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全书按照历史时间线索,精选77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等多个领域。
2.专家审核编校,内容准确、严谨。
3.全书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讲述,使历史和文物不再严肃枯燥。
4.正文中穿插专题和花絮,有趣又有料。
5.全书插配上百幅故宫精美藏品的图片,以及建筑图片,部分高清大图为故宫官方首次授权图书出版使用。
6.版式清丽,装帧精美,彩色印刷,用纸优质。
7.特邀国内知名画手绘制《故宫全景图》,重点展示故宫里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和国宝展览地点,打卡故宫地图。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开阔孩子眼界、激发读者对故宫国宝兴趣的宝藏书。全书收录了故宫收藏的77件国宝文物。按照历史线,生动叙述它们的前世今生。书中还会讲到和这些国宝同时期的其他国宝的故事。这些国宝代表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缩影,是读者更好了解中国的一个切入点,值得读者去欣赏和阅读。


【作者简介】

单国强,男,1942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书画类专著《中国绘画史· 明代》《古画鉴识》《巨匠与中国名画·任伯年》《戴进》《赵之谦》等,计80余万字。主编图书《古代仕女画集》《肖像画图典》《明四家画集》《沈周画集》《董其昌画集》《徐渭画集》《中国美术史· 明代》《中华艺术通史·明代》《明代文化》等。多次参加海内外书画研讨会,1992年被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移然,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青年作家,资深撰稿人,专注于历史人文写作,笔耕多年,已出版小说《祸从笔出》,人文历史读物《谋说天下:谋唐》《大清秘史》《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有一种梦想叫新疆》《茶经:全彩权威解读》等,心灵励志著作《当幸福来敲门》《你的努力,终将成就幸运的自己》《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勇敢的自己》等。


【目录】

章 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
新石器时代的美与生活
磁山文化红陶盂及支座/2
早期玉文化的代表玉立人/7
这个“饭碗”不简单青莲岗文化彩陶钵/12
美食美器,流光溢彩——天子餐桌上的食具/16
远古文明的一块奠基石
青玉神人纹十二节玉琮/20
追溯史前绘画艺术的源头
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25
史前文明的战争记忆
玉鹰攫人首佩/30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幽深迷影
穿越千年的酒香
亚酗方尊/36
紫禁城里的琼浆玉液——明清帝王多好酒/40
军权和神谕结合的冰冷权杖
玉刃矛/44
不怒自威的神秘饕餮巨兽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49
“流酒为池”岁月里的见证者
册方斝/53
身负美好期待的动物崇拜
三羊尊/57
传承家族荣耀的宗庙彝器
小克鼎/61
定鼎天下,权力象征——故宫里的铜鼎大炉/66
守卫国宝的“失足”人士
刖人鬲/68
穿越时空,聆听西周的礼与乐
虎戟镈/72

第三章 从礼崩乐坏到百家争鸣
从春秋飞来的国宝重器
莲鹤方壶/78
青铜器也能充满生命力
龟鱼纹方盘/84
与帝王相伴的珍禽异兽——故宫里的动物/88
一字万金的篆书之祖
秦石鼓/92
战国社会生活面面观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96
王命传播的媒介
王命传任虎节/101
千古霸业云散,一个秤砣千秋
秦始皇诏文权/106

第四章 汉晋时代的清瘦风骨
大汉帝国壮美宫殿的徽章
“汉并天下”瓦当/112
坐在屋顶上的怪兽军团——故宫里的脊兽/118
玉璧上的长乐未央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122
人人都能吃饱饭的太平年
建武二十一年斛/126
让灵魂得到栖息的五谷之地
青釉堆塑谷仓罐/131
尽显名士风流的法帖之祖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138
传世名画中定格的爱情幻觉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145
佛莲迷人的一次盛开
青釉莲花尊/153

