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海内外学界部以上海万国商团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

★学术名家熊月之、朱英作序推荐

★史料丰赡,视野宏阔,见解新颖,框架合理,分期妥帖

★解读长久沉默无声的全球中外文献,勾画体现“上海品格”的近代商团面貌

★在全球范围内挖掘史料,揭示上海万国商团的历史轨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万国商团研究(1853—1942)”与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全球视野下的上海”终成果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的新式商人组织与上海史皆是成果丰硕的学术领域,横跨其间的上海万国商团迄今却尚无专门研究,本书是海内外学界部以其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本书利用从世界各个角落搜集而来的新史料,对存世近一个世纪的万国商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与解读,通过对万国商团演变过程、主要活动、制度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既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冲击反应”范式,亦不景从于“中国中心论”的诠释路径,试图超越“民族-国家”的限制,采取全球史视野鸟瞰近代上海,重新阐释了上海乃至近代中国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的复杂面向,探究这座城市得以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的更为深层的历史成因。附录设置丰富,关于万国商团许多文献皆为首次刊布,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和深化提供极大便利。


【作者简介】

徐涛,祖籍山东五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上海市“晨光计划”“曙光计划”学者。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着眼于上海城市的历史嬗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2项,国际科研项目2项;已出版专著《孙中山与上海》《自行车与近代中国》等4本,主编英文论文集1本,参与编著10余本,发表论文70余篇。荣获“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术奖”一等奖、张仲礼学术奖等。


【媒体评论】

本书以上海万国商团为研究对象,在全球视野下还是部,填补了相关学界空白,对于上海史、商团史、近代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有一定推进;附录中所刊布的万国商团史料为后续研究的推进和深入贡献极大。本书堪称近代商团史研究的新创获。(编辑:陆琦杨)


【目录】

目 录
序 一 熊月之
序 二 朱 英
绪 论 陌生的“上海人”(Shanghailander)
一、一条“马路”
二、两条路径
三、三种情形
四、全球视野
章 忽生忽灭
一、租界·成军
二、“泥城之战”
三、名存实亡
第二章 英式商团
一、工部局接管万国商团
二、枝附叶着:万国商团与英帝国
三、英侨武人
第三章 万国之名
一、化敌为友:华员群体
二、常备武力:白俄军人
三、其他民族属性连队
第四章 繁市隐忧
一、全新的《防御计划》
二、尽显疲态的万国商团
三、“中立”不立
四、两战之间
第五章 孤岛残兵
一、淞沪会战
二、为德不终:孤岛中的孤军
三、风声鹤唳的日子
四、大限已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万国商团历任团长
附录二 万国商团历年规模
附录三 万国商团历年经费
附录四 万国商团统辖作战单位列表(按时间排序)
附录五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Regulations For The Shanghai Volunteer Corps,October 1922(《万国商团章程,1922年10月》)
附录六 《万国商团华队公会章程》

