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曾经,我是两代皇城:近500年国家权力中心,8700多间房,无数的珍宝——尊贵、厚重

近来,我是超级网红:放低身段拥抱大众,文化创意层出不穷,传承文明棒棒哒——可爱、创新、负责

此刻,我化作一本书:规划、布局、建造、宫廷生活;美图百余幅;四色裸脊——600岁了,次有人为我立传,值得典藏!

身份特殊:溥仪退位,既是大清皇朝的终结,又是中华帝制的终结。(阎崇年语)

无疑,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喻大华语)

内容丰富:全本无删减,真实、全面地反映溥仪的前半生;补充罕见图片,拉近与那个时代的距离。

装帧精美:双封烫金工艺,裸背线装设计,180度展开阅读。

随书附赠:一张是书籍4倍大小的故宫手绘插页,可涂色(有视频教程)。

古老的中华帝国积淀数千年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都将凝聚在北京城,朱棣毕生的宏图伟志和所有参与者的所学所思都倾注在了即将拔地而起的宫城之上。如果说都城是帝国的精华,宫城就是其中炫目的结晶。

——《从紫禁城到故宫:沧桑六百年》(北京日报专版推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作为帝国统治的核心群体,皇室家风与江山国运直接相关。家风正则国运兴。紫禁城两任主人家,朱明家族和爱新觉罗都嗜权,都独断,都希望江山万年。爱新觉罗家族更加务实理性,更加勤勉刻苦,更加注重生活,清代紫禁城运转得更顺畅更高效,清朝统治也比明朝更稳固更有韧性。

——《紫禁城家风与明清的国运》(中华读书报专版推荐)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宫殿建筑是皇权的象征,不论在哪个国家,宫殿都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它的建造,集萃了民间建筑的精美,同时赋予宫廷文化的严谨格律。紫禁城,无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炫目的杰作之一。

——人民网·金台咨讯

在我结婚前后,毓庆宫的后一年里,庄士敦已是我的灵魂的一部分。我们谈论课外问题所占用的上课时间已经越来越多,谈论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他给我讲过英国王室的生活,各国的政体国情,大战后的列强实力,世界各地风光——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土地上的风物,中国的内战局势,中国的“白话文运动”(他这样称呼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明的关系……

总之,后来在我眼里,庄士敦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他正是西洋人里有学问的人。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料到,他竟能在我身上产生这样大的魅力……只因庄士敦讥笑说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我这才明白脑袋后的这东西确实不雅观,立刻毫不犹疑地把它剪掉了,和谁也没商量。

——溥仪《我的前半生》

这里的“黄昏”是一道霞光,或许是朝霞,或许是晚霞,抑或是本书中描述的“吞没了暮色”的黑夜之光。不久以后,就会出现另一抹霞光,它将照亮一个阳光灿烂的新日子。这是所有钦佩和尊敬中国人民(熟悉他们的人,谁不会萌生敬仰之情呢)的人所热切希望或坚定相信的景象。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陶尚芸译本)


【内容简介】

《故宫传》——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故宫传》分为十五章,以叙议结合的散文,辅以众多实拍照片、馆藏文物图片,主要讲述了北京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主要宫殿的职能、皇权在故宫各建筑和宫内制度上的体现、整体价值等,具体涉及皇帝理政、大臣辅政参政、皇子教育、宫内各种人的饮食起居、故宫警卫、宫中所藏珍宝等知识,是一次对故宫文化的系统描述。也是对故宫建筑和宫内管理制度的历史价值做的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

《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笔回忆录,全本未删减版,真实、全面地反映清王朝后的垂死挣扎和溥仪传奇、复杂的前半生,可窥见中国近代史的一段细节。

本书分十二个章节,由溥仪自述了自己从出生到被改造后特赦的五十余年的人生。内容包括溥仪的家室、童年、退位后在各地的经历,以及认罪改造、获特赦等内容。溥仪对自己的前半生做了深刻的反省,其自身经历也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证据。该书稿记录的内容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于1987年获得包括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项影视大奖。