第五章 兼收并蓄的盛世风流
李白传世的书迹
李白草书《上阳台帖》/162
两大文明融合的惊世之作
青釉凤首龙柄壶/168
才子佳人留下的翰墨神品
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卷/174
大唐独特的审美趣味
陶彩绘女俑/179
丝绸之路上沉默的代言人
三彩骆驼/186
一代宰相的田园梦想
韩滉《五牛图》卷/192
唐宫秘器的音乐传奇
小忽雷/199
窑变万彩,大唐鼓点
鲁山窑花瓷腰鼓/204
帝国仕女的美丽和哀愁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208
白日梦中走出来的白衣观音
《白衣观音像》页/216
清朝帝后为什么多佩戴朝珠——极尽奢华,尊贵无比/222
烧脑名画之中的政治隐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宋摹)/226

第六章 群星璀璨的多元文明
白瓷之王,榻上娇儿
定窑白釉孩儿枕/236
纺车上的民生百态和家国情怀
王居正《纺车图》卷/242
文豪与驸马患难与共的友谊见证
苏轼行书《题王诜诗帖》页/247
天才少年巨笔下的壮美山河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254
北宋市民社会的真实写照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262
笔墨丹青,流传千古——《石渠宝笈》中的传世名画/270
绢纸上的鸟语花香
林椿《果熟来禽图》页/274
市井小民生活的片刻欢愉
李嵩《货郎图》卷/281
四季流转中的山水图景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卷/288
琴弦上玄妙的华夏正音
“海月清辉”琴/296
战马情结中隐藏的千秋梦
赵霖《昭陵六骏图》卷/302
春水秋山中洋溢的北国野趣
白地黑花猴鹿纹瓶/309

第七章 民族融合绽放的文明之光
鞍马人物画中的悠远诗意
赵孟《秋郊饮马图》卷/316
青红交映的釉彩华章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322
泛舟于银河之上的浪漫酒器
朱碧山银槎/329
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故宫的琉璃瓦/334
规矩准绳下跨越千年的界画艺术
夏永《岳阳楼图》扇页/338
木雕中的八仙传奇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343
乱世文人无处安放的忧思
赵雍等元五家合绘卷/348
红漆盘里临水照花
剔红水仙花纹圆盘/354
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东方朔偷桃图》/360

第八章 强悍政权下的高级审美
“贪玩”皇帝的盛世风华
《朱瞻基行乐图》卷/368
贵为皇子,也要刻苦学习——明清皇子的教育/376
酒杯背后的皇室传奇爱恋
斗彩鸡缸杯/380
古今风流人的无奈叹息
唐寅《事茗图》卷/386
千年不坏的漆器传奇
剔红花鸟纹提匣/394
尽显皇家尊严的宫廷家具
万历款黑漆描金药柜/400
王守仁行书《铜陵观铁船歌》卷/406
道家神仙世界的瑰宝
五彩鱼藻纹盖罐/412
极致荣华下的凄惨人生
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418
“雕虫小技”走入大雅之堂
尤侃款犀角雕山水人物杯/428
上下百年保无敌手的神技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435

第九章 封建王朝的落日余晖
独属天子的帝王服饰
蓝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444
让乾隆惊艳的刻刀风云
吴之璠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451
飞入梦境的一片雪花
袁江《梁园飞雪图》轴/458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
《胤禛行乐图》册/464
精美绝伦的牙雕工艺
象牙雕鹌鹑式盒/473
清宫中的意大利画师
郎世宁《平安春信图》轴/480
除夕夜仪式感的御用酒杯
金瓯永固杯/489
手动心转,巧夺天工
黄地粉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497
迎新纳福,欢度春节——宫里这样过大年/504
八旗女子头顶的珠宝花园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508
皇宫中能写字的机械人
铜镀金写字人钟/514


