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不仅是“需求层次理论”的升华,更是心理学新时代的开端!
自《存在心理学》以后,心理学才彻底告别弗洛伊德的阴暗病态!
以1968年马斯洛亲自整理的第二版为底稿,全新无删节全译本,忠实性与可读性兼备!
对德鲁克、“领导力之父”本尼斯、《基业长青》作者柯林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柯维等大师产生深刻影响!改变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内容简介】

人类真的如弗洛伊德所说,本性自私、贪婪、好斗吗?
人类真的如华生所说,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原生环境吗?

马斯洛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上,人性一直被低估。
人类不仅有吃饱穿暖的需求,更有成长、进步与追求希望的需求。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是带给人们绝望的心理学,
马斯洛的心理学就是带给人们希望的心理学。
如何战胜恐惧、焦虑,走向真正的自我?
这本《存在心理学》将会带给你答案。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
他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需求层次理论,主张通过不断满足人类天生的需求而达成自我实现。
他的理论标志着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之外的心理学第三思潮——人本主义的诞生。
著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媒体评论】

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纽约时报》


【目录】

第二版序言  / 001
鸣谢  / 004
版序言  / 005
致谢  / 011

编 更广阔的心理学范畴  / 001
章 绪论:探索健康心理学  / 002
第二章 存在主义者对于心理学的可借鉴之处  / 008

第二编 成长与动机  / 019
第三章 匮乏性动机与成长  / 020
第四章 防御与成长  / 045
第五章 认知需要和认知恐惧  / 062

第三编 成长与认知  / 071
第六章 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  / 072
第七章 高峰体验是强烈的统一性体验  / 106
第八章 存在性认知的一些危险  / 119
第九章 抵抗标签化  / 130

第四编 创造性  / 137
第十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 137

第五编 价值  / 151
第十一章 心理学数据与人的价值  / 152
第十二章 价值、成长和健康  / 170
第十三章 健康是对环境的超越  / 183

第六编 今后的任务  / 191
第十四章 成长与自我实现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命题  / 192


【前言】

第二版序言
自本书版发行以来,心理学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人本主义心理学——这是它常见的称呼——现在已经相当稳固地确立为客观主义、行为主义(机械形态)心理学和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的第三种可行的选择。它的文献量很大,而且正在迅速增长。此外,它开始被应用,特别是在教育、工业、宗教、组织和管理、医疗和自我完善等方面,以及被其他各种"优良心态"组织、期刊和个人引用。(见《优良心态系统》,第237-240页)
我必须承认,我不得不把心理学中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潮看作是一场革命,真实、古老的意义上的革命,也就是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所进行的革命,即新的认识和思考方式,新的人和社会形象,新的伦理和价值观念,新的前进方向。
这个第三种心理学现在是一种普遍的世界观、一种新的生活哲学、一种新的人的概念、一个新的工作世纪的开始(当然,如果我们能同时设法阻止一场大屠杀的话)。对于任何一个有健康意志的人,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这里都有有效的、公正的、令人满意的工作要去做,这些工作可以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丰富的意义。
这种心理学不是纯粹的描述性或学术性的;它建议采取行动,并意味着能达到某些后果。它有助于产生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为人本身内心的精神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为作为社会存在、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活的这两个方面到底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归根结底,好的 "帮手 "就是 "健康的人",病态或机能不足的人虽然试图帮助,反而会造成伤害。
我还应该说,我认为人本主义、第三种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为 "更高的 "第四心理学做准备的,它将超个人、超人类,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超越人类性、同一性、自我实现等问题。
很快(1968年)就会有一本《超个人心理学杂志》,由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的托尼·苏蒂奇组织出版。这些新的发展很可能为许多默默无闻的绝望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受挫的理想主义”提供一种切实的、可用的、有效的满足。这些心理学给人以希望,发展成这些人一直缺失的世界观、宗教代用品、价值体系、生活计划。没有超验和超个人的东西,我们就会变得病态、暴力和虚无主义,或是变得沮丧和冷漠。我们需要一些“比我们自身更大的东西”,以一种新的、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的、非宗教意义上的东西来使我们感到惊奇,并使我们自己献身其中,也许就像梭罗和惠特曼、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所说的那样。
我认为,在我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之前,需要做的另一项任务是发展一种关于邪恶的人本主义和超越个人的心理学,它应该出于对人性的同情和爱,而不是出于对人性的厌恶或无望。在新版中,我所做的修订主要是在这方面。只要我能做到的,在不进行代价高昂的重写的情况下,我都澄清了我关于恶的心理学——“恶来自于上层”而不是来自下层。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种修订,尽管这种修订是极度浓缩的。
这种对恶的讨论在本书的读者听起来可能是一种悖论,或者说是与本书主要论题相矛盾,但事实并非如此——不是矛盾的。世界上必然有健全强大的成功人士——圣人、贤人、好领导、负责任的人、超凡的政治家、活动家、坚强的人、胜利者而非失败者、建设者而非破坏者、成熟者而非幼稚者。每个人都可以和我一样去研究、学习他们的行为。但是,尽管这样的人的数量本应该更多,事实上他们的数量还是太少了,而且他们常常受到恶劣的对待。所以,我们也应该研究这种对人类善良和伟大的恐惧,这种对如何走向健康和强大的无知的恐惧,这种不能把自己的愤怒转化为生产活动的恐惧,这种对成熟和成熟后的神圣的恐惧,这种对德行、自爱、值得被爱、尊重的情感的恐惧。尤其是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超越我们的愚蠢倾向,不要让我们对弱者的同情被扭曲为对强者的仇恨。
我迫切地将这种研究工作推荐给年轻的、有雄心壮志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广大社会科学家。而对于其他想帮助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善意的人,我强烈建议他们把科学——人本主义科学——作为一种建设美好世界的方式,一种非常好的、必要的方式,甚至可能是好的方式。
我们今天根本没有足够可靠的知识来着手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教导个体如何彼此相爱——至少没有任何把握来实现这一点。我深信,好的答案在于知识的进步。我的《科学心理学》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都清楚地表明,科学的生活也可以是充满激情、充满美感、充满人类希望、充满价值启示的生活。

