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张爱玲的小说指向人性,历久弥新
单身有罪、恋父情结、怀孕生子、婆媳关系、家产继承等等,张爱玲的作品事关风月又看尽悲喜,一桩桩俗世生活悉数登场,虽写于1940年代,仍然让当下的饮食男女心有戚戚焉。

2. 以细读文本的方式,进入生活斗士张爱玲的文化世界
20年潜心研读,20部张爱玲早期作品,杨佳娴老师以细读文本的方式,进入生活斗士张爱玲的文化世界,沉浸式感悟《炉香》《金锁记》《心经》《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具体篇幅的美与痛。
● 读了书也难找称心的工作,上升通道过窄助推了少女的自甘堕落。——《炉香》
● 看似在两种女人之间摇摆,实则是理想与现实难以抉择。——《红玫瑰与白玫瑰》

3.挖掘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困境
本书留意于张爱玲审慎的反思力,捕捉到女性的新困境:虽然可以走进西式学堂,走向工作岗位,但维持阶层、跨越阶层的现实途径仍然是婚姻,困于家庭、婚姻、职场的女性,出路到底在哪里?

4.讲透张爱玲笔下普通人与恶的距离
本书解读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基调。张爱玲之所以成为张爱玲,很大程度上在于她笔下的故事时刻反思人性之恶:打着“为你好”旗帜的施害者往往是熟人甚至亲人,这种伤害或许来自无意识的平庸之恶,或许由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畸形影响。

●姑妈靠她钓男人,丈夫靠她赚钱,葛薇龙没有未来。 ——《炉香》
●女儿有意中人,而父亲认为攀上富贵人家才是对的。 ——《琉璃瓦》

5.置身张爱玲早年的人生地图,细看她的生活轨迹
全景式呈现张爱玲本人的生活环境:新派的母亲、独立的姑妈、文弱的弟弟、陈旧的父亲、跋扈的继母、根性风流的胡兰成、志同道合的苏青、素不相识的病房伤员……细看张爱玲的人生地图,以及激发她创作的原生土壤。

6.从上海到香港,进入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双城时刻
本书留意于张爱玲作品既古典又现代的复调视野。小说里描写饮食、服饰、妆容、摆饰的词汇,常有中式古典味,更可见不少明清小说的底色;而持续不断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也随处可见,无论是上海租界还是殖民地香港,本书同样照观小说里那些进入国门的西洋元素。

7.抗日战争叠加太平洋战争,看懂以文学进入近代时空的独特路径
张爱玲所写的故事多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的至暗时刻。比起战争,张爱玲更在意烽烟笼罩下的人性和仍然继续的世俗生活,她无意间为读者勾勒了一部独特的近代社会生活史。

8.内文双色印刷,书脊锁线工艺,美观雅致
本书由台湾清华大学杨佳娴老师诚意打造,剔除晦涩表达,语言通俗流畅,问题意识鲜明。内文双色印刷,书脊锁线工艺,美观雅致。


【内容简介】

本该在乱离世界抱团取暖的人们,却免不了算计心与掌控欲。

飞蛾扑火的女人、瞻前顾后的男人、精打细算的长辈、命运不由自主的儿女……张爱玲的作品事关风月又看尽悲喜,在她的匠心独运下,一桩桩事关原生家庭的潜移默化、寡母对儿女的人生操控、恋父情结的潜滋暗长、男女之间感性与理性的斗争悉数登场,游走于摩登世界与变革年代,写尽了小人物之间的阴谋与阳谋,以及浮世悲欢中的永恒困境。
学者杨佳娴20年潜心研读张爱玲早期作品,以细读文本的方式,进入生活斗士张爱玲的文化世界,沉浸式感悟《炉香》《金锁记》《心经》《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具体篇幅的美与痛,反思“五四”以来必须直面的有关女性的新定义、新审美和新要求,重新思索情爱、婚姻和生命的意义与可能,以及大变革时代中个体生命的软弱与坚强。


