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脑科学时代”,不可不知的“脑科学故事”!

  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从木乃伊到颅骨手术,从“三位一体大脑”到“人类大脑计划”——“脑科学”的历史,远比你想象中更加古老!

  比萨大学科学史教授,跨越哲学、神学、解剖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众多领域,全面还原“脑科学”千年进化史。

  看历代科学家如何深入人类心智的禁忌之地,绘制认知与意识的地图。

  将大脑解剖搬进剧场、一时狂热的颅骨收藏、源于“伪科学”的智力开发……在蒙昧与理性交织下,看“脑科学”如何去伪存真!

  七十余张珍贵图像,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


【内容简介】

  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时为何丢弃大脑?

  大脑能像肠子一样“消化”知识吗?

  颅骨收藏热潮,昭示了理性还是愚昧?

  有哪些伪科学观点一直在影响我们对大脑的认识?

  ……

  从古埃及对大脑的di一次书面记载,到当代如火如荼的“神经科学”,人类一直被这些谜题吸引——智慧怎样诞生?知识存于何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可以说,脑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历史。

  欧洲学府比萨大学科学史教授,结合哲学、医学、解剖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以全新的角度讲述人类和大脑的故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意]克劳迪奥·波利亚诺

  比萨大学科学史教授,伽利略博物馆科学委员会成员。自1980年起,开始在伦敦韦康医学历史研究所、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研究,涉及科学史、艺术史和文学史等多个方向。他出版发表了众多关于现当代生物医学、人类学的专著和论文,代表作有《大脑简史》《意大利历史年鉴:统一意大利的科学与文化》《种族痴迷:20世纪的埃及人类学》等。

  译者简介

  张羽扬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硕士,有公派赴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罗马大学留学经历。长期从事意大利语笔译和口译工作,发表过多篇关于意大利文学艺术的研究文章。

  张谊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硕士,有公派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罗马大学留学经历。曾参与意驻渝总领事馆、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翻译工作,以及“武汉银杏在行动”新冠国际救助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用建议手册》的编写工作。


【媒体评论】

  20世纪是基因的世纪,21世纪是脑的世纪。

  ——分子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诺贝尔奖得主沃森


  脑科学是人类理解自然界现象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是本世纪Z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

  ——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


  将来人的大脑可以很好地控制外界,不管人工智能多发达,外部机器多发达,人的大脑都可以很有效地控制它。如果要做到这一步,Z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要精细解析大脑的信号,知道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


【目录】

  引言

  D一章 古老与现代

  1.遥远的足迹

  2.经典大脑

  3.空心脑室

  4.巴洛克大脑

  5.实验、严谨

  第二章 颅相学起源

  1.一种科学意识形态的起源

  2.关于人的新科学

  3.定位标志

  4.传播,接收(颅骨狂热)

  5.海外迁移

  第三章 当代性的碎片

  1.一些调查方向

  2.“皮质小人”

  3.三位一体的大脑、分裂的大脑


【免费在线读】

  引言

  本书书名中涉及的两个意大利词语——“大脑”“简史”,都用了复数,这一设计不无深意:首先,本书选取的都是一些有价值的案例;其次,书名本身也说明,我们的主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多元、丰富,不断变化。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会讨论是否需要回归一种俯瞰全局的视角,并借此重申历史学的重要地位。本书的三个章节时间跨度很大,难免使人怀疑这是否符合“简史”应有的架构,可能有人会问:这部简史会不会名不副实?是否已有前人在这一领域做了类似工作?

  “神经科学”一词诞生于1962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弗朗西斯·奥托·施密特(Francis Otto Schmitt)提出,距今不超过五十年。当时,他在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开展了一个新项目,旨在联合生物学家、化学家、医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共同研究神经系统。自那时起,神经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地理条件的限制,并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媒体报道纷至沓来,公众关注度日益提高。终,这一学科在20世纪末取代了基因组学,被用以解释人类特征及行为。在这一学科上,我们能同时看到“大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典型特征。人们能够通过神经影像技术了解心灵的活动机制,与此同时,二十年前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也让人们在探索心灵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遐想与反思。

  2013年,凭借充裕的经费,两个大型研究项目在欧洲和美国开始运行。项目把21世纪称作“大脑的世纪”,与此同时,一系列带有“神经”这一关键词的子学科也逐渐兴起:神经美学、神经伦理学、神经人类学、神经经济学、神经史学、神经神学等。有人认为,大脑研究的“神经转向”以及“神经中心主义”,会不断推动新产品的研发与宣传。有人指出,大脑是“独立器官”,如果忽略其独立性,有些新发现和新应用就会显得离奇古怪。众所周知,伪科学会鱼目混珠,假扮真科学,况且,目前并不存在判断真伪的统一标准。科学宣传本就像九头蛇一样真假难辨。