《紫禁城的黄昏》是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的回忆实录,围绕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描写了一个西方人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全书以时间为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大清王朝的垂死挣扎(1898——1912);帝制的终结(1912——1924);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到去往奉天之前的生活(1924——1931)。

在这本书中,庄士敦不仅描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生活,也展现了晚清到民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百日维新义到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等等。


【作者简介】

张程,浙江临海人;职业编辑,业余作家。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出版有《衙门口》《制度与人情》《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简史》《清朝反贪大案》等图书。曾任多所院校兼职教师,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之一。

溥仪(1906—1967),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氏,字浩然。满族。光绪帝侄,醇亲王载沣子。1908年登位,年号宣统。1912年2月被迫退位 。1917年张勋曾拥其复辟,仅12天即失败。1924年11月被废除帝号逐出宫。1925年移居天津。1932年在侵华日军策划下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称“满洲帝国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联红军俘获。1950年8月被移交中国政府监禁、改造。1959年获特赦释放。1961年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国(苏格兰)人,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国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个“中国通”。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学科教师,其间很受溥仪敬重,师生感情深厚。1930年庄士敦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任教,著有《儒家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


【目录】

《故宫传》

目 录

千年帝国的结晶

003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014   24 位皇帝的“家”

021   四门与角楼

028   皇权照耀下的宫室

紫禁城“户型图”

037   宫殿布局三原则

041   金銮殿及其广场

059   后三宫/ 御花园

068   从乾清宫到养心殿

072   外东路与外西路

皇帝坐朝与治天下

081   大朝会

089   风骨圣地左顺门

096   皇帝不坐朝?

从内阁到军机处

105   内阁小院与大库

111   “临时”军机处

117   小军机的日与夜

126   朝臣待漏五更寒

太监的两重天

133   二十四衙门/ 司礼监

140   内务府/ 敬事房

147   太监的三个“儿子”

154   太监的日常生活

皇子教育记

161   文华殿/ 清宁宫/ 端本宫

168   毓庆宫/ 北五所/ 南三所

173   上书房读书

179   明暗太子

宫里的女人们

187   皇帝选秀与大婚

194   东六宫/ 西六宫

204   后妃悲喜剧

213   女官与宫女

在紫禁城养老

221   皇太后安置难题

227   慈宁宫的高光时刻

235   宁寿宫的颐养梦

245   以孝治天下

吃在紫禁城

251   聚天下珍馐

258   御膳房

263   皇帝的食谱

268   御膳的味道

紫禁城大夫

275   太医院与御药房

281   “传御医!”

286   紫禁城名医

290   月子房与三婆

紫禁城警卫

297   侍卫处/ 御前大臣

305   紫禁城防线

紫禁城的神灵

317   钦安殿/ 天穹宝殿

320   大佛堂/ 中正殿/ 雨花阁/ 英华殿

326   城隍庙/ 奉先殿/ 传心殿

332   皇权与神灵

风雨雷电中的紫禁城

337   紫禁城消防简史

346   天火与防雷

349   排水与采暖

珍宝之城

357   珍宝目录与造办处

366   皇家出版事业:武英殿/ 文渊阁

373   紫禁城的古树名木

两朝家风一座城

后记

387   “活的紫禁城”