【作者简介】

杨佳娴,1978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所博士,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师,研究专长为中国现代文学,曾获2015年度台湾清华大学校杰出教学奖。代表作品:散文集《海风野火花》《云和》《玛德莲》;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少女维特》《金乌》。


【目录】

章 张爱玲其人
一、华语世界的文学女神
二、张爱玲何许人也
三、张爱玲成名的年代
四、张爱玲成名的城市
五、张爱玲的写作美学(一)
六、张爱玲的写作美学(二)
第二章 张爱玲的文本书写
一、写给上海人看的香港故事
二、富贵场与情场(一)
三、富贵场与情场(二)
四、情感买卖与文化想象
五、性禁忌与殖民圈(一)
六、性禁忌与殖民圈(二)
第三章 怪胎家庭罗曼史
一、受伤的母亲与受伤的自我
二、如果父亲换人来做?
三、家庭神话
四、恋父情结(一)
五、恋父情结(二)
六、母亲在何方?
第四章 女结婚员(一)
一、妇女解放
二、娜拉的余波
三、经营终身大事
四、扮演夫妻
五、《琉璃瓦》的好前途
六、喜剧的尝试
第五章 女结婚员(二)
一、遗老遗少
二、“如果林黛玉没有钱”
三、《烬余录》
四、淑女的出路
五、寻找金饭碗
六、港战成全了爱情吗?
第六章 爱匠与欲女
一、“创造对的世界”
二、红玫瑰与欲望想象
三、白玫瑰
四、文学实验
五、未完成的小说
六、殖民地情境与古典语言
第七章 心锁
一、阶级落差与大家族的禁锢
二、旧情与金锁
三、疯狂母亲与女儿
四、疯狂母亲与儿子
五、切断时间与空间
六、“好人”与“真人”
第八章 都市内风景
一、书写普通人的心灵
二、外国人与外国话的世界
三、女人的一天
四、都市室内乐(一)
五、都市室内外(二)
六、公寓生活与都市趣味
第九章 生活在他方
一、上海的外国侨民
二、俄国女孩与他方想象
三、语言与真实
四、证书证明爱情?
五、结婚错综
六、婚姻与他方


【免费在线读】

富贵场与情场(二)

