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教育专家与你分享“情感式引导”的亲子沟通模式,五个步骤轻松让孩子积极合作。
2.家有叛逆期孩子,不管教其乐融融,一管教鸡飞狗跳?教你四招:不比较、不回避、不评判、不控制。只要话术用的好,你的孩子也能实现自驱型成长。
3.不吼不叫的正面管教,只需父母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建立与孩子和谐的对话关系,则需要父母专注于孩子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
4.和谐的亲子关系,源于父母说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父母有同理心、懂尊重、善倾听,孩子才会懂感恩。


【内容简介】

《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语言》围绕“引导式沟通”这个中心点,从构建同理心、沟通的法则、赞美与批评的方法、要以激发孩子内驱力为基础、塑造孩子的可贵品格、父母的自我修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父母及孩子在沟通中的不同心理状态,并给出了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教养策略,从而帮助父母远离暴力语言,构建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作者简介】

徐可夫

优秀的家庭教育工作者,畅销书作家。在亲子教育及儿童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中,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经过研究发现很多孩子的不足都是父母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其认为教育孩子固然重要,而帮助家长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父母则更为重要。出版作品有《孩子,为你自己读书》《犹太人的教子经》等。


【目录】

第1章 停止吼叫,你可以这样做

有效的沟通从倾听开始 003

理解孩子的感受对沟通至关重要 007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011

感同身受,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017

注意非语言信息的情绪传达 023

第二章 黄金沟通法则:如何与孩子达成共识

关注孩子的感受而非行为 029

你的道理孩子未必愿意听 034

威胁、恐吓对亲子沟通毫无意义 041

不要把“你不许”挂在嘴边 045

和善而坚定,不让孩子尝到哭闹的甜头 051

第三章 赞美与批评:孩子终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言之有物,具体的赞美更有效 059

赞美有度,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064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你可以这样做 069

批评不等于责难和羞辱 075

第四章 激发内驱力:增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学习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083

生活力:提高孩子的生活参与度 089

决策力:让孩子学会主动解决问题 095

抗挫力:轻松应对孩子的畏难情绪 101

第五章 性格塑造:可贵品格是坚实的“人生基座”

自信:让孩子更自信的语言魔法 109

勇敢:赋予孩子勇敢的力量 114

诚实:不说谎是一个人可贵的品质 120

善良:让孩子学会去爱 126

第六章 自我控制:告别伤人的亲子关系

控制情绪,不让坏情绪蔓延 133

好话好说,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 138

无论什么时候,请相信你的孩子 143

自己快乐是孩子幸福的源泉 149


【前言】

写给父母的话

——我们都不完美,你的焦虑和无助我都懂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讲座,完毕之后,很多父母都在抱怨:为什么孩子如此难管教?明知道上学要迟到了,他依然磨磨蹭蹭;天已经黑了,还只顾着在外面玩儿不回家;该吃饭的时候说不饿,该睡觉的时候却哭闹着说晚餐没有吃饱……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上演,后的结果总是父母咆哮不休,孩子哭闹不止。

我完全理解这些父母的感受。我也跟他们一样,并不能让自己一直保持着温柔和理性,也曾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向我的孩子大吼大叫过,也常常对孩子失去耐心,否定、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更加不堪的是,我曾经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任孩子小小的心灵承受着我的怒火。

生活中的大多数父母都有类似的经历。或许是压力太大,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本就让我们不堪重负,所以,我们期待那个小人儿能变得乖一点儿。但是,小小的孩子又怎么能理解我们的期望呢?于是,即便我们怀着对孩子深的爱,依然免不了用可怖的语气跟他们说话。

作为父母,你肯定也曾在打骂孩子之后深深自责过,也曾为此而苦恼。但是,请不要过分苛责自己,“父母”这个称呼虽然神圣,但是我们并不是圣人,无法让自己的心情永远保持愉悦,语气永远和善温柔。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都不完美,也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只要我们愿意重新去认识、理解我们的孩子,并且愿意为此做一些积极的改变,就会发现,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为人父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你不是这条路上的苦行僧,夜深人静之时困惑绝望的人也不止你一个,我走过你所走过的弯路,感受过你所有的感受,你的焦虑和无助,我都懂。我们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但我们都期待和孩子一起成长,养育孩子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而良好的亲子关系要从好的沟通开始,你准备好了吗?


【免费在线读】

有效的沟通从倾听开始

沟通是一种信息的交互,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张嘴说话那么简单,所以,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孩子说话。

个案回顾

朵朵上幼儿园大班,在这个天真活泼的年纪,朵朵看起来与其他小朋友的聒噪大不相同,有点儿过于安静了。朵朵妈妈很想跟朵朵谈谈心,每次在接朵朵放学回家的路上,朵朵妈妈都试着寻找话题,问朵朵在幼儿园的情况,但是朵朵总是沉默不语,假如多问几句,她就有可能大发脾气,或者干脆抹眼泪。

这个年纪的孩子,不都是叽叽喳喳地在妈妈耳边说个不停吗?朵朵妈妈开始有点儿担心朵朵的状况,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朵朵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一天,当朵朵妈妈再次询问朵朵为什么不说话的时候,朵朵生气地大声喊道:“平时我跟您说话的时候,您总是说听着呢,但是眼睛却没有离开过手机,手机的声音那么大,您怎么能听见我说什么,您根本就没有认真听我说话,我说了有什么用?”