后记


【前言】

序 一
熊月之

近代上海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作用,意外地成为中外利益共同体。治外法权、战时中立是这一共同体形成的政治前提,华洋混处、面积广阔是这一共同体存在的空间基础。上海作为中外利益共同体,发轫于小刀会起义以后华洋杂居局面的形成,正式启动于同治初年上海成立中外会防局,共同抵抗太平军,定型于庚子事变时期的东南互保运动,其突出影响表现为持续增强租界“安全岛”功能,强力保障上海枢纽港地位,以及超常的自我增强功能。以租界为核心区域的中外利益共同体,是在中外关系磨合中、经多种力量博弈而自发、逐渐形成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各色人等,共同维系着租界的安全稳定与持续繁荣,成为中国近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奇迹。万国商团是构成这一奇迹的重要元素。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形成众多性质各异、大小不一的利益共同体,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其中有些是自觉建立的,有些是自发形成的。联合国及其下属的各类组织,都是人类基于共同利益与价值观念自觉建立的各种共同体,而有些区域性、专门性共同体组织,如动物保护组织、世界环保组织、同性恋组织等,则是自发形成的。所谓自发,即是从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到哈耶克所论的自发秩序,是出于人群自发行动的结果,而不是由某人或某机构自上而下设计或强力推行的结果。上海万国商团是在租界面临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由界内居民自发建立起来的组织,具有自发性、志愿性与民间性,到后来才发展成为获得租界资助的正式组织。其英文名the Shanghai Volunteer Corps中的Volunteer,就揭明了这一组织的特性。这种为了保卫本乡本城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民间组织,中外历史上都曾普遍出现过,也可以说在东方西方都有悠久的传统。也正因为有此传统,上海万国商团才会在没有多少阻力的情况下很快建立起来,日后发展为包括公共租界各主要侨民群体(英、美、日、德、意、俄、犹太等),当然也包括华商在内的民间武装。
剖析近代上海作为中外利益共同体的特点,可以有多种切入点,共同防治传染病、共同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共同治理走私贩毒、共同疏浚黄浦江等,但若论维持时间之长、涉及侨民群体之多,则以万国商团为突出。徐涛博士这本专著,是对万国商团这一组织的次全面的、系统的学术梳理与研究。
披览此书,我觉得全书资料与论述俱佳,宏观视野与微观剖析兼胜,确是难得的好书。
首先,史料丰赡。对于万国商团,以往缺乏精深的个案研究,存世的资料,如残枝碎叶,散处全球各地,向未经过系统的汇拢整理。作者筚路蓝缕,创榛辟莽,除了在国内各相关档案馆、图书馆爬梳剔抉,还多次前往英、美等国,有效利用与国际同行的丰沛人脉,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这一时代利器,碧落黄泉,尽力寻觅,终于集腋成裘。已有之各种语言的相关史料,据保守估计已有数百万字。在此基础上写成的专著,自然令人耳目一新,血肉丰满,生动可读。
其次,视野宏阔。近代上海国际联系极其广泛而频繁。上海租界几乎就是世界浓缩版。与万国商团相关的外侨,来源众多,各具特色。研究万国商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研究上海外侨发展史与相互关系史,既要了解英、美、俄、德、犹太等侨民移居上海的历史,还要研究这些侨民的背景及其相互关系。作者自觉地将上海历史置于全球范围内考察与解读,以万国商团组织变迁为切入点,结合公共租界之变迁,描述其生长历程与社会功用,分析其变化形态与历史功用,分析上海与中国、世界互动关系,提纲挈领,钩稽贯串,展现了万国商团这一机构的运动,对于中国及整个世界的复杂影响。
再次,见解新颖。同样的史料,同样的问题,在不同视野下,会有不同的理解。本课题有新资料、新视野,新见解也就比较多。比如,书中所论,“非正式帝国”(informal empire)概念不适用于上海史的解读。完全复制英国经验,不能适用于上海,这才导致万国商团成立之初,忽生忽灭。作者认为,万国商团之所以长期得以维系,既有内源性,又有外源性,这是基于上海复杂的国际性得出的结论。再如,书中认为,万国商团并非一成不变,排外的武装组织,所以能够国际化,不断发展壮大。书中论述,两次上海淞沪抗战,上海城区得以保全,没有遭受兵燹,与中外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密切相关。这些新见都立于坚实的史料与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经得起推敲。
复次,框架合理。万国商团历时近九十年,其产生与发展,既不完全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也不完全是从中国本土滋生的,而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产物。这是一个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怪物”。特别是万国商团中有一支由上海欧亚混血人组成的大队,这是世界任何其他城市史上都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本书针对这些特殊现象而建构起来的分析框架,论从史出,文质兼备。这种分析框架,有助于近代中国的历史书写从费正清 “冲击—反应”理论模式与柯文 “中国中心观”诠释路径的“钟摆式”范式困境中摆脱出来。
后,分期妥帖。上海自1843年开埠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略分为晚清、民国两个时代,细分下去又以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等,作为分期节点。本书没有简单地套用这一分期框架,而是以万国商团组织自身演变为脉络,分为五个阶段:从租界辟设到1870年为期;1870年至19、20世纪之交为第二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为第三期;“一·二八”事变至“八一三”事变为第四期;淞沪会战爆发至租界收回为第五期。这种分期方式,切合历史实际。
至于本书体现的逻辑严谨、文字畅达、征引规范、插图精美等优点,则是任何一本优秀学术著作都的起码要求,毋庸赘述。
总之,本书史料丰赡,视野宏阔,见解新颖,框架合理,分期妥帖,是一部开拓幅度大、原创程度高的优秀学术著作。此书的出版,对于上海史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乃至对于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假如将已得之资料,汇编出版,或在网上公布,则泽惠学林必然更多。

