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书中不仅有全景展现红色故事的跨页精美插图、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还搭配有历史照片、小贴士、地标打卡、上海红色资源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等板块。通过阅读本书,小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些关于上海的红色记忆,还可以根据书中提示,去追寻革命前辈们在上海留下的红色足迹,由此激发小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激励他们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奉献力量。


【内容简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许多蕴藏着红色记忆的史迹。本书以时间为序,展示了革命前辈在上海从事斗争的重要片段,从1919年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到1949年的胜利之师睡马路,讲述了十几个发生在上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红色故事,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画书形式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

主编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等。研究方向有上海城市史、社会史、抗战与中日关系等。著有《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上海城区史》《上海:城市变迁、文明演进与现代性》等40余种,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一等奖、*人文优秀成果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首届名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教育十大新闻人物等。
文字作者袁志秀,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曾任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多年历史教育与研究的工作经历。
绘图作者芮籽,青年插画家,做过江西省博物馆、三峡博物馆、海昏侯博物馆、上海抗战纪念馆、上海国歌馆主题馆的陈列设计,擅长写实画风。


【目录】

导言 走出去,来一场红色之旅/1
黄浦江畔的码头:追寻真理的启航地/2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诞生/4
百年红色弄堂渔阳里/6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8
领导工人们去战斗——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10
茂名路旧居/12
顾正红: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4
十里洋场中的战场——三山会馆/16
弄堂里的群英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18
烈士血洒龙华/20
陈云:青浦水乡走出的革命者 /22
鲁迅在上海后的寓所/24
《义勇军进行曲》 在这里诞生/26
李白与永不消逝的电波/28
上海宋庆龄故居/30
胜利之师睡马路/32
附录 上海红色资源文物保护单位/34


【前言】

导言 走出去,来一场红色之旅
小朋友,你可知道,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喜庆之年?
这本书展示了革命前辈在上海从事斗争的重要片段。在黄浦江畔的码头上,大约1700名学
子先后坐船前往法国,边打工边读书,这就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在法租界的一条弄堂里,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次开印,并逐渐传播到全国。在渔阳里的石库门房子里,陈独秀等人创立了中国个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树德里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此后,党建立了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工人进行斗争: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一生中曾50多次来到上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而辛勤奔波。上海也是近代中国的文化中心,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奋笔疾书,留下许多文学经典。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东北大地后,《义勇军进行曲》从黄浦江畔传唱到中国各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漫长斗争,我们国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浴血奋战。1949年5月,当解放军开进上海时,这支胜利之师却不入民宅,睡在马路上,这个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令世界惊艳。
上海的大街小巷,藏着许许多多关于红色历史的信息和“密码”。有些纪念馆、博物馆,或
者革命者的故居、大会的会址,可能就坐落在你家附近;某个足以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或者是惊心动魄的情报战,也许就发生在你就读的学校附近……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建议你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寻访
一下。可以去参观纪念馆、博物馆,或者探访一座名人故居、一座革命活动的旧址,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得到感知、感悟、感动。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苏智良


【书摘与插画】

黄浦江畔的码头:追寻真理的启航地
1919年3月17日的黄浦江畔码头热闹非凡。批勤工俭学青年即将登上“因幡丸”轮船,赶赴法国。他们心情激动,频频向送行的人挥手。
11点,在“呜呜”的汽笛声中,“因幡丸”轮船开动了。它载着胸怀报国梦想的89名青年,驶向遥远的法国……
从1919年3月17日到1920年12月15日,先后有约1700名学生在上海黄浦江畔的码头乘上轮船, 奔赴法国。这些学生中,有我们熟悉的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向警予……他们从上海启航,和许多有志青年一起,开始探寻救国之路。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大约100年前,一批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招收学生去法国学习知识,边留学边做工,这在历史上称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一代革命家和专业人才。曾为留法勤工俭学生送行的,以及学生中的周恩来、邓小平等人,成了我国代领导人;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家冼星海,也是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一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