【前言】

清晨,一缕缕阳光穿透薄雾,斜斜地落在黄色的琉璃瓦上。在一片金光闪烁中,六百岁的故宫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座曾经对普通百姓来说遥不可及的帝王之城,如今对所有人敞开了怀抱。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人们推开朱红色的大门,走进时光的长廊,去探索,去发现,去赞叹,去沉迷……
巍峨的三大殿,精致的东西六宫,飞扬的汉白玉石雕,华美的彩绘,栩栩如生的珍禽异兽……在这座恢宏富丽的皇家宫苑里,每一个转角都有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有深意。当我们沉醉在一座座奢华的宫殿中,往往淡忘了它的另一个身份——故宫博物院。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后,仍被允许继续居住在紫禁城。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驱逐,搬离紫禁城,至此,这座皇城彻底结束了其作为帝王宫苑的使命。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从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向世人敞开了怀抱。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共收藏180多万件文物,藏品之多居中国博物馆之首。从翰墨丹青到古籍文献,从瓷器、玉器、青铜器到金银器、珐琅器、漆器、竹木牙角器,从珠宝首饰到文玩、盆景、钟表、家具,故宫藏品可谓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每一件都堪称国之瑰宝。斑驳红墙之中不只蕴藏着明清两代的风雨,更镌刻着中华民族近万年的足迹和回忆。来自不同时代的文物从天上、地下汇聚而来,从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之中诞生,越过无数历史的暗夜,如今静静地栖息于宫殿一角。故宫,这座熠熠生辉的宫殿之城,是中华民族的建筑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百科全书。
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养心殿以及西六宫,依据史书和档案记载,在部分古建筑内系统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宫廷陈设,陈列品中有文物,也有复制品。还有一些宫殿区域常设展览,分别展出某一类文物。比如宁寿宫设珍宝馆、石鼓馆、戏曲馆,钟粹宫设古琴馆,承乾宫设青铜器馆,奉先殿设钟表馆。景仁宫设捐献馆,展出的是故宫博物院接受私人捐赠的文物。此外,故宫博物院还以专题展、特展、临展等多种形式,让众多文物不定期与观众见面。
殿宇飞扬着的屋角,犹如一对对欲飞的翅膀,覆盖保护着数百万件文物。每一件文物都充满了沧桑,每一件国宝都蕴藏着故事。彩陶双系壶上的漩涡菱形几何纹,镂刻着五千年前的山川风雨;秦始皇留下的一枚小小的生铁秤砣,承载着天下一统的圆梦瞬间;三彩骆驼带着西域的漫漫黄沙,缓缓步入万国来朝的大唐;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转眼就七零八落,刘松年只能坐于西湖一隅,描绘心中的山高水长;王守仁手书《铜陵观铁船歌》,圣人心中也有不平之气;乾隆皇帝举起金瓯永固杯,祈祷着江山社稷万年永固……
每一件国宝,都是华夏文明的记录者和创造者,也是一个讲述者,它们用自身的美展示着人间的灿烂和奢华,诉说着权力的诱人和血腥。与它们对视,千百年前的风尘会拂过你的脸颊,无论是温柔的轻抚还是灼热的刺痛,都是那么真实。
这样的体验太过神奇,也越发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有人曾做过统计,如果你在故宫博物院每天欣赏两件文物,无一日中断,那也需要2500多年才能欣赏完毕。虽然故宫博物院每年都有许多展览,但是能被人们欣赏到的文物只占总量的0.6%,在浩瀚如繁星的珍宝面前,这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更何况,有些文物太过珍贵,为长久保存起见,故宫博物院鲜少拿出来展览,《清明上河图》真迹在2000年后只展出过四次,唐代乐器大小忽雷自20世纪60年代后再未公开展览过。
幸好,我们有这套《我去故宫看国宝》。在这套书中,六百岁的故宫近在眼前,几千年的历史不再遥远。烽火中的帝王霸业不再是千秋一梦,被历史车轮碾碎的豪情与野心会再次燃烧,那些曾经割破敌人喉咙的神兵利器、装点繁华的凤冠龙袍、歌颂伟业的丹青妙笔,都能让你重温那些激荡的岁月。


