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追忆亲人的至情之作。《惜别》是为纪念母亲,《怀沙集》是为追忆父亲:他的一生,我想那像是一条远方流来的河,……流涌而来的一条大河。

☉ 审视生死的通透之作。感伤中裹挟着温暖,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生意味着总有机会,甭管它是好是坏,实现的概率有多大,总归是有这个可能性;死则是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启迪读者思索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 透过怀念与思考,止庵说, 所谓人生,就是尽可能在生命结束那一刻减少一些遗憾:对自己的遗憾,对别人的遗憾,还有别人对你的遗憾。

☉ 因着父亲是一位诗人的缘故,在他的鼓励下,作者开始学习写诗、写文章。在书中,还可看到作者对于写作和阅读独到的眼光。

☉ 止庵行文清淡如茶,无喧哗矫饰,落实细节处见其幽微,情感留白处恰当自然,耐人寻味,却不故作高深。


【内容简介】

“怀”乃怀念,“沙”,指著名诗人沙鸥,《怀沙集》是著名作家止庵为怀念父亲、诗人沙鸥所作的随笔集。
父亲去世后不到一天,止庵忽然明白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却已来不及相告,他常常感到痛惜。当生命结束,才华就是生命的延续,止庵透过对父亲诗集的咀嚼,娓娓道出对父亲的思念。
透过怀念与思考,止庵告诉我们: 所谓人生,就是尽可能在生命结束那一刻减少一些遗憾:对自己的遗憾,对别人的遗憾,还有别人对你的遗憾。
止庵在集子中还记录了他和一些师友的交游和读书心得,见情见性,极为动人。


【作者简介】

止庵,本名王进文,一九五九年生于北京。有《受命》《惜别》《画见》《神拳考》《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等约三十种著作。


【目录】

/ 辑一/
我的父亲
后的日子
《樗下随笔》书后
记若影师
豆棚瓜架
师友之间
我的哥哥
我的朋友过士行
西施的结局
在死与死之间
朱安的意思


/ 辑二/
生死问题
谈疾病
死者
己所欲
托尔斯泰之死
在韦桑岛
关于关灯
读书漫谈
莫扎特与我


/ 辑三/
就文论文谈胡适
关于钱玄同
关于刘半农
关于“周氏兄弟”
关于徐志摩
废名的散文
阿赖耶识论
散文家浦江清
沧州前后集
再看张
反浪漫
日本文学与我
美的体验者
川端文学之美
谈温柔
喜剧作家
卡夫卡与我
博尔赫斯与我
距离或绝望
一支没有射击的枪
局外人与局
有关“可能发生的事”
现代绘画与我
谈抄书
关于标点符号
自己的文章


【前言】

/ 题记 /

我一直打算出版一本《怀沙集》——收入什么文章倒无所谓,单单为的这个题目。这当然首先让人想到《楚辞》同名之作,不过原本不敢攀附,我也绝无自沉之念,况且一向不大喜欢《怀沙》的意思。其中好像太多抱怨,也就未免对现实太过期待了。我承认不是这一路人,虽然并非不问世事。那么何以要取名“怀沙”呢?——我的想法很朴素,乃是借此表达对父亲沙鸥先生的一点怀念。父亲是诗人,去世于今已经六年多了。他一度仿佛写《怀沙》的屈子;及至后作《寻人记》,却转为关注人生,沉郁顿挫,感慨极深,虽然说来也是“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讲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对两千年前徘徊于汨罗之滨的诗人不无理解,盖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也。

二○○一年三月十六日


【免费在线读】

我的父亲

父亲去世不到一天,我忽然完全明白他是怎样一个人,已经晚了。我再也来不及把我的想法告诉给他。父亲去世了,我感到痛惜的地方有许多,从感情上讲难受的还是没有能够与他单独进行一次真正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倾谈,那样我就可以对他讲其实我是理解他的。父亲一生坎坷甚多,或许这对他能够有所安慰,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能感觉好一点儿。他去世前一天我后与他说的话是问他一生总是那么不高兴,这是怎么回事。他说他也不知道。我就没再说下去。我真后悔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下。其实我并不需要听他说些什么,我只是应该告诉他我的想法。我相信在内心深处,他是期待有人—也许是我—对他讲这样一番话的,而终于就没有人说。我想父亲是度过了孤独的一生。我应该对他说的话,说了,就是说了,就像我们一生中应该做的任何一件事;没有说或者没有做,就不再有说或做的可能。父亲去世以后,我一天又一天地回想他,可是他活着的时候我与他多在一起待一分钟,那才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一分钟。我是一个唯物论者,我所有的悲哀也正是唯物论者的悲哀: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如同一切故去的人一样,并没有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我永远不再有与他交谈的机会,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而我从此就要进入永远也没有他的生活,这对我来说,是残酷的事情。我也只能忍受。
父亲不在了,他的生命转化为他留下的作品,大家对他的记忆,乃至我自己今后的人生。父亲写了五十五年的诗,但我认为只是到了他一生中的后几年里,他才真正找到了一种方式,把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是单独为他所有的方式,也是非常完美的方式。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得来,要像读古诗那样细细品味。他把作为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放入诗中“我”与“你”的关系里了;在他与世界的关系中,他把他这方面所能提供的都提供了,虽然他没有来得及等到从这个世界传来他所期待着的那种回音。这就是收入他的两部诗集《一个花荫中的女人》(一九九二)和《寻人记》(一九九四)中的从《雨季情诗》到《远方梦》这六组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在现实中是怎样地幻想,他的幻想又是怎样一次次地破灭。而此后那由一百首诗组成的《寻人记》,则是以诗的形式追忆逝水年华,他的一生在此已经交代完毕。父亲说:“《寻人记》是我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他患病之后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完成了这组诗,当时我们俩都多少松了一口气。后的两个月里,他收到重庆出版社傅天琳女士寄来的《寻人记》样书,这对他是一种慰藉罢。我想父亲作为一个诗人,他是完成了的。去世前二十四天他突然大量呕血,抢救过来,他说还要写一组诗,总题目叫作《无限江山》,题词用李后主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他已不能执笔,口述由我笔录。记得一盏昏黄的灯照着他,病房里只有我们两个人,窗外是黑暗的夜,他的声音艰难有如挣扎,断断续续。这组诗没有完成,后一首《松花江夕照》是写在去世前两天。在这里他表达了对逝去的生命的无限依恋,此外我还隐约感到作为一个诗人他对自己的才华是有充分自信的。
父亲活着,他是一切都要“好”的;他真正把写诗当成一种艺术,所以在他一生中不断对此加以研究。后十几年里他一直都在准备写一部题为《写诗论》的书,他说关于新诗还没有这么一本书,而且对读者和写诗的人都能有些用处。一九九三年一月他给我来信就说过:“一切观点都较稳定,是写这本书的时候了。可以自成一个体系。”这是父亲一生打算做的主要的事情之一,但到底没有做出来,我想还是因为缺乏鼓励的缘故。他去世了,他的苦乐荣辱都随之而去,只有这一点在我心里永远是个不可弥补的残缺。去世前一个半月,他终拟定了目录,就没有力气动笔了。从前他说要写三十万字,这回减为二十万字,后来又说有十几万字也就够了,后他打算口述给我各章的要点,以后争取由我敷衍成篇,可就是这个也没有能够实行。我们都一天天地感到生命是一天天地在离开他。有一天他突然哭着对我说,《写诗论》是写不出来了。……我由此知道所谓人生就是尽可能在生命结束那一刻减少一些遗憾:对自己的遗憾,对别人的遗憾,还有别人对你的遗憾。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二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