  近几十年来,神经科学蓬勃发展,大脑也成为现代性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也不再局限于研究毫无起伏变化、线性发展的历史,他们开始寻其根、溯其源,考察不同时代中人们对于大脑的不同看法。请注意:本书的目标不是界定大脑在各个历史时段扮演的角色,这并非重点。同时,笔者也会尽量避免用现代人的视野对以往的历史评头论足。

  我们要从遥远的时期开始,讲述大脑的历史:我们先一同回望四千年前的埃及。那时,大脑次有了书面记载,而且根据现代对古埃及医学的分析,解剖生理学在当时的心脑血管系统研究中具有中心地位。其实,在其他古代文明中,这种首要地位也有迹可循:在希腊文明中,自5世纪起,人们便把大脑看作是重要的器官。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曾宣称大脑是身体信号的诠释者与信使。而在这部作品问世之前,早已有部分生理学家开始关注大脑这一器官。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当两个重要器官——心脏与大脑并驾齐驱之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选择上出现分歧,为人们指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需要注意的是,二人所描述的大脑也不尽相同,几乎全然对立。

  由于那时存在对尸体的禁忌,人们只能将动物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基于相关研究得出结论。没过多久,在托勒密王国的雄伟首都亚历山大港,尸体解剖和活体解剖获得许可。从此,医生对神经系统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由于“罗马法”的存在,盖伦(Galeno)仍然不能通过解剖人体进行研究。但在公元2世纪下半叶,他建立了一间装备齐全的医学、哲学实验室,该实验室一直运作了千年之久。他敢于反驳亚里士多德设下的教条,敢于挑战对方认为大脑只是个冷却器官的观点。在盖伦看来,生命机体和精神生活的主宰是“气”(pneuma,普纽玛)。而到了古典时代,希腊作家在作品中谈及该元素时,开始将其与灵魂结合,认为在身体里,“气”会成为一种精神活动,会产生感觉,会决定运动。

  盖伦对心室系统的研究细致入微,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身体中有互通互连的内部通道,通道中空无一物,能够容纳一种非实体的、精神性的存在。然而,这并不是他的原创性观点:其实,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可以追溯到4世纪末;而它在后续传播的过程中,又有了极大改变;后,几乎沿用至现代社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画作中,便有该思想的痕迹。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在他的作品中对盖伦的观点提出异议,指出了传统理论中对大脑皮质形态的忽视,此举为新解剖学奠定了基础。直到17世纪下半叶,相关研究才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亚里士多德的“心脏中心论”已站不住脚,人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将其驳倒,他的旧思想框架也渐渐分崩离析。

  17世纪中叶,笛卡尔逝世之后,他的著作《论人》(Treatise of Man)才被发表,这里面提供了一个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的模型。对于该模型,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赞成,也有人驳斥,尤其是其中对松果体腺的分析,有荒诞怪异之虞。尼古拉斯·斯丹诺(Niels Stensen)推翻了笛卡尔的只有人类有松果体腺的观点,证明了它不是灵魂之所在。

  同一时期,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否定了盖伦的脑室观点。他积极应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笛卡尔在神经生理学论述中忽视了这一工具),并指出借助显微镜能够获得重要信息。通过观察,他提出了“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来自大脑皮层的褶皱”观点,并指出大脑皮质越光滑的动物,在自然界的等级就越低。1664年,威利斯出版了《大脑解剖》(Cerebri Anatome)一书,其中的草图展现了大脑的结构,与之前的研究截然不同,但该观点并未受重视,也未被主流科学家及时跟进。比托马斯·威利斯年轻一点的马切罗·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在从事研究大脑结构的解剖学工作时了解了威利斯的理论。笛卡尔的大脑自动运作理论对他来说太抽象了,理论中的想象模式与经验主义所揭示的事实不匹配。但是,他使用了模型和比较的手段,认为:大脑皮质在“黑色胆汁”分泌时将会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因此墨迹斑斑。在他看来,皮质类似于一个大的腺体。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解释在数十年内一直占上风。

