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 麦家 作序推荐

王旭烽、张文宏、施展、李鸿谷 诚意推荐
5省20市300余人次采访,全网40亿次阅读
中国警察故事:日常的伟大、身边的英雄
这是一本向中国普通警察致敬的书以人性做底,让善意回应正义我们的安全有他们守护,他们的悲欢与我们相通。
一部为“平安中国”建设保存记忆与温暖的采访实录

【内容简介】

作者以“前警察”和公益基金会创办人的身份,用自己做过警察的体贴之心,采访了数量众多的普通警察,警种涉及刑警、交警、缉毒警;此外还有警察的得力助手警犬也难得地进入了书写视野。全书冷静客观又真实温暖地记录普通中国警察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所做的贡献,书写他们不事张扬的奉献精神以及埋藏在日常工作中的英雄主义情怀。《讷河往事》是其中影响的一篇,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作者简介】

作者黄蓉,真名李坚。杭州人。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警龄22年。一直从事警察相关内容写作。2018年6月1日,创建“真水无香”公益平台,致力寻访中国警察故事,传播温暖人性力量。


【媒体评论】

这些警察主人公,他们不是英雄,不是书本和荧屏上的那些角色,他们只是普罗大众平凡一员。当他们的工作不得不直面悲剧,很多警察的正常生活一度戛然而止,他们或英年早逝,或身心受创,因为警察职业,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与黑暗对峙。

——网易

一口气读完,久久不能平复心情。感谢作者及真水无香公益基金会,给我们带来如此震撼心灵的长篇纪实报告,可谓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命运历史的范本。

——搜狐

这是我近期读到的好的一篇非虚构写作。读前面部分以为是一篇简单的警匪故事,读到后面心情越来越沉重,随着各种细节的渐次展开,人性、社会、责任、救赎,各种要素以令人窒息的方式紧紧纠缠在一起,绕在一个个小人物的颈上。读罢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的滋味,久久难以平息心绪。

——澎湃新闻

真水无香公益对沈晋侃的报道,全网总阅读量超过千万,网友留言,“他们是用生命在守护生命。”

——新华网

正义的守护并不是毫无代价的,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人为了一方安宁付出汗水青春,甚至是生命。以前不敢深究其中细节,看了文章才知道一线刑警的工作远比想象中更加凶险,更别说这些大案、要案还消磨他们的心理健康,希望这些人民警察们都能得到好的心理辅导。

——微博大V@思想聚焦

这种纪录公益项目,例如真水无香公益,专注做一线警察故事,做的很好!

——新浪微博CEO 王高飞

点滴处见大文章。

——江宁婆婆

平凡而伟大!

——法医秦明

惊心动魄的人海追踪,刻骨铭心的亲历亲寻,呕心沥血的笔下风云,当人们别过头去,只为不忍目睹阳光下的罪恶,作者却正过脸来,逼视着阴影下的魔鬼。没有虚构,没有杜撰,这是一位女警察的迷案追踪,一位女记者的往事回放,一腔真水散发的无香之香。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教授、作家 王旭烽

次不经意看到黄蓉的文章是《讷河往事》,觉得非常震撼。久在医疗一线,与人性和生死有多接触,也已习惯冷静面对人性的冷暖与善恶。但是面对《讷河往事》这样的非虚构作品所展现的内容,还是被极大地震动。这里展现的真实人性,有恶,有善,让人难以直视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被击碎时所产生的破灭感。然而,文章的张力也在于此——在人性被深度质疑的时候,在阴暗的背景之中,人类另一种独有的悲悯、善良与正义,显得更加熠熠生辉,这才是人类得以走到今天,人类得以彻底从动物界走出的原因吧!如今,在新冠全球蔓延、人类遭逢重大灾难的时候,这一份人性的光亮一定也会带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向所有维护人性之善的警官和普通人致以的敬意!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张文宏

黄蓉的文字深沉而又优美,浸透着悲悯与情怀,是近年来少见的极为优秀的非虚构写作。正义、暗黑、暴力、救赎、责任、痛苦,各种各样的人性张力在她的笔端流淌,警察这个职业通过这些文字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内涵。至今难忘阅读《讷河往事》的感受,人性中难以承受的沉重、难以直视的邪恶,不断迎面压来,让人喘不过气,以至于我读上一段就得停一下平复情绪,才能继续下去。这样的故事和文字,值得认真推荐。

——外交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史学博士、《枢纽》作者 施展

来自内部的观察,黄蓉展示了警察这个行业的深层事实。他们的愿望、情感、梦想,以及苦与乐、悲与欢,还有奋斗、成功与遗憾。终我们看到了职业之上的人生起伏、人性光芒,那些闪亮!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李鸿谷


【目录】

讷河往事

《讷河往事》续

不认命就是这位刑警的命

“爸爸,这一次我没法再带你回家了”

