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集“采集工程”丛书入传科学家涵盖现代科学诸学科,涉及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在采集整理和收藏保存这些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史料的基础上,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记录老科学家们个人的学术成长轨迹,梳理中国现当代科学家群体的演进过程与学术传承脉络,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和丰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厘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和学术传统,总结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为更好地制定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依据。

采集工程是一项基础工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科研工作,也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工程,更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


【内容简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集中展现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的学术脉络和人生经历的人物传记丛书,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和丰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厘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和学术传统,总结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为更好地制定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依据。本书为采集工程丛书中的一部。本书主要讲述了我国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王颖院士的生平传记,通过全面收集反映王颖院士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等与学术成长经历有关的资料,展现了王颖院士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求学时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体现了王颖院士在学术和政治上的影响力,丰富了王颖院士的个人形象,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凭证价值。


【作者简介】

古琬莹,1994年3月生,南京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数字人文(记忆)等。

吴建华,1964年12月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档案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出版了《理念与范式:档案工作新探》等著作。


【媒体评论】

院士:
本书完整地记述了王颖院士为海洋事业奉献一身。王院士为人正直、开放,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创新,发展海岸海洋科学,重于学、研致用,创建现代化的海岸与海岛开发实验室,更好为国家海岸基础建设服务,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多学科交叉的科技人才。一身经历,步步有声,她的品德、学风、智慧很值得年轻人学习。本书值得传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毓川

《拥抱海洋 王颖传》一书详细记叙了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好友王颖院士的成长经历与成就。她在中国海岸海洋地貌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起着引领的作用,不愧为一代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优秀、成功的女性。希望阅读过此书的年轻学者不仅了解王颖这样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长历程,还要学习她胸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身上有本领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道德情操。
经济地理学家、教授 沈道齐


王颖同志主要是学习努力,办事认真,一辈子勤勤恳恳,致力于海洋科学工作。本书作者以王颖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详细书写王颖的一生,文字简练,有可读性,是王颖传记之范本。我认为这本王颖同志的传记,是系统记录了王颖为发展我国海洋事业的一生,是一本优秀的传记读物。
南京大学退休教授、王颖丈夫 朱大奎