【书摘与插画】

除夕夜仪式感的御用酒杯
金瓯永固杯
紫禁城里的除夕夜究竟如何度过?皇帝又是如何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金瓯永固杯就像一扇小小的窗,带我们穿越回几百年前,去看看乾隆皇帝是怎样在新年伊始坐在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下,写下寓意吉祥的新年祝福,为新的一年开启一个美好的开端。他端起金瓯永固杯,轻啜一口屠苏酒,暗暗祈祷自己身体康健,王朝江山永固。如今清朝早已烟消云散,华美的金瓯永固杯却流传了下来。
新年祈福,明窗开笔
农历腊月除夕,过了午夜,便是新年。
这一天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连双岁,即便是皇帝也要庆贺这一刻的到来。清宫为了迎接新年到来,有繁复的程序和礼仪,历代皇帝都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添加、调整,让礼仪形制不断完善。
进入腊月之后,紫禁城里也和普通百姓家一样,过腊八,赐福、祭灶、安灯、封宝、封笔、挂门神,到除夕晚上沐浴更衣,迎接新一年到来。这一夜,皇帝要穿上吉服参加各种仪式,头戴黑狐皮吉服冠,身穿金线吉服龙袍,外套貂皮端罩,腰系松石圆朝带。寅初三刻,皇帝到弘德殿独自一人进饺子。清太祖努尔哈赤为祭奠战场上的死者,立下规矩,规定除夕饺子必须是素馅。辰初三刻,皇帝到慈宁宫向皇太后请安,再更换一身龙袍穿戴。
龙袍通身用彩线、金线绣出的九条金龙在五彩海水和云朵里飞腾,象征国家昌盛、万世升平。龙袍集合了苍龙星座、阴阳五行和日月星辰于一体,是符号化的完美图案,凸显出天、地、人的责任、权力和等级。
除夕夜子时一过,就是新一年的开始,清朝皇帝要饮屠苏酒,举行开笔仪式。
开笔仪式发源于雍正时代,举行的地点一般在皇帝处理政务的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处。雍正帝开笔,只需要将特定的毛笔拿来写下新年的吉利祝福。乾隆帝在继位四年后,认为必须要增加仪式感,便确立了开笔仪式必须要用到名为“玉烛长调”的白玉蜡扦、名为“万年青”的毛笔,以及金瓯永固杯的规定。
子时将到时,乾隆皇帝就会身穿吉服到明窗前坐下,亲手点亮玉烛长调蜡,将屠苏酒倒入金瓯永固杯,再手握万年青笔,写下新一年的笔,一般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吉祥语。然后他双手捧起金瓯永固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在仪式中所饮用的屠苏酒,用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等多味草药制作,辅以冰糖和木瓜酒,有“屠绝鬼气,苏醒人魂”的功效,从唐宋时期就是人们除夕夜的佳品。而使用玉烛长调蜡和金瓯永固杯则完全是乾隆定下的规矩,并且这两样器物每年仅用此一次。
传统文人并不爱用金器,因为它虽然贵,但俗。但是乾隆帝酷爱金银制品,单是吃饭的用具,他就为自己配备了金器295件、银器569件。从乾隆元年(1736年)到乾隆九年(1744年)之间,宫廷每年的用金量大约有3850两。乾隆皇帝为自己制作了许多专属的金杯,由他亲自设计,个个都是“限量款”,金瓯永固杯便是其中的一件。
金瓯永固,玉烛长调
清内府《内务府活计档》中,记载了金瓯永固杯制作的整个过程。
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乾隆帝下令,要匠人们制作一个白玉梅瓣托,配上蜡扦,安上珐琅稳瓶,其名“玉烛长调”;再配上一个金杯,其名“金瓯永固”。造办处按照要求绘制了图样,呈给乾隆帝亲自检验,获批后开始制作。
经过一个多月,内务府制作出了代金瓯永固杯。乾隆五年(1740年)的除夕夜,他次使用了这个杯子。也许使用感受不好,乾隆帝并不太满意。正月初三,太监毛团便传旨,“将‘金瓯永固’往细里做”,并且要求制作两件,“耳子夔龙上各安大珠子一颗……中间一颗安大些,花头要圆的”。这些被记录在案的内容,语言通俗,要求详尽,可见乾隆帝对杯子的设计构想非常成熟。依照乾隆帝的旨意,造办处重新制作了两件金瓯永固杯,杯体上面安装了大珠子,极尽奢华,造成后再次呈送御览。
