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从《汉语大词典订补》看《汉语大词典》中的诸问题,从立目、注音、释义、相互参照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二部分,古代专书词语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以《齐民要术》及《型世言》《醒世姻缘传》等明清小说为例,探讨了古代专书词语研究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和补充义项、提早书证年代等方面的作用。第三部分,近代汉语类词典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以《近代汉语大词典》和《白话小说语言词典》为例,探讨其成就与不足,及其对《汉语大词典》修订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近代汉语词语辨考,列举并辨析了若干词语,一些是《汉语大词典》未收的,一部分是有不同理解有争论的词语。


【作者简介】

赵红梅,女,新疆石河子人,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词汇学和词典学。参与或主持国家及省部研究项目5项,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3部,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年)等多部词典的编写工作。
程志兵,男,新疆奎屯人,教授。先后任教于伊犁师范学院(现伊犁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赴新疆喀什大学援疆支教。近30年来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教学和研究,曾出版《汉语大词典订补》(2006年)著作一部,校点《松窗梦语》《奚囊蠹余》(《杭州文献集成》,2014年)两部古籍,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修辞学习》《语言与翻译》《辞书研究》《新疆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汉语史学报》等20多种刊物上发表词汇与词典类学术论文80多篇。2012年起参与《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专家稿审稿工作。


【目录】

章 《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与研究任重而道远 /1
节 《汉语大词典》立目和释义商榷举例 /4
一、立目不妥 /5
二、释义商榷 /7
第二节 《汉语大词典》内部失照举例 /38
一、词语条目之间意义失照 /40
二、注音之间的失照 /57
三、书证之间的失照 /62
四、存在数量较多的未列目词 /68

第二章 古代专书词语研究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73
节 《齐民要术》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74
一、《齐民要术》及其词语的研究概况 /74
二、《汉语大词典》未收《齐民要术》新词新义及书证滞后举例 /77
三、《汉语大词典》所收《齐民要术》词语问题商榷 /82
第二节 《型世言》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101
一、《型世言》及《型世言评注》词语研究概况 /101
二、《型世言》词语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作用 /103
第三节 《醒世姻缘传》等明清小说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122
一、《醒世姻缘传》词语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作用 /122
二、《歧路灯》词语札记 /129
三、《杜骗新书》词语杂记 /139
四、《风月梦》方言词拾零 /149

第三章 近代汉语类词典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158
节 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的成就与不足 /159
一、《近代汉语大词典》的成就 /159
二、《近代汉语大词典》所收词语问题商榷 /165
第二节 《白话小说语言词典》释义商榷 /185
一、《白话小说语言词典》概况 /185
二、《白话小说语言词典》词语商榷 /186