《我的前半生》

章 我的家世(1859—1908) 001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002

二、外祖父荣禄 013

三、慈禧太后的决定 018

四、摄政王监国 024

五、亲王之家 031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037

一、登极与退位 038

二、帝王生活 047

三、母子之间 057

四、毓庆宫读书 062

五、太监 071

六、我的乳母 078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083

一、袁世凯时代 084

二、丁巳复辟 092

三、北洋元老 104

四、不绝的希望 112

五、庄士敦 120

六、结婚 128

七、内部冲突 134

八、遣散太监 143

九、整顿内务府 147

十、紫禁城的末日 157

十一、在“北府”里 163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择 171

十三、由“使馆区”到“租界地” 181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191

一、罗振玉的努力 192

二、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201

三、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212

四、东陵事件 219

五、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223

六、郑孝胥的理想 234

七、“行在”生活 242

第五章 到东北去(1931—1932) 253

一、不静的“静园” 254

二、日本人意见分歧 263

三、会见土肥原 267

四、白河偷渡 275

五、在封锁中 279

六、我的所见与所思 285

七、会见板垣 290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1932—1945) 297

一、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 298

二、登场 316

三、“元首”的“尊严” 323

四、李顿调查团 331

五、第三次做“皇帝” 338

六、吉冈安直 343

七、我的恐惧 347

八、四大“诏书”及其他 353

九、在羊的面前是狼 361

十、“后”与“妃”的命运 367

十一、大崩溃 371

第七章 在苏联的五年(1945—1950) 383

一、疑惧和幻想 384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387

三、我不认罪 389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91

第八章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401

一、回到了祖国 402

二、次写自传 411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414

四、黑色的皮箱 419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422

六、检举与认罪 429

七、震动 434

八、原形毕露 438

第九章 认罪以后(1955—1956) 443

一、观测“气象” 444

二、劳动滋味 447

三、生活检讨会 451

四、血泪控诉 459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466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473

七、第三次崩溃 476

第十章 一切都在变(1956) 479

一、初的答案 480

二、会见亲属 488

三、日本战犯 496

四、离婚 510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521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522

二、解放了的人 530

三、美与丑、善与恶 537

四、“监狱” 543

五、“所方” 549

六、命运是可以掌握的 554

第十二章 特 赦(1959) 5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560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567

三、告别 571

附录

从我的经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574

《紫禁城的黄昏》

目 录

章 1898年戊戌风云 001

第二章 百日维新 007

第三章 太后反击与义和团运动 019

第四章 龙在囚笼 027

第五章 慈禧太后 037

第六章 辛亥革命 049

第七章 优待条款 063

第八章 “窃国大盗” 077

第九章 张勋复辟 093

第十章 《松寿老人自传》 105

第十一章 帝师如父 111

第十二章 亦官亦师 127

第十三章 暮色城池 139

第十四章 内务府 149

第十五章 青涩幼龙 161

第十六章 君主制之梦 177

第十七章 龙躁 189

第十八章 龙腾 199

第十九章 龙凤呈祥 219

第二十章 阴谋之下 231

第二十一章 御花园岁月 245

第二十二章 颐和园内风波 255

第二十三章 基督将军发动政变 271

第二十四章 军阀角逐 285

第二十五章 龙飞 295

尾声 龙归 311


【书摘与插画】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以工部尚书宋礼为首的多位大臣,离开首都南京城,分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他们奉命到当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征发人力和物资,为一项即将开始的国家工程做准备。

这项工程就是在距离南京千里之遥的北京城,修建一座恢宏壮丽的宫城!

这座宫城凝聚着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梦想,寄托着朱棣治国理政的宏伟规划与深思远虑。作为一位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的原藩王、一位刚刚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内战洗礼的新皇帝,“得位不正”的梦魇始终萦绕在朱棣的心头。这个噩梦不仅是精神道义上的,更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局势不稳。朱棣希望逃离侄子建文帝的故都,迁都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早在夺位的年,朱棣便下令将北平城改名北京,透露出了明确的迁都信号。当然,他摆在台面上的理由是元朝残余势力盘踞在蒙古高原,“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有利于对抗北元。他要效仿父皇朱元璋,建立不世功业,名垂青史。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朱棣强力压制反对迁都的声音,将各种资源持续输送到北京城去。

一座配得上朱棣政治蓝图的伟大宫城,呼之欲出!