2021年9月

序 二(节选)
朱 英
记得2016年上半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通讯评审,其中有一份课题名称为《万国商团研究(1853—1942)》的申报书引起我的注意。虽然不知道申报者何许人也,但感觉不仅选题很好,而且论证也不错,遂推荐入选。后从国家社科规划办的网站获悉该课题复评获通过,入选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报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徐涛。随后不久,《史学月刊》编辑部要我对一篇题为 《近代上海万国商团之华员群体》的论文提出审阅意见,看后觉得不错,推荐发表。论文刊出,得知该文系万国商团研究这一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起初不认识徐涛,故留下的印象并不深。2016年底在广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得以相见,私下里一起到中山大学参观陈寅恪故居,还鼓动他以万国商团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得知其已申报并获批准,才想起评审过这个项目。
光阴似箭,转眼间五年过去了。徐涛发微信告知该课题研究已经完成,书稿《万国商团:一部全球视野下的上海史》将于年内出版,并寄来电子版让我先睹为快,同时希望我为该著写序。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乐见近代商团研究终于有专著问世,自然愿意写序予以推荐。
一、一部填补研究空白的力作
时间前推大约40年,近代商会和商团的研究同时在中国起步,但随后的发展却有明显不同。商会研究蔚为大观,从初的辛亥革命史分支很快发展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不仅论文众多,而且专著迭出,直至集大成之四卷本《中国近代商会通史》问世。商团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迄今仍只有为数并不多的论文发表,与商团的作用与影响很不相称。20年前我就曾写过一篇《近代中国商团研究述评》,指出当时的商团研究存在若干不足,包括研究对象的范围、研究时段存在明显缺陷,研究视野不够宽广,研究方法也需进一步改进,在资料的挖掘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缺陷。时至今日,这些缺陷仍没有明显改观,令人颇为遗憾。以上所说主要针对华界地区的商团研究,至于租界中由西人组织的万国商团,则研究更少。
相对而言,万国商团的研究难度更大,本书作者对此应有切身感受。之所以如此,一是万国商团的历史跨度长、涉及面广,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二是史料搜集、运用难度大。万国商团组织机构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英国伦敦、中国上海两处,但关键团员的个人遗存史料等散落世界各处,对研究者而言难以尽数搜罗;而且各类文献所用语言五花八门,史料翻译难度较高。因此,在华商商团研究专著尚付阙如的情况下,研究万国商团的著作得以先行问世,实属难能可贵。长期以来,万国商团被层层历史迷雾所笼罩,人们难以了解其真相,“成为了一群我们不熟悉的‘上海人’(Shanghailander)”。这部《万国商团:一部全球视野下的上海史》著作,将为我们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揭示万国商团的奥秘,在很大程度上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这也正是本书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当今学界趋于严谨,故慎用填补研究空白之说,但称本书的出版填补商团史研究学术专著的空白却是实至名归。尤其是相对于华商所建之商团,万国商团的研究难度更大,因而更值得肯定。另外,在整体上商会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超商团史研究,但对西商在华组织的洋商会至今也研究薄弱,不仅无专著出版,而且论文也极其少见。商团研究虽落后于商会研究,但对西人组织的万国商团却即将有专著出版,在这一点上又超过了商会。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既推动商团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又促进在华洋商会研究的进步。
