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传世之作,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全面了解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经典入门书。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将《传习录》列为中国人的国学经典之一。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是中国哲学研究泰斗陈荣捷倾注数十年心血写成的力作。陈先生参考中日几十种《传习录》注评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传习录》进行了详细注解,并精心挑选刘宗周、孙奇逢、东正纯、佐藤一斋等儒学大家的精彩评语附于原文之后。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经据典,悉溯其源,为读者扫清了知识障碍。从前各家的评语,陈先生以学术的客观立场兼收并蓄,于阳明之言有所阐释或修正的便多多采用,只是表扬或者重述阳明之意的则较少选入。既收录了很多以前由于门户偏见而没有采纳的精彩评语,也放宽视野吸收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多角度、丰富的评语,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王阳明的思想。

此外,陈荣捷先生从《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年谱》等文本中拾遗五十一条王阳明语录,对《传习录》中的心学思想进行补充阐释,为其他版本所没有的。故《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权威全面详尽,是学修阳明心学的上佳进阶读本。

《近思录详注集评》内容简介:

《近思录》是宋代大儒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理学著作。二人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位理学大师的大量作品中精选出六百二十二则语录,分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结集成书,详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近思录》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经典地位,素有“性理诸书之祖”的称誉,是学习和理解程朱理学的入门书。清代学者江永称,“凡义理根源,圣学体用,皆在此编”。在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的七百余年里,《近思录》被屡屡刻印,版本之多,仅次于钦定科举的《四书集注》。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将《近思录》与《论语》并提,推荐为国人的七本书之一。

欧美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哲学和朱子学研究权威陈荣捷,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阅历,从朱熹的著作以及中日朝三国学者在六十余种《近思录》注释版、近五十种《近思录》笔记里所作的海量注解评语中,筛选出精辟独到者共一千三百余条附于原文之后,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程朱理学思想。同时,又对《近思录》原文涉及的典籍、术语、引文、人名、地名等详加注释,使该书成为一部内容详实的《近思录》注评珍本。


【作者简介】

陈荣捷(1901—1994),1901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县,1916年考入香港拔萃书院,学习英文和中文。1924年岭南学院毕业后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英语系,1926年改入哲学系。1929年以题为《庄子哲学》的毕业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相继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夏威夷大学任教职。1943年任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中国哲学教授,1951年任该校人文学院院长,是当时东方人在美国担任的较高学术职位。1966年自达特茅斯学院退休,被授以“中国哲学和文化荣誉教授”称号。

20世纪60年代为各种英文百科全书,包括《大英百科全书》撰写中国哲学词条,被欧美学界誉为“把东方哲学文化思想为完备地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大儒”。

陈荣捷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哲学资料的英文翻译。1963年,四部英文译著《坛经》、《王阳明〈传习录〉及其他著述》、《老子之道(道德经)》和《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又名《中国哲学资料书》)在美国出版。《中国哲学文献选编》集十余年之功,英译标准极高,至今无人超越,一直是美国院校教授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

1975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思想兼任教授,与狄百瑞教授联合执教哥大新儒学讨论班,直至晚年。1978年被选为台湾地区“中研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美国“亚洲哲学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

在生命的后二十年里,将全部的学术关注集中在对朱熹的研究和对朱熹研究事业的推动上。1982年在夏威夷檀香山组织召开“国际朱熹会议”,成为当时世界朱子学术研究的高峰。著有《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近思录详注集评》《朱子门人》《朱学论集》《朱熹》《朱子新探索》等。


【媒体评论】

陈荣捷先生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哲学研究权威,英文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领袖,也是国际汉学界新儒学研究的泰斗。他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和《王阳明与禅》是中文世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里重要的阳明学著作。

——著名学者 陈来

此书(《近思录详注集评》)功力深厚,完备翔实,超迈前人,对学界的宋代理学研究贡献实大。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当代著名哲学家及哲学史家陈来教授


【免费在线读】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8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①,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②,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③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刘宗周云:“既云至善是心之本体,又云知是心之本体,益知只是知善知恶。知善知恶,正是心之至善处。”又云:“既谓之良知,决然私意障碍不得,常人与圣人同。”(《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三下。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十四上)

佐藤一斋引彭定求曰:“程子曰:‘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二程遗书》卷二十五,页一上)先生致知之说本此。”[《南畇全集》,光绪七年(一八八一)本,页一上。]

捷案:彭定求,字勤止,又字南畇(一六四五至一七一九)。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参看《清儒学案》卷四十二)

东正纯云:“会知之知即真知,决然私意不障碍,看(见)手势。盖王子致良知之说,始于正德辛巳(一五二一)。此录属壬申(一五一二)。已足以知宗旨焉,但未为主张耳。”

①入井:《孟子·公孙丑第二上》第六章云:“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②良知:《孟子·尽心第七上》第十五章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③胜用:《孟子·尽心第七下》第三十一章云:“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37澄尝问象山①在人情事变②上做工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③,致中和只在谨独④。”

刘宗周云:“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诀。先生言致良知,正指此。但此‘独’字换‘良’字,觉于学者好易下手耳。”(《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六下)

施邦曜云:“君子非除了人情事变,又有谨独工夫也。沉沉默默之中,所戒慎恐惧者,惟此人情事变之理。即纷应杂役之时,而沉默之地,主张自在。此动静合一之学。”

王应昌云:“谨独只在明善。愚欲于此再加一语。”

佐藤一斋引彭定求云:“《大学》于诚意,既两言慎独;《中庸》于‘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下,亦言慎独。明乎曾子、子思授受心传,在慎独也。邹东廓(名守益,字谦之,江西安福人)问于阳明先生曰:‘子思受学曾子者,《大学》先格致,《中庸》首揭慎独。何也?’阳明先生曰:‘独即所谓良知也。慎独者,所以致其良知也。戒慎恐惧,所以慎其独也。《大学》《中庸》之旨一也。’于是言下了然。”[《南畇全集》,光绪七年(一八八一)本,附《密证录》页二上]一斋附语云:“所引邹东廓问答,出处未考。”

①象山:陆九渊,字子静,世称象山先生(一一三九至一一九三),金溪(江西)人。参看《宋元学案》卷五十八及《宋史》卷四三四。②人情事变:《象山全集》(《四部备要》本)卷三十四(页五下)曰:“复斋兄(名九龄,字子寿)一日见问云:‘吾弟今在何处做工夫?’某答云:‘在人情事势物理上做些工夫。’复斋应而已。若知物价之低昂,与夫辨物之真恶、真伪,则吾不可不谓之能。然吾之所谓做工夫,非此之谓也。’”③致中和:《中庸》章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④谨独:《中庸》章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第五章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