初版序言
对于本书的书名,我思忖良久。“心理健康”这个概念,虽然仍然是必要的,但对于科学的目的而言,它仍然存在各种内在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本书的相关章节中都有所讨论。萨茨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们近所强调的“心理疾病”也是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使用这些规范术语,事实上,出于启发的目的,我们现在必须使用它们;但我相信,它们将在十年内被淘汰。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我用到的一个更好的术语。它强调“完满的人性”,强调基于生物学意义上人的本性的发展,因此这(从经验上看)是对整个人类物种的规范,而不受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制约,也就是说,它没有那么多文化上的相关性。它遵循生物学意义上的命运,而不像“健康”和“疾病”这两个术语那样遵循历史专断和文化地域的价值模式。同时,它还具有经验内容和操作意义。
然而,除了从文学角度来看显得笨拙之外,“自我实现”这个词还被证明有着不可预见的缺点:a)它暗指利己主义而不是利他主义;b)它有意忽视对人生的责任和贡献;c)它忽视了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忽视了个人实现对“良好社会”的依赖;d)它忽视了非人类现实的需要特征,以及其内在的魅力和趣味;e)忽视无私和自我超越;f)它委婉地强调主动性,而非被动性或接受性。尽管我仔细地描述了自我实现的人是利他的、奉献的、自我超越的、社会性的人等经验事实,但人们还是会认为“自我实现”具有上述缺点。(《动机与人格》,第14章)
“自我”(self)这个词似乎是将他人排除在外的,而且在强大的语言习惯面前,我的再定义和经验性描述经常显得无能为力,“自我”与“自私”、“纯粹自主”还是经常被等同起来。我还沮丧地发现,一些聪明能干的心理学家坚持把我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的经验描述当作是我随意创造的,而不是研究发现的。
在我看来,“完满人性”(Full-humanness)能避免上述部分的误解。同时,“人的衰弱或是发育不良”(human diminution or stunting)这样的说法也比“疾病”更加合适,甚至可以用来描述神经官能症、心理疾病和心理变态。即便这些术语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并不适用,至少它们对于一般心理学和社会理论还是比较有用的。
我在本书中一直用“存在”(Being)和“形成”(Becoming)两个术语,其实是更好的描述,但是它们尚未被广泛使用。一个令人遗憾的地方是,正如我们所见,存在心理学与形成心理学、匮乏心理学有着很大差距。我相信,心理学家必须在调和存在心理学和缺陷心理学的方向上做更多的工作,也就是说需要将完美与不完美、理想与现实、美好与现实、永恒与暂时、目的心理学与手段心理学相调和。
本书是我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的延续。本书中内容的组织结构与其大致相同,即每章只着眼大的理论结构中的小部分。本书也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工作的先驱,这项工作的目标是构建一套综合、系统、基于经验、涉及人性深度和高度的总括心理学和哲学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后一章是这项未来工作的一个计划,也起到了桥梁作用。这是首次尝试着将“健康和成长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分析动力学、动力与整体论相结合,将成为与存在、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相结合。换句话说,这是在一般精神分析基础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实证基础上建设优良心态的、存在心理学的和超越性动机的上层结构的一种努力,本书中的理论超越了原有体系的局限。
我发现,要想将我对这两种心理学那种既尊重又不满意的复杂态度表达给他人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人要么亲弗洛伊德,要么反弗洛伊德,要么亲科学心理学,要么反科学心理学,等等。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只坚持某种立场的行为都是愚蠢的。我们的工作是把这些不同的真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真理,这应该是我们的坚持。
对我来说很清楚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确定(广义上的)科学方法是让我们能确定拥有真理的方法。但在这里我们很容易产生误解,并陷入亲科学或反科学的非黑即白。这个问题我之前就写到过(《动机与人格》,第1、2、3章)。这些是对19世纪传统的科学主义的批评。我打算继续这个事业,采用更多科学的方法并扩大科学的权限,以便使它更有能力承担新的、个人的、基于经验的心理学任务。