二、万国商团的特点
商团特指近代中国以商人为主体成立的一种准军事组织。传统中国社会有团练,但并无商团。所以,商团也是近代舶来之物,肇始于上海公共租界英人创建的万国商团。其诞生于1853年4月,起初名曰“上海本埠义勇队”(Shanghai Local Volunteer Corps),终结于1942年9月,拥有长达近90年历史。本书指出,与英国本土商团或其他英属殖民地商团相比,万国商团极具“上海品格”(Shanghai Character);与其他华人商团组织比较,万国商团亦可谓独一无二。具体而言,万国商团具有如下四大特点:
一是国际色彩重。万国商团的高度国际化,缘于近代上海城市的高度国际化,特别是国际移民的不断增多。包括中国人在内,寓沪之人尤其居住公共租界者的利益需求,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万国商团的建制当中,其成员包罗了众多国家侨居上海的移民,其命运起落也与世界时局息息相关,这在其他商团中绝少见到。
二是影响范围广。万国商团源于英国,其演练方法、建制模式、组织章程等,皆为后起之华人商团组织所借鉴。不仅如此,万国商团历史上多次对外出防、对内弹压,不仅直接决定着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走向,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亦有重大影响。
三是军事实力强。1900年之后,上海万国商团成员一直保持在1000人以上,装备先进,后期更是有常驻守军(白俄团),渐有正规军属性,力量之强,独步亚洲。万国商团规模远超同期之新加坡、中国香港、天津、汉口等地的外侨商团组织,社会影响之大亦非其他商团可比。
四是存在时间长。上海的华人商团昙花一现,万国商团则几乎贯穿近代上海城市兴衰始终,即便在世界范围亦鲜有匹敌者。上海公共租界并非完全殖民地性质,无任何国家军队常备驻扎与保护,万国商团遂成为城市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本书所述以上四点,较好地概括了上海万国商团的特征。其中为显著且毫无争议的特征,应是国际色彩极为突出,这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的特殊格局形成的结果。如同本书所论,上海公共租界被称为“一个微型的国际联盟”,各国侨民较多,体现在万国商团中即是建有各国专属连队,如德国队、葡萄牙队、奥匈队、日本队、美国队、菲律宾队、意大利队、上海苏格兰队、白俄团、犹太队,甚至还有中华队。而侨民较少、实力不济者,或几国联合组成一队,或选择加入由英人主导的万国商团连队中,如捷克斯洛伐克人、丹麦人、瑞士人、荷兰人、挪威人、瑞典人、波兰人、立陶宛人、叙利亚人、伊朗人、埃及人、智利人、澳大利亚人等。万国商团先后成军50余支作战单位,很多是民族属性的连队,入团服役之各国各地移民为数众多,因而以“万国”冠名,名副其实。
至于其他三点,可能都是相对而言的特点,有必要做出范围或程度的限定。例如谈及影响范围,认为万国商团“不仅直接决定着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走向,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亦有重大影响”,似乎有过高估计万国商团影响的嫌疑。又如称万国商团存在时间长,“成为城市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特指公共租界范围内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不是针对整个上海而言。