  在世纪之交,爱德华·泰森(Edward Tyson)的比较解剖学发现,脱水后的黑猩猩身体与人类的共同点多于其他猿类,还发现黑猩猩的大脑与人类大脑极为相似。

  罗马精神病学家乔瓦尼·玛利亚·兰奇西(Giovanni Maria Lancisi)在1713年发表观点称胼胝体是思维灵魂的所在地。同时,他还在两个脑半球的连接处准确观察到了单一器官,即笛卡尔提出的松果体。

  到了18世纪中叶,阿尔布雷希特·冯·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的实验(试图将刺激性和敏感性区分开来)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他更倾向于将神经系统作为一个组织的集合,而不是作为一个具有功能的器官来研究。不仅如此,他还对以往所有关于感觉定位的尝试都表示质疑。承认对大脑这个成分模糊、功能可疑的身体系统的无知几乎成了一件必要的事,该系统的病症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临床手术带来困难。西班牙公主玛丽亚·安东妮亚(Maria Antonietta)的医生费利克斯·维克·达泽尔(Felix Vicq d'Azyr)是早开始进行大脑研究的人之一,他的研究计划因他过早去世而未完成。该计划将大脑的复杂程度作为评估每个物种的标准,以此实现动物的分级。

  18世纪末,一些迹象表明,一个里程碑式的崭新时代即将拉开帷幕,大脑研究将在下一个世纪全面展开。1798年,一位德国医生开始着手进行他的大脑生理学项目,意图忠实地描绘出人脑的本质。他名叫弗兰茨·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原本一直在维也纳生活、工作,但他于1805年告别故土,先在欧洲各地宣扬自己的学说,随后在巴黎定居。在那里,他与学生约翰·加斯帕尔·施普尔茨海姆(Johann Gaspar Spurzheim)一起,试图获得高级知识分子的赞同,建立科学界的共识。尽管法兰西学院的裁决否定了他的学说,但他却成功了。这两位传播者在短时间内仍维持合作伙伴关系,他们的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

  本书第二章叙述了一种“科学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其发明者称之为器官学,其他人则称之为颅相学。人们众说纷纭,各派观点碰撞交融,终达成了一个共识:道德品质和智力能力与生俱来,取决于构成大脑的特定器官的发展。大脑的两个半球上有大脑灰质,大脑是具有双重作用的器官,而19世纪的人们则应当遵循道德价值观规定的行为准则,认识这一器官、研究其功能。这些器官当时被视为“需要锻炼的肌肉”。近也有一本书的作者指出了这一点,他想强调两个世纪前颅相学家推荐的体操与“神经生物学”之间的关系,后者是一种市场化的产物,它源于当下的一种理念——人类的个性本质上与大脑相吻合。

  早在2001年,心理学家威廉·乌塔尔(William Uttal)就批评说,他的许多同事有一种天真的想法,总是希望通过将学科简化为对神经或计量元素的研究,来加强其学科理论性。尽管他承认可以通过20世纪末引入的复杂成像技术窥探大脑的运作,但在他看来,这一方法存在着巨大的误解风险。研究者所看到的东西,虚假的比真实的多,而且相关研究对认知过程的定位过于随意。虽然在其他领域,还原论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种现象,但人脑及人类行为有多维复杂性,需要极其谨慎地研究。几年后,历史学家迈克尔·哈格纳(Michael Hagner)写了一篇关于网络颅相学的文章,质疑了上述技术产品仪器的新“视觉权威”。

  杰里·福多(Jerry Fodor)于1983年提出了模块化思维理论,他的著作封面上有一个颅相学视角下的头部图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颅相学不时被提起并重复纳入讨论范围,时不时地成为历史学家仔细研究的主体。笔者认为,颅相学的发展史应该被置于中心位置,但不仅仅是出于上述原因,更是因为颅相学涉及西方文化的很大一部分,能够反映历史阶段的交替及地理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颅相学一直吸引着医生和科学家们的兴趣,有人采纳其原则,有人则持反对态度。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文学色彩和艺术气质的异质性、扩张性学科,它仍旧得到了持续的传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颅相学在美国建国时期的发展状况说明科学可以成为信仰,能够影响商业举措、教学理念和卫生改革,改变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时的人认为,如果不能了解大脑的表现形式,就无法处理大脑的问题,因此有人完善了检查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工具。虽然加尔及其追随者拒绝直接实验,但在19世纪初,都灵的路易吉·罗兰多(Luigi Rolando)对动物进行了活体解剖和电化电流诱导,并试图定位某些与颅相学功能毫无共同之处的一般功能。弗朗索瓦·马让迪(Fran?ois Magendie)的做法与罗兰多相似,他大胆进行了生理学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他将颅相学判定为伪科学,认为它与占星术或亡灵术相近。而其他研究者,如托马斯·莱科克(Thomas Laycock)、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则把解剖实验作为一种激励自己研究的学说,促进了对于神经系统的层次和进化模式的了解。19世纪,不同的调查风格和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系统,我们将在第三章的部分展开论述。