朵朵妈妈刚想为自己辩解,但又觉得朵朵说的没错,她无力反驳。

案例分析

朵朵妈妈想要认真地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朵朵表现出明显的厌烦情绪,甚至干脆关闭心门,究其原因就在于朵朵妈妈长时间对朵朵的敷衍和忽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生活中很难轻易打动大人,却令很多孩子兴奋不已的东西,在大人看来就很幼稚。所以,当孩子跟我们分享他的趣事时,我们很难认真专注地去倾听,更别说去理解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的感受了。

而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你的敷衍,而是你能够暂时放下手中的事,看着他的眼睛,心无旁骛地去倾听他的话语。这样的倾听,才是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

现在试试这样做

“听到”和“倾听”看似一样,其实它们有很大的区别。“听到”只表示孩子的话语在你的耳朵里转了一个圈儿,而“倾听”不但是入了耳,更是入了心。

1.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或许你正在看书,打扫房间,或者是追剧……不管你在做什么,请暂时停下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听他想说什么。只要我们认真地倾听了,即使我们的沟通技巧稍微欠缺,也能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2.对孩子的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虽然孩子所说的事在我们看来也许有些幼稚,但是请闭上我们的嘴巴,把说话的权利留给孩子,把自己当作一个容器,不管孩子说的是什么,都毫无保留地放进去,不要急着打断他,也不要表现出缺乏兴趣。只有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话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才会感觉被尊重,他才愿意更多地向你倾诉。

3.及时回应,引导孩子更好地表达感受

我们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在认真地听他说话,我们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回应,可以重复孩子的话,也可以适当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此,孩子才愿意主动跟我们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

4.重要的是你的态度

倾听的技巧和方法多种多样,但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我们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一定要语气平稳,态度温和,用慈爱的目光注视孩子。你对孩子所说的话是否感兴趣,你是不是在认真地听,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场景一

晚上,女儿和妈妈躺在床上。

女儿:“妈妈,我不想睡。”

妈妈:“不想睡觉,你想干吗?”

女儿:“我想跟您聊聊天。”

妈妈:“聊什么聊,都几点了,明天想要迟到吗?我看你就是不想睡,我是你妈,你那点儿小心思还能瞒得住我?”

女儿委屈极了,也不敢顶撞,带着糟糕的心情入睡了。

场景二

晚上,女儿和妈妈躺在床上。

女儿:“妈妈,我不想睡。”

妈妈:“哦。你是不是感觉并不是很困?”

女儿:“是啊,我还不是很困。我想跟您聊聊天。”

妈妈:“如果你确实不是很困,那我们就聊十分钟吧。”

女儿:“好的,妈妈。”

十分钟之后,女儿乖乖地闭上嘴巴,心情舒畅地入睡了。

值得思考

大多数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指导或教训孩子。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跟父母说话,只是想要父母能够认真地听他们诉说,理解他们的感受,并不想听到父母的训导。所以,不要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替孩子下结论,有效的沟通是闭上嘴巴,认真倾听。

想一想,你应该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

理解孩子的感受对沟通至关重要

孩子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与大人对抗?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总是忽略并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有什么感受,就会导致什么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所以,理解孩子的感受对沟通至关重要。

个案回顾

早餐时间,妈妈给辰辰端来一碗粥。辰辰喝了一口,立马吐了出来,一边吐一边哇哇大叫:“好烫!”

妈妈把粥拿过来,尝了一口,皱着眉头说道:“不烫啊,我觉得温度刚好。”说完将碗递了过去。

“不,就是烫,我吃不了。”辰辰将碗推了回来。

“一点儿都不烫,你不想吃就明说,不要找借口。”妈妈有点儿生气地说。

“我说烫,您偏不信,就知道发脾气,我不喜欢这样的妈妈。”孩子闹起了别扭,赌气离开了餐桌。

案例分析

以上这样的对话,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否定孩子的感受来作为回应,终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争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归根到底是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强硬地给孩子灌输我们的人生经验,要求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而是遵循我们给出的判断。当孩子的感受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他们就会感觉困惑和愤怒,终引发争吵。

作为父母,我们的出发点当然是爱孩子,我们怕孩子饿了、累了、病了、品格败坏了……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灯塔,引导孩子一路前行,希望孩子不要行差踏错。然而,往往就是因为这份爱,让我们理所应当地去干涉孩子的成长。当孩子感觉自己的感受被否定,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他当然会去捍卫自我,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与父母的权利之争。


返回顶部