【书摘与插画】

第三章《万国之名》(节选)
“万国”之名是笔者认为万国商团“上海品格”之变形,其国际化演变大略分为三个阶段:
万国商团成军伊始即非一国独有之组织。1853年4月的成军集会,是由寓居沪滨的英侨和美侨分别牵头召开的。一年之后的“泥城之战”,也是由英军、美军联合发起的,万国商团作为参战一方,其组成既有英侨也有美侨。事后,《北华捷报》的战场素描中写道,当美领金能亨提供的小榴弹炮出现在南京路上时,它“给全军将士原本紧张的心理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宽慰”。“泥城之战”中美国人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英国人。此战之后,沪上美侨遽然消失在万国商团的历史叙事中。起死复生的万国商团其后20余年为英式商团。这一“纯洁性”后来被外侨社群中的葡萄牙人和德国人打破。相对于变动不居的葡萄牙人作战单位,1891年6月成军的德籍连队,训练较其他英人队伍更为整齐,各项活动之组织也相当积极。1900年(庚子年,英文称是年为“Boxer Year”)是万国商团国际化形态固定下来的关键一年。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万国商团先后成了海关队(清末中国海关亦由多国人员组成)、日本队和一支美国连队。欧亚混血之葡萄牙人,甚至是中国人都向工部局提交申请,希望在万国商团编制中成立专属自己的民族连队,终无果。此为阶段。
传统中国社会,“商”为四民之末,少有商人自发组织,更无商人武装。近代以来,以华商体操会成立为嚆矢,商人此后能够拥有独立武装力量,借以保护切身利益,并代表商界参与一些重大的政治运动,这对于上海,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商人而言不啻为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变化。万国商团一直号称“万国”,然自创立以来长期以中国为假想敌,不曾有华人参与。1905年12月,“黎黄氏案”(又称“大闹会审公廨案”)激发外国租界动荡,万国商团出防,华商利益却不在保护之内,界内华人损失惨重。1906年5月,时任道胜洋行买办虞洽卿、华比银行买办胡寄梅和花旗银行买办袁恒之为主要发起者,“仿西国商家团练兵之意,纠集沪上青年商人”,以“维护华商利益、保护租界华人”为口号,组织华商体操会。华商体操会“为全国之筹办商团者创”,被公认为近代中国各地华人商团组织的鼻祖。是年底,华商体操会主动提出与公共租界内的万国商团“联合”。翌年3月,经工部局批准,正式签约加入万国商团,为中华队。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各国军队驻防上海租界,中外防务合作沟通亟需成为各方共识,是年10月万国商团又有翻译队,独立编制。化敌为友,万国商团华人连队相继成军是为第二阶段。
万国商团的发展动因既有内源性的一面,亦有外源性的一面。万国商团国际化的外源性表现为其命运起落与世界时局息息相关。类似事例在万国商团历史上比比皆是,一战爆发终导致万国商团德国队的解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排犹运动直接促成万国商团犹太队的成军。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造成全球范围散落不少白俄难民。1927年1月27日,北伐军逼近上海,引起租界当局的极大恐慌,工部局决定收编困居吴淞口多时的俄国军舰上的远东哥萨克军人,组建俄国连队。万国商团白俄分队初下设2个连和1个机枪排,由俄国海军上校福明(N.Y.Fomin)节制。1932年2月16日,沪上俄国义勇队与2支白俄分队共同组成万国商团白俄团,受季梅少校(H.H.Thieme)统率,“此举可作为上海俄国人武装力量成熟之标志,是彼此双方互为认可的巨大荣誉”。同年3月1日,作为常备军之一支,白俄团又成立第四队。白俄团(又称“丙”大队)是万国商团中一支常备武装,成员大都参加过反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国内战争,富有战斗经验。他们集中住在工部局为其建造的营房中,配备制服与武器,军官和士兵按月领薪,并享受免费膳宿和带薪休假。早期白俄连队仍采用旧俄军队的教练法,并遵循旧俄军队的条例,工部局还特许俄国队使用旧俄军队的军旗作为队旗。日常任务主要作为工部局警力的补充,卫守公共租界的重要基础设施、万国商团靶子场、华德路监狱(今提篮桥监狱)等。白俄武装的加入,使万国商团的“业余性质”大为褪色,工部局真正拥有一支常备武力,此为第三阶段。包括中国人在内,近代寓沪之人的利益需求,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万国商团的建置当中。除英格兰人外,侨民较多、沪上实力较强的民族,努力尝试以民族为单元在万国商团中建立专属连队,包括德国队、葡萄牙队、奥匈队、日本队、美国队、中华队、菲律宾队、意大利队、上海苏格兰队、白俄团、犹太队;而侨民较少、实力不济的沪上外侨,或几国联合组成一队,更多的人选择加入由英人主导的万国商团连队中,有捷克斯洛伐克人、丹麦人、瑞士人、荷兰人、挪威人、瑞典人、波兰人、立陶宛人、叙利亚人、伊朗人、埃及人、智利人、澳大利亚人等。万国商团先后成立50余支作战单位,很多是民族属性的连队,入团服役之各地移民则更为浩繁,不可胜数,犹如一支联合国军队在近代上海的集结,“万国”冠之,名副其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