第四章 近代汉语词语辨考 /194
节 近代汉语词语杂释 /194
第二节 疑难词语辨考 /209

余论 对《汉语大词典》收词的一些看法 /240

参考文献 /254
主要词语索引 /261
后记 /266


【前言】

成书于20世纪末的《汉语大词典》(以下非标题和论著名处简称《大词典》),全书收词37.5万条,共5千多万字,以其释义准确、义项完备、书证翔实、体例严谨的特点,反映了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基本面貌,成为我国汉语语文词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国际性权威工具书,与《汉语大字典》(以下非标题和论著名处简称《大字典》)一起被称为中国辞书的“双璧”。但众所周知,辞书的编纂实为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辞书编纂工作,不论其规模如何,都没有完成之时,优秀的语文辞书势必要在不断的修订中继续发展。如著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在1928年首版完成后很快于1933年出版了2卷增订本和1部增补集,并分别于1972、1976、1982、1986年完成4卷本《补编》,1989年正式出版第二版;1993年起,在约翰•辛普森(John Simpson,1953—)的带领下,《牛津英语词典》(第三版)以在线版的形式进行修纂。法语的《大罗贝尔词典》在20年后出版了增订新版;日本规模的词典《日本国语大辞典》则是在26年后印行了第二版。这些大型辞书都在出版后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展开了补遗或修订工作,如今随着世界越来越快的变幻与发展节奏,辞书的出版与修订周期也越来越短,甚至有人断言中小型辞书5年不修订、大型辞书10年不修订,不仅会失去生命力,也会失去市场。显然,“语文辞书的生命就在于精益求精的修订,不断修订是语文辞书与时俱进的有效手段”。
一般而言,词典修订的动因主要源于“语言文化、科学技术、语言载体、学术理论、词典自身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这同样适用于《大词典》。《大词典》(版)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它也不免存在着时空的局限,也只能代表当时的认知水平,众多学者在充分肯定《大词典》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发表了不少商讨性的论著。曾有著作在后记中对商榷《大词典》的论著数量有粗略的统计,言“公开发表的有关著作近百种,有关论文一万三千篇左右”,可见《大词典》的确深受学者的关注。仅仅我们目力所及的研究著作就不下十数部之多,其中尤以辨考、商补、纠偏为主,如王宣武的《<汉语大词典>拾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刘敬林的《<汉语大词典>释义论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王锳的《<汉语大词典>商补》(黄山书社,2006)和《<汉语大词典>商补续编》(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马固钢的《<汉语大词典>札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曲文军的《<汉语大词典>疏误与修订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和《<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以及李申、王本灵的《<汉语大词典>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等。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无疑是与新近发掘整理的语料、不断创造更迭的新语言现象、日益推进的汉语言及词典研究新成果大量涌现,以及学界对汉语词汇及词汇史整体面貌的认识和把握更趋全面准确这一大背景相伴随的一个必然结果。为顺应时代和词典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为呼应从读者、研究者到编纂者等社会各方面人士对修订《大词典》越来越高的呼声,2010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了330万字的《汉语大词典订补》一书,从新增条目、订讹条目、补义条目、补证条目等四个方面对《大词典》进行了3万余条的修订,算是《大词典》修订工作的预演。可以说,《大词典》全面修订的序幕自此徐徐拉开。
作为《大词典》的忠实用户和词典编纂研究者,我们使用《大词典》多年,受益良多,《大词典》诚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其间也就词典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写成一些小文,加之2012年以《大词典》的修订为研究课题申报获批了*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同时也参与了《大词典》(第二版)的部分修订工作,我们深感词典修订工作之繁难,必须群策群力,反复斟酌,才能探求出更精确之释义,实现更完善之系统,故不揣鄙陋,将历年阅读札记和课题研究所得整理出来,供《大词典》修订参考。
为便于阅读,简单将本书的相关事项作一交代: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大词典》所做的学术札记,但因为时贤类似的论著太多,为了有所区别,就在词语考证上用了大量的笔墨,希望不仅为《大词典》修订作参考,也能为其他历时性工具书修订作参考,同时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二、本书讨论的《大词典》,只针对1986年到1993年陆续出齐的12卷本《汉语大词典》而言。1997年出版的缩印本、1998年出版的简编本、2010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订补》,以及2018年陆续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征求意见本,这些版本中的内容不在讨论范围内,只偶尔涉及。若这几种版本中已经修改者,限于精力,笔者没有全面核对,目力所及之处,尽量删减避免重复。
三、本书在摘引词典的词语释义和书证中,为节省篇幅有不少删节之处,不一一注明。而且摘引也并非按照其书的排印原貌,如《大词典》中用专名线来标示人名、地名等,本书就没有照引。摘录佐证材料时,为保证语气的完整,在不影响原义的条件下,也有一定的删略,标点符号也有所改动。
四、本书参考文献主要列出引用观点者,作为佐证的用例文献书目,基本不再列出。
五、本书以简化字排印,偶有需要处,用繁体字或异体字等非通用文字。
在本书整理期间,《大词典》(第二版)征求意见本正在陆续出版。《大词典》(第二版)计划出版25册,从2012年修订工作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出版前6册。翻阅新版《大词典》,的确有面目一新之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仍然需要精益求精编纂加工,可见词典的修订不可能一蹴而就,《大词典》的修订任重而道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