上一节谈了《炉香》的富贵场,本节讨论情场的部分。
葛薇龙次到梁太太家,她等着见梁太太,看到她家书房钢琴的上面放了一棵仙人掌,这里张爱玲的描写非常好,“宝蓝瓷盘里一棵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花背后门帘一动,睨儿笑嘻嘻走了出来”。睨儿是梁太太家的丫鬟,实际上就是某种钓饵,钓年轻男人的钓饵。这里有一个隐喻,就是蛇。说到蛇,就会想到伊甸园神话,蛇象征着欲望的破坏力。
薇龙还没有真正变成梁家一分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在提示她:赶快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很可怕,这里像坟墓,像妓院,在这里会沉沦,会受到欲望的引诱,会从少女的伊甸园跌落到丑陋的人间。
了解葛薇龙的感情线必须要谈男主,即乔琪乔。乔琪乔是一个混血儿,他的父亲非常有钱,母亲是澳门的赌场里面摇骰子的葡萄牙女人。无依无靠的异国穷女人与有钱的华人发生关系,然后生下小孩。乔琪乔有一副好皮囊,因为混血,他的肤色偏白,五官又俊美。乔琪乔并不是乔家的孩子。他的父亲乔爵士有很多子女,他死掉后财产要分给这些人,其中较得宠的儿女可能分到更多钱。而乔琪乔是个浮华浪子,在家里并不得宠。因此,乔琪乔虽然出身富有人家,可是他没有什么钱。他希望娶一位有钱的太太。
爱情里有一种墨菲定律,就是越不应该接近的人就越想接近,越不应该爱上的人越容易爱上。葛薇龙爱上了这个男人,乔琪乔很坦白地告诉她说:我只能给你快乐,我们可以一起玩儿,但是谈到结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葛薇龙虽然感到失望,回家之后,却越想越觉得被乔琪乔这个浪子般的男人所吸引,张爱玲写了一整段情景交融的文字来描述葛薇龙:“虽然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她的人已经在月光里浸了个透,淹得遍体通明。她静静地靠在百叶门上,那阳台如果是个乌漆小茶托,她就是茶托上镶的罗钿的花。她诧异她的心地这般的明晰,她从来没有这样的清醒过。她现在试着分析她自己的心理,她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固执地爱着乔琪,这样自卑地爱着他,初,那当然是因为他的吸引力,但是后来,完全是为了他不爱她的缘故。也许乔琪根据过去的经验,早已发现了这一个秘诀可以征服不可理喻的妇人心。”
这里,月亮象征着纯真的理想,也像是一份沉默的激情,淹没了薇龙。这一部分写得非常有镜头感,读者好像在看电影,镜头由远而近,阳台变成小小的,像是茶托一样,葛薇龙则更小,像一个装饰。葛薇龙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固执地爱着乔琪乔。结论是,因为对方不爱她,越是知道就越爱他。一种类似自卑的、自虐的心情,会让人越陷越深。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完全没有恋爱经验,具有 天分的作家不必完全依赖人生经验,依赖的是洞见跟观察力。
葛薇龙内心不是没有挣扎,但是像她这样一个女孩子,虽然念了书,到社会上做事,能做什么呢?能赚到钱吗?开始的时候葛薇龙参加教会唱诗班,睨儿问她,准备学校考试都还来不及,干吗一定要去教会的唱诗班?薇龙说,姑妈往来的这些男人,都是浮华的年轻人,中尉以上的外国人还不想跟黄种人打交道。虽然梁太太是高等华人,很有钱,但比起外国人,还是低一等。她看出梁太太这里没有好男人,所以想要参加教会唱诗班,唱诗班里都是青年才俊,有好的丈夫人选。至于学业,当然不能放弃,在她看来,这是自立的根本。
睨儿则是非常现实,说:“不是我说扫兴的话,念毕了业又怎样呢?姑娘你这还是中学,香港统共只有一个大学,大学毕业生还找不到事呢!事也有,一个月五六十块钱,在修道院办的小学堂里教书,净受外国尼姑的气。那真犯不着!”她说重点是要挑一个好的丈夫,所谓好,大概也就指的是身份地位与财产。在这个故事里,女性的人生没有其他的选择,美貌就是中了遗传上的乐透,有美貌就应该好好利用,美貌是女人的资产,可以用来换取更好的生活,而且比追求知识更能迅速获得幸福。
薇龙听取了睨儿的劝告,认真思考前程:认为自己外貌不差,但是没有特殊技能,单单自力更生根本无法维持上流社会程度的生活。她内心本有独立清白的少女心,可是,这份少女心慢慢地陷进烂泥,消失了。薇龙跟乔琪乔的事情被梁太太发现之后,她劝葛薇龙说:“你这么不爱惜你的名誉,你把你的前途毁了,将来你不但嫁不到上等阶级的人,简直不知要弄到什么田地!”梁太太分析说,如果薇龙跟乔琪乔再继续闹,被整个香港社交圈知道,就嫁不到好的丈夫。这番话在葛薇龙听来非常刺耳惊心,张爱玲写道:“薇龙不由自主地把双手扪着脸,仿佛那粉白黛绿的姿容已经被那似水流年洗褪了色。”这里援引了《牡丹亭》,所谓“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将青春岁月具体化,就好像流水一样,会从指缝之间流掉,根本留不住,必须在还有美貌、青春的时候找到好的对象,否则以后生活只会走下坡。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跟风气下,不管是年过中年的梁太太,还是十几岁的睨儿,或者像葛薇龙这样受了教育的女孩子,她们的人生出路只有一个:就是找一个好男人。什么是好男人?上等阶级,有钱,有名,体面。这些女孩子的焦虑永远是如果我嫁不出去怎么办?到哪里可以认识够多的上等阶级体面的人?要怎么样表现才可以让自己“卖”个好价钱?张爱玲虽然写爱情,但是完全不浪漫。她文字这么华美,更反衬文字背后的婚姻或者恋爱,事实上就是一桩买卖的丑陋感。
《炉香》除了女主角葛薇龙,其他几个角色也非常抢眼,比如睨儿、睇睇、梁太太,以及乔琪乔等,尤其是梁太太,小说一开始就为她定了调。从葛薇龙的眼光来看,她的姑妈是一个有本领的女人,挽住了时代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清朝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的慈禧太后。她的房子里别有一个世界,她在里面是叱咤情欲花园的女王。葛薇龙这样的无知少女像小白兔一样掉进了情欲花园,然后被吞没。葛薇龙是被当作赚取情欲满足和金钱满足的工具来使用的。情感买卖的本质,就是张爱玲小说常见的主题,她是反浪漫的,她表面上谈爱情和婚姻,却忍不住去揭露婚姻和爱情的本质,即彼此度量双方的资产,再度量能交换到多少资源。
张爱玲经历过两段婚姻。段显然是很不愉快的,第二段根据她的私人信件,虽然丈夫跟她年纪相差比较大,而且身体不好,但是似乎不乏愉悦的时光。这篇小说还有几个为数不多但是非常抢眼的描写,特别凸显了香港作为殖民地的特殊色彩,“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葛薇龙在玻璃门里瞥见她自己的影子——她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东方色彩的一部分,她穿着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袴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然而薇龙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的爱时髦,在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越发觉得非驴非马。”
赛金花是晚清的名妓,她从良之后甚至随大臣出使国外,后来赛金花重操旧业,又回到风月世界。赛金花在这里也就是妓女的代称。在这里可以看到对香港当局来说,女学生代表的不是知识水平,也不是女性解放。这里,女性被当作一种设施,一个物件。为了取悦欧美游客,要呈现的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而是欧美游客所欲望的中国。这是张爱玲特别写来讽刺当时香港特殊的文化空气的。
另外一个更有趣的景象,是在葛薇龙搬进了梁太太家之后,他们举行下午茶会,模仿英国人,还青出于蓝。这里说“青出于蓝”,有一点嘲笑的意思,是说茶会不伦不类:

总喜欢画蛇添足,弄得全失本来面目。梁太太这园会,便渲染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草地上遍植五尺来高福字大灯笼,黄昏时点上了火,影影绰绰的,正像好莱坞拍摄《清宫秘史》时不可少的道具。

大灯笼适合出现在中影文化城或者横店古装戏片场,可是它却出现在英国殖民地的高等华人下午茶会现场。正统的英国茶会不会打着福字大灯笼,这个福字大灯笼象征着东方的色彩,遮阳伞象征着西方的色彩,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正显示了当时香港给人的感觉。
端着鸡尾酒的丫头老妈子们,她们背后都扎了一条长辫子,就像我们常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清朝人形象。虽然形象传统,手上送的却是鸡尾酒、果汁,做的是宛如西方侍应生的工作,所以这幅场景本身是很好笑的。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当年香港高等华人的茶会是不是这样,还是张爱玲用夸张的方式来告诉读者:香港所呈现出来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就是这么一回事。
作者想呈现的东西是什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涉及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东方主义指的是非东方人对于东方的想象与偏见,西方主义则是非西方人对西方的想象与偏见。我们自己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西方主义或者东方主义的偏见想法。想象中,西方一定比我们进步,西方比我们更知道怎样去做自我管理,西方是比较文明的,比较之下得出结论是我们应该向西方看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也有明显的表现。比如西方电影中的东方角色,千篇一律,电影选择的东方女演员,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往往是细长眼睛、高颧骨,他们要的是符合西方想象的东方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