科学,特别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那种科学,是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些任务的。但我确信,科学不必被这些传统的方式所局限。它不需要放弃爱、创造力、价值、美、想象、道德和欢乐等问题,而把这些都留给“非科学家”、诗人、先知、牧师、戏剧家、艺术家或外交家。所有这些人也许都有很好的洞察力,能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假设,甚至可能在很多时候能发现正确的真理。但是,无论他们有多么确信,他们还是永远无法使全人类确信。他们只能去说服那些本来就认同他们的人或者是少数其他人。科学是我们把真理塞进不情愿的喉咙的方法。只有科学才能克服那些因为性格所造成的眼界和信仰的不同。也只有科学才能进步。
然而,事实是,科学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并且(某些形式的)科学可被视为一种对人类的威胁和危险,至少对人类尚的品质和抱负是这样。许多敏感的人,尤其是艺术家,害怕被科学践踏和压抑,害怕科学撕裂而不是融合事物,害怕科学会扼杀而不是创造事物。
我觉得这些担忧都是不必要的。科学要想帮助人类实现积极的成就,它所需要的只是扩大和深化其性质、目标和方法的概念。
我希望读者不会觉得这一信条与这本书的文学和哲学基调不一致。至少我不这么认为。就目前而言,一般理论的概括需要这样的处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初都是为了演讲准备的稿件。
这本书和我的前一本一样,充满了基于初步研究、少量证据、个人观察、理论推论和纯粹直觉的论断。这些论断都采用了概括化的表述,以便作出真伪的证明。也就是说,它们是为测试而提出的假设,而不是为终信念而提出的假设。它们显然也是有意义且中肯的,也就是说,论断正确与否对心理学其他分支而言是重要的。因此,这些论断应该能引起科学研究,我也期望如此。出于这些原因,我认为这本书属于科学或前科学的范畴,而不是说教、个人哲学或文学表达。
谈谈当代心理学思潮也许可以帮助本书找准定位。迄今为止(1960年),有两种有关人性的综合理论对心理学影响,即弗洛伊德理论和实验—实证—行为主义理论。所有其他的理论都不那么全面,而且他们的追随者组成了许多分裂的团体。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不同的团体迅速地结合成第三种有关人性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第三势力”。
这一团体包括信奉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的人,也包括所有新弗洛伊德主义者(或新阿德勒主义者)和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家和作家,例如马尔库塞、惠利斯、马默、萨茨、布朗、林德、沙赫特尔,他们是犹太法典的精神分析学家)。另外,库尔特·戈德斯坦和他的机体论心理学也在逐步扩大其影响;格式塔疗法,格式塔和勒温派心理学家,普通语义学家,还有像奧尔波特、墨菲、莫雷诺和默里一样的人格心理学家等人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存在心理学和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已产生了一种新的、强大的影响。还有许多其他的主要贡献者可以被归类为自我心理学家、现象学心理学家、成长心理学家、罗杰斯派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等等,不胜枚举。还有一个更为简单的分组方法,那就是根据五种期刊进行划分,看发表在某种期刊上的此类文章是哪一组。这五种期刊都相对较新,它们是:《个体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Vermont, Burlington, VT.)、《美国心理分析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220 W.98th St., New York 25, N.Y.)、《存在主义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Existential Psychiatry, 679 N.Michigan Ave., Chicago 11, Ill.)、《存在主义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评论》(Review of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Duquesne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以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637 Marshall Drive, Palo Alto, Calif.);除此之外,《超自然》杂志(Manas, P.O.Box 32,112, El Sereno Station, Los Angeles 32, Calif.)还将这种观点应用到聪明的外行人的人生和社会哲学中。本书后面的参考书目虽然不完整,但却是这类作品的一个很好的样本。这本书属于这一思潮。