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砍伐嘉木良材之时,不会预料到原材料收集工作会持续10年之久。他们深入原始森林,寻找阳光下好的金丝楠木。这种楠木高大坚固,香味隽永,且不怕虫蚀、不易糟朽,是宫殿梁柱的绝佳材料。楠木的问题是生长周期长达300年,到永乐年间只存在人迹罕及的怒涛悬崖之处。宋礼带领的伐木队伍,“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将近一半的建设者没有看到宫城开工的那一刻。这些历经危难、采自西南深山层峦的巨木,借助长江水力,顺流而下,“一夕自谷中出,抵江上,声如雷”。它们将一路呼啸,在两岸官民的惊讶目光中,抵达遥远北方的北京城下。

在如今的保和殿后方,御路正中的石陛是一整块艾叶青石,石长17米,宽3米有余,厚1.7米,重200多吨。这块巨石采自北京西南良乡的大石窝。且不论挖掘之难,单就运输当年就征调了数万名劳工。即便是数万人也搬不动如此巨石,只能选在寒冬腊月,先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再从井中汲水泼地建成冰道,然后前拉后推,用了28天才将石头运到工地,后雕成石陛。

宫殿的地砖来自鱼米之乡苏州。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明初负责修建宫殿的苏州工匠们纷纷推荐家乡的产品。工部终选定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镇余窑村生产。余窑村土质优良、烧制有方、产砖颗粒细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朱棣赐封此地为“御窑村”。御窑所产地砖得名“金砖”。黏土砖为什么冠名金砖?一种说法是金砖成品质地坚硬,有金属质感,敲击时发出金属声响,因此得名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生产严格、制作考究、工序繁复,从取土练泥到出窑磨光需要一年半时间,光烧窑就需要上百天。出窑的成品必须体质细腻,棱角完好,有一丝瑕疵就弃之不用。

每一块运到工地的金砖都极为昂贵,价同黄金,故名金砖。此外,山东临清生产建筑用砖。每一项建筑原料,无不慢工细作,无不精益求精,十年光阴不知不觉中便流逝了。

“倾天下之力”,莫过于此。

在此期间,朱棣的宏伟蓝图渐次铺展开来,北伐草原、西下南洋,建章立制、破立有道。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君臣统一了迁都思想,正式选定“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的万世之都——北京为大明王朝的新首都(《明会要》)。万事俱备,只欠动工了。第二年二月,以泰宁侯陈硅为主,柳升、王通为副的新首都营建工程正式开始。

古老的中华帝国积淀数千年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都将凝聚在北京城,

朱棣毕生的宏图伟志和所有参与者的所学所思都倾注在了即将拔地而起的宫城之上。

如果说都城是帝国的精华,那么宫城就是其中炫目的结晶。

一座伟大的宫殿,是一个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一座伟大的宫殿,是一个文明发达程度显耀的明珠。

大明帝国在朱棣的指挥之下,在前期十年的准备之下,开足马力改建北京城。中国都城形制在五帝时期是“单城制”,发展到夏商周时代实行“双城制”(宫城与郭城),北魏首都洛阳城首开了“三城制”(宫城、皇城、郭城),一直延续到朱棣时期的首都设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日趋繁荣,北京城发展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朝堂煊赫、四民聚集、百业兴旺,是彼时文明的中心。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确了北京三城,外侧是由内城和外城构成的“郭城”a,护城河环绕着高大的城墙。其范围就是现在北京二环路以内地区。前三门大街划分内外城,大街南侧为外城,也称北京“南城”;大街以北是内城。内城南墙开三门,东西北各开两门,一共九座城门,皇城就在内城中南部。皇城以内,汇聚着朝廷衙署和所有与皇室有关的机构。皇城南起长安街,北至地安门大街(时称北皇城根),东到东皇城根,西抵西皇城根。四条大街原本围成一个规整的南北竖长矩形,由于西南建有元代大慈恩寺,所以皇城在西南角凹进一个小矩形,也就是现在府右街和灵境胡同西南的区域。民间以“皇城根”代称北京城。

陈硅等人将皇城之内建筑腾空、居民外迁,开始铺设各种街道、修造各处衙署,并在核心的中南部大兴土木,兴建宫城。皇帝为上天之子,奉天承运,替天牧民。从秦汉至盛唐,人间帝王所居的宫城都模仿上帝所居的紫微垣,将宫城称为“紫宫”;皇帝居所为禁区,官民不得无故禁入,也称“禁城”。计划中的宫城便得名“紫禁城”。紫禁城的名号,没有法定文字,也没有公开匾额,但在皇权的加持和民俗的流传之下,深植中国人的内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