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在美国及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青年男女在青春期经历的躁动、困惑和反抗等现象是不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西方社会的这种青春期躁动?米德带着这些问题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本书曾风靡整个美国,并使其作者马格丽特•米德成为有史以来公众知名度Z高的人类学家,也由此使人类学这一学科在美国大众中深入人心。

米德以萨摩亚的反例得出的结论,使这部初版于1928年的著作成为人类学“文化决定论”学派的一面旗帜,也因此引发了人类学史上Z著名的一场论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学术奠基之作,初版于1928年。根据她在三个村庄对68位萨摩亚少女的研究,她认为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和同质的文化里,萨摩亚的青春期少女在个人选择和社会期待两者之间不存在这紧张与冲突。在过渡到成年的过程中,她们往往得到来自社会的许多关注。社会文化为此做了一些特别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她们平稳顺利地过渡。本译本较以前的译本,补译了5万余字的致谢、序言和附录,其中包括米德女儿玛丽•凯瑟琳•贝特森撰写的“新世纪献言”等。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美国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成形过程中重要的学者之一。曾担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米德先后提出文化决定论、三喻文化理论和代沟理论。

译者简介:

周晓虹,男,1957年生于杭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先后出版《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卷?经典贡献)》《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等著译作二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九十余篇。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特等奖,2009年当选为“G家级教学名师”。


【目录】

致谢 玛格丽特•米德

新世纪献言 玛丽•凯瑟琳•贝特森

常备书经典版序言 玛丽•比弗博士

1928年序言 弗朗兹•博厄斯

1973年版序言 玛格丽特•米德

章 导论

第二章 萨摩亚一日

第三章 萨摩亚儿童的教育(I)

第四章 萨摩亚人的户

第五章 姑娘和同龄群体

第六章 社区中的姑娘

第七章 正常的两性关系

第八章 舞蹈的作用

第九章 对待人格的态度

第十章 普通姑娘的经历与个性

第十一章 冲突中的姑娘

第十二章 壮年与暮年

第十三章 从与萨摩亚的对比中看*教育问题

第十四章 为选择而教育

附录一 各章注释

附录二 本研究的方法论

附录三 今日萨摩亚文明

附录四 心理缺陷和精神疾病

附录五 分析所依据的材料

索引和词汇

译后记


【前言】

玛格丽特•米德似乎已经离开我们很远了,然而,关于她的一切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有关她的各种传记不断面世,她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一版再版。《萨摩亚人的成年》(下称《成年》),这部米德学术声誉的奠基之作,被译为数十种语言,畅销势头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至今不衰。虽然米德的学术成就在今天的美国人类学界几乎不再有人提及,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人类学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广为人们认可,可以说是同米德的名字分不开的。米德可能是世界上广为人知的人类学家,至少到至今为止,无出其右者。在某种意义上,米德在美国甚至成为成功女性的象征;她和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可能是仅有的两位头像登上美国邮票的人类学家,而本尼迪克特本身也是位使人类学著述走人民间的学者,她们两人的著作不仅为学界中人所熟悉,更重要的是,还被堪称“广大”的民众所知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她们俩,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才得以真正地走出象牙塔,进入了民众和地方的知识世界。除了她们二位,我们很难想到还有哪位人类学家,其学术著作生前身后都处于畅销书排行榜,并发行有袖珍版供人随身携带以便随处阅读。请注意,她们的书都是严肃的学术著作,绝不是那种或哗众取宠或甜得让人发腻的文字。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很难想象,当下某些写手因特定机遇而激起畅销热浪的书,在半个世纪或近百年之后,还能使人不忍释卷!
  米德所写的民族志在上世纪80年代在大陆就有了中文译本。我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事周晓虹教授是主要译者。他当年译的《成年》一书成了不少人初涉人类学殿堂的入门书。在过去的两年多来,应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和商务印书馆之邀,晓虹兄和他的同事拨冗修订了原先的译本,几经润色之后,这部译作终得以再度付梓。作为人类学领域里的一部经典,随着岁月的流逝,《成年》或已失去它曾有过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它之所以还在流传,可能是因为它那有别于一般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写作的行文风格;也可能是因为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人们得以审视自己的社会与文化。当然,《成年》对文化他者的叙述与描写力透纸背,强调的是文化之“异”,这或许也满足了不少读者猎奇的心理。但是,无论今天我们怎样去评价《成年》,也无论这本书存在着什么缺失与不足,我们都不能离开米德当年进行研究的社会和历史语境来进行讨论。唯有此,我们才能领略一部学术经典在学说史上的位置,以及在整体学科发展谱系上的意义。所以,尽管《成年》已然淡出人类学话语,但是它依然是学说史上的一朵奇葩。至少,迄今为止,这本书仍然被公推为心理人类学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
  对美国人类学史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米德当年进入田野从事有关异文化青少年研究的初衷,乃在于试图通过对“他者”的研究来解释发生在自己所属文化中的一些社会现象。换言之,米德的这一作品典型地体现了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Franz Boas)的思想精髓——通过理解“他者”来审视自我。博厄斯这一思想的内核乃在于对种族主义的厌恶。身为德国裔犹太人的博厄斯对犹太人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境遇深有体会,因此对种族主义至为敏感、深恶痛绝。他一生致力于通过对人类不同文化的解释与理解来反抗种族主义的学术事业。鉴于当年的科学认识,博厄斯和他的学生们并不像今天绝大部分的社会科学家所坚信的那样,所有的人同属一个物种(species),其下不存在着生物学意义上的种族(race)之分。博厄斯和他的学生们相信,可以在遗传或生物学意义上区分人类种族,但他们否认种族之间有优劣之别,并强调社会和文化在刻画种族多样性上的主导性作用。因此,在对人类的考察上,人类学家应区分“先天”(nature)与“后天”(nur-ture)、“传统”与“遗传”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不同意义(参见Kroeber1963)。以博厄斯为代表的整整一代美国人类学家充分强调“后天”因素在型塑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他们相当接近儒家“有教无类”的传统理念。儒家的这一理念隐含着这样一种哲理:人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可以为不同的文化所“化”(参见费孝通1997)。