【书摘与插画】

第十三章 健康是对环境的超越
我的目的是要挽救在当前讨论心理健康的浪潮中,可能被遗忘的一个观点。我所看到的危险是:随着顺应现实、适应社会以及适应他人,对心理健康的古老认同会以新的和更复杂的形式重新出现。也就是说,可能会抛开一个人的道德、自主性、内心和非环境的法则,来定义真实或者健康的人,并且不把他与环境区别开、不将他视为独立于环境或者与环境对立的存在,而是用以环境为中心的标准来定义真实或健康的人,例如,控制环境的能力,在与环境的联系中是能干的、能胜任的、有效的、有能力的、工作出色、能很好地感知环境并和睦共处,在这种话语体系中是成功的等等。换种方式说,工作分析和任务要求,不应该是衡量个体价值或健康的主要标准。人不仅有对外的取向,还有对内的取向。不能用心理外的中心点,来完成定义健康心理的理论任务。我们一定不能落入这样的陷阱:用他“对……有用”来定义好的有机体,仿佛他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他本身,好像他只是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按照我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理解,这也是对“心理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这一观点的非常直白无误的表达。)
我特别想到了罗伯特·怀特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重新考虑动机》,以及罗伯特·伍德沃斯《行为动力学》一书。我之所以选择这些,是因为它们是优秀的作品,高度成熟的作品,而且它们将动机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目前的论述来看,我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我觉得他们走得还不够远。它们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包含了我所提到的危险,虽然精通、效率和能力可能是积极顺应现实,而不是被动适应现实,但它们仍然是适应论的变种。这些观点虽然令人钦佩,但我觉得我们必须跳出这些观点,来清楚地认识到要超越环境1、独立于环境、反抗环境,有能力与环境斗争、轻视环境,或背弃环境、拒绝环境或拒绝适应环境。(我抵住诱惑没有去讨论这些术语的男性化、西方和美国特征。一个女人、一个印度人甚至一个法国人会不会主要从主宰或能力的角度来思考呢?)对于心理健康理论来说,仅有心理外的成功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包括心理内的健康。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如果不是因为有很多人把这个例子当真,我是不会当真的,这个例子就是哈利·斯塔克·沙利文式的努力,他简单地用他人对一个人的看法来定义自我,这是一种的文化相对论,健康的个体性完全丧失了。并不是说不成熟的人格就不是这样的,它也是这样的,但我们讨论的是健康且实现成长的人,而他的特点当然是他可以超越别人的意见。
为了证实我的观点,即我们必须保留自我与非自我的区别,以便理解完全成熟的人(真实的、自我实现的、个体化的、有创造力的、健康的人),我提请大家注意以下几个简要介绍的观点。
1. 首先我拿出我在1951 年的一篇名为《对适应的抵抗》的论文中提出的一些数据。我报告称,我的健康的研究对象表面上接受约定习俗,但私下里对习俗却很随意,会敷衍和疏离习俗。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接受也可以远离它们。我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平静地、幽默地抵制文化的愚蠢和缺陷,并或多或少地努力改善它。在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他们完全表现出了可以与之进行激烈抗争的能力。引用本文中的一句话:“不同比例的喜爱或赞许,敌意和批评的混合物表明,他们尽全力从美国文化中选择他们觉得好的东西,并拒绝他们认为不好的东西。一句话,他们会权衡并(以自己内心的标准)进行判断,然后再作出自己的决定。”
相较于一般人,他们所表现出的超然非常惊人,他们对独处也强烈喜爱,甚至独处是他们的一种需要。
“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可以被称为是自主的,也就是说,他们受自己性格法则统治,而不是受社会法则统治(只要这些法则是互不相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仅是美国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整个人类的成员。于是我假设“这些人应该没有那么多的‘民族性格’,比起他们自己文化中那些发展不太好的成员,他们应该更像跨文化的人”。
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这些人的超然、独立、自律的性格以及他们倾向于从内部寻找生活的指导价值和规则。
2. 另外,只有通过区分自我和非自我,我们才能为冥想、沉思和其他所有进入自我的形式,以及远离外部世界来聆听内心声音的形式,留出理论上的位置。这包括所有领悟疗法的所有过程,其中,远离世界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通向健康的途径是进入幻想,进入初级过程,也就是说一般是通过内心的恢复来实现的。心理分析治疗在可能的范围内是处于文化之外的。(在任何更充分的讨论中,我肯定会论证意识自身的享受和体验价值;坎特里尔《人的经验之“为什么”》、墨菲《人类潜能》。)
