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历史研究是否为了揭开真相?历史学家是否承担了“大侦探”的功能?对所谓“一手”“二手”史料价值的高下判断是否合理?兰克是否是“科学历史学之父”?……
这些似乎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背后,隐含着历史学何以安身立命的内在逻辑。历史地理学者成一农研究员以平易而犀利的文风、翔实丰富的事例,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这一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内容简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旨在讨论历史学学科功能和目的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看待西方史学理论,指出史学理论与实际研究之间长期以来的“隔阂”。作者成一农研究员认为,历史学是一门极为讲求主观性和人性的学科,其价值并不在于对“史实”的客观复原,而在于基于当前的观念、意识形态和时代需要,来认识历史,从而影响未来的走向。全书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并结合作者的研究方向——地图学和历史城市地理学,力求拓宽历史研究者的眼界,给历史研究以“自由”。


【作者简介】

成一农,1974年出生于北京。2003年至2017年2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自2014年开始担任历史地理研究室室主任。2017年2月至今,任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城市史以及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曾主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目前正在主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地图的整理与研究(16ZDA117)”,担任两项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出版学术著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空间与形态——三至七世纪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等。


【媒体评论】

本书的上、下两编比较集中于对历史学的理论思考,下编则是结合作者的专业研究,以地图史研究的案例来具体展开作者的思考路径,整体的文风很轻松,作者的思考很有味。……本书作者对科幻作品的涉猎似乎相当广泛。“如果在技术的辅助之下,达成了历史学的‘求真’目的,人类社会会怎样?”一节中,作者举了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中的人物谢顿提出的“心理史学”作为例子(P51),类比“科学化”之后的历史学——这个例子很有趣味和思考性,作为没有读过《银河帝国》的我也是对这部科幻文学史上的名作生出了兴趣;紧接着,作者又举出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镜子》(P51),对于人类高度发展技术以至于“可以预测未来”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但这样被决定了命运的人类是否过于悲哀了呢?”(P52)就在下一段,作者还引用了日本作家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中主人公之一杨威利的名言:“这场战争只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兴衰,和个人的自由和生死相比的话,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P52)来说明与冰冷的数据相比,“人味”“人性”在历史事件、历史研究中其实更值得历史学研究者去关注、去把握。——陆十七


【目录】

上编
章 史料?
第二章 技术不是救世主
第三章 科学至上?
第四章 真相?
第五章 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中编
第六章 图像如何入史——以中国古地图为例
第七章 纯粹以“求真”为目的的史学存在吗?
第八章 读侯旭东《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有感
下编
第九章 经典的塑造与历史书写
第十章 “中国疆域沿革史”历史书写的发展脉络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和“疆域观”及其转型
第十二章 几幅古地图的辨析
第十三章 论历史的形成
缘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