我生命的创口,长出了翅膀

漫长的告别

后记:真水无香,真爱无疆


【前言】

《讷河往事》序

麦家

和我的书——几乎每个故事都产自大脑——不同,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和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来自生活,都有原型。“1979年,北高峰上发现一具女尸,现场物证只有一个茶杯、一块手帕和一张上海钟厂的生产报表纸。”“当年枪毙的时候,贾汶戈被打了42枪,因为挖出了42具尸体,是为那些受害者报仇……”“20多年过去了,当年轰动街巷的新闻早已从城市的集体记忆中消失。但对于我来说,这则新闻是我心尖上永远翻滚的疼痛。”“故事一直是这样流传着,这是一个适合拍恐怖片的题材,情节残忍到编剧根本编不出来。”尽管我有17年的军旅生活,尽管我有丰富的内心生活,尽管这些人事早已被时间镇压,但我依然读得如履薄冰,处子一般小心翼翼,时而心惊肉跳,时而心潮澎湃。所有核心都错综复杂,这些文字带我进入到了生活的核心,攘乱的杂色地带。以前我凭想象接近它们,并自鸣得意: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蒙田语)。事实是:在强悍的现实面前,想象是个屁!这本书又一次打击,也锤炼了我,让我变得更紧实,更贴紧生活,更敬佩一种人——中国警察。

在手机屏幕蓝色空灵的光照下,连绵起伏的感受纷至沓来。每一篇都不同寻常,《漫长的告别》,警犬“雨季”“雨晃”的离别令人肝肠寸断;《我生命的创口,长出了翅膀》,缉毒女警沈悦“一半是阳光,一半是阴影”的人生,令人不禁感慨: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爸爸……”》,我启用省略号不是为了省略,而是它更像女儿的眼泪——不用说,这是一个催人泪弹的故事,轻易击垮了我的泪腺。到了《讷河往事》,不论是体量还是能量,都兀地拔高,原子裂变似的,轰隆隆,轰隆隆,一浪赶一浪,一轮翻一轮,不可思议的案情,不可思议地引爆,不可思议地翻转,不可思议地衍生,不可思议地揭示世相,不可思议地撞击人性……天色暗下来、亮起来;又暗下来,又亮起来,极目之处浮沉着一线天际。这是一次停不下来,惊悚、恐怖、同情、敬钦、五味杂存的阅读,像经历着壮阔漫长的人生。

据说,《讷河往事》这个故事在网上被超一亿人阅读过,我冒着某种风险写下这篇什,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来阅读。我深信,当你读了它就不会误解我,因为它确实值得我们读。这几乎是一个由天地合谋出来的故事,一招一式,起承转合,公式一样精准、牢固;读它就是读人生世相,读灵与肉,读罪与罚,读救赎,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恶、之重、之苦。这不仅仅是故事本身的实力,更是作者的魔法。

我早知道,一个好故事,需要一个会讲好故事的人。此时此刻(《讷河往事》中),黄蓉施展出了高超的魔法,成了这故事忠诚和称职的仆人,也是主人;她参与造化了这个故事,她献出了爱,献出了同情,献出了怜悯,献出了正义,献出了对中国警察的无上崇敬,并获得了这一切,包括我的敬佩和献出。

2021年1月18日

==================================

后记:真水无香,真爱无疆

很多年前的钱塘江边,两个曾经的警察聊起有关初心的话题,要为曾经的战友做点事的想法开始萌动。

很多年后,一群有浓厚警察情结的人聚在一起,初心开始成为行动。

初心很简单,记住那些为这个城市的平安做出贡献,甚至是牺牲了生命的警察们,记住那些被时代遗忘的艰难往事。记住他们,感恩他们,帮助他们。

我们想要一一寻访这些曾经的人物和故事,就如同回到这些故事发生的现场,也许是无比残酷的现实,也许是无限深情的回忆。

当悲剧发生,生活曾一度戛然而止。故事中的这些主人公,或英年早逝,或重伤重残。因为职业,他们几乎每天都在面对黑暗,但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努力用法律的尊严把黑暗撕破,让温暖和光明照亮每个受伤的心灵。

这些警察主人公,不是书本或荧屏上的角色,他们有的是英雄,但更多的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衣食住行皆凡人,喜怒哀乐是常态。

在人们的印象中,警察是坚强的、乐观的,他们有铁的纪律,他们似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们是天,他们是地,他们是丈夫,是父亲或是儿子。突然有一天天塌了,地陷了,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活着的亲人怎么办?生活如何继续?