这一对金瓯永固杯每年也只有在除夕的时候才拿来用一次,可是即便如此,五十多年后杯子也出现了磨损。档案记载,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十月,乾隆帝因金瓯永固杯受损,命造办处再造一件。这时皇帝都已经换成了嘉庆帝,成为太上皇的乾隆帝想用一个新杯子来跨年。这一次,“应领内库九成金二十两,正珠大小十一颗,红宝石大小九块,蓝宝石十二块,碧牙石四块”,用足了材料。
新的金瓯永固杯按照乾隆帝的要求制作了夔龙立耳,龙头上各安了一颗珍珠,三象头卷鼻为足,杯身镶嵌着各种宝石,口沿刻着回纹。在杯子前面正中用篆文刻着“金瓯永固”四个字,后面刻“乾隆年制”。整个杯体金光灿灿,充满了“土豪风”,为了中和华丽,杯身使用了点翠工艺,因而今天所见到的杯体是蓝色,显得奢华又低调。乾隆帝对新杯非常满意,不仅自己使用,还将其传给了后世的皇帝。
金樽清酒,历史激荡
金瓯,寓意疆土。永固,代表着统治者永葆政权的愿望。“金瓯永固”这一词语出自《南史·朱异传》,据说梁武帝曾经非常得意地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国家领土完整,城池固若金汤,无法撼动,这是许多统治者的梦想。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末代皇帝溥仪下旨,要求典礼院编制国乐专章,中国首法定国歌就此诞生,名为《巩金瓯》。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清政府海军部参谋官、思想家严复,曲作者是皇室成员溥侗。歌词写道:“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而歌没唱多久,清政府就彻底覆灭了。
从金瓯永固杯,到国歌《巩金瓯》,清代皇帝一心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无奈时代大潮之下落后的政权只能被倾覆。代金瓯永固杯,用了五十七年,第二代金瓯永固杯,用了六十二年。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江山支离破碎,金瓯永固杯也被抢走了两只。
现存于世的金瓯永固杯共有四件,其中乾隆六十二年制作的“奢华版”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另一件金质金瓯永固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两件金瓯永固杯,一个是金质,一个是铜鎏金质,收藏于英国伦敦华莱士博物馆,据说是1872年由华莱士勋爵在巴黎的拍卖会上购入。从时间上来看,这两件金瓯永固杯应该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从圆明园劫掠而去的。
四只金瓯永固杯虽然器形相似,尺寸也出入不大,但是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区别。收藏于英国华莱士博物馆的鎏金铜杯为乾隆四年首次制作的杯子,杯身两侧花朵数量不同,一侧八朵,一侧十朵,难怪乾隆皇帝不满意,要求“往细里做”。这件杯子采用铜制,另外三件皆为金质,杯身花朵都是十三朵,但是早期的花朵造型颇为尖锐,后期制作的则花叶圆润。乾隆六十二年制作的金瓯杯,五个花瓣并非简单的圆形,而是略呈波曲状,花瓣显得更加柔和。“花头要圆的”,这也是乾隆皇帝当年提出的一个要求。
四个杯子上所镶嵌的宝石数量,均为2枚大珠、9枚小珠、4枚碧玺、12颗蓝宝石、9颗红宝石。由于颠沛流离,英国所藏的两只金瓯永固杯宝石有缺失,而且杯的三足都略有变形,放置起来难以达到平稳。
杯中的屠苏酒,为一代又一代的清帝带来了美好的期待,可是却未能浇灌出他们梦想中的江山永固。如今的金瓯永固杯,不再被用来喝酒,也不再承载巨大的祈愿,它端坐于历史的深处,只需要展示自身的美,便已经足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