的见解变得美丽、令人愉悦、意义深远。

——汤姆·利希藤黑尔德,畅销书插画家,代表作《鸭子!兔子!》、《晚安,工地上的车》


【前言】

你好,世界!

常立(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

阅读布兰登·文策尔的图画书,总是让我想起计算机编程C语言的个演示程序Hello World,即输出一句问候语:“你好,世界!”这句话非常有名,几乎所有学习编程的程序员都用代码说出过它。这句话包含的全部新鲜、好奇、欣喜与满足,我们都能从文策尔的图画书中领略到。

我们出发,看见广阔的世界

文策尔曾创作过一本图画书《你好!你好!》(Hello Hello),把这本书与他之后创作的两本图画书《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They All Saw A Cat)、《石头一动也不动》(A Stone Sat Still)连起来看,我们能发现一个有趣的逻辑线索,即:我们如何从自我出发,走向世界、发现世界、探索世界。

世界如何看见我们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则是世界对我们的回应:我们看见了世界,而世界会如何看见我们?这一次,我们追随一只猫的脚步去和世界相见,而我们站在大千世界的万物这一方,回看这只猫。

在狗的眼睛里,猫消瘦警觉;在狐狸的眼睛里,猫肥胖慌张;在鱼的眼睛里,猫是一张巨大的圆脸;在老鼠的眼睛里,猫是一个狂暴的凶神;在鸟的眼睛里,猫是陆上缓慢行走的小不点儿;在跳蚤的眼睛里,猫是一座移动的、毛蓬蓬的山;在蛇的眼睛里——哦,蛇的视力很差,但它能用眼睛与鼻子之间的颊窝进行“热定位”——猫是一张红外线图像;在虫子的眼睛里——哦,蚯蚓没有眼睛,但它能用体表的刚毛来感知物体——猫是一组感知信号;在孩子的眼里,猫是可爱的宠物;在世界的眼里,猫是以上所有形象的拼贴组合;在猫自己的眼里呢?

这是书中有意思的部分。我次阅读时猜想,猫在水中看到的一定是自己的清晰影像吧,就像在镜子中看到的一样。认识世界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自我吗?孩子们不正是像猫一样,从他者对自己的看法中认识自己的吗?

但是文策尔描绘了一幅波光荡漾的画面,猫的影像看起来模糊不清,就像一阵风吹过水面,打碎了镜子般的平静,使影像扭曲变形、游移不定。这一处理令人叫绝,因为这才是所谓自我的真实样态——自我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随地与世界发生着关联,并在联系中互相影响、不断改变。认识自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那么,这只猫终认清自我了吗?

后一页,画面的右下角有个从猫脖子上摘下的铃铛,我把它视为文策尔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我们不妨把故事快速回看一遍,盯着那个铃铛。它在每一页图画中出现,在每一个角色眼中变化成相应的模样,也就是说,铃铛和猫一直是一个整体。猫也许从未疑惑过伴随着自己的叮当声从何而来,直到它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哈,铃铛是铃铛,自己是自己——我愿意相信存在这样一个觉醒的时刻;愿意相信从此以后,猫经由认识自我获得了自由。

一动不动也能看见世界

如果我们不像猫一样周游世界,而是像石头一样一动不动,我们是否还能看见世界?文策尔的“看世界三部曲”来到了矛盾、也微妙的部分。这一次,我们从始至终都在追随——或者说是附着于——一块石头。

许多故事都是从一块石头开始的。一块简单质朴的石头,可以引发千姿百态和万般变化。《石头一动也不动》也是如此,内容与形式契合无间,以精妙的文图呈现精妙的哲思,从一颗静静的石头开始,展示给读者天地的辽阔与万物的精微。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这颗石头引发了一种诗的悖论。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悖论,它主要体现于文字方面。文字中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谬误比比皆是:石头既黑暗又明亮;既喧闹又安静;既粗糙又光滑;既是绿色,又是红色、紫色、蓝色……若石头只是单一的石头,若我们只生活在单一的逻辑世界,那么整本书的文字就都成了荒唐无稽的不解之谜。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还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在这个诗意的世界里,“我总是古旧,总是清新”(陈梦家《铁马的歌》);古瓮既沉默不语,又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济慈《希腊古瓮颂》);而石头既是一颗石头,又是一切故事的开始,甚至是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一个点,是万物的起源。

与文字相辅相成的是书中的图画,它们展示了两种魔术,解开了文字布下的一道道悖论谜题。

一种魔术是空间的魔术。就像《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所展示的那样,对不同的对象,石头成为了不同的空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意味着不同的含义。

对麋鹿来说,石头是一块小小的鹅卵石;对象鼻虫来说,石头是一座山。对海豹来说,石头是大快朵颐的厨房;对狮子来说,石头是盘踞雄视的王座。对顾影自怜者,石头是虚构的故事;对轻歌曼舞者,石头是表演的舞台。对疾如风者,石头是刹那的掠影;对徐如蜗者,石头是漫漫长路……

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石头的变化简直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多,如此,石头既一动也不动,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动。

另一种魔术是时间的魔术。石头在日落时黑暗,在月出时明亮;在盛夏翠绿,在深秋艳红。时间也在整本书中静静流淌,每当重复性的字句“在流水、青草与泥土之间,一颗石头静静伫立……”出现,那只用腹足丈量长路的小蜗牛就在石头上换了个位置,甚或后,一只新的小蜗牛又出现在初的起点……时间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溜走,直到陆地变成了沧海。

这两种魔术的交叉运用,使得这块石头所象征的世界,并非牛顿定律下严密运行的机械世界,而是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们所揭示的不确定性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物正如薛定谔的猫,既死着又活着。

这引发了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我们给孩子(甚至幼儿)阅读文策尔的这一系列关于“看世界”的图画书,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

欢迎来到新世界

如同一个哲人,也如同一个孩子,文策尔孜孜不倦地注目着大千世界,试图从各个视角去探求它的奥秘,发现它的奇妙与瑰丽。“世界”与“我”,联结“世界”与“我”的“认知角度”与“认知方式”,始终是文策尔的兴趣所在,也是他创作的一系列图画书的隐性线索与主旨。

在《你好!你好!》中,文策尔让孩子凭借好奇心在世界中出发远行,去认识这个世界;在《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中,孩子感知到了世界对自己的回应,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在《石头一动也不动》中,文策尔引领孩子去关心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去衡量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去发现世界万物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万花筒般的化学反应。

已知的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常常会自发形成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执行一系列重复的仪式性活动,这能够帮助他们从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获得安全感。而文策尔的图画书中,有如此众多的关系和如此繁复的变化,会不会破坏孩子们的这种安全感呢?

答案是当然,但这是有益的“破坏”。

事实上,孩子不仅仅是貌似保守的固定仪式的守卫者,同时也是世界上勇于探索的冒险家以及富于实验精神的科学家。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婴幼儿是像科学家一样来研究这个世界的。他们根据自身经验,产生理论假设,建立模式,重复实验。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假设相违背,他们就会不断调整模式,重建假设,直到实验结果与理论越来越吻合。孩子们通过这个不断重复的研究过程,来加深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

阅读文策尔的图画书,就像在做有趣的认知实验。它会一次又一次动摇孩子对世界的原有假设,并终在轻盈的迷惑中重建新的认知平衡,帮助他们完成让新的世界图景取代旧的世界图景的学习任务,进而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在阅读中渐次成长。我想,在文策尔的下一本书中,世界必将呈现出新的变化,而孩子也会继续成长——下一个新世界,又将如何打开呢?就让我们一起期待,也为这个流动不居、变化无穷的世界欢呼吧!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