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中论佛护释》的现代汉语译注。译文主要从完成于9世纪初的《佛护释》藏译本转译,以斎藤明的四版对校本为底本,梵文残本涵盖的部分则依梵本译出。通过对与《佛护释》相关的写本和经典的对比、考释,并将《佛护释》置于整个《中论颂》阐释文献网络中加以审视,程度地恢复了《佛护释》的原貌。作者在导论中对佛护的中观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思想性。全书行文流畅,论证严谨,编排典雅,是一部能够反映作者十余年学术积累的力作。


【内容简介】

公元二三世纪的印度论师龙树开创了“中观”思想体系,其后可分为中观古学与今学两系。《中论佛护释》为中观古学的思想样本,其于古代唯有藏译,而无汉语译传。
本书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叶少勇副教授对《中论佛护释》所作的汉语译注与研究。导论部分梳理了佛护的中观思想体系,着重指出其与中观今学的不共之处。译文部分基于藏译本和西藏贝叶经梵文残本,以现代汉语译出,同时在脚注中录出《佛护释》引文段落的梵语、巴利语平行文本,并摘译诸家注释对偈颂字词文脉的不同理解。


【作者简介】

叶少勇,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副教授。专著有《〈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六十如理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目 录
前 言 (1)
缩略语与符号 (1)
导 论 (5)
一、 《中论颂》及其注释 (5)
二、 中观学的思想分期 (8)
三、 《中论佛护释》文献概述 (8)
四、 佛护的中观古学思想 (10)
五、 关于归谬论式的争议 (26)
译法与体例 (31)
插图:《中论佛护释》梵文残叶 (34)

译 注
皈敬颂 1
第1品 缘之考察 7
第2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25
第3品 处之考察 47
第4品 蕴之考察 57
第5品 元素之考察 65
第6品 贪著与贪著者之考察 73
第7品 生、住、灭之考察 81
第8品 作者与业之考察 119
第9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133
第10品 火与燃料之考察 141
第11品 轮回之考察 157
第12品 苦之考察 165
第13品 空性之考察 175
第14品 和合之考察 187
第15品 有与无之考察 197
第16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207
第17品 业与果之考察 217
第18品 我与法之考察 241
第19品 时间之考察 257
第20品 因与果之考察 265
第21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281
第22品 如来之考察 295
参考文献 309
《中论佛护释》引文索引 315
《中论颂》注释摘译索引 316
中文词汇索引 317