3. 我认为近对健康、创造力、艺术、玩耍和爱的兴趣,教会了我们很多关于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在这些探索的众多结论中,我选出一个来强调我们当前的目的,即对人性的深度、无意识、初级过程、陈旧的、神话的和诗意的东西的态度转变。因为疾病的根源首先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现的,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无意识是不好的、邪恶的、疯狂的、肮脏的或是危险的,并且倾向于认为初级过程是扭曲真理。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了这些深度也是创造力、艺术、爱、幽默和玩耍的源泉,甚至是一些真理和知识的来源,我们现在可以谈论一种健康的无意识和健康的倒退。尤其是我们可以认为初级过程认知和陈旧的或神话的思想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把它们视为是病态的。我们现在可以为了获得某种知识而进入初级过程的认知状态,这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这个世界,次级过程对此是无法感知的。这些初级过程是正常或者健康的人的一部分,并且任何健康人性的理解理论都必须把它们包括在内。
如果你同意这一观点的话,那你必须与这一事实抗争,即它们是属于内心的,有其自身的法则和规律,它们根本上不是适应外部现实,或者被它塑造,或具备应对外部现实的能力。有更多的人格表层区分出来负责这项工作。用这些应对环境的工具来鉴别整个内心世界,会导致失去一些我们不再敢失去的东西。充分性、调节、适应、能力、熟练、解决,这些都是环境导向的词语,因此不能够用来描述整个内心世界,内心的其中一部分和环境毫无关系。
4. 在这里,行为的应对方面和表达方面的区别也很重要。由于各种原因,我质疑“所有行为都有目的”这一公理。在这里,我强调这一事实:表达性行为要么就是没有目的,要么就是比应对性行为更没有目的(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有目的”)。在他们更纯粹的形式中,表达性行为与环境几乎没有关系,而且没有改变环境或者适应环境的目的。适应、充分性、能力或者熟练这些词不会用在表达性行为上,而只用在应对性行为上。现实中心主义的完全人性理论,不克服种种困难的话,就不能处理或者包含表达。理解表达性行为的自然和简单的中心点,是在内心世界(《动机与人格》第11 章)。
5. 专注在一项工作上时,能让你协调个人内部和外部环境,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无关的东西被推到一边,并且不被人注意。各种相关的能力和信息,在目标和目的的领导下排列它们自己,这意味着,重要性是根据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定义,即根据有用性来定义重要性。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的东西就是不重要的。选择变得非常必要。抽象地说,这也意味着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忽视或排斥它们。
但我们知道,有目的的感知、任务定向、根据有用性的认知都涉及效能,它们忽略了一些东西,因此是部分盲目的。为了使认知变得完整,我们必须表明它是超然的、无兴趣的、无欲望的、无目的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按照对象自身的本性,以其自身客观的、本能的特点来感知它,而不是将它抽象为“有用的东西”或者“有威胁的东西”。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想尝试控制环境或者使环境产生效用,那我们就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了完全、客观、超然和无兴趣的认知的可能性。只有我们愿意这么做,我们才能做到完全地感知。再次引用心理治理经验,我们越迫切想要做出诊断并且拿出治疗方案,做的事情就越没有帮助。我们越迫切渴望治愈疾病,就越会花费更长的时间。每一个精神疾病研究者都必须学会不要力求治好,不要没有耐心。在很多情况下,屈服让步就是克服,谦逊就是成功。走这条路的道家和禅宗教徒,在一千年前就看到了我们心理学家刚刚意识到的东西。
但重要的是我的初步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关于世界的存在认知在健康的人身上更容易发现,并且它甚至可以是定义健康的一个特征。我也在高峰体验(暂时的自我实现)中发现过这种认知。这意味着,甚至就和环境的健康关系来说,熟练、能力、有效这些词所表明的主动的目的性,远超过了一个明智的健康概念。
作为对无意识过程的态度转变所带来的一个后果的例子,可以假设,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感官剥夺不仅仅是令人恐惧的,还可以是令人愉快的,也就是说,由于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似乎可以使内心世界进入有意识状态,由于健康的人更接受和更享受内心世界,所以他们应该更有可能享受感官剥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