他们也有鲜花,可是鲜花总会枯萎;他们也有勋章,可是不去擦拭总会生锈;或许他们也曾有铺天盖地的报道,可时间会让他们的名字沉在搜索栏的深处。

于是我们要重新探寻这些故事,如同第二次涉入生活的激流险滩。

之所以寻访,之所以讲述,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

我们要在时间的河流里,逆流而上,重回昔日的现实,再回到今天的生活。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他们的家人过得好吗?那些还健在的,现在康复得好吗?

我们的名字叫“真水无香”。我们甚至不愿用“公益”二字,只是完全跟随自己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怀念曾经的战友,让他们曾经发出过的光继续照亮城市的每个角落。更希望能让他们的家人在今天更加坚定和自豪地说:我的父亲是英雄;我的儿子是警察;我是一名警嫂!

故事总会戛然而止,但是生活仍在继续。而我们,只是在戛然而止的地方重新出发,坚持着一种情怀,一种相信,一种坚持!如同普普通通的一滴水,无论来自西湖、运河还是钱塘江,终,我们都是蓝色大海的一分子。

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彼岸,如果说没有,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如果说有,那就在四季轮回潮涨潮落中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生活仍在继续,故事也在继续。

真水无香,真爱无疆!


【免费在线读】

书摘:

讷河往事

穿越时空的距离,心碎无处不在。

这是一个关于警察和嫌犯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执着和救赎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寻找和安顿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一个人性碰撞与纠葛的故事。

寻访这个故事,时间前后相加,近乎整整一年。

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写下这起特别的案件;要不要写下案件之后,那些被改变的人生际遇。时间已经过去29年了,案子里的人,好多也已经不在了。

此案的警察主人公,也许有违大多数人心目中一个优秀警察的标准。但是,他真实,他的个人命运真实得让人唏嘘叹息。

人这一生,意念之中所坚持的,一定不是无缘无故的。我和这个案子之间,好像也有着一种联系。29年前,自从次听说这个案子,这个执念,就一刻没有再放下。

那些心酸沉郁,那些五味杂陈,似乎随着时间越来越沉默。然而这个案子,以及与案子相关的一切,在脑海中某个地方,依然隐约在回响。透过岁月尘埃,依稀能看到那些因偶然被改变的残酷人生,也一样能看到身为警察的担当和磊落,更能看到,有一种能打败一切岁月的善良。

尽管相隔29年的漫长时光,这个故事,依然值得被倾听。

这是一个缠绕了28年的心结

20世纪90年代,这个案子以一条五十多字的简讯形式,次进入我的青春记忆。

当时,我是一名工作刚一年的新警,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市公安局办公室调研科工作。每天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收集杭州各地发生的重大警情,并时间编辑成公安简报,汇报给各级政府部门参考。

1991年年底,我从公安简报上看到一条简讯,大致意思是:杭州市上城区公安分局破获一个重特大杀人抢劫团伙,该团伙在齐齐哈尔市讷河当地杀害42人。

这条消息给我带来的震惊无法言喻。为什么在讷河犯下滔天罪行的杀人团伙,是在杭州被抓获?他们又怎么可能杀害那么多人?心中存留着太多的疑问,但又不敢冒冒失失地去问。作为一个新警,我和直接在一线办案的警察也不熟悉。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官方文件里再没点滴信息,这个案子像是蒸发了一样。但在公安系统内,它渐渐变成了一个传说,总会在不同的场合被人说起,而每次叙述的人物都不是经办人,每次听到又会生出很多新的场景和细节。逐渐地,一个传说中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就这样形成了——大兴安岭边上有个讷河小镇。这个相对萧瑟的东北小城,曾是中国末代皇后婉容的祖居地,但让外地人慕名而来的,是大豆和马铃薯。

1991年,这里还是一个偏僻村落,下了火车转大客车,再转小巴士或是靠步行才能到达。那时,没有支付宝,没有手机,没有快递,进货时,一定得跑到原产地。

商人们带着大量的现金,到了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山村,敲开这家看似较大的农户的门,想借住一晚。而这家农户,就像《水浒传》里孙二娘开的人肉包子店,进一个杀一个。大雪封山的茫茫天地间,这些消失的商人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直到有一天,一个姑娘跟着哥哥和自己的未婚夫也来到了这个黑店,哥哥和未婚夫一样被杀害。姑娘因为姿色甚美被留下做了“压寨夫人”。

为了让姑娘死心塌地跟着他们干,他们想办法拉她下水。那些撞进黑店来的商人,在被蒙汗药麻翻后,他们就让姑娘拿刀去捅,以此迫使她和他们一伙。

就这样,在这个满藏尸体的魔窟里,姑娘心怀绝望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白天她会被监视着去火车站往魔窟里勾引单身男性商人,晚上则要和魔鬼同床共枕。

到了第二年夏天,来进货的商人少了,“生意”清淡了,农户一家就想南下流窜作案。一路上,他们依然用姑娘做诱饵,让很多居心不良的人上当,失了钱财。没想到,在杭州,被警察查获了。