【前言】

前 言

2009年6月,笔者向北京大学提交了题为《〈中论颂〉与〈佛护释〉——基于新发现梵文写本的文献学研究》的博士论文,其中已经包含《佛护释》第1、2、7、13品共四品的汉语译注。2011年该论文在中西书局出版时,我删去了译注部分,并在前言里说:“考虑到这一文献在中观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却从未有汉译本,因此我想留待将来译全后单独出版。”当时没有想到,这个“将来”竟是十年之后。
佛典翻译不易。虽然古代的汉译佛典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而现今,无论译者还是读者都是现代人,不宜直接照搬古例。但是,如果基于现代汉语重新创制一套术语系统,工程浩大不说,反倒是让熟读佛典的专业人士不知所云。因此,这里笔者尝试走“中道”——佛教的专有术语尽量承袭古译,只有在古代译词容易导致误解或混淆的情况下才启用新词;对于非专有词汇以及句法行文则纯以现代语体译出。同时考虑到《佛护释》的哲学经典属性,无论使用古语还是现代语都尽量直译而少作修饰,力争原文中的每个词在译文中都有体现。
本译文主要从完成于9世纪初的《佛护释》藏译本转译,只有约八分之一有梵文原本可参。近一个世纪以来,教界和学界已经有很多藏译汉的实践,甚至形成辨识度颇高的“藏译腔”。与汉译佛典不同,藏译佛典有很重的仿译性质,其中有大量的语法现象只为翻译梵典而生,而不见于本土藏语文献。由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通过藏译推测还原其梵文原本。而如果不懂梵文,仅仅熟识藏文就开展由藏译本转译汉语的工作,就容易望文生义,难以准确把握藏译文句的意义。在翻译《佛护释》的过程中,笔者努力透过藏译推测其梵本的词汇和句法,尽可能以梵文思考而非藏文。所以,说本译文是译自“由藏译本所恢复的梵文本”也无不可。这一方法并非故作曲绕,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对这一方法提供支撑的,除了完整的《中论颂》梵本和残存的《佛护释》梵本,还有《明句论》梵本中可以比证的类同段落,以及可以追索梵巴语原文的各种引文。
对古代文本的翻译应尽可能地包含文献学研究信息,即所谓“研究式翻译”。本译文的脚注部分即基于这一目标展开。首先,为了程度上拼凑恢复佛护释文的梵本面貌, 笔者尽力追索其中引文的梵语、巴利语平行本,并在其他梵文材料中比证类同段落。其次,为了将《佛护释》置于整个《中论颂》阐释文献网络之中加以审视,笔者比较诸家注释,注出佛护对《无畏疏》不具名地引用或仿写,并且摘译诸家注释中对偈颂字词文脉的异解和对关键概念的阐释。
本书的译注部分努力做到忠实原文而避免主观,仅在导论部分阐发了笔者对佛护思想的解读。笔者曾提出将龙树所代表的中观古学判为认识论虚无主义,引发了一些反对的声音,目前主要集中在网络上。质疑和争论当然是有意义的,前提是双方都在一手文献中寻求支持,而非依据佛学概论之类的书籍。本书的导论部分逐段摘引佛护释文以支持认识论虚无主义的解读,同时也简要分析了流行的反本质主义阐释是如何不适用于中观古学。
本书的写作得到多位师友的热情支持和无私帮助。首先感谢我的博士导师也是梵语授业之师段晴先生,正是在她的指引下我才有机会接触到《佛护释》的梵文写本,并终深入中观学领域。在日本学习期间,辛嶋静志先生曾带领我逐字释读《佛护释》写本,使我得窥梵文写本学堂奥。恍然间先生已经往生西归,每遇梵本漫漶难解之处就会想起辛嶋先生的言教,感念不已。还要特别感谢斎藤明先生。2005年在伦敦的国际佛教学大会上初次见面后不久,斎藤先生便将他以《佛护释》为题的博士论文签名寄赠于我,这本论文成为我此后十余年的案头书,本译文即从中获益匪浅。我走上由文献学而入中观哲学的道路,很大程度上也源于留日期间从斎藤先生处所受教益。
姚治华教授曾通读本书初稿并给予宝贵建议。就书中的一些义理问题,我曾多次与般灯法师和王俊淇博士讨论并深受裨益,王俊淇博士还多次帮助我查找资料。2021年春,我曾在北京大学召集一学期的课外读书会,阅读《佛护释》品藏译与我的译稿,参加者有般灯法师、李晓楠、高婷、陈一兰、黄清扬、李梦溪、马晟楠和黄佳瞳,大家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郑初阳先生为我们的系列出版物设计了典雅的Shastra西文字体,并针对梵藏汉语混合排版对字体进行了优化,还负责本书的装帧设计,绘制书中图表以及审校版面布局,此处谨致谢忱。
衷心感谢于晓非先生、尹雪钰先生对我的鼓励和对本书的支持。衷心感谢许群芳女士、杨文瑛女士的慷慨支助。衷心感谢那些给予支助而此处未能列出的净名云道场的网友们。
衷心感谢上海中西书局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以及责任编辑王媛女士的细致审校和各项支持。
衷心感谢孟建彤、闫红线伉俪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衷心感谢我的妻子和家人对我的支持、理解和包容。此书终校之时,正值我的女儿出生,希望这种善缘聚会为她今后的人生带来吉祥。
后,一切功德回向众生,本书所有错谬,由笔者一人负责。

叶少勇
2021年8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