  比较解剖学显示,恰如威廉斯在两个多世纪前的猜测,动物的大脑皮层趋于复杂,其中人类的大脑皮层复杂程度。有人宣称欧洲男性的大脑皮层复杂程度比其他地方的人都高——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当时普遍存在的种族观念的一部分,而这种观念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保罗·布罗卡(Paul Broca)认为,具有越多褶皱的大脑越聪明,但大脑的重量和体积也同样重要。那些在社会中表现突出的人去世后,布罗卡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长期分析,并坚信能够发现卓越的秘密。1861年,在解剖学与临床学方面,布罗卡还在左额叶发现了语言中枢,语言是人类的一种独特能力。后来卡尔·韦尼克(Carl Wernicke)发现了一个新的功能区域,即颞顶。随后,两人利用大脑的不对称性进行研究,指出两个半球具有相反的品质,并认为右半球具有所谓原始性,从而贬低了右半球。

  毋庸置疑,19世纪的实验生理学成果显著。与罗兰多不同的是,皮埃尔·弗罗伦斯(Pierre Flourens)(加尔可怕的对手之一)对动物进行了一系列无休止的实验,通过各种手段,揭示了大脑神经系统中存在的功能区。几十年后,对大脑皮层的电刺激显示,狗的肌肉运动由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控制。1876年,大卫·费里尔(David Ferrier)更准确地定位了控制运动和感觉的区域。过去一直被忽视的皮质,此时也成了在组织构成方面需要观察的对象。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lgi)和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获得了诺贝尔奖,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找到了使神经细胞的结构可视化的方法。认为细胞是生物体的小单位的世纪结束了。

  自那时起,颅相学又经历了诸多变化,它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不断扩大,笔者无法一一详细介绍。世纪之交又产生了一次大变革,当时该领域的数十万名研究人员(正如前面所述)在专业期刊和手册中发表了数百万页的相关内容。大量的数据使得我们无法重现历史。20世纪的发展局面错综复杂,我们只能随机选择其中一部分,回忆一些相关事件。而笔者想讲的,首先是一种能够记录大脑电流活动节奏的仪器,它的发明者汉斯·伯格(Hans Berger)及其追随者都希望它能打开研究心理的大门,这一仪器证实了神经系统信号属于电的范畴,于是这种仪器随着电报模型的出现而出现。脑电图极大地丰富了神经学和精神病学的诊断设备,它在癫痫研究等方面也起着非常宝贵的作用。

  1937年,怀尔德·彭菲尔德(Wilder Penfield)开始对癫痫病患者进行实验,他通过视觉模拟制作了“小矮人”的形象,这一人脑图像不断被模仿且传播甚广。20世纪下半叶,另一个同样幸运的形象从封闭实验室里诞生并走了出来——它就是人类所谓“三位一体大脑”理论的载体。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认为,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会有三个脑层叠加,个从爬行动物处继承,第二个从低等哺乳动物处继承,第三个才从人类处继承且与人类各种行为有关。在他看来,这三个层面的共存是不完全和平的,这一点似乎导致了许多个人和社会问题。在那些充斥着冷战、太空征服和革命的年代,精神障碍以及各种冲突和恐惧都由“三位一体大脑”理论提供的钥匙来破译。麦克莱恩认为,“三位一体大脑”的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也必须为文明中的冲突找到补救措施。

  这些年来,科学工作中的思想与理论进一步转移到了更广泛的公众领域,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在加州理工学院,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及其合作者沿着一条垂直线创造了“分裂大脑”的轮廓,分割后的两个脑半球以自己的方式运作。基于动物实验,他们又通过切断一些癫痫病人的胼胝体,在人类身上实现了两个脑半球的隔离(但所有的方法似乎都无法治愈这些病人的癫痫)。他们的临床和治疗工作令19世纪的双脑观念死灰复燃并得以更新,变成了:左脑主管理性,右脑主管感性。斯佩里在1984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提出他不赞成滥用半球二分法,这也是有道理的。

  注意事项

  鉴于脚注中已经附有参考书目,因此笔者决定不再单独列出书目概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