审讯期间,一个叫黄国华的杭州警察,因为一个小小举动感动了姑娘。这个举动让姑娘瞬间崩溃,那么多时日来次有人把她当人对待,这人还是一个警察。虽然明知说了是个死,但姑娘还是决然把这个案子和盘托出。

案件惊动了公安部。黑龙江省公安厅成立联合调查小组,在讷河当地那个地窖里挖出了四十多个头盖骨,还有些不完整的尸体,实在难以估算究竟有多少人遇害……故事一直是这样流传着,这是一个适合拍恐怖片的题材,情节残忍到编剧根本编不出来。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和这个警察相遇,也没想到我会更深入地走进这个故事里去。

2011年,因为各种原因我辞职在家照料孩子,然而往昔的峥嵘岁月一刻也没在我心中平息过。2018年,我和曾经同为警察的丈夫创办了真水无香公益基金会,汇集一群有警察情结的人,寻访那些曾经为城市平安做出过牺牲的警察及其家属,想要记住他们,感恩他们,帮助他们。

于是,这个叫黄国华的杭州警察,作为浙江省个荣立个人一等功的典型,时隔28年后,重又走入了我的视线。

28年前,为什么这个犯下重案的姑娘,会对素昧平生的警察坦白?在那起案件的侦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个警察,为什么在荣立个人一等功后,在工作上再无建树,并且早早办了退休手续,离开了警察岗位?这些是我收集到的无数疑问,而这一切,只有找到黄国华,才有可能知道真正的答案。

找到黄国华并不容易。只知道他2007年办了早退手续,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仿佛和这座城市都断了联系。而另一位在此案中荣立二等功的警察梁宝年,也因病于2002年英年早逝。

又一年过去,2019年夏天,经过辗转打听,我们终于联系上了黄国华。他住在安徽黄山一处建筑工地,陪着老父亲安度时日。

与黄国华的次会面,是在我们基金会办公室。

早年,我也曾见过黄国华,那时候他很帅,大高个儿,眉眼俊朗,头发浓密。可这一次再见到他,已然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风尘仆仆、满面沧桑。他摘下自己的帽子,赫然是一个光头,光头上面,冒出的是星星点点的白发根。

而更让我们震惊的,是他的长叹:“28年了,为了这个案子,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剃光我的头发,好像只有这么做,我内心的不安才可以减轻一点。”

在那个夏日的午后,那个久远的特大案件,终于从一个当年的亲历者口中徐徐道出。尘封的往事露出了冰山一角……

28年的岁月,不会遗忘的就是遗忘本身,回忆从每一个毛孔细细碎碎地渗透出来。

1991年11月,江南的冬天还没来临,可空气中已有彻骨的寒冷。

杭州火车站站台上,开往南京的一列火车上挂着一节特殊车厢,前后都有武警重兵把守。此行是要把两男一女三名重犯押解回东北,他们在当地杀害了四十多个人。

列车快要启动了,女嫌犯忽然跪倒在一个押送她上车的杭州警察面前,身躯瑟瑟发抖,几乎哭着央求:“黄警官,我不想回到那个地方,那里是我噩梦开始的地方,就算死我也要死在杭州。”

这被称作黄警官的警察,就是身材高大、帅气逼人的黄国华。看着眼前这个姑娘,他发出一声叹息,该做的他都已经为她做了,她的命运不是他能够掌控的。火车即将把她带到已经是冰天雪地的大东北,带到她原来生活的家乡,等待着她的是法律严峻的审判。她是一个身负几十条人命的杀人凶手啊!但同时,黄国华后来了解到,她也是一个悲惨的受害者。

28年前火车站告别的这一幕,成了黄国华心中永远经得起岁月侵蚀的画面,那姑娘后的形象,也就此坠入无边的黑暗时空中。

“我的大半辈子都在想着这个案子。我无法放下,常常扪心自问,对于那位可怜的姑娘,那位因为命运错位走上不归路的姑娘,我真的已经尽力了吗?如果我再努力一点点,是否可以为她争取到死缓,不被枪毙?我也一直想知道,临刑前她有没有见到她的儿子?审讯时,这是她提起的两个心愿之一。那时候,我自己的儿子也是一般大,我能体会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执着惦念。这个案子之后,很多人说我爱上了这个女人。对这种无端的猜测,我也不计较。我这个人向来就是独来独往,认准了要做的事,我从来都不后悔。”

黄国华的讲述,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我知道,他是把曾在公安战线工作二十多年的我,当作他的战友。而且,这么多年来,次有人特意找到他,问到这个案件。如果不是他的亲述,很难想象,这个比电影还要凶残的案件,曾真实地在这个世界上发生过;这个命运比戏剧还要离奇的人,曾真实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