【目录】

章 故乡与童年 7

寻根故里 7

抗日名将之后 9

迁徙的童年 10

第二章 少年求学 12

安定的小学生活 12

母亲意外逝世 14

低迷的中学学习 17

中学生活尾声 18

第三章 初踏南京大学21

专业选择 21

知识海洋 25

为国争光 35

第四章 北京大学读研深造44

良师益友 44

科研起步 53

喜结良缘 60

第五章 教学与实践71

任教南大 71

“文化大革命”十年82

第六章 留学加拿大 90

出国前夕 90

三大创新性研究 92

声名远播 99

爱国之心 103

第七章 贡献与收获108

促进国际友好交流 108

学术引路 124

好事连台 134

成果涌现 140

第八章 不退不休 153

南海问题 153

服务社会 157

回报南大 164

结  语168

附录一 王颖年表 170

附录二 王颖主要论著目录206

参考文献221

后  记224


【免费在线读】

王颖的学术经历与主要成就
王颖,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1935 年 2 月 24 日生于河南潢川,
籍贯辽宁康平。1956 年南京大学地理学系地貌学专业毕业,1961 年北京大
学地质地理系海岸地貌与沉积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毕业。1961 年起历任南
京大学助教、讲师(1963 年)、副教授(1983 年)、教授(1984 年)、博
士生导师(1991 年)。1979 年赴加拿大 Dalhousie 大学地质系作为访问学
者进行研究,由于工作出色,1979 年 8 月即升为研究员,兼 Bedford 海洋
研究所大西洋地质学中心海洋地质学访问学者。1982 年 2 月回国任职南京
大学,1984 年 5 月至今为南京大学教授。2001 年被加拿大 Waterloo 大学
授予环境科学荣誉博士学位,随后被中国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
称号。现任南京大学负责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 项
目)——“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王颖专长于用地质地貌、沉积与海洋动力多学科交叉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区域海岸海洋环境特点、发育演变规律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坚持实地
调查、观测与实验分析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为生产建设服务。在具有地
域特点的淤泥质潮滩海岸、高纬度鼓丘海岸、河海体系与大陆架沉积以及
大西洋深海平原陆源沉积效应等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总结潮滩动力环境
的沉积与生态模式,分析中、新生代淤泥粉砂岩沉积环境,把我国潮滩研
究推向国际先进水平。由淤泥质海岸研究阐明潮滩分带性与海岸冲淤动态
规律,从贝壳堤研究总结海岸发育历史与现代海岸演变特点,为中国平原
海岸发育理论奠定了基础。
通过在加拿大 Cape Breton 岛上鼓丘海岸的研究,她提出鼓丘海岸的
发育模式,在 Maritime Sediments and Atlantic Geology 发表封页文章,得到
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认为是“鼓丘海岸的典范文献”,是对冰蚀-冰积
与海侵、海岸方面的理论贡献。在加拿大期间潜心研究大陆边缘与深海海
底,扩大了科学研究领域。通过对大西洋 Shom 深海平原浊流沉积动态研
究,质疑国际上利用深海底埋藏核废料。
回国后从中国主要河流对大陆架的沉积作用、深入到河海体系相互作
用、沉积物搬运与陆源通量、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古扬子大三角洲
沉积体系演化等研究,推动发展了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海岸海洋科学与海
洋地理学。将海陆相互作用研究与全球变化相结合并应用于海岸与大陆架
浅海工程建设之中,开创在河海交互作用的现代潮控海岸选建深水大港的
理论与实践先例,完成近 30 项中国港口的选址与海岸规划工作,包括河
北曹妃甸港、江苏洋口港及海南洋浦港等深水港。
致力于南海海域资源环境与海域权益研究,为我国的“海洋强国”战
略贡献力量。将中国南海研究协会创新中心工作与中科院资讯项目“南海
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2013 —2015)、“南海海域岛礁开发与海疆权益”
(2016 —2018)结合,组织南海岛礁与海域调查,以史为据与国际例证结
合,有力论证了南海断续线段为我国海疆国界线。2015 年形成报告《南海
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经中国科学院正式上报国务院,2017 年专文
《论南海海域岛礁与海疆权益》获外交部以“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研究
成果采纳证明”正式复文证明,为我国外交斗争服务。
王颖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大
学、研究所有过多项国际海洋科技合作。曾于 1987 —2000 年获加拿大国
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科学援助 48 万加元,在南京大学组建海岸与海
岛开发国家试点实验室;1997 —2003 年获加拿大国际发展署(CIDA)资
助 115.5 万加元,支持南京大学与加拿大 Waterloo 大学合作,并联合加
拿大 Guelph 大学和 Wilfrid Laurier 大学共同进行“中加高等教育合作项目
(CCHEP)——中国海南省一体化海岸监测与管理的环境教育”,研究与
教育结合,形成模式。2002 —2007 年获加拿大国际发展署(CIDA)资助
300 万加元,由加拿大 Waterloo 大学负责,中国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与海南省国土资源环境厅共同进行“生态中国计划”项目,建设实验室,
开展中国海岸环境生态研究,培养青年学者。主持召开 7 次国际学术会议,
将我国的海岸海洋科学推向国际舞台。被学术团体授予:国际第四纪研究
联合会(INQUA)和 PACON International 终身荣誉会员,法国地理学会、
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IAG)荣誉会员,国际沉积学家联合会、美国国家
地理协会、加拿大地质协会会员等。
已发表论文 230 多篇,出版及主编出版了:《中国海洋地理》[2017 年
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学术著作)奖”,1998 年获科技进
步一等奖]、《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貌学》(2014 年获第三届中国出
版政府奖)、《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环境与资源》、《海南潮汐汊道港湾海岸》
与《海岸地貌学》(199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专著 24 册。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