【免费在线读】

第四章 萨摩亚人的户
  一个萨摩亚人的村庄大约由三四十户组成,每一户由一个被称作玛泰的头人负责管理。这些头人或具有酋长似的头衔,或具有议事酋长的头衔,他们是公共事务的发言者,是酋长的代言人和使节。在村里的正式集会上,每一个玛泰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代表着他管理的那一户的全部成员,并对他们负责。这一户包括在同一个玛泰的权威和庇护下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所有个人。这种“户”(household)的构成,不同于那种由双亲和子女组成的血亲家庭。同一户的一二十个人或因血缘、或因姻缘、或因收养而和玛泰或他的妻子有一定的关系,但他们彼此之间往往是没有什么亲密的关系的。同一户的成员一般来说是,但不一定非得是,远房亲戚。
  寡妇和鳏夫通常都得返回他们的血亲家庭中去生活,尤其当他们没有子女时更是如此,但是已婚夫妇却可能和双方中一方的亲属在一起生活。这样的一户不必是一个关系密切的居家单位,同一户的人可能散居在村里的三四处住所中。长期居住在外村的人是不会被当成这户的成员的。户是一种严格的地方单位。户也是一种经济单位,因为一户中所有的人,都在玛泰的监管下在种植园中共同劳作,玛泰依次分给他们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在这一户的范围内,年龄比亲属关系更具有惩戒性权威。玛泰对他所管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名义上的和实际上的权威,甚至对他自己的生身父母也不例外。当然,这种控制因人而异,但总是受到人们对玛泰地位礼节性认可的影响。在这样的“户”中,出生晚的孩子受该户中所有人的支配,年龄的增长亦丝毫不能改变他们的这种屈从地位,除非又有一个比他年龄更小的孩子降生人世。但是,在大多数户中,年纪轻的成员的地位很具有暂时性。在一户的范围内还渐渐包括了侄子(女)和外甥(女)以及远房的堂(表)兄弟姐妹。一位年龄正值青春期的姑娘实际上往.往处于一种中间地位,有许多人必须服从她的管束,她也必须服从另外一些人的管柬。一方面,日益增长的能力和自我意识使她在一个由各种人组成的家庭中可能会变得难以驾驭、不易满足;但另一方面,对于日益增长的权威意识,她也有着充分的实现途径。
  这一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在这方面,一个姑娘的婚姻不可能给她带来多大的改变,除非有一天她自己能生下一大群十分听话的孩子。但是,那些二十多岁尚未有配偶的姑娘在受人尊重和承担的责任方面丝毫不亚于她们那些已婚的姐妹。那些没有头衔的男人的妻子和所有青春期已过但尚未婚配的姑娘.在村里的仪式组织中被划分在一起。这一事实,在家庭以外进一步加强了那种根据年龄而不是婚姻状况来确定地位划分标准的倾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